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散產地風險,徐旭東進軍北美的背後盤算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9 年 01 月 14 日 7:30 | 分類 財經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分散產地風險,徐旭東進軍北美的背後盤算


遠東集團旗下化纖大廠—遠東新進軍北美再下一城。歷經 9 個月的審查期,遠東新與兩大合資夥伴 Indorama 與 Alpek,3 家業者通過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許可,拿下位於德州聖體市、全球最大純對苯二甲酸(PTA)、瓶用酯粒(PET)一貫化工廠標案,這筆投資總計 11.2 億美元,3 家業者各自出資三分之一,投資手筆龐大。

值得注意的是,這項標案曝光之前,遠東新才以 3,000 多萬美元接手 M&G 位於美國西維吉尼亞州 PET 工廠,但這次出手卻是至少 3 億美元,砸下重金動作不禁讓外界好奇,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的盤算為何。

業界觀察,遠東新的德州工廠標案,背後有兩大戰略意義。

分散產地風險

台灣 PET 業者包括遠東新、新纖、南亞、南紡與力麗,目前遠東新年產能為 270 萬噸,位居台廠產量之冠;主要生產地區在上海、蘇州、越南與台灣,均在亞洲地區,也是亞洲最大 PET 業者。

然而,近 3 年遠東新位於中國工廠出口,頻頻受到關稅壁壘障礙,2016 年美國商務部針對中國 PET 課徵反傾銷稅,遠東新位於上海與蘇州廠中鏢;壞消息還沒結束,日本隨即課徵 39.8% 至 53% 反傾銷稅,遠東新同樣在課徵名單上,中國貨一口氣被堵住兩個出海口。

因此,遠東新投資美國最重要的戰略意義,就是分散產地風險。

中國 PET 產能供過於求,只能往海外銷售,眼看美國與日本兩地區消耗量大、又是淨進口國,產品毛利相對中國與東南亞來得穩定,中國業者這幾年拚命往美、日兩地倒貨,如今主力市場被堆起關稅障礙,產能無法去化只能廝殺,遠東新上海與蘇州廠只能跟著價格戰,但是對於母公司而言,想的是多一個產地、多一分保險。

美國內外銷調度

第二個戰略,則是有助於美國內、外銷的彈性調度。專家透露,遠東新、Indorama 與 Alpek 取得工廠地點,位於墨西哥灣並靠近美國西岸,這有兩層好處,第一,位在墨西哥灣,意味著方便出口,可以往外銷售到中南美洲,擴大遠東新銷售版圖。第二,美國西岸相較於東岸,運輸成本較低、PET 需求量較大,亞洲一年出口到美國 PET 產量約 25 至 30 萬噸,多數是供應西岸內需市場,如此一來,這座工廠將有效達到部分進口替代。

遠東新坦言,屆時內、外銷可能會並進。有業界私下忍不住稱讚,遠東新的投資金額雖高,但這座工廠地理位置選得好。

雖然遠東新拿下進軍美國關鍵門票,不過長期來看,仍有三大挑戰。挑戰一,目前遠東新、Indorama 與 Alpek 各出資三分之一,產能分配權也是三分之一,未來對於工廠管理與發展主導性,恐存在模糊空間。

業內人士分析,3 家合作夥伴是同業,產品差異性不大,銷售管道與市場勢必重疊,當一家銷售業績不如預期,不想提滿三分之一的產量時,工廠該如何調配稼動率,還要堅持 100% 稼動率嗎?換言之,遠東新、Indorama 與 Alpek 是既競爭又合作關係,3 方要如何協調,恐怕是一大課題。

挑戰二,三方合作的德州工廠規畫在 2021 年投產,110 萬噸 PET 產能將投入市場,預期在美國當地掀起價格戰,即使發動者不是 PET 業者,但是下游客戶飲料業可能透過「假議價、真降價」方式,間接逼迫 PET 供應商讓利。

一家銷美的台資廠悲觀認為,目前 PET 在美國銷售約有 2~3% 利潤,德州工廠一旦投產,可能就會破壞行情。

挑戰三,遠東新、Indorama 與 Alpek 已經投入 11.2 億美元取得工廠所有權,不過德州廠為在建工程,3 家後續還要再投入興建費用,這也是當初外界猜測,遠東新考慮到投資規模龐大,必須聯手同業的原因之一;也就是說,屆時投產後,折舊攤提負擔沉重、產品毛利偏低情況,德州工廠的回收期長,恐將影響遠東新的獲利能力。

(本文由 財訊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