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S 進行換腦袋工程,全面朝向數位化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5 年 06 月 05 日 8:00 | 分類 電子娛樂 , 電視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TVBS 進行換腦袋工程,全面朝向數位化


在內容產製上,電視台製作的節目除了要與來自世界各地的節目競爭,還有無數的使用者自製內容;在平台上,各式的影音網站讓電視台不再是影音內容唯一可以被收看的管道。對電視台而言,跨螢世代帶來什麼樣的衝擊?又得到什麼樣的機會?

從政府、產業界到學界,一起喊了將近 20 年的數位匯流,總算在 2015 年 5 月在台南市看到一線曙光。有線電視系統營運商中嘉旗下在台南市的兩家系統業者雙子星和三冠王,繼另一家獨立系統業者新永安之後,全面推動數位化工程,替用戶裝設數位機上盒。目前台南市的有線電視收視戶已經全面數位化,正式告別類比訊號時代。

為什麼先談數位化?TVBS 電視台執行副總經理楊盛昱表示,「數位化沒做完,就沒有所謂的『匯流』。」數位匯流不管從哪裡彙整,後續又流向何方,第一要務就是數位化。

數位時代配圖

▲ TVBS 電視台執行副總經理楊盛昱指出,面對新閱聽習慣,電視台要回歸「媒體」角色,發揮內容優勢。

然而弔詭的是,即使數位化內容早就存在於跨螢世代的生活中,大部分的人也都有從智慧型手機或平板電腦上收看影視內容的經驗,台灣的電視頻道推動數位化的過程卻是緩步前進。原因無他,楊盛昱忍不住感慨:「因為沒有人知道,數位化之後要做什麼!」

 

進行換腦袋工程

「做媒體該思考的方向是,如何製作讓最大公約數的載具都可以接收的內容。」楊盛昱說。最近 3 年來,TVBS 砸下重金積極地往數位化邁進,除了全面推行「無帶化」,換掉類比時代例如線性剪輯等設備器材,讓所有影視內容符合 HD 畫質,甚至製播比 HD 細緻 4 倍的 4K 畫質節目,為的就是在台灣已經落後的數位匯流進程上,努力趕上科技發展的腳步。

在 TVBS,數位化不是把「類比」變成「數位」就好,而是一項龐大的「換腦袋」工程:大到數位化的概念,小到任何數位化的執行細節,全部要打掉重來。例如原本類比的拍攝,景框比例是 4:3,器材數位化之後的比例卻是 16:9,景框變得更寬扁,原本設定好不會穿幫的場景可能就因此破功。製播、後製、剪接、儲存、檢索等系統和設備,都必須在數位化之後有相對應的改變。

內容數位化之後,光有 HD 的內容還不夠,更重要的是,電視台、系統商和終端收視戶的設備也要數位化。然而數位匯流的推動,在過去最大的阻礙來自於看不到數位化之後的新商業模式,一旦沒有夠大的誘因,數位化的腳步也就無法快起來。

直到高畫質的電視螢幕、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普及的跨螢世代,原本只存在於想像的「數位匯流」,以各式影音網站之姿成了迫切需要面對的現實,數位化和數位匯流才終於在近幾年稍微得到成果。

但現在還不是數位化進程的終點,可能在不久的未來,就會需要更高的畫質。在台灣 HD 畫質都尚未完全普及的同時,8K 螢幕今年就可能問世。每個用戶手上的裝置都不同,電視台該怎麼去追趕上科技的飛速進程?又該怎麼滿足各種不同的裝置規格?

楊盛昱給了一個很霸氣的答案:「一開始就要做到讓各種需求都可以觀賞的內容,把收看的選擇權交還給觀眾。」

例如 TVBS 在還沒有 4K 播出環境的此刻,卻製作了 4K 畫質的節目內容。楊盛昱認為,因為 4K 的內容做完,可以再二次加工成 HD 或其他的畫質,自動化做出多種規格,但若未來 4K 畫質螢幕普及,HD 畫質的節目就無法配合 4K 螢幕再製。也就是說,內容的規格越好,寬容度就會越大,隨機應變的彈性才會高。

 

