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難梭菌感染瀉不停,糞移植療法將上路救援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6 月 08 日 17:30 | 分類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困難梭菌感染瀉不停,糞移植療法將上路救援


「吃大便」治病將納常規醫療,衛福部預告修正草案,新增糞微菌叢植入治療,可將正常糞純化後透過灌腸、內視鏡或口服,植入被困難梭菌感染、難癒的病人。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 8 日預告「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修正草案」,未來醫療機構可依該辦法規定擬具實施計畫,經主管機關核准登記後,即可對符合適應症的病患施行細胞治療及微菌叢植入治療。

其中,利用糞便的微菌叢植入治療適應症是反覆性或常規治療無效的困難梭菌感染(Recurrent or Refractory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CDI)。困難梭菌感染是抗生素治療後腸道感染最常見的病原菌,會造成腸道上皮組織發炎,症狀包含腹瀉、偽膜性腸炎、毒性巨腸症,甚至會腸穿孔,復發率高,且可能導致死亡。

微菌叢植入治療的有效性已獲科學研究證實,醫事司長石崇良受訪表示,有些病人因腸胃道感染後,長期使用抗生素,結果同時殺掉腸道的好菌和壞菌,留下打不死的壞菌,讓腸道環境失衡。微菌叢植入治療是把正常的糞便純化,把腸道菌送回腸道裡改善不良的環境。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任吳明賢受訪時表示,在台灣,因抗生素使用較有管控,困難梭菌感染的病人沒有像美國、歐洲這麼多,但糞便移植已被證實非常有效,且也有不少研究正在進行,包含使用糞便治療發炎性大腸疾病、大腸激躁症、代謝性疾病如肥胖、糖尿病等。新法上路後,可預期相關研究會更蓬勃,應用也會更廣。

吳明賢表示,微菌叢植入治療可利用鼻腸管、大腸鏡,也可用膠囊包住純化後的糞便菌叢。至於大便來源,捐大便要做的檢驗項目繁多,不是任何人都可捐,目前台灣所做的零星個案都是親屬間互相捐贈。

糞菌叢治病是近年熱門的研究領域,台北榮民總醫院醫學轉譯研究科主任吳俊穎曾在受訪時指出,早從中國東晉時代就有使用糞便治病的紀錄,也就是所謂的「黃龍湯」,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也有相關記載。

石崇良表示,特管辦法修正草案預告後,將收集各界意見,若一切順利,經 60 天評論期後,最快 8 月就會公告施行,醫學中心或具有教學醫院資格的區域醫院,具有符合資格的操作人員及設施、設備,向直轄市、縣(市)主管機關申請核准登記後,即可施行。

(作者:陳偉婷;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