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高科技產業展望,童子賢提十字建言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8 月 17 日 17:40 | 分類 人力資源 , 國際貿易 , 科技政策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台灣高科技產業展望,童子賢提十字建言


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今日針對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前景,提出「培養、蒐集、分散、聯結、反省」十字建言,認為台灣過於集中高科技產業,要分散發展服務業,並分散製造基地。

玉山科技協會今日舉行第二場白皮書線上分享講座,邀請理事長李紀珠、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以及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共同針對台灣高科技業展望暢談。

童子賢針對台灣高科技產業未來發展,提出「培養、蒐集、分散、聯結、反省」十字建言。

他說明,台灣應該要「培養」人才、「培養」創意以及良好的創新、創業的環境;也要「蒐集」專利、資金,且是「有用的資金」,舉例來說,護國神山台積電是台灣公司,但有八成股東是外資,應該反思「為何台積電一開始蒐集不到台灣資金?」而現在蒐集水跟電,也成為企業重要課題。

「分散」方面,他認為,台灣過於集中高科技、資通訊與零組件產業,過於倚賴高科技與製造業出口,除了要分散產品,更要分散到服務業,如果台灣服務業無法培養國際出口的競爭力,台灣的薪資水準將很難提高。他舉例,Uber其實也是高科技服務業,為什麼台灣製造業強,但這些做不來?

他也建議,台灣要「分散」製造基地,中美貿易戰以來,製造基地從中國轉移的呼聲滿天飛,就算沒有貿易戰問題,中國的少子化和所得提高,也都不利製造,東南亞趁勢而起的趨勢不會改變,但多則7年,少則3~5年,才能夠達到新興基地零組件供應鏈的完備,也意味著「中國不會製造業歸零,頂多是分散到東南亞」。

「連結」方面,童子賢說,台灣留學人數遠不如40年前,跟國際聯繫少了,也讓台灣在智慧手機、電商時代顯得有點失落,當年美國矽谷崛起時,也有賴廣納多元、多種族政策,台灣面對廣大東歐、東南亞人才,要提供優惠寬容友善的法規,也要建立歐、美、日,中國高科技技術製造市場的重新聯絡。

針對「反省」,童子賢說,未來「台灣還要繼續重製造、輕服務嗎?」當然台灣高科技做得很好,不是否定,只是台灣再多創造一個林百里,就是從95分變96分,但台灣真正的服務業在哪?如現在台灣從百貨公司、便利商店、銀行、影音產業多是外商,期望台灣服務業能走到全世界。

他也看好,新興科技產業如5G、電動車、低軌衛星將會改變以往熟悉的消費和通訊,也會改變國家競爭力,台灣去年與今年經濟成長表現亮眼,半導體產值也相當亮眼。而台灣過去沒辦法大幅度參與汽車產業,但未來將有機會參與電動車的產值,以汽車每年產量9,000萬台換算,等於是高達20億支智慧手機的半導體與被動元件消耗量。

此外,和碩德州新工廠將供應特斯拉奧斯汀廠,童子賢仍未透露進度與規模,但強調2021年是轉折點,特斯拉量產力從2019年遠低於百萬台,到2021年加總上看400萬、500萬輛,等於BMW與賓士產能一半左右。

針對台灣廠商是否要赴美設廠,他坦言,台灣研發、製造、行銷都是全球產業的一環,設廠點要看是想取得市場,還是靠近勞動力或客戶,但相信多地製造分工,是未來高科技不可避免的現象,20年前鴻海廣東製造基地一口氣集合幾十萬人將不復見,畢竟中國為製造基地的條件一去不復返。

他也說明,美中貿易對抗似乎塑造中國、美國「一邊一國」情勢,若逼企業選邊站「將是災難」,高科技公司只能小心踩著法規邊緣走,鼓勵台灣企業都能成為跨國企業。

(作者:江明晏;首圖來源:科技新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