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8480853
1337776 TW zh 1738480853105 1738567253105 不懼美國囂張,加拿大、墨西哥下令報復川普關稅命令 國際貿易 1738499530000 1738499530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2/02123122/canada-Justin-Trudeau.jpg 美國總統川普稍早宣布 2 月 4 日起對墨西哥、加拿大、中國輸美商品課徵 25% 重稅,立刻引起加拿大、墨西哥反擊,墨西哥總統、加拿大總理都下令以報復性關稅回應川普最新舉動。

儘管川普簽署的最新行政命令其中一條條款威脅,若其他國家因美國調高進口產品關稅而出現反擊動作,美國會更嚴厲地調高進口關稅,但顯然加拿大、墨西哥對此嗤之以鼻。

加拿大總理杜魯道(Justin Trudeau)迅速宣布,加拿大也將對美國進口至加拿大、總價值 1,550 億加幣(約 1,065 億美元)的商品徵收 25% 關稅,其中約 200 億美元商品 2 月 4 日起生效,待加拿大供應鏈調整後,另外 865 億美元商品關稅戰於 21 天內生效。

杜魯道說,即將課徵關稅的美國進口商品包括啤酒、葡萄酒、水果、果汁、服裝、運動器材、家用電器等。

杜魯道表示,他自川普就職以來便不斷試圖與川普通電話,但都未連線成功,更困惑為何關係最親密的鄰居選擇瞄準他們,他強調關稅戰爭將傷害各大經濟體,同時鼓勵加拿大人民購買加拿大商品,留在家鄉度假而不是跑去美國。

墨西哥總統薛恩鮑姆(Claudia Sheinbaum)也迅速反擊美國,同時嚴厲指控白宮汙衊墨西哥與毒品組織勾結的說法。薛恩鮑姆直指,美國政府若真想解決造成數百萬美國公民困頓的芬太尼毒品危機,應該自行積極打擊在街道出售毒品的人販,但美國未從內部遏制人民對毒品的需求,卻反過來指責鄰國。

美國人口普查局數據顯示,2023 年美國對墨西哥出口額為 3,220 億美元,但從墨西哥進口的產品價值超過 4,750 億美元。薛恩鮑姆表示,墨西哥也將採取包含提高美國進口商品關稅的報復措施,以捍衛墨國利益。

(首圖來源:Twitter/加拿大總理 Justin Trudeau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2/02/mexico-canada-trump-tariff/
1336211 TW zh 1738480853107 1738567253107 收假好痛苦!人力銀行傳授「七大攻略」找回工作狀態 人力資源 1738495845000 1737718318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07/17161259/close-up-man-working-with-laptop-table.jpg 農曆春節九天假期即將結束,許多人會深陷收假的失落感,情緒低落提不起勁。對此,1111 人力銀行特地整理「七大收心攻略」,提醒上班族採取漸進式調整作息,以利開工日就能立即找回工作狀態,讓身心都能順利登入工作模式。

一、身體記憶

放假期間可能熬夜或狂睡補眠而打亂生活秩序,建議從收工前兩天開始,慢慢調整到工作時的規律作息,依照平時上班時間起床梳洗,讓身體記憶重新適應生活節奏。

二、開工穿搭

趁著收假日最後一天,檢視搭配接下來一週的工作場合服裝,穿上個人幸運色系服飾達到開運效果,搭配耳環飾品點綴,讓心情調整到職場如戰場模式,透過儀式感來達到最佳工作狀態。

三、保持運動

過年期間免不了放縱大吃,適度運動可以促進分泌腦內啡,減輕假期結束的情緒低落感,還可以減脂瘦身一舉數得,透過跑步、瑜伽、TRX 重回健康身心靈行列,新的一年持續動起來。

四、設定目標

設定短期、具體的目標,例如不搭電梯上下樓、不吃油膩早餐、減少手搖飲料次數、自行準備環保杯等,給自己設定容易達成的明確目標,讓美好的生活小確幸成就感,驅動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五、辦公環境

上班族可以將辦公桌換上新的文具、擺飾、植物以及開運小物,營造舒適的工作環境,映入眼簾的辦公場域視野煥然一新,也能夠提醒自己新年要有新作為,讓辦公環境充滿鼓勵正向的職場氛圍。

