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打擊印度「資料本土化」,這次亞馬遜、Facebook、微軟站同一邊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8 月 20 日 15:28 | 分類 科技政策 , 網路 , 資訊安全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聯合打擊印度「資料本土化」,這次亞馬遜、Facebook、微軟站同一邊


據路透社等媒體報導,以 Facebook、亞馬遜、美國運通和微軟等公司為代表的美國技術巨擘,計劃增強抗議印度政府「資料本地化」的要求,他們認為這將破壞印度的市場拓展。

這些公司認為,這可能會進一步破壞印度和美國之間已很緊張的經濟關係。

科技公司高層和貿易團體與印度總理莫迪的辦公室等相關部門討論。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國科技業正考慮將此問題當作貿易問題,希望 月新德里舉行的印美談判提出。雖然尚未有最終決定,但當下美國和印度陷入美國關稅增加的糾紛,除此之外印度還推出限制醫療器材價格的政策,而美國製藥公司受到傷害。

Mozilla 公司全球公用政策顧問 Amba Kak 說: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可在印美貿易層面討論。資料本土化不僅是商業問題,可能使政府監督更容易,這是我們擔心的問題。

他覺得,更嚴格的本土化將有助政府調查時更容易獲得資料,但批評者稱這可能導致政府增加資料存取的需求。

目前,印度使用數位平台購物或社群網路使其成為技術公司利潤豐厚的市場,但越來越多資料洩露事件促使政府制定強力的資料保護規則。

印度經濟諮詢委員會成員沙米卡拉維表示,資料本土化是全球現象,印度不是搞特殊對待,「這是長期的戰略和經濟利益。」

7 月,印度政府資料隱私委員會提出一項法律草案,建議限制資料流,並建議所有「關鍵個人資料」應在國內處理,並由政府定義何種資料應留在國內。

科技公司正「齊心協力」:預備聯合「打擊」

上週遊說團體美印戰略合作論壇舉辦的會議,來自 Facebook、萬事達、Visa、美國運通、PayPal、亞馬遜、微軟等公司高層討論了接觸印度立法者的計畫。消息人士稱,業界還討論為什麼資料本土化對印度蓬勃發展的 IT、電子商務和支付領域不利。

「人們非常緊張和害怕」,一位跨國科技公司高層表示。

萬事達、美國運通和亞馬遜沒有回覆評論,Facebook、微軟、Visa 和 PayPal 拒絕發表評論。

據悉,該法案本週開放大眾徵求意見,隨後將提交議會批准。

美印商業委員會已引入總部位於華盛頓的 Covington & Burling 律師事務所,就印度的資料保護法提出建議。有媒體注意到,該公司的 43 頁建議草案將新德里的提議稱為「地方保護主義方法」。

然而,遊說團體的總裁尼莎‧比斯瓦爾表示,印度的隱私法草案「非常重要」,該集團將直接與美國政府表明態度。

印度為何強硬制定「資料本土化」政策?

為了促進印度資料本土化,政府最終確定一項總體資料保護法。當局希望將資訊儲存在本地,以便調查時更容易取得資訊。今年 月,印度稱聯邦警察開始調查劍橋分析公司濫用 Facebook 用戶資料的情況,新德里懷疑包括印度用戶的資訊。

印度科技巨頭 Infosys 聯合創始人 Kris Gopalakrishnan 領導的雲端計算小組報告草案表示,由於印度的 IT 法律框架對雲端計算來說「不夠」,因此需要「前瞻性」的資料保護機制。

「我們建議本土化雲端資料及儲存在印度實體或印度生成的資料。」他補充,這些資料「必須提供給調查機構和國家安全機構」。

Gopalakrishnan 拒絕對報告草案發表評論,但表示希望在 8 月底或至少 月 15 日之前提交給資訊技術部。資訊技術部發言人表示,提交報告後將審核報告,在此之前不會發表評論。

小組建議草案表示,印度必須考慮確保「資料主權,特別是在跨境資料流動背景下」的重要性。

「印度的法律和政策框架,必須側重確保印度產生的資料用於印度公民、政府和私人參與者的利益」。

印度的資料儲存及管理現狀如何?

有關報告表示,到 2022 年,印度公用雲端服務市場將增加一倍以上,達 70 億美元。研究公司 Gartner 估計,2018 年企業在資料中心基礎設施軟體的支出將增長 10%,達 36 億美元。政府小組的草案將亞馬遜、IBM 和微軟列為已在政府雲端計算計畫下註冊的主要公司,還將 Alphabet 旗下 GoogleOracle 和 Salesforce 列為具「重要影響力」的公司。

例如,亞馬遜稱,印度「成千上萬用戶」使用 AWS。「由於資料託管需求增加,印度需要快速建立資料中心。」然而,印度雲端服務提供商也面臨基礎設施和連線挑戰,例如高昂的電力成本和獲得各種許可證的需求,這些都增加營運資料中心的成本。

目前,印度 80% 以上資料中心供應集中在 5 個城市。有關報告建議進行一項研究,以確定有利於這種基礎設施鋪設的 20 個地點,同時還考慮激勵措施和寬鬆的稅收架構,以促進產業發展。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Chris Potter CC BY 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