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全新的「隱私」網站上線,隱私這檔事你應多關心一點了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10 月 18 日 10:30 | 分類 Apple , 網路 , 資訊安全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蘋果全新的「隱私」網站上線,隱私這檔事你應多關心一點了


在 iOS 12 各項琳瑯滿目的功能中,有一個鮮被提及的細節:任何第三方 App 只要讀取用戶資訊,都會彈出一個授權的對話框,這些資訊包括位置、聯絡人、照片、日曆、提醒、鏡頭和麥克風。

你日常的心率數據、最愛看的網站、經常出入的餐廳……這些都是最敏感的資訊──蘋果把它視為基本人權。17 日,蘋果上線了全新的「隱私」網站,詳述公司的立場以及保護用戶隱私的措施。

(Source:蘋果

蘋果如何阻隔廣告商追蹤你的行為

在對抗隱私追蹤這件事,蘋果和商業公司的較量可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你可能常常有這樣的經歷:你在某電商網站反覆瀏覽過某商品後,你經常可以在其他網頁上看到那件商品。這是因為第三方會透過追蹤 Cookie 和網站數據,跨網站向你推送廣告。

Cookie 是某些網站為了辨別用戶身分,追蹤而儲存在用戶本地裝置上的數據,比如用戶名、電腦名稱、使用的瀏覽器和曾經訪問的網站。

蘋果曾在去年推出智慧追蹤預防的技術,它能夠將用來追蹤你線上行為的第三方內容與其他瀏覽數據隔離,這樣一來,廣告商就無法知道你看過的內容。

陷阱無處不在,不少網站都會嵌入「讚」和「分享」的按鈕,即便用戶沒有操作這些按鈕,網站依然可以追蹤用戶的動作。iOS 12 的 Safari 徹底關閉了這些監控,但凡涉及到資訊追蹤,瀏覽器都會詢問用戶是否開啟這些權限。

在追蹤用戶行為中,數據公司會採用一種名為「指紋辨識」的技術,這種技術的策略不是追蹤人,而是追蹤裝置──數據公司會透過辨識裝置硬盤大小、螢幕解析度、安裝的字體來記錄裝置的特徵,進而了解裝置的使用者做了什麼。

在 iOS 12 系統中,蘋果在 Safari 瀏覽器中引入了反指紋辨識技術。iOS 12 會把裝置的參數資訊簡化,只提供默認安裝的字體資訊,進而隱藏裝置的特殊性,讓用戶裝置看起來跟其他裝置沒有區別。

個性化和收集數據之間,蘋果如何保障隱私安全

科技公司提供個性化服務的前提,是用戶不可避免地讓渡一些個人資訊。只有你提供地理位置,地圖才能計算出行程時間,只有你提供身體情況,Apple Watch 才能給出最精準的卡路里監測演算法。

蘋果認為,優秀的使用體驗不需要以安全和個人隱私為代價,他們提出了 3 種策略。

首先是盡可能少地收集用戶資訊,對於不可避免收集的個人資訊,蘋果引入了一種名叫「差分隱私」(Differential Privacy)的演算法保障安全。

簡單的說,這種演算法會把個人隱私數據打亂,然後與其他數百萬的數據混合在一起,即便是蘋果自己也無法從中得出針對特定個人的數據,但這些整體的數據卻可以幫助蘋果找出最受歡迎的表情符號、最佳的快速輸入建議。

策略二是把敏感資訊儲存在本地,而非雲端,數據通訊採用端到端的加密。比如包括 Face ID 臉部資訊、Touch ID 指紋資訊都儲存在 iPhone 的晶片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當你透過 iCloud 還原一支手機時,依然要重新錄入一遍 Touch ID。

第三點是強調把數據收集透明化,任何涉及收集用戶資訊的操作,都會明確說明類型和原因。蘋果為此發表了一個新的符號,凡出現這個符號就代表操作涉及隱私操作。

隱私不是小事,人們為此已經嘗到巨大的教訓

(Source:Flickr/Book Catalog CC BY 2.0)

2018 年科技圈最大的醜聞莫過於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隱私事件,這個因為 5,000 萬 Facebook 用戶資訊洩露間接操縱了美國大選的醜聞,把忽略「隱私」帶來的惡果赤裸裸地擺在世人面前:

任何一家擁有億萬量級用戶的公司,如果數據被濫用,它的力量足以顛覆一個社會。

如今的網路商業模式大多建立在一個利益交換的基礎上:你交出個人資訊,換取所謂的個性化服務。那些在你知情、不知情下收集的隱私資訊,一方面讓商業公司預測到你未來的行為,同時也讓你成為精準廣告的投遞對象。

「90 年代數位文化剛開始盛行時,我們犯了一個錯誤。那時我們有著過於左傾和社會主義的目標──希望讓網路上的一切免費。」

電腦科學家亞隆·蘭尼爾(Jaron Lanier)在今年的 TED 大會上分享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技術和演算法的負面一定程度上來自於免費的商業模式。

「當電腦變得越加聰明、演算法更加精準,一切都是為了讓你看更多廣告而運作的時候,一切似乎都亂套了,我不稱他們為社群網路了,我現在稱它們為行為改造帝國。」

這一定程度上能夠解釋為什麼同為巨頭科技公司,蘋果的隱私保護做得比 Facebook 和 Google 更好,除了一小部分企業骨子裡意識形態的影響,它更與商業模式相關,蘋果並不是一家廣告公司。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pixabay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