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導體都在喊漲價,供需吃緊延燒到 2022 年,Overbooking 的狀況會再次上演嗎?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0 年 12 月 14 日 8:45 | 分類 汽車科技 , 財經 , 零組件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半導體都在喊漲價,供需吃緊延燒到 2022 年,Overbooking 的狀況會再次上演嗎?


台股在美國大選前後開啟一輪瘋狂的漲勢,短短 28 個交易日從 12,591.31 點上漲到 14,390.14 點,漲幅高達 14.29%,看似泡沫的漲勢背後,有著電子業利多包圍下的基本面支撐,2020 年疫情帶動 2011 年以來就長年衰退的筆電市場大回春,這導致下游業者零組件庫存紛紛告急,只能回頭向上游擴大下單,但相關上游業者由於未料到需求上升,過去數年皆未擴廠,再加上預期明年 5G、車用等新需求也開始往上游拉貨,供不應求的狀況爆發,各類零組件都傳出漲價聲音,基本上過去一個月,只要打開報紙,都可以看到漲價的新聞,台灣喊得出名號的電子零組件,皆在醞釀漲價,類似的場景,其實在 2 年前就發生過一次。

(作者提醒:本文提供資訊僅供參考,並無任何推介買賣之意,投資人應自行承擔交易風險。)

2018 年漲價概念股風潮

2018 年曾吹起一股漲價概念股的風潮,當時上漲主力以被動元件為首,日本廠商於 2016~2017 看準日後電動車被動元件的商機,逐步淡出消費性市場,但由於當時需求面並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台股相關受惠廠商的獲利雖然有大幅改善,卻還稱不上是暴利,直到 2018 年比特幣價格飛漲,加上電競產業需求上升,帶動電競比電、PC 顯示卡、主機板出貨量上衝,被動元件才出現供需吃緊的狀況,緊接而來的是股價在短時間內上漲,被動元件龍頭國巨股價從 2017 年底的 353 元上漲到 2018 年 7 月的 1,310 元,華新科則從 105 元漲到最高 491.5 元,一時之間市場上從法人到散戶,都人手一張被動元件股。

(Source:籌碼 K 線)

公司派釋出樂觀訊息

推升 2018 年股價上漲的因子,除了每月動輒 50% 以上的年增率外,公司及研調機構釋出的樂觀訊息也構成一大助力,就以華新科 2018 年 5 月 24 日在證交所舉辦的法說會來看,總經理向法人表示,被動元件市況非常的樂觀,認為「缺貨潮不知道會多久,到現在還看不到隧道的盡頭」,這句「缺貨隧道看不到盡頭」立刻成為隔天各大財經媒體的頭條,讓相關漲價概念股在 6 月又拉出一波 20~30% 的漲勢,從營收來看,華新科 2018 年 5 月到 10 月的年增率皆在 100% 之上,8、9 月甚至達到年增 200% 的超高水平,下半年的基本面確實反映了上半年股價強勁的走勢。

券商釋出 2~3 年能見度看法

內外資法人的研究部在 2018 年的上漲風潮中,也出具大量報告佐證公司派的看法,當時市場上的論調基本是擴廠至少需要 1~2 年的時間,但過去 10 年被動元件報價不佳,加上日廠擴充的產能大多鎖定在車用、5G 等高階產品,針對 PC 產品的被動元件基本上產能嚴重不足,且生產機器設備也需要被動元件,但被動元件又嚴重缺料,這導致機器交期進一步延長,缺貨狀況惡化,下游客戶已進入恐慌狀態,公司高層紛紛要求採購想盡辦法補足庫存,價格的調整變成必然,被動元件成為價高者得的產品。

也就是說被動元件業者單季大賺數十億甚至百億的狀態,可望持續 2~3 年之久,券商也紛紛給出超高目標價,比如國巨旗下的電感、電阻廠奇力新,股價從 2018 年 5 月初的 93.7 元,上漲至 6 月中最高 208 元,短短不到 2 個月就大漲 121%,但券商在股價大漲後,反而調高目標價,攤開當時券商給予的目標價,普遍都落在 200~250 元之間,並認為以奇力新每月調漲報價 50% 的速度來看,2019 年 EPS 有機會達到 19 元甚至 25 元的水平。

(Source:籌碼 K 線)

股價走在營收前面

經過 2 年後的 2020 年底回頭看,我們都知道被動元件的股價在 2018 年 7 月衝上天價後,就一路走跌,直到 2019 年 10 月份庫存去化告一段落後,才開啟了新一輪的漲勢,但當時的股價比起 1 年前的高點,不是腰斬就是只剩下 30%,即便大漲 100%,套在高點的投資人也很難解套,從基本面觀察,股價雖然於 2018 年 7 月見高,但營收卻到 2018 年 10 月才開始退,這反而造成更嚴重的災情,無論是法人或散戶投資人,在看到 7~9 月高於 5、6 月的營收表現後,都認為 7 月份的股價走跌只是短暫的修正,只要營收持續保持動輒 200% 的年增率,股價創新高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有些散戶基於這種想法,還用融資攤平買進,結果是越攤越平,直到 11 月公告 10 月營收才大夢初醒,但此時投資人的融資部位早已斷頭,股價也跌掉 50% 以上,離底部不遠了。

(Source:籌碼 K 線)

▲ 奇力新股價雖然於 2018 年 7 月見高,但營收卻到 2018 年 10 月才開始退。(Source:券商看盤軟體)

系統廠恐慌引發的 Overbooking

2018 年中漲價概念股廠商釋放出來的皆是樂觀訊息,為何到年底就變成供過於求,報價不斷下跌?

