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活躍創投生態,台灣智慧硬體產業不怕來自深圳的競爭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4 年 08 月 22 日 15:00 | 分類 物聯網 Telegram share ! follow us in feedly
擁有活躍創投生態,台灣智慧硬體產業不怕來自深圳的競爭


就像北京的中關村、或者矽谷沙丘路,在台灣也有一群人正在為台灣的硬體生態的成型做著資本與創意的對接,提供硬體產業鏈各環節的創業服務,提供海外市場的機會,給創業團隊培訓、指導和育成。

在 PingWest SYNC 2014 台北論壇上,我們就邀請了這樣一群嘉賓:黃經堯是國立交通大學產業加速器暨專利開發策略中心主任,其所在地新竹是台灣硬體創業的核心;陳泰谷是富士康旗下三創數位育成中心副總經理;王仁中同時是 TMI (創新工廠在台的名字)和 HWTrek 的 CEO,HWTrek 是台灣的硬體開發者社區;林之晨作為 Appworks 的創始人,做硬體專案的的育成和投資。

他們圍繞「台灣創造的新起點:智慧硬體的加速與孵化」話題,展開了圓桌討論,以下是對話實錄:

PunNode 創始人徐挺耀(主持人):在台灣有許多硬體的小團隊,也有許多產品上線 Kickstarter,介紹下你們都在這個硬體創業中作什麼樣的角色?

國立交通大學產業加速器暨專利開發策略中心主任黃經堯:交通大學很強的科學區的環境,能夠讓很多創業者參與進來互動,同時也有政府支持。目前的我們有很多好的專案,但是各自間的連結性不強,接下來,創業園區還要作創業走廊,讓不同產業緩解的不同廠商都參與進來。創業團隊進來後,能夠與他們連接在一起。

Appworks 創始人林之晨:Appworks 自 2010 開始成立,已經有 4 年歷史了,每年都會有 20-30 個團隊進來,畢業 170 多家團隊,今年還有 23 個物聯網相關的團隊。除了創業加速器外,我們還是一個投資基金,目前的規模是 3.2 億,投資了 22 家本土的團隊,並帶動了 13-14 億資金投資到這些團隊。產生的經濟產值為 20 億,雇請的員工為 900 人。

TMI / HWTrek CEO 王仁中:我有兩個身份。一個是台灣創新工廠 TMI 的 CEO,負責讓創新工廠向國際化市場邁進。目前投資服務到的專案只有 14 個項目,不到一半來自台灣,另外一半是東南亞。然後,我們還發現,硬體創業興起之後,供應鏈端沒有太大的創新。而 HWTrek 虛擬加速器,或者稱作開發者社區平台,提供各種供應鏈資源服務對接,現在約有 1,600 個創業者在裡面。接著會把更多台灣的好的項目挖掘進來。

三創數位育成中心副總經理陳泰谷:我自己也在創業,我們主要做智慧硬體的育成中心,對接軟硬體的合作,相當於是 500 Startup 和 YC 結合的版本。我們主要為創業者提供商業模型、國際化和生產方面的幫助。

徐挺耀:你們覺得你們最有趣的項目是什麼?

黃經堯:我們有一個公司叫 Golface,是潘建成董事長投資,非常成功。他們提供的高爾夫教程非常完整,通過多螢幕結合,記錄運動軌跡,教你怎麼打球,是一個完整的軟硬結合的方案。

林之晨:沒有哪個項目最有趣,最後都要市場去驗證,像我們的 Sentri 在 Kickstarter 上驗證是成功的。這邊還有許多有趣的東西,比如倒車攝影機 MasVidia。市面上的攝像機都是 120 度攝像機,它做的 180 度無死角。你可以看到後面左右兩方向的來車,不需要別人來指揮了;Bill Master 智慧插座,通過 App 去控制電源;還有家公司叫 iReemo,只要把手機接上電腦,電腦就會變成遙控器;今天演講的 THLight 做的是 USB Beacon,USB 接上去有 ibeacon 的功能。

這些項目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都沒有電池問題。7、8 年前的鋰電池到現在都沒什麼進步,所以你會看到智慧手環之類的功能都非常弱,如果不這麼弱,手環半天就要充電是沒有意義的。功能這麼弱,智慧手環就跟玩具一樣。所以,我們找的項目在市場上沒有充電問題。要麼可以放很大的電池,要麼直接連接 USB 電源。

王仁中:我們自己內部有個叫 TUTU 兒童教育玩具,創始人是從 HTC 出來的,產品本身不是很特別,但真正把這件事做好的沒多少人。他們的第二款產品叫 DiDi,把 iPad 放入熊肚子,裡面可以實現更有意思的事情,比如遊戲之類的。

另外還有一個案子,他們做了平台級應用 GoMore,把一個呼吸器放在皮帶上,記錄你的呼吸狀態。我問創始人,你追蹤我呼吸幹嘛,「你不知道氣出丹田嗎?」透過應用程式知道你的呼吸頻率,描繪波形,能夠反映你的心理狀態。

陳泰穀:我知道現在還有人為異地戀情侶開發性愛輔助工具,你知道人一分開就特別想要。還有人做無人機,叫億航,用 App 就能操作飛行器。軟硬整合後,一些特殊的、專業級的設備能變成私人用的裝備。你想滑雪、衝浪,你只需無人機追蹤自己拍攝就好。在衝浪板上裝 GoPro 的感覺視角就不一樣,在空中拍很酷。我們董事長還很生氣指責我為什麼用 GoPro。

徐挺耀:怎麼應對大公司的抄襲或者競爭?

