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抗藥性」等研究獲新突破,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有望首次納入《牛津醫學教科書》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6 月 18 日 8:15 | 分類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青蒿素抗藥性」等研究獲新突破,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有望首次納入《牛津醫學教科書》


據新華社報導,針對近年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藥性」難題,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的發現者屠呦呦及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近期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切實可行治療方案,並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走出去」等方面取得新進展,獲得世界衛生組織和專家認可。

自屠呦呦發現青蒿素以來,青蒿素衍生物一直為最有效、無併發症的瘧疾聯合用藥。世衛組織最新發表的《2018 年世界瘧疾報告》顯示,全球瘧疾防治進展陷入停滯,究其原因,除對瘧疾防治經費支援力度和核心干預措施不足等因素外,瘧原蟲對青蒿素類抗瘧藥物產生抗藥性,是目前全球抗瘧面臨的最大技術挑戰。

屠呦呦團隊成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繼剛說,青蒿素在人體內半衰期(藥物在生物體內濃度下降一半所需時間)很短,僅 1~2 小時,臨床建議採用的青蒿素聯合療法療程為 3 天,青蒿素真正高效的殺蟲窗口只有有限的 4~8 小時。現有的耐藥蟲株充分利用青蒿素半衰期短的特徴,改變生活週期或暫時進入休眠狀態,以規避敏感殺蟲期。同時,瘧原蟲對青蒿素聯合療法的輔助藥物「抗瘧配方藥」也產生明顯的抗藥性,使青蒿素聯合療法「失效」。

經過 3 年多科研攻堅,屠呦呦團隊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終獲新突破,提出新的治療應對方案:一是適當延長用藥時間,由 3 天療法增至 5 天或 7 天療法;二是更換青蒿素聯合療法已產生抗藥性的輔助藥物,療效立竿見影。

國際頂級醫學權威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近期刊載屠呦呦團隊此項重大研究成果和「青蒿素抗藥性」治療應對方案,引發關注。

屠呦呦認為,解決「青蒿素抗藥性」難題意義重大:一是堅定全球青蒿素研發方向,即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青蒿素依然是人類抗瘧偏好高效藥物;二是因青蒿素抗瘧藥價格低廉,每個療程僅需幾美元,適用疫區集中的非洲廣大貧困地區人群,更有助於達成全球消滅瘧疾的目標。

「青蒿素抗藥性」研究獲新突破的同時,屠呦呦團隊還發現,雙氫青蒿素對治療有高變異性的紅斑性狼瘡效果獨特。

根據屠呦呦團隊前期臨床觀察,青蒿素對盤狀紅斑性狼瘡、系統性紅斑性狼瘡的治療有效率分別超過 90%、80%。

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物臨床試驗批件》顯示,屠呦呦團隊所在的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提交的「雙氫青蒿素片劑治療系統性紅斑性狼瘡、盤狀系統性紅斑性狼瘡的適應症臨床試驗」申請已獲批准。昆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負責單位開展臨床試驗。若試驗順利,預計新雙氫青蒿素片劑或最快於 2026 年前後批准上市。

由屠呦呦團隊成員、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員廖福龍等專家撰寫的青蒿素等傳統中醫藥科研論著,有望首次納入即將再版的國際權威醫學教科書《牛津醫學教科書》(第六版)。

據廖福龍介紹,題為「傳統醫藥的典範──中醫藥」章節已定稿,分為「什麼是傳統醫藥」、「青蒿素等中藥發現史、作用機理和臨床應用」、「中醫藥整體觀與辨證論治」和「傳統醫藥便廉可及」四大部分。今年 4 月,出版方牛津大學出版社已啟動校對,將於今年下半年再版。

(本文由 PingWest 授權轉載;首圖為青蒿素來源黃花蒿,來源:Jorge Ferreira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