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比台商還愛台灣!美光加碼投資在台團隊擴編至 8,000 人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4 月 14 日 12:00 | 分類 人力資源 , 網通設備 , 記憶體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外商比台商還愛台灣!美光加碼投資在台團隊擴編至 8,000 人


全台最大外商、全球第三大記憶體廠美光,去年至今捲入多起侵權訴訟,又遇到景氣逆風,但加碼投資台灣的腳步卻沒停過,到底為什麼?

3 月底,全台投資金額最高、員工數最多的外商──美光(Micron)執行副總裁兼事業總監沙達那(Sumit Sadana)造訪台灣,神情一派輕鬆,和日前美光股價漲到今年新高 43.99 美元,應該脫不了關係。

3 月 21 日,美光在 2019 年會計年度第二季法說會中,執行長梅赫羅特拉(Sanjay Mehrotra)宣布美光下修資本支出、減產,試圖挽救價格跌勢,受到市場好評,帶動美光股價盤後勁揚 4.8%,來到今年新高。

美光是全球市占第 3 的記憶體大廠,僅次於南韓三星與海力士。隨著中美貿易戰升級為科技戰,過去一年美光也屢次捲入風暴。

去年 7 月,美光遭到中國福州中級人民法院判決侵權,旗下部分產品不得在中國銷售。

4 個月後,美國司法部以罕見強烈聲明宣布以經濟間諜罪起訴大陸記憶體大廠福建晉華、台灣聯電,理由是 2 家廠商涉嫌共謀竊取美光機密。

更糟的是,全球記憶體產業遭逢逆風,產量過剩帶動價格慘跌。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產業研究總監曾瑞榆分析,2017 到 2018 年記憶體市場需求進入大好的「超級循環」高峰,但去年第四季已鈍化、需求轉弱,使記憶體價格面臨極大壓力。

台灣是美國半導體可信賴夥伴

不過,這些負面因素都沒有減緩美光加碼投資台灣的布局。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台灣是美國「遵守規則、可信賴」的半導體製造夥伴。

2 年前,美光買下達鴻、大鴻中科后里廠房,投資 562 億元規劃先進後段封測基地,並在去年 10 月營運。

今年 1 月,美光又買下上述後段封測基地旁橋樁中科后里廠,力圖把台灣打造成美光全球唯一具有 DRAM 製造與封測垂直整合能力的生產基地。

就在美光逐步擴大在台投資時,美光中國西安廠卻在去年 11 月驚傳裁員 200 人,不少員工人心惶惶。一個月後,西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更罕見發布公告,「要積極應對中美貿易摩擦可能帶來的企業規模性裁員風險,」顯示傳言並非空穴來風。

即便美光在西安的後段封測夥伴力成表示,該廠單月產能仍維持 1.2 萬顆,產能並未出現調整跡象,但這種彼消我長的現象,是否帶動美光撤出中國或進一步裁員,引發市場關注。

對此,沙達那語重心長的說,「智慧財產權的問題,很不幸,我們之前才是受害者,這件事(指福建晉華、聯電竊密案)還是在台灣發生的。」

業界人士分析,台灣一直是美國信賴的半導體製造基地,但兩岸半導體產業關係錯綜複雜,美光在台加大投資的同時,也得嚴防營業機密外流。

沙達那透露,已在全球廠房實施更嚴格的資安措施,把風險和威脅降到最低,也要避免離職員工攜帶營業秘密跳槽到對手陣營。

就連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酈英傑,去年 10 月出席美光台中後段封測廠開幕典禮時也呼籲,台灣必須強化《營業祕密法》的執行,才能明示企業竊密必須付出代價。

立委鄭運鵬去年提出《營業祕密法》修正案,已列為立法院新會期優先法案。儘管方向與美國《營業祕密法》仍有落差,但至少可讓美方認可台灣防堵營業祕密外洩中國的決心。

美光擴大在台團隊  迎接 5G 時代

因此,美光今年將擴大台灣 DRAM 卓越中心的規模。台灣美光記憶體董事長徐國晉表示,該中心不只重視製造,也是技術和研發中心,今年預計招聘1,000人,使美光在台團隊從 7,000 人增加至 8,000 人。

「在台灣,我們整個運作是整合型的,」沙達那進一步解釋,台灣的 DRAM 卓越中心,對美光推動技術而言非常重要,是堅實營運的基礎。

特別是今年 5G 時代來臨,美國、中國、南韓陸續搶先宣布商轉,台灣的腳步似乎有點跟不上。但沙達那反倒強調,「台灣一定會在 5G 時代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美光也會以高度興趣持續在台投資 5G。

號稱下載一部電影只要 10 秒到 1 分鐘的 5G,具有「低延遲度」、「很多終端連接裝置」2 大特色,勢必刺激各行各業對記憶體、儲存裝置的需求,帶動自駕車、物聯網、AI(人工智慧)趨勢發展。

美光除了在台擁有製造、研發、技術團隊,也是全球車用記憶體市場龍頭,更透過旗下美光創投(Micron Ventures)投資全球 AI 領域新創公司 1 億美元,5G 時代重要性不言而喻。

「AI、自駕車、物聯網都是長期的趨勢,至少維持 10 年以上,」沙達那強調,美光不僅持續投資台灣,還要協助台灣合作夥伴增加能見度,幫助他們在 5G 時代更有全球競爭力。

(本文由 遠見雜誌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