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輩新福音──看護機器人報到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08 月 05 日 12:00 | 分類 人力資源 , 機器人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長輩新福音──看護機器人報到


當你有天步入生活起居需要他人照料的年紀時,身邊有個可以隨時照料你生活起居、提醒你該吃藥、注意到你身體狀況有沒有出現異常的機器人,會不會讓你的生活更方便呢?

陪伴、醫療用機器人通通都有

從去年 8 月開始,中國龍山醫療中心就開始實驗性地使用看護機器人來照顧院內年長者的生活起居。醫護人員會透過其中兩個機器人來追蹤病患的健康資訊,錄下年長者跟家人互動的情況、展示照片;另一個機器人則只有孩童大小,專門用來陪伴院內長者,讓他們不要感到這麼孤單。

用來當朋友的機器人

潘校銘(音譯,Xiaoming Pan)是決定把看護機器人投入龍山醫療中心的機器人公司老闆,他在言談間表達出機器人能夠提供高品質看護的信心,他說:「機器人是設計來當朋友的。因為透過自我學習和資料分析,它們可以研究並記住你喜歡什麼、藉此跟你有更好的互動。」

仍然還有很多挑戰

不過潘校銘也承認,他們現在仍碰到很多阻礙,像是機器人的資料庫有時會無法正常運作,讓年長者在互動時聽不懂它們在說什麼,進而帶來令人尷尬的沈默。而且比起會使用網路的年輕人,他們必須透過一對一的訪談從年長者那蒐集到使用回饋,這也是相較起來更耗時費力的事情。

▲ 2016 年 6 月在比利時的醫院內,日本軟銀研發的 Pepper 機器人正在招呼前來醫院的人們。(Source:達志影像)

日本也有看護機器人

雖然還有許多問題要解決,但中國龍山醫療中心並不是唯一在發展看護機器人的地方。像在日本,明智大學的向井利春教授就設計出白熊樣貌的機器人「Robear」,專門用來把患者從床上抬到輪椅去。

▲ 「Robear」的運作模樣。

全方位居家看護空間  提供無微不至的協助

英國赫特福德大學電腦科學學院的多滕漢(Kerstin Dautenhahn)教授則正在設計提供給年長者的全方位居家看護空間。只要住進這棟屋子,機器人就會提醒使用者什麼時候該吃藥、幫使用者拿東西、或是提醒有誰站在他後面。

多滕漢表示,他們在屋子內設置了超過 60 個感應器,可以辨識並追蹤使用者的一舉一動,這樣就能在使用者因為身體不適在行為上出現異常時,適時提供幫助。

出事情時只有一個人的時候怎麼辦?

設計仿生伴侶機器人的設計師康嵐(Sebastian Conran)則相信,機器人能為陪伴、即時照護帶來很大的幫助,他說:「除非你的病況非常嚴重,不然你不需要讓看護隨侍在側。但是你總得面對一個人的情況。」

「如果一名看護每週只會來看你兩次,那其他時間怎麼辦?如果你在看護不在的時候出事該怎麼辦?」

▲ 一台相機從書裡探出鏡頭來。面對這種全方位、記錄所有病患隱私的機器人,也帶來了被監控的隱憂。(Source:達志影像)

還是有科技上的隱憂

儘管如此,看護型機器人也帶來被監控、科技是否會取代人際互動的隱憂。

全天候跟監  房子不像自己的

正在設計全方位居家看護空間的多滕漢便指出,過去居家環境是由個人所支配,然而,當有台機器人「一週 7 天、一天 24 小時」監控你的一舉一動,難免會讓人有自己不再有自主權的感覺。

多滕漢說:「如果有個人隨時隨地在批評你,提醒你已經 5 個小時沒有喝東西了,你一定會想要問自己:『這到底是誰家啊?』」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NTU)教授塔爾曼(Nadia Thalmann)以自己的臉為原形,創造了擬真人型機器人納丁(Nadine),並在 2016年3月接受《路透社》訪談。(Source:達志影像)

怕界線模糊

多滕漢也認為讓機器人像人類一樣提供情緒上的支持,是完全不該列入考慮的事情,她認為有些事情本來就是人類比較擅長,有些則是機器人比較擅長,若是模糊這條界線會變得非常危險。

重點在人和機器人的協調

數位人類學家尼可拉斯(Lydia Nicholas)則認為,所謂的看護機器人不應該是「全部交給機器人」或是「全部交給人類」這樣的思維,畢竟機器有辦法記錄人腦沒辦法記下的大量資訊,人類則有辦法提供機器無法取代的情感連結,因此更重要的是,應該是在兩者之間尋求更好的平衡。

(本文由 地球圖輯隊 授權轉載;首圖為 2016 年 6 月,在一家比利時醫院裡,一名患者在機器人佐拉(Zora)的帶領下前往他的病房;來源:達志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