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Vision iNEXT 看 BMW 如何進軍自動駕駛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4 月 24 日 7:45 | 分類 汽車科技 , 自駕車 , 電動車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從 Vision iNEXT 看 BMW 如何進軍自動駕駛


安全很重要,空間也要很大,砍掉大量物理按鍵,內裝材料要環保,還要提供自動和主動兩套駕駛方案。這些說明僅是 BMW Vision iNEXT 概念車設計的冰山一角。

一款概念車當然無法完全代表未來的量產車型,但據 BMW 品牌設計總監杜克介紹,量產車型通常可能會保留概念車 70% 設計,還有一些會當作後續開發技術積累。也就是說,BMW 的自動駕駛路線有很大一部分設計思路就藏在其中。

Vision iNEXT 是 BMW i 家族的先鋒試驗產品,量產車型 BMW iNEXT 將在 2021 年推出。根據 BMW 介紹,屆時推出的量產車將是 BMW 首款提供 L3 自動駕駛功能的車型,並在技術達到 L4 水準,純電續航里程則可達 600 公里。至於車子智慧網聯會如何設計,從 Vision iNEXT 看很可能會走極簡路線。

近日上海車展展出 Vision iNEXT,從杜克和 BMW 內部人士處了解背後許多設計理念,以及一些關於未來自動駕駛的規劃。

注重極簡與舒適性

福斯旗下奧迪 A8 摘下「第一款 L3 量產車」明珠,戴姆勒與 BMW 則聯合推動自動駕駛技術發展。

極簡設計和更注重舒適性,將是 BMW 第一款 L3 量產車的特點之一。這體現在 Vision iNEXT 的外觀和內裝。據 BMW 官方資料,Vision iNEXT 尺寸和車身比例與 BMW 高效能運動型多功能車(SAV)相似。

雖然純電動車無需進氣,但概念車仍保留 BMW 經典的雙腎格柵設計。車標取 BMW 的經典藍,這款色彩或將成為 BMW 新能源車的辨識色。此外,與特斯拉 Model X 鷗翼門不同,Vision iNEXT 概念車採用同樣頗具個性的對開式車門設計,且取消 B 柱。當車主用手指輕觸門把位置,兩扇車門就會靈敏地開啟。

最引人注意的是座椅設計。或許是因概念車,Vision iNEXT 前後排少了汽車座椅的「功能」性,更突顯「家」的設計感。尤其是後排使用環保布料的座椅,展現車企實踐可持續的理念。

既然是一輛 L3 自駕車,智慧聯網功能當然也會同步進化。用戶在後排可透過名為「Shy Tech」的隱形創新科技,憑手指滑動控制車載中控螢幕。這項新科技主要有 3 項功能:智慧個人助理、智慧材質和智慧光束。

車主使用「嘿,BMW 」幫助語可喚醒智慧助理,與 BMW 雲端連結、智慧裝置和智慧家居網路連線。主動駕駛模式下,可透過傳統觸控螢幕操作。自動駕駛模式下,中控台的木質表面即可操作。後排乘客可用手指觸碰後排座椅位置的織物表面,用手勢控制播放音樂,織物表面下的 LED 燈也會亮起。透過投影達成資訊可視化也終將變為現實。BMW Vision iNEXT 展示的智慧光束技術,既可當閱讀燈,也可成為互動式投影螢幕。

提到中控螢幕,可看到 BMW 在 Vision iNEXT 僅搭載一款螢幕,這點繼承了外資品牌的傳統,與中國一些汽車品牌採用多螢幕設計明顯不同。那麼,多和少究竟哪個更好?

