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美國自然生態的狼英雄」,是事實還是神話?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6 年 11 月 06 日 12:00 | 分類 生態保育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改變美國自然生態的狼英雄」,是事實還是神話?


「用 14 隻狼改變黃石公園的生態」聽起來總是有些不可思議,卻是許多美國人再熟悉不過的生態傳奇故事,究竟這個故事的真實性有幾分呢?

狼群絕跡  麋鹿數量大增

狼在美國一直是不受歡迎的獵食性動物,1920 年代,牠們因為長期遭到居民的大量補殺而絕跡,導致美國黃石公園(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的麋鹿數量在缺乏獵食者的情況下迅速成長,植被幾乎被摧毀殆盡。

復育狼群救生態

經過十幾年的努力,生物學家與動物權益分子總算成功說服政府進行狼群復育。他們從加拿大引進狼群,安置在美國西北邊的洛磯山脈(Rocky Mountains)各處,黃石公園也在 1995 年 1 月放生了 14 隻灰狼。

許多美國人相信,就是這 14 隻狼大大改變了黃石公園的生態系統。環境學家蒙比爾特(George Monbiot)也特別在 YouTube 上製作短片介紹這個傳奇故事。

地球圖輯隊配圖

▲ 一隻麋鹿在加拿大的洛磯山國家公園(Rocky Mountain National Park)覓食,過去美國黃石公園過多的麋鹿,讓當地的植被幾乎遭到摧毀。(Source:Flickr/Amy the Nurse CC BY 2.0)

狼群改變麋鹿生活習慣

影片中,蒙比爾特提到,狼群出現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牠們會獵捕麋鹿,不僅讓麋鹿數量大幅下降,麋鹿為了避免遭到追捕,也開始減少出現在河谷、山谷這種容易被狼群抓到的地方。

當這些地方的植物不再成為麋鹿的盤中飧,也就逐漸恢復了原先茂盛的模樣,影片提到山楊樹、柳樹甚至用 5 倍速度迅速成長。

牽一髮動全身的生態系統

就好像連鎖效應一般,當樹木長好後,隨季節遷徙的鳥兒們也開始聚居於此,喜歡啃樹建水壩的河狸也跑出來參一腳,等到河狸把水壩建好,就等同為水獺、鴨子、魚群、兩棲動物、爬蟲類等生物建立起了天然棲地。

這還沒結束,由於狼群除了麋鹿之外也會獵捕土狼,一旦土狼數量減少了,兔子、老鼠就開始增加,然後以這兩種動物為食的老鷹、獾、狐狸等也就通通出現了。

連河道形貌也受影響

蒙比爾特也相信狼群的出現改變了河流的型態,因為麋鹿減少而生長的植被讓河床不再有水土流失的問題,不僅慢下了水流的速度,河流也不再那麼容易把土地沖刷成曲折的模樣。

影片以「狼如何改變河流」為題,描述黃石公園如何受到 14 隻狼影響,到目前為止已經獲得 2,500 萬次的點閱率。

地球圖輯隊配圖

▲ 四隻狼正在分食獵捕到的麋鹿。(Source:Flickr/Kamia Wolf CC BY 2.0

提醒社會肉食動物的必要性

這則故事可說是「營養階層」(trophic cascade)的經典案例,「營養階層」是指許多食物鏈頂端的狩獵者其實在生態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旦他們消失了,就會讓整個生態系統瓦解。

所以當政府把食物鏈頂端的狼放回黃石公園後,這個生態體系的動物們就宛如拼圖般逐漸被擺回正確的位子。

故事可信度?

這其實是許多美國人耳熟能詳的生態故事,不過影片在 2014 年的出現又再次引發討論,也讓人忍不住跳出來質疑故事的真實性。

地球圖輯隊配圖

▲ 圖為河狸建築起的水壩,河狸主要分布在美洲北部,有「自然界水壩工程師」的名號,牠們建起的水壩穩固到讓人站在上面都沒有問題。(Source:By Ted Guzzi (Emailed to me by author)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學者:假的

懷俄明大學動物生理系的學者米德爾頓(Arthur Middleton)便投書《紐約時報》,指出 2010 年就有研究發現,雖然麋鹿數量在這幾年來確實減少了 60%,但樹木「迅速抽高」這種事從來沒有發生過,就算某個區域的狼群出沒特別頻繁,也從來沒有阻止麋鹿到那邊覓食。

公園太大  狼與鹿太難碰到

米德爾頓認為,會絲毫不受影響一方面是因為狼群根本不是年輕麋鹿的對手,另一方面則是黃石公園非常遼闊,狼與鹿會遭遇的機會遠比許多人想像得還小,就算真的遇上了,成群結隊的麋鹿們也能提醒彼此趕快逃跑。

生態系統回不去了

此外,米德爾頓認為當年狼群的絕跡確實為黃石公園的生態系帶來很大的改變,數十年來,植物被摧毀,賴此為生的動物們也消失不見蹤影,生態系統的改變幅度大到就算狼群再次被帶回黃石公園,也來不及復原這一切。

下載自路透 A herd of tule elk leap over a fence in Point Reyes National Seashore, California April 1, 2015. A herd of tule elk move warily along a California coastal hill as a herd of Black Angus cattle graze nearby. Despite the apparent peaceful coexistence, the animals are at the center of a battle for precious grasslands reduced by the state

▲ 圖片拍攝於 2015 年 4 月的美國雷斯岬國家海岸公園(Point Reyes National Seashore),麋鹿群輕巧地跳過柵欄尋找食物。當時發生旱災,農民希望可以設置圍欄限制麋鹿的行動範圍,如此一來自家的牲畜就不需要跟麋鹿爭取食物,但這個想法遭到動物權益倡議者大力反對,有人指出,採取這個做法的公園已經害死了大量的麋鹿。(Source:達志影像)

狼群不是唯一的貢獻者

猶他州立大學的野生生態學家麥可奈第(Dan MacNulty)也指出,確實有少部分的樹木因為麋鹿的減少而增加生長機會,但是狼群並不是唯一為黃石公園的生態系做出貢獻的動物。

當時逐漸增加的美洲獅、灰熊肯定也為「營養階層」貢獻了一分心力,更不用提 1990 年代蒙大拿州(Montana)開放人類獵捕麋鹿的政策。若是把整個變化推給 14 隻灰狼,似乎有點太過簡化生態系的演變。

地球圖輯隊配圖

▲ 攝影師拍下了狼霸氣的一幕。《美研究:狼的出現改善灰熊飲食》這篇文章也曾討論過黃石公園內灰熊、狼、麋鹿之間的關係。(Source:Flickr/Michiel van Nimwegen CC BY 2.0)

全然的真相重要嗎?

儘管如此,麥可奈第還是認同影片要把「營養階層」帶給大眾認識的努力,他在受訪時說:「說『狼改變了河流』確實有點誇大,需要有很多想像跟創造力才有辦法拼湊出全貌,但這裡頭畢竟還是有那麼點真相。」

可信度比吸引力更重要

學者米德爾頓也承認這個故事讓大家意識到肉食動物對生態系統的重要性,也確實勾起美國人保護野生生物的興趣,但是他擔心,若是科學家與環保團體過度傳頌這個顯然遭到誇大的故事,將會讓環境學家不再具有可靠性。

米德爾頓強調,當環境學家能夠作為給予政策建議的重要角色,傳達出正確的訊息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本文由 地球圖輯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Patrick Bouquet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