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短期訂單未減弱,長期需求仍存變數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3 月 19 日 11:30 | 分類 電競 , 電腦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華碩短期訂單未減弱,長期需求仍存變數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疫情衝擊供應鏈,華碩法說會中,以品牌廠角度說明供應鏈以及市場需求展望,其中有幾項訊息值得留意,1. 中國 PC 供應鏈復工率在 3 月底前基本都能恢復;2. 第一季供應鏈不順的情況,輔以疫情爆發後的遠距上班、教學需求明顯提升,使 PC 銷售需求並未減弱,品牌廠正在搶奪產能,希望能盡快滿足需求,這與 EMS 廠釋出的訊息一致;3. 未能滿足的訂單,以及遠端工作需求的支撐,有機會讓第二季 PC 出貨較第一季回升;4. 近期疫情擴散至全球,並劇烈影響金融市場,短期 PC 出貨雖逐步迎來回升,但第二季季初的拉貨潮過後,後續是否因為全球經濟的衰退而大幅影響需求將成為變數。

華碩 Q1 PC 出貨估季減 4 成,3 月底前供應鏈恢復

華碩為 PC 品牌廠,PC 供應鏈主要在中國,由於品牌廠從下單到銷售會落後上游代工廠約一個月,因此供應鏈不順對華碩營收的影響會在 3~4 月反映;華碩 2 月營收僅年減 1.16%,與 PC 代工廠如廣達、仁寶、英業達、緯創 2 月營收都至少衰退 2 成以上有差距,顯示疫情對業績的反映會有上下游的時間差。

華碩預估第一季 PC 出貨量將大幅季減 4 成,與往年第一季出貨季減約 1 成上下有不小差距,不過隨著中國供應鏈復工率逐步恢復,華碩預期第二季出貨有望迎來回升,這與代工廠的看法一致。

品牌廠搶奪生產資源,短期拚出貨

不過市場對於短期終端需求能否回升抱持疑慮,怕是出現供應鏈恢復了、但需求也不見了的情況。只是從目前各大 PC 品牌廠觀察,普遍對於 2 月以來供應鏈無法跟上訂單需求有些焦慮,基本上現在代工廠仍積極滿足品牌廠訂單需求,沒有在擔心稼動率問題。

某供應鏈廠商指出,現階段就是積極將生產恢復到過往水準為首要目標,客戶目前不會先擔心需求,而是如何盡快讓產能恢復,搶奪生產資源。

華碩則指出,去年第四季將庫存調整至健康水位,不過今年初遇上肺炎疫情影響供應鏈,使得相對低的庫存水位對上半年營運有不利影響。顯示華碩現在擔心的不是終端需求降溫的影響,而是較低的庫存水位無法滿足需求,急需供應鏈盡快恢復。

遠距辦公、教學、電競旺,帶動短期 PC 需求

據 PC 供應鏈指出,目前 Dell、HP 等 PC 大廠對 PC 下單需求並不弱,主要是因為在疫情影響下,遠距辦公、遠距教學、在家打電動、使用線上影音串流服務需求大增,一般消費者家中雖不缺 PC,但在家中時間大幅提升下,PC 與生活的連結更加緊密,其效能影響著生活體驗,因此會有汰舊換新機需求,或是遠距辦公、教學也需要添購相應的 PC 設備。

華碩指出,旗下的 ROG 電競手機,疫情爆發之前在中國通路仍有一定的量,不過在中國封城之後,手機全部銷售一空,成長幅度比過去要快,推估是在家中玩遊戲時間變長,於是有添購新機需求,而同樣的狀況也會發生在 PC。

疫情擴大至全球,短期需求僅是曇花一現?

華碩指出,疫情爆發後,有向通路調查需求,調查結果顯示,預估上半年 PC 的量與疫情爆發之前所預期的量沒有很大差異、僅略降。顯示上半年需求只是由第一季轉移至第二季。

至於疫情擴大至歐美乃至全球是近期的事情,華碩認為,還需要密切調查終端需求,第一季訂單隨著供應鏈順暢被滿足之後,後續的需求是否會修正目前還看不出來。

華碩指出,目前中國以外地區也陸續出現疫情,長期而言,對經濟影響層面有多大還要持續觀察,看到很多國家政府的防疫措施與政策,造成經濟無法運行,時間拉長,中小企業若撐不住,將造成經濟下行,進而對需求面有大幅影響,且一旦發生,要再恢復也不是那麼快。

新品上市時程是否延後?

至於疫情是否會影響 PC 新品上市時間規劃,華碩指出,PC 新品上市規劃,是由上游 CPU 晶片廠發布時間為主,各家廠商再針對發布時間推出對應產品,而肺炎疫情造成上游供應鏈在料件供應、人力供給的問題,會對上市時間有所影響;就華碩而言,將會挑選重點產品力拚如期上市,譬如本來規劃 5 個產品上市,如今在資源限制下減少為 3 個,華碩蘇州有研發單位,台灣無法正常出差之下,將會安排蘇州研發同仁至廠商端進行產品開發程序,盡量不要影響產品開發時程。

今年電競 PC 能否再成亮點?

華碩去年電競 PC 占營收約 15~16%,去年華碩出貨量年增幅達近 2 成,優於市場的成長約 11%,表現突出。其中去年在歐洲、北美、亞太地區市占率有亮眼表現,分別達 24%、23%、35%。

華碩指出,電競市場相較過往有稍微趨緩,不過今年而言,晶片大廠仍持續推出 CPU、GPU 新品,而公司都有積極合作領先業界推出新一代產品,預期產業環境還是會持續成長,今年訂下積極目標,希望維持與去年一樣的 20% 成長幅度為目標。

(本文由 MoneyDJ新聞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Kārlis Dambrāns CC BY 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