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 11 光棍節,會不會是假貨狂歡日?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5 年 11 月 14 日 0:00 | 分類 中國觀察 , 網路 , 電子商務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雙 11 光棍節,會不會是假貨狂歡日?


中國雙 11 光棍節開跑,網路掀起購物狂潮。特價開跑頭 90 分鐘,經由支付寶交易的商品交易總額,已超過 50 億美元。但中國官方媒體及外媒紛紛敲警鐘,提醒假貨問題。《金融時報》訪問消費者和遭仿冒零售商經驗指出,中國電商平台根本無心解決假貨申訴和指控。

今年對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來說,是難熬的一年。股價重挫、也還沒走出山寨貨陰霾。不過,1111 光棍節這天,堪稱阿里巴巴的翻身日,高階主管甚至從北京遠端敲響紐約證券交易所開盤鐘聲,在 11 月 11 日宣告雙 11 全球購物節圓滿落幕。

光棍節的商機有多大?去年雙 11,阿里巴巴旗下淘寶、天貓和其他電商平台,一天就創造高過 571 億人民幣(約 2,800 億台幣)銷售額。

而今年的網友也是火力全開,根據阿里巴巴聲明,在雙 11 特價開跑的頭 90 分鐘,經由支付寶交易的商品交易總額,已超過 50 億美元。

但,外界依然憂心中國電商平台假貨流竄問題,而且率先示警的媒體中,竟有中國官媒《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在光棍節刊出《「雙十一」莫成假貨狂歡日》一文,直接挑戰電商誠信與維護權益問題。
報導點出,許多人熬夜等待這場網購盛宴,享受巨大的便利和優惠,但因為買賣雙方無法面對面交易,使得資訊不對稱,因此潛藏網路賣假貨和價格詐欺風險。

《人民日報》舉例,北京童先生去年雙 11 在網上買了一台電冰箱,收到貨才發現冰箱無法製冰,他聯繫網路商家後,廠家重新寄來一台,結果冰箱門又關不緊,再次聯繫賣家時,卻已音訊全無。

類似經歷,在不少消費者身上都發生過。中國國家工商總局日前報告指出,在中國電商平台上買的 10 個商品中,大概有 4 個會是品質低劣的產品,或根本是假貨。

 

假貨亂竄  阿里巴巴怎麼做?

面對外界質疑,阿里巴巴告訴《金融時報》,正加強監控和退貨政策,且聘僱 2,000 名監督人員另有 5,400 名消費者自願擔任「臥底消費者」,瀏覽網站尋找可疑產品,也說自去年以來,消費糾紛和投訴已經大幅減少,目前大約每 1 萬次交易中會接到的山寨貨投訴少於兩件。

但報導也指出,阿里巴巴根本沒有心解決假貨問題。舉例來說,買到假貨的舉證責任,是在買家,阿里巴巴要消費者提出商品為假貨的證明,才願意對商家採取行動。

另一方面,外國零售商對中國網路電商業也多有指責。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American Apparel & Footwear Association)總裁兼首席執行長胡安妮塔‧達根(Juanita Duggan)告訴《金融時報》,零售商如果希望假貨從淘寶下架,必須先到阿里巴巴註冊品牌,而註冊過程會一再拖延、你必須反覆提交資料,還會遭到莫名原因被拒絕註冊。就算註冊成功,也不保證商品就可以下架,投訴往往會石沉大海。

 

中國官方出手有用嗎?

中國假貨問題,甚至被搬上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雋琪報告費者權益保護法執法檢查情況時指出,網路領域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製售假冒偽劣商品等違法犯罪行為突出,已經成為侵權假冒的重點環節。

近年來,在網購市場,品質不合格和假冒現象比較嚴重,投訴和案件迅速增加。據國家工商總局抽查,2014 年,網購正品率只有 58.7%,全國工商部門共受理網路購物投訴 7.78 萬件,同比成長 356.6%。

《人民日報》指出,中國電子商務發展迅速,網路零售交易額以每年 40% 以上的速度成長。電子商務發展到今天,如果監管沒有落實到位,沒有誠信管理的體系,光靠消費者睜大雙眼,提高自我保護意識,是很難做到不被侵權的。一旦被侵權,由於網購的特殊性,比在實體店購物維護權益難度更大。

要讓「雙 11」真正成為網上狂歡的節日,首先是經營者應當加強自律。

同時,電商行業的主管機關也應引導和督促電商企業履行合法義務和社會責任,不斷完善平台交易規章制度、信用評價機制,嚴格落實網路交易平台的先行賠付和連帶責任,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作用。

中國國家工商總局近兩年也先後採取一系列措施,除了明定網路交易平台提供者的責任和義務,也重點查處各類網路銷售侵權假冒偽劣商品違法行為。自今年 10 月 1 日生效的一項規定指出,電商平台進行集中促銷活動,如果出現先漲價再促銷、不退訂金、刷單虛構交易和評價等行為,將受到依法查處。

(本文由 天下雜誌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