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大公司都有內部的培訓項目,經常由企業高管或者名校教授進行授課,說起來,讓員工能夠在任上繼續接受教育也是員工福利的一種,尤其是來自高層和教授們的言傳身教更是難得的機會。只是對於蘋果這樣一個業內頂尖的企業,我們對於他們內部的培訓計畫卻知之甚少,和封閉的生態圈類似,蘋果的企業文化也顯得略為韜晦。
蘋果大學是蘋果內部培訓專案的俗稱,由約伯斯所創建,旨在為蘋果的員工教授關於蘋果的歷史、成長、策略以及改變。這些培訓課程並不像大學課程那樣分必修選修,但是新員工參加課程的積極性看起來還不錯。並且因為蘋果並不鼓勵員工們對外界評價自己的東家,所以即使是在 Walter Isaacson 所著的《約伯斯傳》裡,關於蘋果大學的記載也只是寥寥無幾。至於圖片等更多資訊更是無從獲得,蘋果發言人也是對此三緘其口。
《紐約時報》近日採訪了三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蘋果員工,揭開了神秘的蘋果大學的幕布一角。一言以蔽之,蘋果大學的主題是--科技世界裡的思辨和瑰麗魅力。
精緻、封閉與最好
某種程度上來講,蘋果大學的課程和他們的產品,以及蘋果本身的氣質一脈相承。正如被訪的三位蘋果員工所言,蘋果大學的課程是蘋果自身和蘋果所代表世界的投射。就像蘋果的產品一樣,在勤奮努力背後,呈現的是精心準備過的演示和閃亮的面具。
一位蘋果員工說:
「即使是這裡的廁紙都是如此漂亮。」
與一些企業喜歡搞公開課不同,蘋果的課程總是在室內,授課的老師有些還是擁有自己的全職職業,比如教師、作家或者編輯。其中名校資源相當豐富,有來自耶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斯坦福、麻省理工、哈佛等等名校的師資。
Joel Podolny 主管蘋果大學目前的工作,他也曾是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的院長。2008 年,在這個項目確定之後,賈伯斯就請來了他擔任這個秘密項目的主管,並一直到今天。早前,彭博社對此進行了報導:
「賈伯斯經營蘋果凡事都親力親為,這使得他將自己的管理哲學深深地植入到了蘋果的所有方面,從產品設計到廣告都打上了賈伯斯的烙印。但是隨著他自己的癌症越發嚴重,約伯斯就希望 Podolny 這位年輕的管理者,能夠創立一個未來培訓蘋果高層的項目,從而鞏固蘋果。」
這就決定了,蘋果大學的初衷和微軟的研究院以及 Google X、Google 大腦等項目不同,完全是為了保證蘋果自身地位而成立的專案。
蘋果大學教授課程地方名為 City Center,這裡也是蘋果產品的設計之地。教室並不複雜,呈梯形狀,座椅起伏很大,方便每一個學員都能夠看清楚教師。不僅是蘋果本部的員工享有這種福利,有時候教授們也會長途旅行到蘋果的海外辦公室授課,中國區也在名單之列。
「The Best Things」是賈伯斯曾經教授的一個課程,主旨就是告訴蘋果的員工,要確保自身周圍都是最好的事物,身邊需要的是最優秀的同事,工具材料也必須是最好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工作完成得最好。
Creative Strategies 的消費技術分析師 Ben Bajarin 認為,蘋果大學的這種思想將會在驅動蘋果未來增長裡顯得更為重要:
「當你把蘋果當作研究案例研究了數十年,有一件事是獨一無二的,就是這裡的人堅信他們正在做的事情是製造最好的產品,並改變人們的生活。那是他們企業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東西。」
蘋果大學有什麼課程?
