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是對音訊編碼一無所知的人,也不可能沒聽過 MP3。
這種音訊格式興起於 1990 年代。對大多數 80 後、90 後來說,擁有一台播放這種音樂格式的 MP3 播放器,已是童年時代最美好的回憶之一了。

但現在,是該和 MP3 說再見的時候了。近日,發明這種音訊格式的 Fraunhofer IIS 對外宣布,他們已經終止了某些 MP3 相關專利許可,正式讓其退出歷史舞台。
此外,該研究所的一位主管 Matthias Rose 還表示:
高級音訊編碼(AAC)格式已經成為手機音樂下載和影片的標準。這種格式相較 MP3 格式來說,效率更高、功能更好,比特率比 MP3 更低,串流媒體電視和電台廣播都使用該格式輸送高品質音頻。
這就意味著,Fraunhofer IIS 希望接下來取代 MP3 的是 AAC 格式。
MP3 如何成為音樂格式之王?
通常我們所說的音訊文件格式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無損壓縮的資料格式,另一種就是有損壓縮的資料格式。
MP3 就是現在最普及的一種數位音訊編碼和有損壓縮格式,幾乎所有的裝置和軟體都支援它。
而 MP3 的誕生,要從 30 年前說起。1987 年,德國的 Fraunhofer IIS 開始音樂壓縮格式開發,他們花了 4 年時間,來進行算法改進和音質提升,終於在 1993 年開發出這個當時非常先進的有損壓縮音頻格式,並確定了副檔名 .mp3。
開發這種音訊壓縮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大幅度降低音訊數據量。要知道當時的硬碟相對較小(如 500MB ),壓縮一切可壓縮的數據對任何電腦用戶來說都至關重要。
Fraunhofer IIS 是怎麼做到的呢?在 MP3 的發明過程中,開發人員透過研究心理聲學,確定音訊中一部分數據對人類聽覺不重要。MP3 捨棄這部分數據達到壓縮文件大小的目的,成功壓縮音訊文件到原先大小的十分之一。
在此之後,從 1995 年上半年開始,直到整個 1990 年代後期,MP3 在網路上蓬勃發展。「文件小得多,但聽起來也不錯」的 MP3 開始統治音訊格式的時代。當時甚至有很多人認為,所有數位音樂文件都是 MP3。
但在 MP3 流行後,爭議也隨之而來。由於 MP3 讓任何人都能翻錄 CD、製作、複製、傳播音樂文件給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可說 MP3 的「全球音樂格式」霸主地位,是建立在盜版音樂的猖獗上。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MP3 帶來的這些問題,也迫使音樂產業思考數位音樂合法化的議題。
AAC 又是什麼來頭?
AAC(Advanced Audio Coding)和 MP3 同屬有損壓縮的音訊數據格式。1997 年,由 Fraunhofer IIS、杜比實驗室、AT&T、Sony 等公司共同開發,目的是取代 MP3 格式。
AAC 比 MP3 年輕得多,它誕生時的技術已經大大超過了 MP3。據公開資料顯示,AAC 採用全新的演算法編碼,更有效,具更高「性價比」。正如 Fraunhofer IIS 所說,AAC 在各方面的表現都比 MP3 好。
儘管 AAC 優於 MP3,無奈 MP3 的市佔率實在太高了。AAC 想要改變用戶的「MP3 慣性」幾乎不可能。
好在還不是所有人都拒絕支援 AAC,蘋果就是 AAC 的支持者之一,它最早開始提供 AAC 格式供用戶下載。
早期除了蘋果,支援 AAC 的還有 Sony Walkman(NWZ-A、NWZ-S、NWZ-E、NWZ-X 系列)、任天堂 NDSi 和魅族等設備。後來,隨著關注 AAC 的音樂愛好者越來越多,優勢逐漸為用戶認知。支援 AAC 的硬體設備無論數量還是品項,都得到高速增長。
另一方面,很多串流媒體電視和電台廣播已使用 AAC 格式了。知乎上有網友表示:
比如目前優酷等視頻網站的 flv 格式中,音訊的封裝都是用 AAC。畢竟在影片廠商來看,AAC 比 MP3 節省的那點流量非常有意義,省流量就是省錢,積少成多 。
而現在,MP3 的主動退休或許也將給 AAC 帶來更多發展空間。
小旭音樂是一家專攻遊戲音樂製作的公司,音訊技術總監張詩語介紹:
目前我們提供客戶 WAV 格式,根據客戶需要大部分轉成 MP3 或 Ogg,主要還是看遊戲引擎對哪種支援更好。現在隨著用戶對音質的追求越來越高,對於遊戲中音訊格式的需求可能會有很多變化。
李出傑也有類似觀點,他說:
MP3 退出歷史舞台對音樂服務提供商來說可能會有一定影響。據我所知,大部分開發者的曲庫都是 MP3,如果未來趨勢特別明顯,可能都需要提供用戶 AAC 格式。
AAC 取代 MP3 可能將成為現實。不過無論如何,在音樂格式的歷史上,MP3 所達到的高度和地位,會被這一代聽過 MP3 的人永遠記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