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資掌握台灣新藥代理近三成!為何我們一步步走進中國天羅地網?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6 月 11 日 8:15 | 分類 中國觀察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中資掌握台灣新藥代理近三成!為何我們一步步走進中國天羅地網?


「他們大概從 4、5 年前開始,就都是用『大中華區』的名義在談(授權)。」談及中國近年在亞太新藥市場暴增的「存在感」,某大藥商資深副總語氣透露一絲苦澀。

以前,台灣藥品市場不是原藥廠直接在台設分公司銷售,就是台灣代理商拿授權;近年來,新興崛起的中國藥廠卻以制霸姿態和原藥廠談,一談就是「大中華區」代理權,台灣也包含在內。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味的寧靜戰爭,爭奪的,正是被美國總統拜登視為4大戰略物資之一的「藥品」。拜登將藥品等同於「半導體晶片」、「電動車電池」、「稀土」一樣,視為一定要降低對中國依賴的重點,但如今我們正在失去原有控制權,一步步踏進中國的天羅地網中。

買不到BNT疫苗的背後
新藥在台灣代理權版圖,中國占29%

這5年,雖然美國公司仍是台灣新藥代理的第一名(占比40%),但中國(占比29%)擊敗日本躍升第二,成為台灣絕對不能忽視的力量。

去年11月初,台灣和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談判「輝瑞/BNT疫苗」(下稱BNT疫苗)授權破局,背後原因,無不指向擁有台灣代理權的中國藥廠「上海復星醫藥」。至今,BNT疫苗授權還沒有著落,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甚至意有所指稱:「有人不希望台灣太高興。」

台灣攸關人命的疫苗進口,竟然得看中國臉色。如今,這令人不安的政治陰影,不只籠罩疫苗談判,也籠罩癌症、抗生素等新藥。

獵藥手法一:天價搶藥
政策助攻養大海歸派,砸錢打亂行情

談及中國近年新藥產業的迅猛崛起,現為法德藥執行長、長年征戰國際新藥授權談判的鍾裕民,最深的印象就是中國海歸人才。他回憶,差不多2008~2012年間,大量中國藥界「海歸」開始回國,「過去是出去4個、5個才有一個回來,近幾年出去和回來人數已差不多相等。」

海歸人才迅速成立了一家又一家的中小型生技公司,憑藉豐厚的資金來源,以彎道超車企圖在海外積極獵藥。

回憶起「BNT疫苗破局」事件,鍾裕民表示,中國武漢封城是去年1月23日,但復星何時拿到大中華區授權呢?

「答案是3月,且重點是復星還比輝瑞(與BNT達成共同開發疫苗協議)早了幾天。」鍾裕民強調,這顯示上海復星對全球新藥產業非常了解,有很深的knowledge(知識),且整個組織的行動力非常高。

曾任天使投資人多年、工研院旗下創新工業技術移轉股份有限公司(ITIC )總經理瞿志豪回憶,「2018年前後當時,我聽聞一個美國團隊(投資新藥公司)Pre-A Round(A輪前融資)的估值,大約是1,200億美元,而中國一開口,就說他們可以給到2,000億美元的valuation(估價),這幾乎是加倍的價格在投。」他感嘆,「價格那麼高,美國VC(創投)當時就抱怨說,中國把行情都打亂了。」

獵藥手法二:入股換授權
A輪就卡位,取得決策話語權

除了靠「天價」搶藥,中國公司還有一個確保獵藥成功的撒手鐧:「入股」。

再回到上海復星的例子,在3月15日的公告,除了談及BNT授權費,上海復星還提到這麼一段:「復星實業擬以每股31.63美元價格認購BioNTech新增發行的158.08萬股普通股,認購金額約為5,000萬美元。」

一位國內藥廠主管觀察,用「入股換授權」的方式,不是只有中國如此,過去美國許多藥廠也是用這方式操作,但「中國學得特別快」。

中國藥廠來勢洶洶,難道台灣不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也去搶大中華區代理權?

一位藥商副總解釋,各國對藥品都是嚴加管制,「我們談大中華代理,付了一大筆錢後,結果進不了中國市場,相比對方進不了台灣市場,誰的損失比較大?」

一位國內指標藥廠高階主管憂慮地指出,這其實已是「國安層級」的問題,因為藥品不同於其他產業,不只是攸關經濟發展,還有明顯的「戰略價值」。

「試想,一旦中國透過大中華區的名義,取得的品項愈來愈多,那麼有一天,我們根本不用戰爭,就自然統一了,因為屆時我們的藥都要跟中國公司要。」

「受制賣方最痛苦!」這是陳時中面對疫苗進口遲緩時的無奈,而他當時所言的「賣方」還是指「其他主要國家」。然而當未來有一天,這個「賣方」是指向對台灣有高度敵意的中國時,台灣應該何去何從?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今周刊》;首圖來源:BioNTech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