閱聽習慣改變不代表滅亡

在媒體環境急遽轉變的當下,網路加上跨螢幕,各種新型態的媒體叢生,對電視台而言,帶來衝擊最大的首推影音網站。有許多人甚至認為,影音網站的存在瓜分了電視的收視族群。對於這樣的論點,楊盛昱抱持著不同的看法。

「收視族群到底是『挪移』還是『增長』?」楊盛昱指出,目前沒有任何確切的研究或數據能說服他,讓他把新媒體當成傳統媒體收視族群減少的禍首。

「新媒體代表的是新的閱聽型態。」楊盛昱說:「回過頭來,要看到底觀眾的需求是什麼?」如果新的閱聽習慣能把整個收視族群的餅做大,傳統媒體也不該排斥任何管道,讓內容能接觸到最大比例的人。

對 TVBS 來說,面對新的閱聽習慣,只能用「實作」去一步步修正方向。為了配合不同的收視管道,內容在最初的發想時,就必須考量到各種新元素的配合,提早規劃。

例如在新聞上,TVBS 在今年初復興航空空難時,嘗試用網路同步直播現場畫面,有 4 千個瀏覽數。在戲劇節目上,以往戲劇播出時有 Window Period,電視先首播,過一段時間再讓其他的平台播出,現在為了跨螢幕的用戶,必須在網路上也同步播出。甚至如果戲劇在電視台播出一集只有 60 分鐘,在網路上可能會播出 90 分鐘版和 120 分鐘版,還要同步配合情節進程剪輯。在綜藝節目上,則是要思考如何讓更多觀眾能參與到內容。

於是科技上的數位化,也讓內容的產業鏈從只有電視台到觀眾單一管道的線性傳播,變成點狀式的跨螢幕,散布在各裝置、各平台間。電視台因此回頭思考,身為媒體最重要的角色定位是什麼?有什麼是即使產業鏈被重塑,電視台依舊可以著力的角色?

對 TVBS 來說,楊盛昱認為,「就是要把內容做好,探索讓內容接觸到最多人的可能性。」

 

電視台仍具有內容優勢

面對各種新媒體或自媒體加入戰局的時代,楊盛昱還是對傳統媒體有信心,「就像在發生狀況時,人們會尋求有公信力的媒體獲得資訊。」電視台可以提供比其他自媒體更專業精緻的內容,而這些是影音平台和自媒體不一定能做到的。

例如中國的影音平台近年來也經歷一段劇烈的變動。兩年前,中國影音平台紛紛砸大錢彼此競爭,購買國外版權的節目來播出,後來發現版權費過高,於是平台開始跨足內容產製,自己製作影音內容,希望能藉此獲利。沒想到最後卻因為品質不佳,自製內容無法賣回給電視台,中國的影音平台只好回歸到單純平台的角色。

除了精緻的內容,電視台的另一個優勢是「後仰 15 度」。如果將觀看不同裝置螢幕的姿勢分為「前傾 15 度」和「後仰 15 度」,「前傾 15 度」多為小螢幕,像是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這樣的姿勢會讓觀眾覺得自己在「攫取」資訊,是費力而疲倦的。「後仰 15 度」則多為大螢幕,像是電視螢幕和電影院,觀眾會覺得輕鬆而沒有負擔,是「被娛樂」的。「會選擇『前傾 15 度』的小螢幕,一定是因為使用者當下沒有其他的選擇。」楊盛昱認為。

於是在跨螢世代,電視台也回歸到「媒體」的角色,與其緊守著「電視」這個平台,不如專注成為好的內容提供者,讓更多觀眾能夠依據當下的環境,選擇最適合的裝置或管道收看。未來無論是 B2B(把內容賣給其他平台)、B2C(透過電視頻道播給觀眾看)或是 B2B2C(透過其他平台播放),電視台都能找到對自己最有利的定位。

「未來媒體的產業鏈和商業模式可能會改變,但本質不會變。」楊盛昱說,電視台開始要思考,媒體究竟只是平台,還是潮流的引領者?

「即使夢醒在現實的重重殘酷,也要有繼續做夢的勇氣,才能把現實推到更遠、更接近夢想的地方。」楊盛昱語重心長地說。

(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TV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