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聯不做電子商務要做電子服務,第一步對供應商開放即時銷售數據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12 月 14 日 8:00 | 分類 網路 , 電子商務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全聯不做電子商務要做電子服務,第一步對供應商開放即時銷售數據


全聯董事長林敏雄相信,在這個世界如果沒有規模力,註定會被淘汰。所以全聯成立 20 年來,不斷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只是要迎接下一個 20 年,單單靠規模力也已經不夠,全聯執行長謝健南認為,虛實整合是一定要走的路,但他也強調,全聯想要做的是電子服務(e-service),不是電子商務(e-commerce)。

電子服務布局第一步:與供應商情報共享

為什麼不是做電子商務,是因為謝健南相信,對通路商和供應商來說,現在都必須具備服務在虛、實之間穿梭消費者的能力,不論從虛走到實,或是實走到虛,未來勢必都要整合,而且很可能十年後、二十年後,將不再存在電商這個名詞。因此對全聯來說,更看重的是如何用既有的實體優勢出發,做好「電子服務」。

而全聯布局電子服務的第一步,是要和供應商情報共享。謝健南宣布,明(2019)年 1 月起,所有和全聯往來的供應商將可以即時掌握全聯在全台近千家門市的進貨、銷售和庫存資料等各種銷售情報,而不再是將貨送進統倉後就音訊全無。

▲ 全聯發展電子服務的第一步是和供應商共享門市即時銷售情報。

他表示,過去做不到這一點的一大關鍵在於基礎建設不夠完備,舉例來說,要想做到即時銷售數據傳輸,那每家門市最基本的配備就是 Wi-Fi 連網環境。而且因為商品是不斷在流轉的,所以只有門市連網還不夠,必須從供應商端到物流中心,再到每一輛車都具備連網能力,才能真正做到訊息即時更新。謝健南表示,為打造出這樣一個幾乎是即時的環境,他們投入了非常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好處是,這樣的環境和系統建置完畢後,不只供應商可以即時知道自家的每一件商品在每一家全聯門市的即時銷售數據,即時掌握市場狀況做更精準的庫存調配,並且也可以做為未來商品開發的參考;另外就消費者端來看,未來則是可以在出發到門市之前,先確認該門市是否有需要且足夠量的商品可以購買。

10 分鐘範圍內可覆蓋 80% 家戶,以網訂店取為優先

在謝健南的想像裡,未來消費者只要透過手機上的全聯 App,就可以完成支付和商品購買。但對於是否搭配外送服務,他是劃上問號的。理由是,全聯全台近千家門市已經形成綿密的銷售網路,10 分鐘之內可覆蓋的全台家戶範圍達 80%,成為全聯的特色,也是相對於電商平台的優勢,特別是在低溫和冷凍類商品更是如此。

因此與其要消費者額外負擔外送運費,他認為更理想的狀況應該是全聯為消費者將網路下單商品預先完成理貨包裝,然後放在櫃台或特定取貨點,如停車場,再讓消費者自己來取貨。

▲ 全聯執行長謝健南認為全聯應該要善用全台近千家門市的密集銷售網路。(Source:全聯)

不過他雖一再強調應該善用全聯「又近又方便」的優勢,卻也沒把話說死,表示如果是老年人,或是需要照顧小孩不方便出門的家庭,可能還是會提供外送服務。只是初期他們希望能以引導顧客到店自取為主。

不過要做到以單店為核心,去服務周遭 10 分鐘範圍內消費者這點來說,未來全聯可能還是需要有更密集的門市網絡,才能真正有效滿足需求。就像謝健南說的:「未來零售業應該是他能夠提供的產品或是服務離顧客最近的,才是贏家。」

持續展店,還要補上支付缺口

這也是為什麼全聯接下來仍計劃持續展店。林敏雄表示,目前全聯營運中的門市數量接近 970 家,但若以簽約店數來看,其實已經超過千家,不過要等到這些門市都開張啟用,可能還是要到明年上半年才會正式突破千店門檻。

另全聯營運長蔡篤昌補充,表示 5 年前大家可能都還認為全聯大概開到 700~800 家店就已經飽和,不過實際上他們看到,當類別經營效率提高時,單店對客戶量的需求就可以降低。所以長期來看,他認為要開超過 1,200 家門市的機會很高。

除了門市要繼續開之外,要想實現全聯心中的未來場景,還有支付問題也必須解決。對此謝健南認為技術面問題相對小,比較複雜的可能是要思考如果推出自家支付工具 PX-mart Pay,會不會有排他性,不利消費者使用?所以是否要有自己的支付工具,或是和其他支付業者合作,目前還沒有定論。

而全聯這個想像中的虛實整合新電子服務究竟什麼時候可以上線?謝健南這麼回應:「董事長不能容忍還要很久,大概明年可以見面。」

(本文由 數位時代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