事後來看,日廠退出中低階及 4G 手機被動元件用量上升固然占了一大因素,但更重要的是下游系統廠恐慌所引發的 Overbooking 狀況,當系統廠採購發現庫存嚴重不足,向上游叫貨得到的卻是產能嚴重不夠、醞釀漲價的訊息,詢問數家業者皆得到一樣的回覆,再加上新聞鋪天蓋地的炒作缺貨話題,缺料恐慌在系統廠蔓延,公司高層為了避免缺料影響到年底旺季出貨,自然會要求加價也要把庫存補足到比以往還高的水平,這反而讓短期需求進一步擴大,漲價概念股業者這才在法說會上釋出極度樂觀的看法,然而問題來了,當所有下游業者都把庫存補齊後,只要終端產品需求較訂貨當下衰退,庫存就可能從偏低變成偏高,下游業者停止向上游叫貨,供不應求變成供過於求,報價從不斷上漲變成連連下跌,直到下一波需求上升才會重新帶動新一輪循環。

2020 年半導體缺貨潮

今年疫情讓沉寂多年的筆電產業大回溫,筆電出貨量年增率從預估的持平變成大增 20%,原本下游系統廠及品牌業者預估,經過 Q2 大封鎖居家辦公的換機潮後,Q4 聖誕節的銷售數字會較往年下滑,結果 11 月份購物旺季銷售不減反增,且從終端產品庫存狀況來看,筆電產業有機會旺到 2021 上半年,然而當系統廠回頭看自己手中的零組件庫存,卻是嚴重不足,紛紛向上游加大拉貨力道,可是筆電的面板驅動 IC 或電源管理 IC,過往大多是在 8 吋晶圓廠下單,過去幾年筆電疲弱的表現,現有的 8 吋晶圓產能也足以供應需求,此時突然暴衝的訂單,讓二線晶圓代工廠出現有如 2018 年被動元件的景象,上游被下游客戶追著跑,報價調漲的新聞成為每天財經版面的重點,晶圓代工二哥聯電的股價從 15 元上漲到 50 元之上,外資法人如接力賽般在短短半年內把目標價從 20 元一路上調到 60 元,到近期連 6 吋晶圓廠也傳出產能吃緊的消息,茂矽、新唐這些 6 吋晶圓廠業者,股價也開始大漲。

▲ 外資圈聯電多頭總司令野村證券,17 元開始關注聯電,目標價沿路調升,從 25 元、28 元到 40 元,上週突破 50 元後,一舉把目標價拉高至 60 元。(Source:籌碼 K 線)

慧榮認為存在 Overbooking

Overbooking 的狀況過去總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在台灣電子業上演,雖然研調機構與媒體總是都說這次不一樣,但最後的結果往往都是慘劇收場,在一片樂觀看待之後 2~3 年的氣氛中,還是有不同聲音傳出,Flash 控制 IC 大廠慧榮(silicon motion)的董事長苟嘉章,於 11 月初對媒體表示,目前半導體供應鏈存在 Overbooking 的現象,由於 7~8 月華為在禁令之前大舉備貨,造成其他廠商的生產排程被向後推移,華為停止下單之後,下游業者又發現需求高於預期,原本的下單量已不足以補足庫存,為了鞏固上游貨源,紛紛出現包下產能的操作,害怕搶不到產能的心理,讓每一家廠商都不願意減少下單量,畢竟現在不搶,以後就不知道甚麼時候能搶到產能,第二季之後,無論是伺服器、資料中心的需求都已開始下滑,且 Chromebook 也沒有用到這麼多的零組件,手機市場庫存也偏高,現在下單的數量早已超過真實的需求,本文認為,這種狀態就有點像是飆股的末升段,投資人害怕今天不買,明天就會漲停,就算價格嚴重不合理,每天還是掛漲停板買進,當大家發現買了滿手的股票,卻沒有足夠的基本面支撐時,搶購潮就會變成拋售潮。

留意明年 Q2 可能庫存調整

過去 2 週市場已開始有 2021Q2 可能有庫存調整的聲音傳出,看多的一方認為,明年 5G 手機放量、基地台繼續擴建,加上車用市場開始復甦(目前車用半導體也傳出缺貨危機),很快就可以像今年 Q3 一樣,華為下滑的需求立刻由消費性電子廠商遞延的訂單補上,

因此半導體產業旺到 2021 年中應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但換一個角度來看,只要 5G 手機銷售量低於預期、筆電 Q1 庫存高於預期,或車用半導體需求不如原先預估的樂觀,過去在台股多次上演的電子股大逃殺,就可能再次發生,隨著股價越推越高,部分產業短短半年上漲數倍,投資人更應該戰戰兢兢,畢竟媒體通常會在報價大漲時鋪天蓋地的報導,下跌時卻默不作聲,只留下高檔買進的投資人在山頂套牢。

▲ 股價高點永遠不會有利空新聞,利空新聞總是在股價腰斬或快要落底時才大量出現。(Source:籌碼 K 線)

(本文由 股市小 P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