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注意到美國政府試爆核彈的柯達,「政府保護底片,卻忽略了孩子」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7 年 10 月 29 日 12:00 | 分類 生態保育 , 自然科學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意外注意到美國政府試爆核彈的柯達,「政府保護底片,卻忽略了孩子」


20 世紀中期,美國原子能委員會在知道放射性落塵風險的情況下,長期在美國內華達州進行核彈測試,讓社會大眾暴露在罹癌風險中。除了美國的攝影產業,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當時發生了什麼事。

從大量客訴發現端倪

1940 年代晚期,攝影公司柯達(Kodak)突然收到一大堆客戶抱怨,表示他們購買的輻射敏化底片品質很差,拍出來的東西只有霧濛濛一片。

由於這類底片對放射性物質很敏感,一旦底片與放射性物質接觸幾週後,它就會出現班點或霧化情況──過去柯達物理部門科學家一直極力避免類似情況發生,因此突然出現這麼多客訴,自然讓他們感到非常困惑。

污染源是包裝紙

經過一系列分析後,柯達注意到產品會出現放射性污染,是因為來自印第安納州的底片包裝紙本身就受到輻射污染,至於為什麼包裝紙會出現輻射污染呢,他們相信最有可能的解釋就是美國政府在 1945 年 7 月 16 日於新墨西哥州進行的三位一體核彈測試(Trinity),其放射性落塵影響了來自印第安納州的包裝紙,又透過包裝污染了底片。不過柯達當時並沒有公布這件事。

▲ 當時因底片霧化的緣故,讓柯達意外注意到美國政府進行的核彈測試,以及放射性落塵帶來的影響。(Source:Coyau / Wikimedia Commons, via Wikimedia Commons

二戰後繼續測試  柯達不開心

二戰結束,從 1950 年代開始,美國軍方除了在太平洋進行核彈測試,也曾在美國內陸進行一樣的測試。

1951 年 1 月,當軍方首次在內華達國家安全中心測試完的隔天,位在 2,574 公里遠的紐約州的柯達公司就偵測到比一般情況還要高 25 倍的輻射量,擔心商品可能因此再次受損,柯達決定有所行動。

被打太極  柯達威脅要訴訟

與美國原子能委員會(United States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AEC)往來的書信中,可看到柯達指出,當他們在其他地方偵測到 400CPM 輻射量時,他們在紐約州羅徹斯特(Rochester)偵測到 1 萬 CPM 的數值。對此,原子能委員會僅透過《美聯社》發表聲明,表示這樣的輻射量並不會對人體、動物造成危害。

對原子能委員會不溫不火的回應,柯達決定做一件任何公司都會做的事:威脅提出訴訟。

▲ 內華達州的核彈試驗場中「薩當彈坑」(Sedan Crater),該彈坑是在 1994年,因為一枚核彈爆炸後形成。(Source:By Federal Governm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兩方達成妥協

原子能委員會讓步了,也同意除了柯達,他們會提供所有攝影產業關於核彈測試的資訊,像是未來會在哪裡、什麼時候進行核彈試射,讓攝影公司可預先為保護產品做好準備。做為交換,攝影公司也必須為政府在內華達州進行的核彈測試行動保密。

知道有落塵  不知道後續風險

然而,對美國大眾來說,知道原子能委員會的核彈測試會導致放射性落塵並不夠,負責調查美國癌症機構報告的奧特邁爾(Pat Ortmeyer)指出,大多美國人長期暴露於會致癌的放射性物質放射碘(Iodine-131),該物質會透過食物鏈累積在人或動物體內,一旦高濃度的放射碘在甲狀腺累積就會傷害人體組織,進而導致甲狀腺癌。

▲ 2011 年福島核災後,台灣在防輻射污染演習中展示碘片。(Source:達志影像)

本來可以先預防

其實只要攝取一定量的碘片,就有很大的機會可避免上述情況發生,然而,因為社會大眾並沒有被告知放射性落塵的嚴重性,自然也就錯失預先做好自我保護的機會。

駭人聽聞的體制

奧特邁爾對此評論:「整個體制是最駭人聽聞的……在經過刻意設計的情況下,(政府)把社會大眾蒙在鼓裡。」

「這一部分是因為那個時候我們還處在戰爭中……然而,當你回頭來看這段核彈的製造史時,這是一種(對健康風險的)漠視。」

而數以千計的美國孩童可說深受其害。

▲ 美國癌症機構在 1997 年公布的報告內容。該機構追蹤了內華達國家安全中心每次核彈試爆、放射性落塵散布情況,並以此繪製出「每人暴露在多少放射碘下」圖表。(Source:By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 美國國會山莊。1998 年的聽證會,參議院議員哈金直稱這是一起公共健康危機。(Source:By Elliot P. [CC BY-SA 2.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告知太晚  數萬人受害

一直到 1960 年代早期,美國大眾才被告知落塵可能帶來的風險,到 1997 年,美國癌症機構才釋出一份《內華達核彈測試釋放的放射碘可能導致甲狀腺癌》報告,根據統計,美國本土有 7 萬 5,000 筆甲狀腺癌的案例與核彈測試有關,直到今天,美國癌症機構仍在幫助大眾釐清自己有沒有可能是放射性碘的潛在受害者。

「我們的地圖在哪裡?」

1998 年的聽證會,美國參議院議員哈金直稱這是一起公共健康危機,而且每名美國人都活在放射性落塵的威脅下,他在聽證會上也質疑,當柯達向原子能委員會抱怨後,得到了一份「放射性物質散布預估圖」,進而能預測當地的放射性污染狀況,然而,「那些酪農、有小孩的家庭、還有我們應得的地圖在哪裡?」

哈金當時說:「所以說政府保護了一大堆底片,卻沒有保護我們孩子的性命,主席先生,這一定有哪裡出了錯。」

▲ 柯達公司 1954 年的廣告。關於柯達知道整件事卻沒有告知大眾,也帶起它是否需要負起社會責任的討論。(Source:Flickr/Insomnia Cured Here CC BY 2.0)

柯達的社會責任?

至於柯達到底要不要為當年的「知情不報」負社會責任呢?在 1998 年寫有《原子彈審判》(暫譯,Atomic Audit)的作者施瓦茨(Stephen Schwartz)說:「他們在道德倫理上需要負責嗎?我想你可以很明確說,是的。」

「但我不會用現在的眼光來檢視當年的柯達,他們只是在做自己的工作,而且不知道怎樣可以讓事情變得更好。」

美國政府是禍首

奧特邁爾也同意施瓦茨的想法,認為柯達畢竟不是公共健康領域的專家,而那個年代瀰漫著一股「如果你發誓要保密,就得從一而終」的風氣,奧特邁爾說:「美國政府才是最需要為此負責的單位。」

(本文由 地球圖輯隊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By United States Department of Energy (Trinity & Beyond: The Atomic Bomb Movie)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