杜克表示,「這要看是什麼產品,目標用戶是誰。對 Vision iNEXT 這款車,如果選擇自動駕駛,那麼服務就意味全部。如果不用自己開車,就不需要強調駕駛樂趣,這時候要考慮如何能讓車主盡可能感到舒適愜意,提供個性化服務就變得格外重要。不同車型對數位化服務的要求不一樣,並不是千篇一律。」

除了採用極簡風格和大空間設計,BMW 在 Vision iNEXT 也有很多大膽設計。比如取消大量物理按鈕、漸變色車身和搭載大量感測器。設計背後,其實大多是為了自動駕駛。

據杜克介紹,減少按鍵和旋鈕主要是為自動駕駛設計,讓駕駛更簡單,因駕駛者有時候不希望被太多東西干擾。但這並不意味 BMW 任何車型都不需要按鍵和旋鈕。「L3、L4 自駕車型也許也會少一些物理按鍵。但比如 M 車型,效能最極致並更強調運動屬性,甚至可能完全沒有自動駕駛功能。另外,對用於飄移訓練的車型,要求駕駛全心專注駕駛,所以按鍵和旋鈕可能會更多。」

自動駕駛成為現階段重點

BMW 集團自 2000 年開啟自動駕駛研發,並在 2016 年首次提出「ACES」戰略,正式向自動化、互聯化、電動化和共用化進軍。

為達成此戰略,BMW 集團董事長科魯格將 2016 年至 2015 年分為三階段:2016~2018 年為第一階段,主要是集中力量推動電動化,目前成果是已有多款產品上市;2019~2021 年為第二階段,除了繼續加強產品攻勢,BMW 會在自動駕駛領域進一步投入和研發;2021~2025 年為第三階段,目標是成為高檔出遊領域領先的科技公司。

可看到自動駕駛將是 BMW 第二階段的重點。對許多車企來說,2021 年前後也是 L3 自動駕駛量產的關鍵點,一些車企甚至略過 L3 直接研發 L4。

但表面看,車企競相奪取 L3 量產高地固然令人振奮,實際上整個工業仍面臨技術瓶頸。一位業界人士表示,「我認為真正 L3 點對點自動駕駛要到 5 年後才會達成,現在的感測系統用專家的話講就像青光眼。自動駕駛時代什麼時候到來?我想是當感測系統成熟,系統能真正看清楚東西的時候。」

除了感知系統,多餘 ESP 和自動駕駛晶片的能力也是限制 L3 量產的關鍵因素。

廣汽研究院智慧駕駛技術部負責人郭繼舜就認為,量產自動駕駛 L3 的難點在於,人類駕駛無法像感測器精準執行大腦的複雜指令,所以主機廠需要更安全的智慧執行器件才能做到 L3 自動駕駛。

此外,自動駕駛道路測試、法律法規等也不可或缺。

BMW 如何應付這些問題?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BMW 在慕尼黑啟動自動駕駛研發中心。今年 2 月,BMW 和戴姆勒宣布聯合研發下一個十年的自動駕駛技術。據 BMW 透露,集團共有 80 台車輛分別在德國、美國、中國和以色列進行自動駕駛路測,今年底會增加至 140 台測試車。

「我們認為自動駕駛會產生大量資料,資料和基於資料的分析將成為企業的關鍵。在傳統企業角度,我們有設計、生產和研發中心,如果轉型成科技公司,我們要在技術面準備好,這就是我們成立資料中心的原因。80 台車會生成 500 萬公里的實際道路測試資料,研發中心會進行 2.4 億公里的模擬資料,我們要分析處理這些龐大的資料,才能讓自動駕駛順利達成。」BMW 表示。

回到 Vision iNEXT 概念車,BMW 提供主動駕駛和自動駕駛兩種模式。杜克透露,「我們更多時候是設計由人操控,同時具自動駕駛功能的車。 VISION iNEXT 在自動駕駛模式,駕駛無需控制很多東西,而享受放鬆狀態。但主動駕駛模式,許多資訊需要駕駛自己操作解讀。」

值得注意的是,基於未來 5G 網路開發設計的 Vision iNEXT 量產車不僅有 L3 功能,同時技術也會達到 L4,以待法律法規允許後推向市場。

總之,全球車企已達成電動化轉型共識的當下,未來自動駕駛技術競爭勢必將以新能源車為依托。Vision iNEXT 概念車的去物理按鍵、對開門和環保材料等先鋒設計究竟有多少會放入量產車,既會影響 BMW 的新能源車市場,同時也是一次傳統車企在新技術研發方面的嘗試。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