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飛離開 Google,CMU 電腦系主任 Andrew Moore 接任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9 月 11 日 11:45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Google , 人力資源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李飛飛離開 Google,CMU 電腦系主任 Andrew Moore 接任


今年 6 月,外界傳出李飛飛要從 Google 離職的消息,Google 當時回應是:李飛飛是一位成就卓著、受人尊敬的人工智慧領導者。未來,她計劃長期在 Google Cloud 工作,不過當她在史丹佛大學的休假結束後,她花在 Google 的時間將會減少。

隨著 Google Cloud Blog 的聲明,李飛飛在 Google Cloud 的動向有了更清晰的結果。

9 10 日,Google Cloud CEO Diane Greene 宣布,卡內基美隆大學(CMU)電腦系系主任 Andrew Moore 將在 2018 年底加入 Google Cloud,擔任 Google Cloud AI 負責人和顧問;李飛飛會回到史丹佛大學的教職,並同時擔任 Google Cloud AI ML 方面的顧問。

Diane Greene 表示,李飛飛離開,都是提前安排好的。

李飛飛離開,Andrew Moore 全職加入 Google Cloud,不過他的工作地點是匹茲堡,也就是卡內基美隆大學的所在地。Andrew Moore 也是 Google 老員工了,他於 2006~2014 年在 Google 工作過。

李飛飛的 Google Cloud 生涯

2016 11 月,在史丹佛大學電腦系任教的李飛飛宣布,利用自己的學術休假時間,加入 Google Cloud 擔任 Google Cloud AI 首席科學家;憑著在 AI 學術領域的影響力,李飛飛幾乎成為 Google Cloud 的形象代言人。

Google AI 中國中心

李飛飛在任職 Google 期間一個最為有名的作為就是推動成立 Google AI 中國中心。

據了解,早在 2017 年初,李飛飛剛剛加入到 Google 兩個月的時間,就已經參與 Google AI 中國中心的規劃和建設,並與 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進行了討論,將這個中心的成立定義為公司級的戰略。

隨後在 2017 年 12 月,李飛飛現身舉行於上海的 Google 中國開發者大會,親自宣布 Google AI 中國中心的成立,並表示自己將和李佳博士共同領導。這個中心的重點是基礎 AI 研究;而根據後續了解,這裡所說的基礎 AI 研究包括深度學習、強化學習、語言、圖像、電腦視覺等基礎領域。

在職位方面,Google AI 中國中心招募的職位有研究科學家、機器學習軟體工程師和學生合作研究員(實習)。這些職位都位於北京,不過應聘者還需要去美國總部面試。

當時李飛飛表示,「AI 沒有國界,AI 的福祉亦無國界」,並表示,「身為一個華人,(Google AI 中國中心)由我來領導最合適」。

AI 的平民化

在李飛飛擔任 Google Cloud AI/ML 首席科學家期間,她所秉持的一個核心的理念就是推動 AI 的平民化。實際上,李飛飛多次在公開場合談到 AI 的平民化問題,並認為 AI 平民化是自己加入 Google 的使命。李飛飛曾經在一篇介紹 Google Cloud AutoML 的部落格文章表示:

我們(指的是她和李佳)都心懷一個使命,那就是讓 AI 平民化。我們的目標是降低 AI 的使用門檻,讓 AI 對盡可能多的開發者、研究者和商業用戶來說變得觸手可及。

正是由於李飛飛的這一理念,Google Cloud 在推動 AI 的平民化、降低 AI 的使用門檻方面也有很多的進展。首先是在 2017 年,在李飛飛和李佳的推動下,Google 發布了 Google Cloud 機器學習引擎(Google Cloud Machine Learning Engine),幫助具有機器學習知識的開發者們輕鬆地構建能處理任何種類的、任意大小的數據的機器學習模型。

不過,為了讓不具備相關專業能力的每個企業乃至每個人都能夠利用 AI,李飛飛還做了更多的努力;一個比較重要的成果是 AutoML。

2018 年初,Google Cloud 發表了 AutoML。對於只有有限的機器學習知識的企業,AutoML 可以透過 Google 的高級技術手段,比如 learn2learn 和遷移學習,幫助他們動手構建自己的高品質自定義模型,可以說是大幅度降低了 AI 門檻。

AutoML 的第一個版本是 AutoML Vision,可以幫助用戶建立自定義圖像識別模型,它隨著 AutoML 的推出而推出。後來在 2018 年 7 月份舉行的 Google Cloud Next 大會上,李飛飛又親自發表了 AutoML Natural Language 和 AutoML Translation;兩者一個是基於自然語言,一個是基於翻譯,其目的都是為了讓用戶去更加便利地使用機器學習,大幅度地降低門檻。

