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 2,000 萬英里大關,Waymo 未來將走向何方?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1 月 19 日 0:00 | 分類 Google , 汽車科技 , 自駕車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破 2,000 萬英里大關,Waymo 未來將走向何方?


各家巨頭忙著在 CES 爭霸時,Waymo 倒顯得雲淡風輕,直接用數據證明誰才是老大。

原來 Waymo 又創紀錄了,自動駕駛車隊在 25 個城市的累積行駛里程突破 2,000 萬英里,而 15 個月前才剛跨過 1,000 萬英里。顯然,培養最有經驗司機的道路上,Waymo「加快了學習腳步」。

俄羅斯 Yandex 和中國百度等公司也在累積測試里程,但 100 萬英里累計里程跟 Waymo 相比簡直不值一提。在美國市場,追最快的是 Cruise,2018 年公布的數據顯示,Cruise 在加州的 162 輛測試車累積了 71 萬公里,不過與 Waymo 相比,依然有巨大鴻溝。

當然,業界也有不同聲音,部分人認為一味累積測試里程並不能推動技術進步。Uber ATG 部門系統安全負責人 Noah Zych 接受《Wired》採訪時曾表示,離開測試環境,測試里程算不上特別重要的標準;美國交通部政策秘書 Derek Kan 也肯定此觀點。

不過 Waymo 堅信自己沒走錯,表示:「直覺來說,2,000 萬英里相當繞地球 800 圈,去月球都能往返 40 次了,還等於普通美國人 1,400 年的行駛里程。在下一個 1,000 萬英里,我們會繼續提升全自動駕駛占比,培育乘客忠誠度,不斷探索新地理環境,解決相關挑戰。當然,我們的第五代硬體套件也會一同亮相。」

對 Waymo 的路線,未來會出現兩種可能。

一是 Waymo 賭對寶,即使進步速度比預想慢了不少,最終依然能實行全自動駕駛計程車服務並迅速完成規模擴張。這樣的情況下,Waymo 的對手就只有懊悔一途了。

另一種可能是 Waymo 徹底錯了,陷入創新怪圈,不斷測試卻不能商業化,最終像全錄一敗塗地。

從現在情況來看,Waymo 還是有風險,因為商業化策略依然飄忽不定,且目標定得太高。

2018 年底上路之初,Waymo 就是朝通用計程車服務目標前進,這意味著車輛「不但上得了廳堂,還下得了廚房」。

簡言之,所有路況都不能捨棄。可惜,現有技術還沒有先進到零事故的地步,一旦像 Uber 出個嚴重事故,十多年的努力就會毀於一旦。

因此 Waymo 投鼠忌器,一直不敢全面開放服務,安全駕駛員也從未離開。

與之相反,一些自動駕駛新創公司退而求其次,先做低速自動駕駛計畫(如接駁車和快遞),畢竟極速 25 英里的情況下,這類服務的傷亡風險會大大降低,這些新創公司可沒人有 2,000 萬英里的測試經驗。

不過,一旦低速自動駕駛服務順利上線,積累數千萬英里的行駛里程就簡單多了。

最關鍵的是,這樣能省下巨額測試成本,畢竟不是哪家公司背後都有財大氣粗的靠山。靠著快速累積的實際駕駛經驗,這些新創公司甚至有可能反客為主,領先 Waymo 開發出更多應用方式並大幅提升車輛速度。

2,000 萬英里後如何繼續開拓?

2009 年開始,Google 正式踏上自動駕駛之路,當時測試車低調在舊金山街頭現身;2016 年,這個祕密計畫正式升級為 Waymo。身為 Alphabet 的子公司,Waymo 還換了新主管──現代汽車北美分部前主席兼 CEO John Krafcik。

2018 年底,Waymo 自駕計程車服務 Waymo One 正式上線,不過一年時間營運,足跡依然沒能跨出鳳凰城。好在 Waymo 已有動作,未來肯定會擴展到其他美國城市。2019 年 12 月,iOS 版 Waymo App 也正式上線,離全面營運又近了一步。

當然,這還不是最好的消息。最重要的是,現在 Waymo 車隊已有一部分自駕計程車取消安全駕駛員了。

從現有消息來看,未來幾個月內 Waymo 肯定會大幅提高營運規模,畢竟向飛雅特克萊斯勒採購的 6.2 萬台 Pacifica 與捷豹 2 萬輛 I-Pace 今年就要陸續交付(舊金山已經有 I-Pace 測試車的身影)。

除了自駕計程車,Waymo 還正在卡車測試自動駕駛技術,顯然,未來自駕卡車與快遞業務也會成為 Waymo 的一大利潤支柱。

市場研究公司 ABI 研究表明,2025 年將有 800 萬台自駕車上路。Research and Markets 的預測更大膽,認為 2030 年美國自駕車保有量將達 2,000 萬台。投資銀行 UBS 認為,假設 Waymo 繼續保持現有軌跡,下個十年將統治自動駕駛市場,市占率超過 60%。

當然,UBS 也可能過於樂觀,畢竟跟在 Waymo 後面的競爭對手,兩隻手都數不完。

(本文由 雷鋒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Waymo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