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程式內購買爭議多,消保處提醒當心 購物方便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4 年 07 月 16 日 17:10 | 分類 app , 電子娛樂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手機程式內購買爭議多,消保處提醒當心 購物方便期


「程式內購買」(IAP)是許多遊戲、應用程式的收費方式,先用免費下載吸引消費者安裝,然後等到要升級、過關,再讓消費者想辦法掏出錢來。不過,怎麼樣「掏錢」的設計各家廠商各有自己的辦法,是要每次都清楚告知信用卡資訊呢?還是刷過第一次之後就自動記憶?不同設計都可能造成消費者的困擾以及陷阱。

現在的小朋友玩行動裝置的遊戲越來越普遍,幾乎成為數位保母,因此家長也漸漸願意幫小朋友購買行動裝置上的遊戲或程式,卻不留意自己的信用卡資訊可能已經儲存在行動裝置中。

依據行政院消保處公佈的資訊,在今年就有一個家庭,家長刷卡 299 元購買 Line Ranger 遊戲點數給 3 歲兒子當禮物,卻未注意信用卡資料已儲存於平板電腦中。結果小朋友就在過關的過程中,很愉快地於當(4)月底連續 5 次利用該信用卡資料線上刷卡加購該遊戲點數,金額約新臺幣 2 萬元。

2▲很多遊戲或程式都有應用程式內購買的機制。

消費者應注意「購物方便期」

之前資策會研究報告指出,約有 2/3 的智慧型手機持有者有下載應用程式(簡稱App)的經驗,其中有「程式內購買(軟體內消費)」(簡稱 IAP)消費經驗的民眾裡,約 1/4 消費者每月消費金額平均超過 500 元。但是在業者「免費下載」的糖衣下,其實隱藏許多扣款流程的「方便、貼心」設計。

3

4▲各家電信業者幾乎都有自己的 APP 市集,但應用程式內購買的機制也各有不同。

目前市場上在業者標榜「免費」的 APP 之下,其內部所隱藏的真正花費,常巧妙運用分階段顯示「現在購買」或「立即升級」等設計手法,誘惑消費者進行可能非必要或過度之消費;甚至對於之後可能會給消費者所謂的「購物方便期」,將費用支付作業採取預設自動扣款、未逐次要求密碼等低度控管方式,讓消費者在不經意間陷入高度風險的消費環境。

消保處日前邀集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經濟部工業局及 11 家 APP 發行平台業者,檢視業者所經營 APP 平台之消費資訊揭露及付款安全機制,針對 APP 消費之資訊揭露方式,發現如果是付費軟體的話,目前 11 家業者均採行明確的標價,且須經用戶點選 2 次確認下載意願,才會進行後續扣款及安裝程序。

不過當研究到「程式內購買」(IAP)的時候,卻發現目前的設計相當混亂,11 家業者雖均標示提供 IAP 項目,惟各家業者資訊揭露之方式不同,其中「清楚標示提供具體之 IAP 項目及價格」之業者有 3 家,「僅標示提供 IAP 資訊,惟並無進一步揭露相關項目及價格」之業者有 6 家。

5

在付款方式方面,主要是以信用卡付款為主,也有利用行動電信帳單來付款,或是採用會員點數等其他方式來付款。

6

至於在 APP 消費之付款安全機制方面,主要是在扣款流程中設計可啟用密碼保護,不過又有每次都要輸入密碼、設定「購物方便期」以及免再輸入密碼的不同:

  1. 每次消費扣款前均要求輸入密碼之業者有 4 家。
  2. 每次購物輸入密碼後,系統預設有一段購物方便期之業者有 2 家。
  3. 採用手機 SIM 卡認證即可自動登入及消費,免再輸入密碼者有 3 家。

7

根據消保處統計,103 年 1 至 6 月 IAP 相關消費申訴案件有 7 件,其中具有爭議類型主要都是與購買時網路出狀況,導致顯示交易訊息與實際交易狀況不符,例如購買後未獲得應有之商品或服務(如虛擬寶物、無法下載資料、無法登入使用)。或是在付款時顯示未完成交易,卻導致消費者重複進行購買而發生多筆扣款金額。但也有上述的孩童利用「購物方便期」不知不覺刷了父母的信用卡購買寶物之類的狀況。

8

因此,消保處也建議消費者,下載 APP 前應先瞭解其服務內容是否包含付費項目,及購買價格等資訊,先行查閱 APP 平台業者之購物及付款等規定,並採取相對安全之管理措施。並且家長需審酌考量下載內含 IAP 項目之 APP 的必要性,並且提醒家長購物時所輸入之信用卡資料及帳戶密碼更應避免自動儲存於該裝置設備上,以防造成兒女之不當使用。

(本文由 T客邦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