在一個只有蘋果員工才能登錄的網站上,蘋果員工可以根據自己的職位來報名相關的課程。比如,有一個班是為為創始人們講述蘋果是如何和最近收購的公司順利地進行資源整合。這種課程還會根據具體案例進行不同的授課,比如最近蘋果收購了 Beats,那麼 Beats 的創始人 Dr. Dre 和 Jimmy Iovine 就會接受相關的授課。
蘋果曾經的決策案例也會是蘋果大學的授課內容,一位元老員工透露,當初蘋果決定 iPod 和 iTunes 軟體相容微軟的 Windows 系統背後也有一番博弈。賈伯斯本人當初非常不願意這麼做,但是最終他還是默許了這個決策。結果證明,得益於 Windows 巨大的裝機量,iPod 和 iTunes 相容 Windows 的策略給音樂播放機市場以及 iTunes Store 帶來了爆炸性的增長,也為後來 iPhone 的逆襲發展打下了基礎。
來自皮克斯動畫的 Randy Nelson 開設的一門課程是「Communicating at Apple」,面對不同層級的蘋果員工開放,主要講述的是如何進行明晰的溝通,不僅僅是講述如何將產品操控直覺化,而且包括同事之間如何分享想法,以及如何為產品做行銷。
Randy Nelson 這位賈伯斯的舊部屬還開設了一門課叫「What Makes Apple, Apple」,在這門課上,他演示了 Google TV 的一款遙控器,這款遙控器上共有 78 個按鍵,接著,他又拿出了 Apple TV 的遙控器,一款極簡設計的遙控器,算起來僅有三個按鍵。這種設計原因何在?Randy Nelson 的解釋是,這種創意和想法的初衷取決於需求:一個按鍵供播放和暫停,一個圓環按鍵供選擇,另外一個供回到主功能表,僅此而已。
Google TV 的遙控器設計流程則不一樣,因為這個項目的每個獨立的工程師和設計師都希望在這個遙控器上實現自己想要的功能。而蘋果的設計師認為,三個按鍵就夠了。
斯坦福教授 Joshua Cohen 也是「The Best Things」課程的教師,他曾舉過一個例子:紐約中央公園早前曾經是一篇岩石遍佈之地,高低不平,是低收入者帳篷戶區,但是公園設計者卻想要把這個貧瘠之地變成適合市民休閒的自然勝地,最終這個公園成為紐約的標誌之一。
雖然這個公園建成已有一百多年,比電腦的出現早了許多,但是 Joshua Cohen 認為,紐約中央公園由荒岩遍佈的貧瘠之地變為自然休閒勝地的事情暗合了賈伯斯的一個目標:讓複雜的電腦技術變得感覺上的易於理解和自然。
畢卡索和蘋果產品有何聯繫?
和上面 Joshua Cohen 將中央公園和電腦技術類比這種略微玄妙的行為相似,藝術大師畢卡索的畫作和蘋果產品邏輯有無內在聯繫?
優雅和簡單是蘋果設計的一貫信條,Randy Nelson 拿來畢卡索著名的《牛》來做類比。在著名的畢卡索《牛》11 稿背後,是畢卡索歷時一個月的繪畫過程,第一稿的牛是一頭體態壯實,血肉豐滿的牛,隨後,畢卡索在線條和細節上愈發精簡,到最後第 11 稿中,只要了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了一頭牛的神韻和體態。
1945 年左右的畢卡索開始嘗試石版畫,那時候的畢卡索正是藝術成就上的成熟期,11 稿的《牛》反映的是一種去繁存簡,做抽象減法的過程。畫到最後一稿的時候,牛的細節已經缺失,但是我們僅從幾筆線條中就能知道,畢卡索所畫的就是一頭牛。
一位蘋果員工如此描述自己從畢卡索畫作中所得的啟示:
「經歷多次反覆運算,直到可以用一種非常簡潔的方式傳遞自己想表達的資訊,這就是蘋果品牌和蘋果正在做的事情的真意。」
這種產品的反覆運算和演進或許可以用蘋果滑鼠的設計形態反映出來,這種產品的反覆運算和畢卡索的 11 稿的《牛》有異曲同工之妙。
一個成熟的企業,其產品反覆運算演進的邏輯應該是明晰可辨,設計語言也應該是一脈相承,進而形成自己鮮明有特色的設計風格,這種日趨成熟穩定的設計風格最終會成為企業不可複製的文化,也是區別於其他產品的寶貴財產。
至於蘋果大學的意義,或許是為了在蘋果員工中延續這種文化,不僅僅是設計語言,更有戰略決策,行銷策略,產品哲學等等。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