可以看到,透過AutoML 的三大工具,李飛飛已經在利用 Google Cloud 推動 AI 平民化方面有了很大的成果。

參與 Google Cloud 業務決策

除了參與 Google Cloud 的技術進展和學術研究,李飛飛也參與 Google Cloud 重要業務的決策。比如說在去年 Google Cloud 與美國軍方的相關合作中,李飛飛就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武器化 AI 可能是 AI 領域最敏感的話題之一。

而從這件事情的後來發展來看, 外界對李飛飛在 Google 的地位也非常看重。

在今年 5 月,有多名學家專家呼籲 Google 中止與美國軍方的合作,為此寫信給 Google 方面的幾位負責人,這些負責人除了 Alphabet CEO Larry Page、Google CEO Sundar Pichai 以及 Google Cloud CEO Diane Greene 之外,還有 Google Cloud AI/ML 首席科學家李飛飛。由此可見做為 Google Cloud AI/ML 首席科學家的李飛飛,在整個 AI 學術界群體心目中的分量。

當然,事實上,成立 Google AI 中國中心本身也是李飛飛參與 Google 業務決策的重要體現。

以人為本的科技和人工智慧

關於離開 Google Cloud 一事,除了來自 Google 官方的聲明之外,身為當事人的李飛飛也在微信朋友圈表明心跡。她表示:

學術界和產業界人才的互動和思想交流一直是矽谷傳奇的重要精髓。隨著史丹佛新學年開學,我的學術假也告一段落,將把工作重心重新轉回學術界。非常榮幸和感恩這兩年在 Google 的工作和成長。我為我們團隊的成就感到驕傲,Cloud AI ForresterMIT Technology ReviewForbes 等高度評價為業界領先團隊。

我們一起創造了多個有影響力的產品包括 AutoML,Contact Center AI,Dialogflow Enterprise,Vision / Speech / NL / Translation APIs,Cloud AI platform 等。我們的工業解決方案(包括零售、醫療、能源)也開始受到青睞。謝謝你們的信任和創造!

尤其是「佳飛貓組合」的另一半──李佳。因為妳的 leadership,我們一起成長。因為妳的 friendship,我們一起分享成長經歷裡所有的淚與笑!

這裡還要向大家隆重推薦 Prof. Andrew Moore(CMU),他是 CS 界資深領袖。記得兩年半前,我和剛從 Google 回到學術界的他還在 CMU 辦公室討論我去哪裡休學術假。他當時特別鼓勵我來 Google Cloud,也和我分享他之前在 Google 工作 8 年的心得和體驗。現在我非常期待以 AI 顧問的身分和他進一步合作與交流。

另外小小劇透一下:史丹佛大學也會在不久的將來公開啟動重要的 AI Initiative。人類前行的道路需要思想燈塔的照耀,這是學術界和思想界在這個重要歷史時刻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和機會。只有以人為本的科技才能真正造福人類。

另外,與李飛飛一同進入 Google 的李佳,也在朋友圈中轉發了這段話,並對「佳飛貓組合」中的同伴李飛飛表達了祝福,可見兩者的理念是極為一致的,那就是:

只有以人為本的科技才能真正地造福人類。

值得一提的是,身為一名 AI 學術專家,李飛飛在 Google 任職期間也在推動 AI 的道德倫理方面做了不少努力。2018 年 3 月 7 日,李飛飛還在《紐約時報》網站發表了題為《How to Make AI Human-Friendly?》(如何讓 AI 更加人性化?)的文章。她表達了對 AI 發展的興奮與擔憂,並提出「以人為中心的 AI」發展道路,引導 AI 成為人類社會生活進步的一股力量。

在文章中,李飛飛提到了 3 個層面:

  1. 讓 AI 更好地反映人類的深層智慧。
  2. AI 應幫助人類變得更強,而不是替代人類。
  3. 確保 AI 在發展過程中對人類的影響得到正確的引導。

李飛飛表示,許多人說機器並沒有價值觀,但實際上,機器的價值觀就是人類的價值觀。最後,她寫道:

以人為中心的 AI 發展道路,意味著機器可以不用成為人類的競爭對手,而是成為我們的伙伴,幫助我們生活得更好……不管我們的技術變得多自動化,它對世界帶來怎樣的影響──是好還是壞──都是我們自己的責任。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史丹佛大學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