六、同事互動

連假期間不妨和同事以及主管保持聯繫,傳送問候拜年的祝福貼圖,適時刷存在感,有助於夥伴彼此關係的經營,也能培養更多工作默契,用輕鬆溫暖的工作氛圍,開啟新的一年。

七、證件勿忘

長達九天連假可能會搭配不同包包出遊,證件、皮夾、悠遊卡會散落在各個包包裡,提醒上班族在收假日要先檢視公司門禁卡、信用卡、皮夾、口罩是否備妥,才不會開工第一天就不得其門而入,最後別忘了重要的生財工具,包括手機、平板、筆電都要充電備妥,用優雅的姿態迎向開工日。

1111 人力銀行公關經理曾仲葳表示,歡樂的春節年假,能讓上班族徹底釋放平日累積的壓力,不想得到「收假症候群」,不妨考慮七大收心攻略,利用儀式感讓身心提前回到工作狀態,取得上班與休假之間的完美平衡,達到快速收心之效。

(首圖來源:Image by Freepik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2/02/end-of-holiday/
1337723 TW zh 1738480853108 1738567253108 川普簽署新命令,2/4 起正式對「加墨中」輸美商品課高關稅 國際貿易 1738492350000 1738496289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2/02103045/President-Trump.jpg 美國總統川普 2 月 1 日簽署一項行政命令,2 月 4 日起對加拿大、墨西哥輸美商品徵收 25% 關稅,對中國商品加徵 10% 關稅,以遏止非法移民與毒品(類鴉片止痛藥芬太尼)對美國構成的威脅。

幾個月來,川普一再揚言要對中國、加拿大、墨西徵收關稅,試圖刺激這 3 個國家更積極打擊非法移民及遏止合成鴉片類藥物芬太尼(fentanyl)流入美國。

但川普 2 月 1 日剛簽署的行政命令直指,非法外國人、非法藥物正透過各種走私管道威脅美國社會結構,加拿大未投入充足資源協助遏止這些現象,也未與美國執法單位有效協調以阻止非法毒品在美國流竄,因此明令對加拿大、墨西哥、中國進口美國商品徵收額外關稅,唯獨加拿大石油適用較低的 10% 關稅額,預計 2 月中旬施行。

此外,這條命令還包括「報復性關稅」條款:若任何國家表現出採取報復關稅的任何行動訊號,美國可能會再繼續提高關稅。

經濟學家表示,新貿易戰可能帶來全球增長減緩、重新引起通貨膨脹等風險,同時只會促使企業將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項新命令也立即引發加拿大、墨西哥揚言採取報復行動。

(首圖來源:達志影像)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2/02/trump-retaliatory-tariff-canada-mexico-china/
1337592 TW zh 1738480853110 1738567253110 年終大掃除也有健身功效? 生物科技 1738491828000 1738491828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17/09/21102444/1431701146_bf99c413d6_b.jpg 曾想過大掃除不僅能使家裡煥然一新,還可幫助燃燒體內熱量、鍛鍊肌肉嗎?大掃除時常需要搬動家具、爬高擦窗或跪地擦地板等,會運動到許多身體部位,消耗大量熱量。最近英國 BBC 健康與科學類節目〈相信我,我是醫生〉(Trust Me, I′m A Doctor)剛好在討論這類家務是否稱得上「運動」。

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運動與體育專家分析了常見家務的代謝當量(metabolic equivalent scale),以衡量運動強度。只要代謝當量達 3,便屬中等強度運動。某些家事如拖地一小時代謝當量約 3.5 ,等於跑步半小時,的確能算作運動。且做家事能避免久坐不動,降低對健康的危害。但專家建議,應將多樣家務分散各天,不必一次做完,因運動健康效益能持續 12~14 小時,每日適量活動更有助健康。如果所有家務集中一天完成,身體負擔會過大,增加受傷風險。

除了有益健康,家務也能增進大腦功能。2021 年加拿大老年醫療中心,研究家務與大腦認知功能的關係。結果顯示,從事較多家務者,負責記憶與學習的腦區「海馬迴」(hippocampus)及認知功能相關的「前額葉」(prefrontal lobe)都有顯著變化。研究員指出,做家事需計畫與組織,都能促進大腦神經連結。

物理治療師利拉赫·埃雷茲(Lilach Erez)列出三種常見家事的健康益處。一是伸手擦窗或清潔高處的架子有助拉伸肩關節並改善柔軟度,踮腳觸及高處還能強化小腿肌肉;二是彎膝放入或取出洗碗機內物品,或整理低處抽屜時,能鍛鍊腿部肌肉,可把握機會結合做深蹲;三為掃地或拖地,看似簡單但需不斷微調身體重心,類似平衡訓練,提升協調性。同時,核心肌群會自動啟動,長期就會更強壯。

故年終大掃除等家事,不僅是運動的機會,還能促進心理健康。因許多人將家整理清潔舒適後,會自然感到滿足與紓壓。將家事視為運動,也能讓原本單調的勞動變得更有意義。下次拿起拖把或抹布時,能以全新態度面對,並轉化為健康生活的一部分,用運動的心態,搭配計步器記錄步數,同時播放喜愛的音樂,都讓做家事更有樂趣!

