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E Pay 再燃行動支付戰火,逾 40 家業者競逐爭霸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11 月 17 日 12:00 | 分類 支付方案 , 第三方支付 , 行動支付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INE Pay 再燃行動支付戰火,逾 40 家業者競逐爭霸


近來台灣行動支付再掀戰火,多家行動支付業者宣布創新服務。有專家指出,台灣行動支付戰已進入淘汰賽,是生、是死,未來 3 到 5 年將是關鍵期。

這波戰火,由行動支付龍頭、被稱「天龍」的 LINE Pay 點燃。

9 月 3 日,LINE Pay 與入股近三成的一卡通,攜手召開「LINE Pay 一卡通帳戶」上線記者會,宣布可聯通近十家銀行帳戶,這也讓 LINE Pay 成為國內唯一可通吃「第三方支付、電子支付與電子票證」,能儲值、轉帳,還能電支連結電票,為一卡通實體卡片自動加值。

除了 LINE 積極、有行動支付「地虎」稱號的街口支付,也在 8 月底擦槍走火,震驚業界。

當時,街口發布要在 9 月 3 日推出號稱「台版餘額寶」的「街口託付帳戶」,但新聞稿發布不到半天,就被金管會下封口令、要求下架文宣,服務喊停。踩線關鍵在於電支條例中明訂「儲值不等同存款,不能給息」,偏偏街口喊出可享高於定存的利息,犯了監管大忌。

五大業態  業者已逾 40 家

目前,台灣行動支付業者來自五大業態:金融機構、支付電票、零售商務、通訊載具與電信資服。算一算,擁自有品牌、喊得出名號的廣義支付業者,已超過 40 家。

然而,家數雖多,民眾接受度仍有待加強。

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胡自立指出,九成的民眾只會安裝 3 種支付 App,最多不超過 5 種,使用誘因不夠強,就會被淘汰,因為支付的替代方案太多了,「用信用卡還不怕沒電!」

根據《遠見雜誌》10 月號針對台灣 20~49 歲的消費者調查,台灣行動支付的三大咖,目前是 LINE Pay、Apple Pay 與街口支付。其他家想要勝出,仍有一場硬戰。

另外,儘管資策會調查,使用過行動支付的台灣用戶數已顯著成長,從 2014 年的 4.8%,成長至 2017 年的 39.7%,今年很可能破五成,但其實,交易金額比率仍非常小。

金管會統計,2018 上半年,綁定行動支付的信用卡簽帳金額為 215.9 億元,只占整體簽帳總額的 0.79%,連 1% 都不到。

砸錢補貼  增加使用誘因

玉山金控總經理黃男州曾表示,當行動支付刷卡額占整體刷卡額 15% 時,支付市場才會快步成長,那代表「同桌吃飯的人,至少有一人開始用,擴散速度才會快!」

要怎麼快速增加行動支付金額與使用率呢?

「砸錢補貼還是推廣的必要手段!」德豐管顧公司合伙人、LINE 台灣區前總經理陶韻智觀察,台灣消費者早已經習慣信用卡,行動支付若是沒有祭出夠吸引人的回饋,消費者根本連理都不理。

據了解,街口支付成立的前兩年,就燒掉超過 3 億元補貼;LINE Pay 與中信發行聯名卡、也曾推出 3% 高返利,刷卡繳稅享 1% 回饋無上限。

業界推估,以去年中信 LINE Pay 聯名卡刷卡金額突破 1,000 億元來算,就付出至少 30 億元的回饋成本;今年底,中信 LINE Pay 聯名卡可望破 200 萬張,最高回饋為 2% 點數,若同以 1,000 億元的年刷卡動能來看,成本仍高達 20 億元。

目前,LINE Pay 已有超過 320 萬用戶數,全台第一。然而對 LINE 來說,遠遠不夠。

「LINE 有 1,900 萬用戶,LINE Pay 只有 320 萬用戶,這中間存在大落差,機會還很大!」LINE 台灣 LINE Pay 營運團隊負責人吳孟芝表示,攜手一卡通、直通銀行帳戶的目標,也是為了將觸角伸向 14~20 歲、無信用卡的年輕族群。

更受到矚目的是,LINE Pay 一卡通帳戶開通之後,在社群中就能自行拆轉帳,而且無需跨轉手續費,很能對應年輕族群的消費需求。

銀行爭相加入  「刷存在感」

既然開拓行動支付的成本不貲,又要給客戶綁定回饋金,那麼各家銀行為何要爭相加入這個新戰場?說穿了,就是要刷存在感。

「若獲得客戶選擇綁定為直連帳戶,那頻繁的支付行為,可以活化銀行帳戶、增加客戶黏著度!」台新銀行副總包國儀說,目前台新已加入街口直連帳戶,也經營特定客群,例如與新光三越合作 skm pay。

目前,在 LINE Pay、街口兩大行動支付平台上,各自有大約十家銀行可做帳戶直連,各大銀行幾乎都在其上,只有國泰世華銀行至今尚未加入,被視為「走自己的路」。

「客戶不會因為支付去消費,卻會因為消費來選擇支付(工具)!」國泰世華銀行副總鄭有欽說,國泰現階段將重心擺在串聯消費場景,幫通路業者打造可經營會員的專屬支付工具。

目前國泰已與全家、85 度 C、新光影城、逛逛停、六角美食通與屈臣氏等通路合作電子錢包,這些商家會員數達 1,300 萬。

國泰看上的,還在於背後的消費大數據。鄭有欽指出,國泰幫這些合作通路做線上收單,可了解客戶在哪裡、花了多少錢,未來還有機會與通路共享「去識別化」後的消費數據,有利於做客戶屬性分析與行銷。

三位一體  創造殺手級應用

各家行支業者頻頻出招,補貼方案滿天飛,戰況白熱化,誰將一統江湖?

「市占 30% 叫做領先,過了 50% 才叫壟斷,現在台灣支付市場頂多只有領先者!」陶韻智說,想要橫掃市占、圈客之後還能留客,必須要有殺手級應用,但現在還看不到。

胡自立建議,業者須掌握「用戶體驗」「消費通路」與「商業模式」,才有「把用戶轉商戶、商戶轉營收」的可能性。就好像本身也是行支業者的星巴克,就發展出了「行動支付+會員獎勵+大數據分析」的獨到模式。

此外,微信支付則與香港迪士尼結盟,試圖刺激人氣與消費,「行動支付的消費額會比現金支付來得高,因為不會有現在口袋沒錢的問題!」。

在政府推行 2025 年電子化支付達九成普及率的前提下,如何端出貼心服務,才是能否挖出新型態支付商機的關鍵。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