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料店 10 年成長 9,000 家,業者最怕留不住人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7 月 08 日 14:00 | 分類 人力資源 , 食品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飲料店 10 年成長 9,000 家,業者最怕留不住人


台灣人一年喝掉了近千億元飲料,手搖店密度更勝便利商店,業者不僅競爭激烈,也面臨人員流動率、營業成本上升等困境,近年來開始插旗海外市場,學者建議,業者應持續創新求變外,也應注意管理,否則展店數都只是「虛」數。

飲料店是近年台灣餐飲業成長最快的行業,相較民國 97 年的 13,406 家,截至今年 3 月底,飲料店數已達 22,482 家,成長幅度達 67.7%。其中,又以因為進入門檻低、客群廣的冰果店及冷熱飲店占比最高,共 18,148 數量增加,口味也不斷推陳出新,創造話題商品,像是色彩繽紛的漸層飲料,不少消費者會拍照上傳 Facebook、IG 等社交平台,透過網路傳播及行銷,讓飲料業績成長,加上近年來許多飲料業者與外送 App 合作,「消費者只要動動手指,飲料就會送到家」,更帶動飲料店蓬勃發展。

根據統計處資料顯示,飲料業營業額自 94 年以來逐年攀升,去年達到 962 億元,平均每年成長 8.9%。今年前 4 月營業額為 322 億元,續增 4.8%,統計處預估全年可望「喝出」千億營業額。

不過,即使全台「手搖飲一條街」的情況比比皆是,但統計處調查顯示,業者仍面臨不少經營困境,在可複選的情況下,以人員流動率高居榜首,占 54.6%;同業間競爭激烈排名第 2,占 52.7%;營業成本上升,占 52.7%,排名第 3;其他困境則包括人事成本過高、租金成本高、食材成本波動大、人力短缺、消費者喜好變化快速等。

位於台北市一級戰區錦州街的陳姓茶飲店老闆就說,開店才一年,工讀生就換了 10 幾個,有些甚至只來半天就嫌工作太累離職,或是想換到有冷氣吹的便利商店工作,因此店面徵人的紙條一直都沒撕下來。

中國文化大學廣告學系主任鈕則勳表示,若飲料業員工多數為工讀性質,或是領取最低薪資,員工可能無法對企業產生向心力,造成流動率高。企業應提升員工福利,建立明確升遷管道,「工讀也可能轉正職」,讓員工知道職涯發展可能性,或許可以降低流動率。

展望未來發展,商研院經營模式創新研究所副所長李世珍觀察,台灣飲料市場從單店經營到逐漸發展品牌,進一步做出差異化,也開始拓展連鎖加盟事業,像是 coco、50 嵐、一芳等,不過此時國內市場逐漸飽和,業者開始插旗海外市場,將台灣茶飲文化推廣到國際,像日出茶太、春水堂、貢茶等業者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李世珍表示,現在飲料業發展進到第 4 階段,AI、大數據時代來臨,業者除了提高標準化、機械化程度,未來更可能發展無人店,以機器取代人力;有些也透過 App 經營會員,不僅提升顧客忠誠度,業者也能了解消費者喜好,以利精準行銷。

鈕則勳也說,飲料業標準化程度高,門市導入科技是未來趨勢,像是增設無人商店,不僅可以減輕企業人力成本,解決員工難尋窘境,也可創造話題,吸引消費者目光,進一步帶動業績成長。

李世珍則認為,業者應持續創新求變,否則會被競爭激烈的市場淘汰。另外,也應注意管理是否跟上展店速度,若人員流動率高、商品品質不一、食安管控能力不佳,展店家數也只是「虛」數。

(作者:蔡芃敏;首圖來源:Shwangtianyuan [CC BY-SA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