(首圖來源:Flickr/Bev Sykes CC BY 2.0)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2/02/housework-as-a-workout/
1327643 TW zh 1738480853111 1738567253111 耍個廢連假就要結束了,為何「快樂時光」總是特別快? 科技生活 1738488628000 1737718288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18/07/03115406/327503-P9JVQ8-50-1-e1530590172969.jpg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種經驗:無聊的會議時間變得好漫長,根本沒完沒了,但沉迷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時,好幾個小時就「咻」一下過去。過年春節 9 天連假快要結束,為什麼快樂的時光總過得特別快?

其實研究人員也很想知道,他們花許多時間在研究這種人體奇特的時間感。根據在《The Conversation》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當人們處在陌生的環境中,時間似乎變慢了。在國外一週,被新的景觀和聲音包圍,感覺比在家裡的一週要長得多;同樣地,無聊或痛苦也會延長時間,而像繪畫或演奏音樂這種深度沉浸的狀態,似乎會讓時間飛逝。

大多數人都表示隨著年齡的增長,時間會變得更快,這與日常生活的新奇感減少有關。據報導,人們對時間的體驗可能取決於腦部處理多少資訊。當面對新的刺激時,如進入一個陌生的環境,大腦就會更努力地處理細節,進而對時間產生一種「拉長」的感覺;相反地,當人們處於需要專注的活動中,頭腦會安靜下來、注意力開始集中,時間縮短、感覺變快。

在更極端的情況下,時間會徹底變慢,研究人員稱為「時間擴展經驗」(Time Expansion Experience,簡稱 Tee)。這主要發生在車禍等緊急情況下,或意識提高的時刻,例如深度冥想或進行激烈的運動。

約有 85% 的人表示一生中至少經歷一次「Tee」。

在這期間,人們通常形容自己感覺平靜,有額外時間思考或行動。當意外發生如躲避掉落物時,會有個能做出瞬間決定的放慢速度時刻。「Tee」在運動賽事也很常見,或者在冥想、與大自然接觸的平靜環境中,都有時間拉長的感覺。

科學家認為,涉及正腎上腺素(noradrenaline)的戰鬥或逃跑反應可能解釋部分情況,但無法解釋人們常說的「平靜」。另一些人認為,這類經歷可能是做為生存機制進化,或者由記憶編碼增強所產生的幻覺。然而,大多數參與者堅持認為這些經歷是即時發生的。

也因此,意識狀態改變可能是關鍵。在高度集中或專注當下的時刻,我們的自我意識會消退,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同時重塑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有些人認為時間主要是一種幻覺,但從我們過往的經驗或那一瞬間可以知道,時間不僅是手機顯示的數字,更是一種更具個人性和流動的體驗。

(首圖來源:Designed by Freepik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2/02/why-time-speeds-up-when-being-happy/
1335473 TW zh 1738480853112 1738567253112 突破 AI 運算效能,博通、Marvell、IBM 持續布局 CPO IC 設計 1738483243000 1737718203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3/10/12074612/AI-Server.jpg 過去 20 多年,運算性能的提升受惠於摩爾定律的擴展,性能成長達到了 60,000 倍。然而,同一時期內,I/O 頻寬僅成長了 30 倍。當下,如何將高頻寬互連擴展到單個機架之外,這是輝達 (NVIDIA) 以及其他廠商都面臨的挑戰。

根據產業分析公司 LightCounting 的分析指出,將 GPU 叢集從 36~72 個晶片,擴展到 5,00~1,000 個晶片是加速人工智慧 (AI) 訓練的最佳選擇。因此,在未來 3 年內,即使是推理叢集也可能需要多達 1,000 個 GPU 才能支援更大的模型。共同光學封裝技術 (CPO,Co-Packaged Optics) 可能是在 4~8 機架系統中可提供數萬個高速互連器件的唯一選擇。