黃經堯 :市場殺得太凶,與其跟大廠競爭,與他們合作也是一種方式。像做一些智慧系統,與智慧電視有關、智慧型機器人有關,智慧影像有關。這些方便技術做出來,許多大公司都願意買單,VC 也願意買單,哪怕是一個簡單的感測器。你可以把很多東西做出來,台灣有很多公司資金都很雄厚,且硬體創業趨勢是往上的。

林之晨:我還是比較謹慎的。你可以從智慧手機戰局就可以看出,最初是百花齊放的,後來戰局就變成幾個寡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小米,手機基本是貼著成本賣,賺的是遊戲應用的錢。現在智慧硬體消費品,價格一般比智慧手機要低。當你做這些硬體的時候,開始能夠賺一點錢,但你的策略不能只是賣硬體,而是有了流量以後為後面的商業模式想清楚,不管是解決方案的模式、電子商務的模式,都需要想清楚。

台灣必須要自己的電子商務體系,不然會被其他產生交叉補貼弄死,像小米手機、亞馬遜的 Kindle、Google 的 Chromecast 幾乎是免費送給你,他們為什麼做這些事,是背後有電子商務和廣告商業模式來支撐。如果還是要用賣硬體賺錢,那就死定了。

王仁中:我們從來沒有把抄襲當作問題,我們現在對團隊有兩個要求。智慧硬體要帶電,被動觸發的東西我們不碰。另一個是連網,你後面沒有後續服務,不然我們不去輔導。在我看來,應對抄襲的辦法就是速度。我們用開發、系統級的流程,説明創業者在有想法的時候,快速實現,三周出現一個新的產品。只有速度,才能避開競爭。

陳泰穀:抄襲的問題,硬體和軟體都會遇到,你要想他們為什麼抄襲你的東西。因為你的東西很好抄襲。創業者要清楚你賣得不是硬體,最終還要靠軟體賺錢。台灣有個團隊叫 Flyfit,一個做腳環的硬體,現場有沒有在 Kickstarter 上買過他們地東西。後悔啦吧,現在他們決定把產品「送」出去。他們要用後續的資料分析實現自己的商業價值。只有你知道產品最終要做什麼,大公司就算抄,也只能抄到皮毛。

徐挺耀:台灣廠商有什麼樣的機會?怎麼面對來自深圳的競爭?

黃經堯:我是跟過很多廠商,台灣的環境沒有那麼糟。台灣有相當多的完整產業鏈,且產業鏈相對國際化。你進入到產業鏈,找到的出路更快。

創業者要想的遠一點,不要因為公司在這邊,就要以此為限。像台灣的優勢在生產製造方面,即使我們面對的對手很強大,但它並不是真的要吃掉你的公司,他們也想有新客戶。

林之晨:我覺得需要回到策略,你要用你的優勢。物聯網生態圈,會比未來更複雜,這裡面一定有幾隻龐大的怪獸,也會有一些比較小的物種,他必須是垂直整合的物種。像台灣的 Eztable,做中高階餐廳的訂位,他在台灣有 600 家餐廳和他合作,每年有 300 萬消費者到餐廳用餐。接下來,他們要把智慧設備放在餐廳裡面去,讓消費者下單消費的過程更順暢。這一套應用到大陸是不可能的,因為生活習慣不一樣,但是把它帶到東南亞是可能的,他們的氣候、文化和台灣比較像。所以,很有可能美日中之間,做大國之間的硬體戰爭,但像台灣就可以做類似國家地區間的互相出口。比如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是很可能的,大陸不在乎這塊市場,台灣創業者可以避開自己沒有資源的劣勢。

王仁中:各位要做硬體,你們要不要去深圳,我的回答是 Yes,就像做中文網路服務要去北京一樣。但台灣廠商的機會,生命力很強。做品牌你要思考品牌定位,是中階、高階、還是平民?像小米的米 4 在富士康加工,但會把比較低價位的東西搬到大陸。定位會影響的做法,比如做一些中低價位的硬體,台灣一點優勢也沒有,如果做產品和服務,台灣這邊很好的機會。但這個視窗可能很短。

陳泰穀:台灣最大的工廠富士康很棒。但我也見過深圳加速器的頭兒,他們的產業鏈相當完整,什麼料都有,品質很好。我在想台灣有什麼優勢,比如台灣沒有什麼狼性,當然,不一定狼性就能成功。

這次我去北京 TechCrunch 的活動,發現很有意思的事情,徐小平在那邊給大家發名片,其中一個人在交換名片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就拿著 iPad 插在它面前。「哎,徐小平耶」,他們都想要快一點。台灣人理解大陸,四個字簡單粗暴,拿到東西,結束就沒了。台灣人會在一些比較得體的地方深度交流,這能保證品質。

所以,如果需要很快的反覆運算的東西,你可能要改變你做事情的方式。但是如果你要做的慢熱的東西,需要玩進去的東西,說不定你就會有些優勢。但這種做法,付出的成本比較大,這個平衡點需要你自己控制。

(本文由 Pingwest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