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段守幣人走過的血淚史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2 月 01 日 8:30 | 分類 Fintech , 區塊鏈 Blockchain , 數位貨幣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那段守幣人走過的血淚史


比特幣的大漲大跌,看在傳統經濟學家眼裡,宛如 17 世紀荷蘭「鬱金香狂熱」重演;在投機人眼中則是高報酬的投資工具;但有一群人對看待比特幣的眼光從來沒變過,他們是「守幣人」(Hodler)。

守幣人(Hodler)宣言:
規則 1:真正的 Hodler 不賣他們的幣;
規則 2:真正的 Hodler 在低點買進;
規則 3:真正的 Hodler 會在市場充滿恐懼、不確定和懷疑時,仍保持堅定……

守幣人的信仰

比特幣,可以讓人一夕致富、也可能讓人瞬間身家歸零。2017 年,比特幣瘋漲 20 倍、最高行情一度來到 19,000 美元,價格卻在今年 1 月急轉直下,不只連續下探,還跌破 1 萬美元,儘管隨後反彈,價格卻一直在 11,000 美元左右盤旋,僅為最高行情的一半。

在市場愁雲慘霧之際,「幣圈」(指以投資加密貨幣獲利的人群)社團流傳一份守幣人宣言,內容是告訴大家如何當一名真正的「守幣人」──無論市場如何腥風血雨,都堅定持有。

Hodl 一詞,意思和發音就和 Hold 一樣,代表持有之意。最早出現在 2013 年的比特幣論壇一篇名為「I AM HODLING」的文章。該文作者因喝醉酒,連續兩篇文章把「holding」打成「hodling」,用強烈字句表達儘管比特幣大跌,但自己不參與短線交易、堅持長線投資比特幣的觀點,故 hodl 一詞後來也衍生出「Hold On for Dear Life」(為親愛的生活堅持下去)之意。

不過年初這波血洗,看在早期投資人眼裡或許不太陌生,因為比特幣從 2009 年誕生至今,已經經歷過無數次大起大落,反覆死亡又重生。99Bitcoins 網站整理了「比特幣訃告」,顯示比特幣至少被宣布死亡 236 次了。

比特幣大起大落歷史

如果大家還記得,這個由 3 萬行程式碼構成的加密貨幣是由一位(或一群)化名中本聰的人發表,這篇《比特幣 P2P 電子現金》的神祕論文,沒有發表在任何學術期刊,主要內容是如何運用分散式運算打造去中心化金融網路,也是從這天起,區塊鏈概念首度問世。

當時正逢 2008 年金融海嘯,各國央行為了度過衝擊,只得拚命印鈔票,造成全球資金氾濫、美元下跌,也因此有不少投資客紛紛把美元、歐元資產換成比特幣,出現第一波投資熱潮。在那之後,具備匿名性、缺乏政府機關監管的比特幣也開始成為犯罪集團用來販毒、洗錢,甚至是恐怖份子融資的工具,造就另一波成長。

這段期間,自然不能忽略中國這個重要推手。根據 data.bitcoinity 統計,自 2013 年起,中國就超越美國,成為比特幣交易最熱門的國家,最高峰時,甚至占整個比特幣市場 95% 交易量。

BBC 報導分析比特幣在中國引起狂熱的原因,包含中國股票市場不透明、房地產市場景氣不如過去、中國人境外投資受到限制,因此,可以在全球自由流動和使用的比特幣,便受到中國投資者的追捧。另一方面,中國由於電費低廉、挖礦市場活躍,全球近半的挖礦行為都發生在中國,而這些獲得比特幣的礦工,會出售比特幣、購買更多挖礦設備;礦工和買賣比特幣的人群,在中國自成一個生態系。

探究比特幣過去幾次暴跌原因,不外乎受交易所安全性和政府政策影響。2013 年,比特幣黑市交易網站「絲路」(Silk Road)關閉;2014 年,Mt.Gox、Bitstamp 和 BTC-e 三大交易所,宣稱遭 DDoS 攻擊,接著占當時 80% 市場交易量的 Mt.Gox 宣布倒閉;在那之後,比特幣進入 3 年平穩期,直到 2017 年底暴漲到近 2 萬美元。當時 CNBC 報導分析,全球政治局勢緊張,讓市場投資人轉而迎向黃金和虛擬貨幣避險;此外,以加密貨幣籌資的「首次代幣眾籌」(ICO)熱潮也拉抬比特幣價格。

同時,2017 年開始有部分政府監管單位對比特幣的態度也轉為正面,例如日本和澳洲,皆將比特幣視為合法貨幣。

很快地,不論矽谷的科技大亨,還是華爾街的金融巨擘,都不敢忽視這個熱錢瘋狂湧入的市場。如矽谷資深投資人彼得‧泰爾(Peter Thiel)旗下的 Founders Fund 創投基金,已大手筆購入價值千萬美元的比特幣;還有摩根士丹利估計,2017 年,對沖基金已向加密貨幣投注 20 億美元,也讓大型機構投資者考慮進場。另外在 2017 年,全球首個比特幣期貨合約也已經由芝加哥期權交易所(CBOE)推出,緊接著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ME),傳紐約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也預計在 2018 年推出比特幣期貨。

只不過相隔不到兩個月,比特幣價格在 1 月中腰斬近半。主要原因包含中國政府不斷收緊管制,繼禁止 ICO 和加密貨幣交易後,又以擔心涉及洗錢、電力消耗過高為由,下令關閉中國境內礦場。身為加密貨幣主要玩家的南韓,同樣加大對加密貨幣的監管力道,考慮交易實名制、關閉南韓虛擬貨幣交易所和違法交易平台等。

比特幣,基於信仰的金融資產

這樣的大漲大跌,看在傳統經濟學家眼裡,宛如 17 世紀荷蘭「鬱金香狂熱」重演;在投機人眼中,比特幣則成了高報酬的投資工具;但有一群人對看待比特幣的眼光從來沒有變過。2017 年 12 月《金融時報》一篇報導這麼寫:「比特幣是民粹主義時代一種基於信仰的金融資產。」而這樣的信仰,來自對傳統金融機構、銀行、金融專家等威權的不信任,以及比特幣終將成為下一代金融網路的理想。

是信仰讓比特幣幾度打破金融大老預言,用驚人的速度飆漲,並走入我們的生活;只不過,信仰會不會有被摧毀的一天?比特幣價格是否也會跟著同步歸零,成為金融投機史上的另一個篇章?

(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