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傳出蘋果將於 新的 iPhone 5S 採用新一代的 A7 處理器,而且速度將比原本使用在 iPhone 5 上的 A6 處理器快上 31%,至於蘋果會何還需要速度更快的處理器呢?就由科技撰稿人 Steve Cheney 從處理器的效能功耗比方面分析軟件和硬件的決定因素,對於 A7 晶片是否將改變手機軟件的性能來說起。
蘋果最大的一個優勢就是自主研發的策略,它從來不會去使用或者購買其他的標準應用處理器,相反卻更加專注於應用 / 服務結構的設計,不會為了相容其他處理器而折衷。我們可以拿高通的驍龍處理器(Snapdragon)做對比。數以千計的 Android 設備都使用驍龍處理器,所以它會在相容性上考慮很多,而使用蘋果 A7 處理器的設備,最多也就是 iPhone、iPad、iPod 和 iTV,這樣蘋果就可以去掉更多平台相容方面的累贅考慮,從而兼顧更多的功能,比如 DSP(數位信號處理器)或者圖像性能等 iOS 擅長的方面。
那 A7 是 2 核還是 4 核呢?
現在多核心的結構一般有三個主要的決定因素:省電,性能和系統 / 記憶體頻寬,但對於手機平台來說,效能功耗比(performance per Watt)才是重點。具體的說,多核心處理器就像是用 4 個不同的鍋在 4 個不同的灶台上做飯,相比只使用一個大鍋,4 個小鍋可以讓廚師更方便地準備配料,廚師也可以關閉其中幾個灶台來省燃氣。
軟體就是權衡點。A7 晶片不僅要管理好各核之間的交流,並且要決定哪些程式碼在哪個核心上進行編譯和運行。這個過程會根據軟體內部的複雜程度不同而變化。標準的軟體設計都沒有很好地解決這個內部問題,事實上,大家都知道軟體的並行性(software parallelism)一直是現在計算設計領域一個最大的挑戰。
這些存在於軟體堆疊結構的挑戰,也一直在影響著 app 的設計、測試、優化和 API 設計。在作業系統層上開發者必須考慮如何有效地結合驅動器和應用軟體,如何在多核心的結構裡合理地分配堆疊,這些才是贏得效能功耗比之戰的關鍵。
比如 Facebook 的 iOS app,它使用一個主要的程序來驅動 UI 和管理複雜事件,而使用另一個程序在後台管理計算複雜的任務,比如網路活動和 JSON 語法解析,但都不會影響到 UI 驅動程序的速度。
所以可以說不同的核管理不同的程序,而程式碼不會自己根據處理器晶片的設計自動編譯。在操作系統和晶片 / 驅動器堆棧結構方面,越好的編譯器和 API 設計,越能讓開發者優化出更高的效能功耗比。Facebook 想要開發更高效的代碼,所以他們非常需要一個象具有 A7 晶片性能的手機平台。
雖然我們也知道蘋果在服務提供上並不是最好的,並且它服務市場的市佔比正在被 Google、Spotify、Dropbox 等蠶食,但在操作系統層面的硬體 / 軟體設計上,蘋果絕對是第一。所以不管是雙核心還是 4 核比,32 位元還是 64 位元,對於 iPhone 5S 和 A7 晶片,我們可以肯定的一點是蘋果都有它的道理,開發者就是喜歡使用蘋果的工具,這些優勢,相比於 Anroid 服務層(service-layer)的問題,還是會讓蘋果在下一代手機平台的性能上處於領先地位。
原始連結:36氪 – 为何苹果还要开发速度更快的A7处理器?
36氪(36Kr.com)是中國領先的科技新媒體,報導最新的網路科技新聞以及最有潛力的網路創業企業。36氪的目標是,通過對網路行業及最新創業企業的關注,為中文網際網路讀者提供一個最佳的瞭解網路產業當下與未來的科技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