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太陽能業明天消失 它幫台灣做了什麼?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4 年 08 月 10 日 18:00 | 分類 太陽能 , 能源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如果太陽能業明天消失 它幫台灣做了什麼?


美國對台灣的太陽能產業課高額的反傾銷稅。業者競爭力大打折扣,「慘」業再度陷入危機。或許,這是最好的時機,將焦點移回國內,幫台灣的電做些什麼。別讓我國發展太陽能的旅程,最後只是白走一趟。

實在太可惜,如果美國對台灣課的反傾銷稅,害我國的太陽能產業一蹶不振。

實在太可惜,因為台灣人根本沒享受到太陽能發電的好處。

台灣是全球的太陽能電池工廠,市佔率第二,僅次於中國。去年出口的電池,發電量超過八三○萬千瓦,等於三座核四。茂迪、昱晶和新日光等三家電池廠,排名全球前十大。但是,我國只有一%的電力來自太陽能。

這種內虛外實的不平等關係,在全球掀起綠能貿易戰之際,成為對手利用的把柄。二月十四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受理德國太陽能業者 SolarWorld 提告,指控中國有反補貼和反傾銷、台灣有反傾銷的嫌疑,俗稱「雙反」。

七月二十六日,調查結果出爐。台灣和中國皆判「有罪」。美方以高額的反傾銷稅懲罰台灣。去年的業界龍頭茂迪,被課四四.一八%的稅率。老二昱晶被課二七.五九%的稅率。其他業者的稅率,落在兩者之間的範圍。

雖然大陸也受懲罰,被課的稅率卻和台灣相差不大,以至於我國的產品失去競爭力。

 

退一步 解決台灣的電問題

「雙反」可能造成台灣的太陽能產業在國際市場上被邊緣化。

中美之間的貿易戰打了很久。美國將砲口轉向台灣之前,大陸將產品送來台灣加工,避免美方課稅。如今,美國將兩岸視同一律,台灣不再是避稅天堂,先前的「轉單」也化為烏有。

同時,我國的產品銷往美國也變得更加困難。就如中國曾利用台灣避稅,現在,台灣必須找中美洲或東南亞國家加工、銷貨到美國。這將造成額外的開銷。

如果跟這些「橋梁」國家打好關係,開發當地的太陽能市場,也沒什麼不好。但是,在歐洲市場飽和以降,太陽能的三大本營,就是中美日。若接不到其中兩者的訂單,台灣等著被三振出局。

我國的太陽能產業,是否能度過這次危機,還是未知數。但是,如果不幸被「雙反」擊垮,最令人惋惜的,不是流失的商機。而是錯失了時機--幫台灣的電力問題做點什麼。

跟許多高緯度的客戶比起來,台灣的日照條件相當不錯。環保意識提升,人們尋找乾淨的電力來源。這是絕佳的機會,讓台灣和德國一樣,大舉建設太陽能發電廠。

然而,吸引業者蓋電廠的「躉購費率」制度,卻成為阻礙再生能源發展的絆腳石。依照這套制度,台電用更高的費率,收購太陽能生產的電力,好讓業者的投資回本。躉購費率太低、台電不願意吸收其他的建設費用,是業者不在國內蓋電廠的主要原因。

工研院產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分析師王孟傑指出,這種邏輯有很弔詭的盲點。業者一方面宣稱,太陽能可取代傳統的發電方式;一方面卻要求,收取遠高於傳統發電的費率。等於是注定,太陽能在台灣無法普及。

業者對內需市場冷漠、對海外商機卻是一窩蜂的狂熱,最後,被扣上「傾銷」的罪名。既然肥羊被關了起來,何不倒退一步,幫自己家園做些什麼?

畢竟,生產太陽能電池造成的工業污染,都是自己人在承擔。利潤是短暫的。人民和環境的健康才是長久的。

如果,台灣的太陽能產業明天就消失,請別讓大家留下的印象,就是曇花一現的「慘」業。而是協助台灣解決電力問題、讓我們生活得更乾淨、更安全的建國支柱。

(本文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