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連蘋果自己都很少透露的關鍵數字,卻能預估 iPhone 的生命週期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3 月 06 日 13:03 | 分類 Apple , iPhone , 手機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這個連蘋果自己都很少透露的關鍵數字,卻能預估 iPhone 的生命週期


一支 iPhone 到底能用多久?人們通常多久升級一次 iPad ?對待蘋果的消費裝置,人們是否真如網路常看到的那樣「隔代更新」甚至「年年換新」?我們都知道,單一裝置的壽命在不同人手中自然不盡相同,但我們從周圍感知到的蘋果裝置生命週期,是不是就是它們的真正壽命?

儘管蘋果官方從未直接回應這個問題,但一份官方文件《有關蘋果和環境責任的更多問題解答》,有一條明確指出:「……針對我們的評估用途所需,使用年期是從第一位擁有者開始計算,macOS 與 tvOS 裝置假設為 4 年使用期,iOS 與 watchOS 裝置則假設為 3 年……」

也就是說,從蘋果自己的預估模型來看,產品生命週期這個數字保守估計在 3~4 年。但這個數字是怎麼得出的,背後是否遵循一套既有邏輯,大概只有蘋果自己才知道。

現在每 3 部蘋果裝置,有 2 部依然在用

如今,Asymco 創始人和獨立分析師 Horace Dediu 帶來一份更詳細且「有理有據」的解答。他在《The Number》文中,根據當前蘋果裝置的活躍裝置數和累計總銷量,不僅估算出他認為更具說服力的用戶滿意度,還最終算出蘋果裝置在用戶群體中的實際平均使用壽命。

過去關於 iPhone 口碑的報導,聽到的往往是「用戶滿意度」或「忠誠度」等相對模糊的指標,好評率 98% 之類的數字並不新鮮,但缺乏直觀的展現。Horace Dediu 也認為「用戶滿意度」這個數字難以服眾,他認為大部分受訪者會習慣性「說好話」,尤其是當受訪者處於捉摸不定的狀態時,這種自我暗示感會尤為強烈──好比我們會出於怕麻煩的心理給網拍某些產品、Uber 司機和外賣人員隨手打五星好評,即使產品和服務並沒有完全讓人滿意。

好產品自己會說話,優秀產品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日常使用頻率,也同樣會體現在持續使用時間,這也是「活躍裝置數」這個指標更具價值的原因。如果說「累計銷售量」代表一家公司的既有業績,那麼「活躍裝置量」更傾向反映發展前景。

今年 2 月初,蘋果 CEO 提姆‧庫克在財報會議披露:2018 年 1 月蘋果的活躍裝置量達到 13 億,這也是繼 2016 年 1 月後,蘋果第二次公開自家活躍裝置數。

Horace Dediu 基於既有數據繪製了一張圖表,上方曲線顯示了自 2007 年第二季以來,蘋果售出的累計裝置總量,可看到截至 2017 年第四季,蘋果累計售出裝置總量已達 20.5 億台。同時,根據披露的幾個時間節點的活躍裝置量,Horace 將其與邏輯函數擬合,嘗試著繪製出下方的 S 曲線來表示活躍裝置量。

關於這條曲線的由來,筆者詢問了物理學博士 Milkshake羊(有一種殺雞焉用牛刀的感覺),下面是比較通俗的解釋。

邏輯函數起初是用於模仿人口增長的 S 曲線,後來因在社會行為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而廣為應用。Horace Dediu 選擇了這計算方式,也是認為邏輯函數很能表示蘋果歷年來活躍裝置數的增長趨勢(即前期呈指數型增長,達到一定值後趨於緩和),並將已知幾個時間節點的活躍裝置數套入這個函數。

他在原文中的公式:S÷(1+EXP(−1×(t−o)÷g))

簡單處理後,就是這樣:

對應一下即可看出 Horace 公式中的 S 即對應邏輯函數模型的 L,代表市場中蘋果活躍裝置的飽和值。Horace 預測 2022 年或將達到飽和,取 18 億部;

