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告別第 3 個失落的 10 年,日本網路新創強勢崛起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07 月 20 日 8:00 | 分類 app , 手機 , 網路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誓言告別第 3 個失落的 10 年,日本網路新創強勢崛起


創業,似乎已經成為各國提振經濟以及倡議創新的共通做法,然而由於既有優勢不同,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創業生態與樣貌。日本,面臨的是即將跨入失落的 30 年,安倍經濟學失靈、年輕人對社會普遍不滿,因此期待用網路新經濟來轉型,而創業也許是重振日本的一道曙光!

「你們有什麼樣的夢想?期待日本成為怎樣的國家?」2013 年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日本成人式上這樣問年輕人。年輕人是國家的未來,但日本年輕人正面臨福島核災後的經濟重挫及長期通貨緊縮、老齡化社會、青年失業率等問題。

安倍晉三想用三枝箭救經濟,其中不乏鼓勵新創、鬆綁法規的成長策略,要挽救日本經濟自 1989 年股市崩盤以來第 3 個失落的 10 年,擺脫絕望之國的陰影。但是三枝箭欲振乏力,Sony、松下、豐田和本田等國際大型製造商後繼無人,百年夏普更被鴻海收購,日本企業很難創新轉型。老日本人期待 2020 年東京奧運能振興經濟,但年輕人卻擔心東京奧運後的日本該怎麼辦?想要靠新經濟來重振日本,日本和產業都需要成長策略,倡議創業將是最好的一個選擇。

LINE 的推手森川亮在 2015 年出來創業,他說,「我想在日本幫助年輕人!年輕人沒有活力,國家經濟就起不來,所以應該放手讓年輕人去做。」

 

靠網路新經濟轉身

數位時代 配圖

到底日本經濟能否靠創業轉身呢?過去 20 年,日本網路公司一直扮演著新經濟推手的重要角色,即使身在台灣的我們,也可能在樂天市場買過商品,玩過 GungHo 的手機轉珠遊戲《龍族拼圖》。日本網路公司的平均營收,雖然只有美國網路公司的十分之一,但他們在日本市場擁有高市佔率,也推動過三波網路創業潮。第一波創業潮是 1995 年開始的網路熱潮,以雅虎日本、樂天集團為代表的電商、入口事業。第二波創業潮則是 2000 年後的社群、遊戲,例如 GungHo、GREE、DeNA、mixi 等公司,讓日本出現市值超過 10 億美元的已上市獨角獸。第三波創業潮起於 2009 年的智慧型手機應用,像是手機遊戲商 Colopl、Gumi、LIN E等公司。

在經過 3 個不同階段的創業風潮後,這幾年,日本新創公司開始用創投資金槓桿規模,積極往海外市場擴張。例如新聞閱讀 App SmartNews 在 2015 年募資 1 千萬美元,順利把市場版圖擴張到美國。它的競爭者 Gunosy 在 2015 年 4 月上市,除了已經獲利,2016 年更收購日本遊戲攻略網站 Game 8,並以 500 萬美元投資印尼新聞 App Kurio。

日本新創缺乏真正有海外市場經驗的人,但早點開始思考全球化,是好事!──DCM 董事合夥人本多央輔(Kakao Talk 早期投資者)

此外,令人興奮的還有 C2C 二手拍賣 App Mercari,在 2016 年 3 月募得 7,400 萬美元 D 輪融資,日本終於出現第一個上市前估值就超過 10 億美元的獨角獸新創。有了創業的典範,可以鼓舞更多創業者,日本創業生態圈開始熱鬧了起來。

 

創業特色一:企業創投主導市場

日本創業生態圈十分獨特,從資金面來看,日本新創投資是由企業創投獨領風騷,佔 80%,相形之下,機構創投的佔比與影響力較弱。在企業創投主導的趨勢下,也不乏傳統產業的身影,如軟銀集團、Sony、三井物產、KDDI、NTT DOCOMO 都開始瞄準新創,日本創業社群 Creww 創辦人伊地知天說,「傳產大公司都對新創有很高的興趣,通常傾向先跟新創公司合作、再投資,最後購併!」

