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博士發揚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發明!顯微技術助活體生物研究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4 年 12 月 04 日 16:55 | 分類 生物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台灣博士發揚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發明!顯微技術助活體生物研究


過去十年來,科學家不斷地研發出新穎的顯微技術,並將其應用在活體生物結構上。上個月,本中心新聘助研究員陳壁彰博士與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貝吉格博士(Eric Betzig)的研究成果「晶格層光顯微術」(lattice light sheet microscopy)發表於 2014 年 10 月 24 日之《科學》(Science)期刊上,並獲選為當期的封面故事,此技術應用於單分子偵測、超分辨顯微術及活體生物細胞或胚胎發育上,具有三維空間和時間解析能力,可以進行即時動態研究,此顯微技術的產生,再次地改革了活體光學顯微術。

陳壁彰博士在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貝吉格博士實驗室時,不僅改良貝塞爾層光顯微術(Bessel beam plane illumination),發展出「晶格層光顯微術」,成功地提昇了掃描速度,及降低了對生物樣品的光損害。有別於傳統的光學顯微鏡,此系統用了兩個正交的光學鏡頭,其中一個產生極薄的光層,用來產生螢光,以達到光學切片,另一個採用寬場成像收集螢光,使得三維高解析生物影像可經由面掃描以不到一秒的時間取得,及低生物光損害可針對活體生物影像在空間及時間上進行高分辨率的長時間觀察,此系統對未來的活體生物研究會有很大助益。

(Source:<a href="http://www.microscopy-analysis.com/editorials/editorial-listings/ultrathin-light-sheet-microscopy-captures-sub-cellular-action">Microscopy</a>)

(Source:Microscopy

 

身為主要研發者,陳壁彰博士與世界各地三十幾組生物學家們,共同驗證此一創新顯微技術的強大功能,從细胞分裂時,細胞骨架的瞬間變化,到線蟲發育的细節,都已清楚地呈現在所發表的論文中。

陳壁彰博士表示,此「光學晶格」的概念早在 2005 年時,即由在家等待工作機會的貝吉格博士提出,其想法是將三維空間排列的點狀光源照射在細胞上,以降低光損害及提高空間解析度。但是,從紙上談兵到真實作戰,卻花了超過十年的時間,如今「晶格層光顯微術」才得以問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