1/g 即對應邏輯函數模型中的 k,透過求導得出斜率,得出增長因子 g=8;

o 即對應邏輯函數模型中的 x0,為 S 取中間點(9 億)時對應的時間值,即 o=35。

進而繪製出上圖的下方曲線。

建立這個函數模型後,Horace 計算出活躍裝置數與累計銷售裝置數的比例。到 2017 年第四季,這個數字約為 64%,意味著目前仍有三分之二的蘋果裝置仍然處於使用狀態,這個數字恰好和 2017 年 Newzoo 公布的一個指標吻合。

從 Newzoo 2017 年的統計數據來看,到 2017 年 4 月底,11 億已銷售的 iPhone 中有 7.28 億仍處於使用狀態,比率是 63%。但 Horace Dediu 的這份數據範圍更廣泛,包括 iPhone、iPad、Apple Watch 和 Mac,非指代特定某類的產品。

和其他一些不清楚統計手法的數據相比,Horace Dediu 的模型直覺展示已售產品與在用產品的數量,進而推導出活躍裝置量和已銷售裝置之間的比例,某種意義上可看出消費者過去的購買行為對蘋果未來發展前景的影響。

假如持續追蹤這個比例,或許可以得到一個比用戶滿意度更可靠的參考指標。

它是基於用戶與產品之間的互動,而非根據用戶捉摸不定的三分鐘熱度。

在分析師眼中,這個數據比任何滿意度調查都更有說服力。

也許你的 iPhone 已默默陪伴你 4 年多

基於上圖的兩條曲線,Horace Dediu 進一步估算出蘋果裝置在用戶群體中的實際平均使用壽命約為 17 季,下圖就是在原圖表增加了輔助線後,直覺顯示了這個結論。

已售出的累計裝置總量與活躍裝置數之差,可視同為已「退休」的裝置數,截至 2017 年第四季,這個差值為 7.5 億台,恰好是 2013 年第三季的已售出累計裝置總量。

我們可簡單粗暴的理解為,2013 年第三季之前賣出的所有裝置,在 2017 年第四季全部完成了它們的使命,壽終正寢。4 年 3 個月前,恰好是目前 iOS 系統支援最老裝置的發表時間,比如 iPhone 5s、iPad mini 2 等都是 2013 年推出,也是目前 iOS 11 支援最早的 iOS 裝置。

所以,也許我們的蘋果裝置並不像以為的那樣一年一換或兩年一換,而是繼續在世界某個角落發光發熱,甚至超出官方預測的使用生命週期。

產品使用壽命仍是值得探討的問題,尤其是「活躍裝置量」,Horace Dediu 認為是量化蘋果公司價值的突破口,基於推導出的「裝置平均使用壽命」,能讓我們更能預判蘋果未來的發展。

以用戶私心來說,自然是不希望裝置過早淘汰。隨著 iPhone X 價格已突破台幣 3.5 萬元,單純的螢幕變化早已無法吸引講究實用性的用戶群,尤其是對剛經歷「電池事件」的舊 iPhone 來說,「經久耐用」似乎也不能完全等同於「優秀」,更很難談得上「我對它滿意」。除非是外力因素造成的物理損傷,我們都會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自己的手機可以「再戰一年」。

這樣的趨勢下,一支手機或電腦會在一個人手裡待上更長時間,又或是轉手賣給第二個甚至第三個用戶。如果只是想打打電話、聊 LINE、約一局《傳說對決》,兩三年前的旗艦機依舊可以勝任,預算較低的人同樣可以找到條件不錯的中古產品。

但這顯然不是商業公司願意看到的。老用戶的換機慾望過低會導致銷售疲軟,付出成本維護龐大的舊裝置也同樣是吃力不討好的事,這一點在 Android 手機會表現得更明顯。哪怕是還在一線奮戰的 iPhone 5s,諸多軟硬體層面的缺失也只能讓它執行「殘缺版」的 iOS 11,而新鮮出爐卻又充滿嘗鮮意味的 iPhone X,又是否會遵循「4 年 3 個月」這個生命週期呢?

或許,只有當我們重新將手機視為純粹的通訊工具時,才會不再糾結使用壽命這件事吧。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