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Facebook Slingshot 來說說社交網路的新把戲與舊問題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4 年 06 月 18 日 14:38 | 分類 Facebook , 網路 Telegram share ! follow us in feedly
從 Facebook Slingshot 來說說社交網路的新把戲與舊問題


去年 ifanRank 把年度應用頒給了 Snapchat,這款在去年熱門的一塌糊塗的應用軟體拒絕了 Google 和 Facebook 高達 40(30) 億美元的收購。從數據上看,美國用戶每天發送至網上的圖片中,有 46% 發進了 Snapchat,還有 46% 給了 Facebook,而 Instagram 僅佔7%。

在圖片社交應用中,依靠閱後即焚的特性在青少年中熱門起來的 Snapchat 也經歷了各種對手的模仿和衝擊,但是在社交應用中,一旦形成龐大的用戶群體,類似的應用就很難用模仿去追趕了。收購 Snapchat 失敗的 Facebook 推出了也是具有閱後即焚特性的圖片影音應用軟體 Slingshot

和 Snapchat 類似的不僅是閱後即焚特性,Slingshot 也是主打圖片和短片的點對點發送,不過 Slingshot 也有不同點,比如它可以將內容發送到多個人,他人收到後可以進行抓圖,而 Snapchat 並不鼓勵使用者這麼做。

Slingshot 最大的不同點則是遵循了一個「以物易物」的原則,使用者要想看到好友發來的照片或影片,就必須使用照片或影片進行回覆。這麼做的理由很簡單,社交網路上存在著許多的只旁觀不發言的「隱形人」。隱形人的存在並不符合 Facebook 等社交應用的初衷,社交的核心要素即是交往應該是雙向性的,而不是一人表演,一人旁觀。

Slingshot 產品經理 Will Ruben 談到開發 Slingshot 的初衷時說到:

「希望那些平常不怎麼分享內容的人在 Slingshot 上也能夠自如地進行分享。」

已經有了 Facebook、Instagram 和 WhatsApp 這三個巨頭應用的 Facebook 祭出 Slingshot 倒是並未衝擊到自己的已有業務,Slingshot 並不需要使用 Facebook 帳號,而是使用手機號碼進行註冊登錄,意在不依靠大樹庇蔭開拓更多的使用者。

在去年 12 月的一個三天黑客活動中,Slingshot 的想法成型,隨後 Facebook 的創意實驗室(Creative Labs)組織起 10 人團隊開發出了這款應用,這也是該實驗室的第二款產品,第一款是收到好評頗多的 Paper。

可以這麼說,隨著 Facebook 由一個初創企業變成產業巨頭,它當初的酷勁兒已然不再了,不斷有調查表明,當早期的 Facebook 用戶漸漸成熟之後,新成長起來的青少年卻對 Facebook 不那麼喜愛了。

社交網路隱形人、形象老化、新應用的衝擊,Facebook 面臨的問題不僅如此。還有學術界和媒體界的質疑,密歇根大學去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用戶使用 Facebook 越頻繁,感到的壓力越大,這項研究被發表在《經濟學人》上。PandoDaily 則將 Slingshot 稱之為「社交鬼把戲」,不過為「最虛偽的社交網路」帶去了些許真實。

紐約時報》的 Jenna Wortham 認為,社交網路並不是是真實的社交,這些服務只是在「創建某種意義上的人生高亮時刻的數字卷軸」。

作為一個社交網路的輕度使用者,我的看法並不像上述列舉的媒體那樣深刻,如果把社交網路作為真實社交的一個線上延續,我倒沒有感覺社交網路有什麼害處。只是本末倒置,將社交網路優先於真實社交並不可取,確實,社交網路源於生活,但可能是被美圖秀秀們加工後的生活。

Facebook 也是許多產業第一境遇的縮寫,當你成為行業第一之後,世人目光都在看你,每一處瑕疵都會被放大被解讀。顛覆者總被歌頌,而守成者面臨的問題顯然更多。

 

關鍵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