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護衣成防疫關鍵物資,全球爭搶背後祕辛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03 月 30 日 12:15 | 分類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防護衣成防疫關鍵物資,全球爭搶背後祕辛


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全球,其中攸關醫護前線人員安全保障的「防護衣」更是全球爭搶,原料緊繃;究竟它有什麼特殊之處,能夠成為防疫時期的關鍵物資,甚至讓台灣業者組成「國家隊」趕工生產?

「連車縫留下的針孔,都可能有細菌、病毒通過」,聚陽實業跨領域創新中心總經理廖白蓉表示,如果只是 P1 等級的隔離衣,只需要通過靜水壓、衝擊穿透 2 項測試,但 P3 等級的防護衣,須通過 11 項測試,為的就是要確保前線醫護人員的安全。

然而,由於當前正處疫情非常時期,COVID-19 又有高度傳染性,使隔離衣、防護衣成為珍稀物資,日前也有媒體報導,不少國家的醫護人員防護衣穿破了還捨不得丟。

「全世界都需要這樣的資源(防護衣)」,經濟部工業局官員表示,台灣過去沒有生產過防護衣,但有原料、有技術,國家也有這樣的需要,防護衣國家隊因而誕生。儘管過程牽涉許多溝通、技術細節,政府以及相關法人團隊都鼎力相助,力圖縮短開發時間。

不過防護衣生產從 0 到 1 的過程,仍存在許多困難之處,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指出,P3 等級的防護衣須通過許多測試,但很多項目看起來互斥,如耐水壓測試,用最簡單的說法就是「不容易破」,不過醫護人員一穿可能就 10 個小時,工要做很細,才能穿得舒適、透氣。

透氣同時,又要兼顧病毒、血液無法穿透的標準,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直言,最難的地方在於「各種要求看似矛盾,但要同時並存」。

幸運的是,聚陽實業 SARS 時期便投入科專計畫,進行防護衣研發,得以站在較佳的立足點上。廖白蓉說,時隔 17 年,部分參數必須重新調整,且布料適合溫度,也會影響止水條的契合度,這些都要重新嘗試,但並不算大問題,有了先前的經驗,聚陽得以在短短的時間內,順利通過各項檢測,投入量產。

也因為全心投入防護衣的研發及生產,廖白蓉說,這陣子看電視新聞時,都會特別關注醫護人員穿的防護衣、隔離衣,因為量不夠用,有些醫護人員甚至會先在防護衣外面套一件隔離衣,希望延長防護衣壽命。

隔離衣、防護衣都是為了避免第一線醫護人員受到感染的必需用品,至於穿著選擇,衛福部疾管署解釋,須視醫護人員當下採取的醫療處置、病原體傳染特性、疫情與疾病嚴重程度而定。

舉例來說,醫療機構工作人員照護疑似或確定感染接觸傳播病原體的病人,如感染 MRSA、諾羅病毒或 COVID-19,或是一般病人但有可能引起血、體液和排泄物噴濺,以及執行可能產生飛沫微粒的醫療處置時,就應穿著防護衣或隔離衣。

衛福部指出,如果照護生物安全等級第 4 級的病毒性出血熱(如伊波拉病毒感染)、天花、SARS或肺鼠疫個案,以及執行不明原因死亡,或是疑似因高傳染性疾病致死的屍體解剖時,就建議提高至防護衣規格。

(作者:潘姿羽;首圖來源:Flickr/DFID – UK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