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月,前任小米全球副總裁的雨果‧巴拉(Hugo Barra)在 Facebook 上宣布「打包回家」,除去對前主管和同事的感激之詞,他談到的理由是「過去幾年在這樣一個奇特的環境裡生活,我的人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3 月 22 日,前任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Andrew Ng)在 Medium、微博、Twitter 等平台上宣布要去「開啟人工智慧新篇章」,除去對前主管和同事的感激之詞和對百度人工智慧事業的肯定,他並沒有談到自己離開的具體原因和未來去向。
不過坊間流傳的八卦說是矽谷來的吳恩達,融不進廠裡的企業文化。
八卦嘛,真假難辨,不過這前有小米的巴拉說環境太奇葩,後有百度的吳恩達融不進文化,那麼,是否老外高層在中國公司注定只能當流水將軍?
也不是。中國網路巨頭裡還真有一個特別穩的人──騰訊的網大為(David Wallerstein),人家在騰訊一做就是 16 年。

16 年,什麼水平?那時候騰訊還只有 45 名員工,QQ 還是 OICQ 。
年資 16 年,但這位 Title 為騰訊首席探索長(CXO)兼高級執行副總裁的矽谷老外如今卻以「神祕」著稱,少有人聽說他,提起來鮮明的印象也只是:
「每年出現在騰訊 WE 大會上說一段中國話」
「一種天然的深圳口音」
值得一提的是,在 QQ 音樂上,他還有另一個身分──「歌手」,最新單曲有《Forever》、《The Last Chance》,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聽一下。

而對於他在騰訊做什麼、做了什麼,很多人似乎並不了解。
但,網大為並不僅僅是一位以踐行「全世界都在說中國話」來當中國人老朋友的機靈老外,馬化騰在媒體專訪和自傳中,都屢屢提到網大為在騰訊成長中的貢獻。
《馬化騰傳》中網大為第一次出現,就被形容為馬化騰的「天使」。彼時騰訊陷入國際市場嚴冬加上投資夥伴撤出的內憂外患之中,連伺服器都買不起,進退維谷之際,時任 MIH(MIH Holdings Ltd. 南非米拉德國際控股集團)中國區負責人的網大為,接到將公司業務打入中國的任務,他了解騰訊並主動聯繫馬化騰,隨後開始長達半年的考察。誰想到,一來二去,把自己搭進去了,而他的前東家 MIH 接手了盈科持有騰訊的全部股份和 IDG 持有騰訊的 12.8% 股份,成為騰訊第一大股東,使騰訊迎來新生機,並逐漸走上穩健的發展道路。
網大為本人在媒體採訪中回憶自己加入騰訊的理由:「我本來自視甚高,覺得自己很酷很聰明,但當我去和他們談 OICQ 時,我發現他們比我聰明多、有遠見多了。我覺得我必須和他們一起工作。其實為 Naspers(MIH 集團是 Naspers Limitedj 集團的全資子公司)工作更安全,起碼他們能付我薪水,騰訊當時連伺服器都買不起,但我還是決定加入騰訊。」
幫助騰訊度過危機後不久,網大為再次扮演關鍵先生。他以「交個朋友」的方式成功遊說當時 qq.com 域名的擁有者羅伯特‧亨茨曼,以 10 萬美元的價格將該域名轉讓給騰訊,羅伯特先生原本開價 200 萬美元,考慮到現在這個域名的價值,各方面來說,「 qq.com 」都相當於白送的了。
隨後,網大為開始負責騰訊的國際業務,常駐矽谷,擔任騰訊國際業務高級執行副總裁。 2005 年,如果不是馬化騰的遲疑,或許網大為可能為騰訊做出更大的貢獻──網大為發郵件給馬化騰,向他介紹了一個用 Flash Video 技術製作的影片網站,網大為指出,任何用戶都可以在這裡上傳個人製作或收藏的影片,再把它們分享給別人,雖然當時還沒有找到明確的商業模式,但未來可期,他建議騰訊收購或入股這個影片網站,但馬化騰以「看不懂」為由,放棄了投資。
網大為推薦的這個網站,是 YouTube。
2006 年,網大為開始在騰訊內部普及「CE」(customer engagement,用戶參與)概念,強調要透過各種方式,比如與客戶見面、小組座談、數據分析,盡可能了解客戶需求,為他們提供更好的產品,把用戶當做一種戰略優勢。後來「CE」成為行業的一種標準說法。
現在,網大為將自己在騰訊的主要工作內容總結為──不斷輸入新想法給管理層,「不斷向外推動騰訊的邊界」。網大為日常工作很大一部分,是尋覓一些關鍵技術領域有潛力實現突破的初創企業,投資它們,至於投資方向,最近一次他在 WE 大會上的演講,提到對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關注。
網大為自己是這麼說的:
如果你 20 幾歲加入一家公司,你的同事也都是 20 幾歲,然後連續待上 15、16 年,會有一種無法描述的神奇感覺。開始大家都是談戀愛的年紀,然後會結婚生子,遭遇人生的各種起伏。我們一起經歷了那麼多,就好像一起上學的同學。有時候遇見 7、8 年沒見的同事,嘿!你怎麼樣!你又胖了!你有孩子了!會有一種很強烈的親切感和信任感,你們很快就可以重新湊在一起研究新計畫。這種神奇的感覺,我從未想過會在一個工作的地方體驗到。這是我在騰訊工作的最佳部分。
洋帥穩不穩,還得看時機準不準呢!
(本文由 虎嗅網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Flickr/Chris Yunker CC BY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