一位心臟外科醫師揭露醫療崩壞下,最震撼的醫療真相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4 年 06 月 27 日 10:10 | 分類 市場動態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一位心臟外科醫師揭露醫療崩壞下,最震撼的醫療真相


七月一日 DRG 第二階段健保新制上路(註),同類疾病限額支付。這項原意為降低、控制醫療成本的政策,卻因設計之給付過低,未來重症、老弱患者等健保「賠錢貨」,將可能被拒於門外或設法勸說轉院,預期未來一些隱性的醫療人球將無限量暴增。台灣急重症醫療也將進入另一波嚴冬。

健保總額限制及核刪制度已經讓醫界叫苦連天,五大科出走、醫學中心急診塞爆缺床、醫療人力不足早已不是新聞,隨著健保 DRG 第二階段實施,擴大 DRG 支付項目,醫療崩壞隱憂將更加速浮現檯面。

所謂的 DRG(Diagnosis Related Groups) 疾病診斷關聯群,一種疾病有一種編碼,同病同酬,健保對於同一種疾病,醫院不論採用何種治療方法、藥物、住院天數,健保只給醫院同一種給付價格。

醫學中心心臟外科主任李紹榕表示,DRG 的架構整個就是一個省錢、避免浪費的概念,但省得太過分了,把人命也一起省掉。政策維護者如不從問題癥結設法去解決,一昧苛求醫療人員憑愛心或醫德來面對困局,無疑是緣木求魚。醫療崩壞這個問題是你的、是我們的,如果不重視,不論是病患或醫護人員,大家所面對的健康照護未來,可能是一個末日。

本期商業周刊亦指出,按七月起實施的 DRG 第二階段健保新制給付方式,一些高風險、手術費用高、住院時間長的患者,在同病同酬的給付制度下,醫院收了鐵定虧本,有些醫院會把這筆帳算在醫師頭上,收治重症醫療成本高的患者,不僅會讓醫院賠錢,醫師多做多錯,還要承擔「賠錢又要擔心被告」的醫療風險。

李紹榕指出,健保 DRG 第二階段實施後,除了心臟移植、葉克膜、主動脈氣球幫浦與心室輔助器等昂貴醫材耗用項目外,以心臟血管外科為例,將有 90% 的手術及疾病被納入 DRG (包括心肌梗塞、冠狀動脈繞道手術、瓣膜手術、主動脈手術、心臟衰竭等),先不論外科手術支付點數跟內科心導管支架置放不成比例的低,為避免虧損,有些原本可同時執行的手術,患者可能會被勸說改天再開,而這個『改天』必須是 14 天後,避免健保「14 天內再入院」的管控。

此外,令醫療人員隱憂的是,不同科別間的合作也將更為困難,因為必定會超出 DRG 部分的責任歸屬難以釐清。在錯綜複雜的醫療場域裡,這些對應作法可能會衍生更多醫療糾紛。

醫療人員的社群網絡裡,近日來紛紛暗諷醫療現場裡一些高風險、重症患者,在健保制度下註定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少數、為了大家只得犧牲的「寡」;但偏偏他們又有如「乾隆花瓶」——修好應該,修不好你要賠償,所以大家都要記得「乾隆花瓶」不要碰,「依法行醫」、「依法逃命」,只治療可以「安全治療」的病人;會變成植物人,造成高額賠償的,就不要「無效醫療」、「捨身就義」。suncolor-book

李紹榕醫師新書《最光明,也最黑暗的醫療現場》,從一位心臟外科醫師的角度揭露更多醫療崩壞下震撼的醫療真相。6 月 27 日 預購,7 月 4 日震撼上市。

註:6 月 26 日衛福部新聞稿,預計 7 月 1 日實施的第二階段 DRG,排除 17 項具爭議疾病將暫緩實施,並且取消第一階段爭議大的高危險生產疾病部分

封面圖片來源: U.S. Navy photo by Mass Communication Specialist 2nd Class Chad A. Bascom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