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 25 歲是隨機思考能力的顛峰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4 月 23 日 0:00 | 分類 生物科技 , 科技趣聞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研究發現 25 歲是隨機思考能力的顛峰


想隨機想出一件事其實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困難許多,畢竟我們總會依循記憶、周遭事物來取得靈感,而一份研究發現,這種隨機思考的能力其實會隨著我們的年紀有所改變。

隨機思考其實不容易

創造隨機其實一點也不容易,一如法國科學研究團隊 LABORES 的成員澤尼爾(Hector Zenil)所說:「這就像看到雲朵或星星的時候,我們的大腦會想從裡頭找出圖形一樣。」

大腦就是個演算法

澤尼爾也補充道:「大腦其實是個密集演算法,它並不是隨機的,也不是像擲硬幣那樣的運作方式。」

▲ 在畫彩券時,我們總認為自己是隨機選取幾個數字,但這些數字的選取方式卻常有跡可尋。(Source:pixabay

隨機背後考驗的是認知能力

所謂隨機思考的能力,其實也與大腦的認知功能有關,認知能力包含了注意力、自制力、工作記憶、學習能力等等,而高度發展的認知能力則與創造力脫不了關係。

25 歲是顛峰

為了解人類的行為有多複雜,LABORES 也對人隨機思考的能力做進一步分析,而研究結果發現,這種隨機思考能力的年齡巔峰是 25 歲,之後該能力就會逐年遞減,這也意味人類的認知能力巔峰是在 25 歲。

▲ 研究團隊指出,多虧現今演算法的發展,才讓人們有辦法理解人類的心智是怎麼運作的。這是第一次有人使用演算法來衡量人們隨機思考的能力。(Source:By This illustration was made by (User: Royonx) and released under the license(s) stated above. You are free to use it for any purpose as long as you credit me and follow the terms of the license.Example : ©Michel Royon / Wikimedia CommonsIf you use this image outside of the Wikimedia projects, I would be happy to hear from you par courriel ( royonx gmail.com). Thanks !Ce message en français (Own work) [CC0], via Wikimedia Commons

超過 3 千名受試者的實驗

他們一共針對 3,400 人進行研究,受試者的年齡介於 4~91 歲。接受測驗的人必須要在線上完成 5 項作業,像是假設 12 次擲硬幣的結果、猜測已經洗好的撲克牌順序等。之後研究者就會分析受試者的回答到底夠不夠隨機。

人腦 vs. 電腦程式

研究者使用了一種叫做「隨機演算法」的程式來協助分析受試者的答案到底夠不夠隨機,如果「隨機演算法」沒辦法創造出跟受試者一樣的結果,或是要花很多時間才能創造出來,就代表受試者隨機思考的能力越強。

澤尼爾形容這就像是在考驗人們超越電腦的能力,他說:「這就像一種逆圖靈測試(註)。」

25 歲、60 歲是隨機思考的轉捩點

而研究結果發現,人們在 4~25 歲時隨機思考的能力會穩定提升,但是只要一過 25 歲,人的認知能力就會開始穩定下滑,而且一過 60 歲後就會急速下降。

年齡是唯一具影響力的因子

研究者澤尼爾指出,在控制性別、語言差異、宗教信仰、教育程度等變項後,年齡是唯一具影響力的因子。

另一名研究者費雪(Martin Fischer)說:「這是我們第一次看到隨機思考的能力在年齡間的變動。」

未來可應用在神經退化者身上

費雪也相信,如果這份研究獲得證實,那麼在未來就能藉由測試隨機能力,在有控制組的情況下衡量神經退化患者的認知能力。

現在 LABORES 也開始尋找患有阿茲海默症(Alzheimer)、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等神經退化或精神疾病的人一同進行實驗。

註:根據《維基百科》,英國著名數學家圖靈(Alan Turing)認為,如果一台機器能夠(透過電子設備)與人類展開對話,而且不被辨別出其機器身分,那麼這台機器就具有智慧。

(本文由 地球圖輯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IBM Research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