此外,網路公司 Yahoo Japan、樂天、DeNA、CyberAgent、GREE、LINE 也不遑多讓,並且紛紛成立企業創投基金,舉凡直接投資、收購新創公司都屢見不鮮,徹底改變了傳統創投的投資思維,最近這 5 年投資的方向則聚焦在電商、軟體、遊戲、音樂、新聞等。500 Startups 日本負責人瑞尼(James Riney)日前撰文指出,「日本和美國的天使投資及創投投資金額約為 12 億美元比 750 億美元,不過日本的 GDP 佔美國的三分之一,顯示日本創投投資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雖然創投投資新創的金額小,但近年卻有了一些改變,其一是創投數量持續增加,知名創投包括 Globis Capital Partners、B Dash Ventures、Global Brain、Infinity Venture Partners 等;其二是日本企業及創投也積極投資亞洲新創,以台灣為例,CyberAgent Ventures 投資愛情公寓、愛評網、愛料理、Fashion Guide 和 vipabc。而 Infinity Venture Partners 也投資 Pinkoi 和 17 App。

 

創業特色二:成熟工作者帶動創業潮

創業失敗的風險原本就比較高,而日本又是一個不容許失敗的社會,在這樣的情境下,要讓人才離開大公司出來創業或者加入新創公司,難上加難。新創聘雇社交服務 Wantedly 業務開發大塚早葉說,「終身雇用制在日本還是很受歡迎,只有15% 的人在找新工作,而二十幾歲辭掉工作的人只有 30%。」

雖然過去幾年有創業加速器和大學創業課程,但真正幫新創推一把的反而是網路公司,目前成功的新創公司創辦人,多半是曾在科技公司、網路公司工作過的成熟工作者,這些網路公司的經理人創業,讓創業成功的機率大幅提高。成功的網路公司創業家也開始投資新創,積極幫忙創業者,形成正向循環。

 

創業特色三:新創上市門檻低

這 5 年來,日本創業氣氛熱絡,不過,至今還沒有太多創投投資及企業購併的案例。新創公司募資大多選擇上市一途。新創若在那斯達克上市,最低必須釋出 110 萬新股 ; 在東京證交所的新創股市 Mothers 上市,只要求最低 1 千新股,最小募資金額為 20 億日圓(約 830 萬美元),相當於募集 A  輪、B 輪的規模,比中美新創上市的門檻還低。

現在有許多網路公司經理人出來創業,網路公司才是最好的創業孵化器!──Infinity Venture Partners經營合夥人田中章雄

事實上,這些已上市新創公司的年營收大約在 1 千萬到 1 億美元左右,也形成日本市場奇特的現象:有太多小規模的上市案。成長駭客平台 Kaizen Platform 執行長順藤憲司說,「過去 5 年,創投和創業者只想要短期的成功,他們出場拿到了現金,但是,90% 的新創卻停止成長!」一旦選擇上市,營收和獲利都必須持續成長,新創公司就很難跨出日本。順藤憲司認為,「你在上市前就要決定是否要做全球化,因為在上市之後,就會面臨成長天花板而苦苦掙扎!」

 

創業特色四:全球化思考少

為什麼日本有成功的第一代、第二代網路公司,網路模式也做得很早,但是卻少有全球化的網路公司呢?最大的差異在於,日本有 1.26 億人口,內需市場大,全球化只是新創公司經營事業的選項之一。相較之下,南韓及台灣因為市場規模小,所以新創公司多半在一開始就有思考全球化的必要。

目前日本網路公司成功跨出海外的例子確實不多,最知名的就是通訊軟體「LINE」。雖然 LINE 是南韓網路公司 NAVER 的子公司,但它在 5 年內達到 2.18 億下載量,在台灣、泰國都拿下市佔第一。 2016 年 7 月中在日本東京證交所和紐約證交所上市,市值約 54.8 億美元,創下今年科技公司在日本最大的上市金額,已經是網路新創跨出日本的創業傳奇。

展望未來,如果日本想靠創新創業改變經濟結構,做出有全球影響力的網路公司,勢必得跨出海外。  GungHo 創辦人孫泰藏說,「與其先接觸國內市場,再擴張到全球,不如在創業的第一天就把服務瞄準全球!」

(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SEOPlanter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