目前,資料中心在資料傳輸中已廣泛依賴光學技術,不過,對於小於 2 公尺的互連,光學技術的應用仍較少。雖然傳統的可插拔光學可做為過渡技術,但其頻寬成長速度遠低於資料中心流量的成長速度,應用需求和傳統可插拔光學技術能力之間的差距不斷加大,這一趨勢是不可持續的。

所以,共同光學封裝技術(CPO)做為一種顛覆性技術,可以透過先進的封裝技術和電子光子協同優化,極大化縮短電氣連接路徑,進而提高互連頻寬密度和能效。因而,CPO 也被譽為 AI 時代的關鍵互連技術之一。LightCounting 就預期,到 2029 年之際,CPO 介面的出貨量將從目前的不到 5 萬個,成長到超過 1,800 萬個,其中大多數介面都將應用於伺服器內的連接。

也因為這樣的未來發展性,使得科技大廠都準備投入躍躍欲試。而目前包括博通、Marvell、IBM 等三大科技廠可以說是在 CPO 領域發展較快的廠商。

博通 CPO 技術加快商業化腳步

先前媒體報導,台積電矽光子戰略取得重大發展,近期已經達成 CPO 與先進半導體封裝技術的整合,預計 2025 年初開始樣品交付,包括博通和 NVIDIA 將成為台積電該解決方案的首批客戶。其中,台積電與博通聯合開發的微環調製器(MRM)近期已通過 3 奈米製程的試產,為頂級 AI 晶片整合到 CPO 模組奠定基礎,預計台積電將採用其 CoWoS 或 SoIC 先進封裝來生產,此消息也說明 CPO 技術已從研發階段,推進到量產化階段,1.6T/mm 光傳輸時代正加速到來。

▲ 業界首款 51.2 Tbps 的 CPO 以太網交換器 Bailly。

事實上,2024 年 3 月,博通已向小部分客戶交付了業界首款 51.2 Tbps 的 CPO 以太網交換器 Bailly。該產品整合了 8 個採用矽光子的 6.4-Tbps 光學引擎和 Broadcom 的 StrataXGS Tomahawk5 交換機晶片。與可插拔交換器解決方案相比,Bailly 使光學互連的運行功耗降低了 70%,矽面積效率則是提高了 8 倍。

Marvell 藉 XPU 架構正式整合 CPO 搶進資料中心市場

至於,Marvell 在收購 Inphi 之後,大大加強了在光通信和資料中心領域的研發能力。自 2017 年以來,Marvell 開始為全球頂級超大規模資料中心提供矽光子設備,並成功將其應用於 COLORZ 資料中心互連光學模組上。這一技術已獲得多個產業領先的資料中心的認證,並達到大規模生產的程度。截至目前,Marvell 的矽光子設備已累計超過 100 億小時的現場運行時間。而作為矽光子技術發展的下一步,Marvell 正重點佈局共封裝光學(CPO)技術,這是公司在下一代互連技術發展中的關鍵一步。

2025 年 1 月 6 日,Marvell 宣布,其下一代客製化 XPU 架構將採用 CPO 技術,如此使得 AI 伺服器的規模從目前使用銅互連的機架內數十個 XPU,擴展到使用 CPO 的多個機架中的數百個 XPU,這代表著 AI 伺服器的運算能力可以在更大範圍內得到提升,同時保持低延遲和高效的能耗表現。

▲ 使用 CPO 的下一代客製化 AI 加速器 XPU。

Marvell 指出,下一代客製化 AI 晶片 XPU 架構將使用高速 SerDes、die-to-die 晶片介面和先進封裝技術,把 XPU 計算晶片、HBM 和其他晶片與 Marvell 3D SiPho 引擎整合在同一基板上。這種方法無需電信號離開 XPU 封裝後進入銅纜或穿過印刷電路板,在 CPO 利用高頻寬矽光子光學引擎來提高資料進出量的情況下,與傳統銅連接相比,矽光子引擎可提供更高的資料傳輸速率,並且不易受到電磁干擾。這種整合還透過減少對高功率驅動元件、中繼器和重定時器的需求來提高電源效率。

借助整合光學元件,XPU 之間的連接可以達成更快的資料傳輸速率和比電纜長 100 倍的距離,這可以在 AI 伺服器內跨多個機架的擴展連接,並具有最佳延遲和功耗。而透過更長距離和更高密度的 XPU 到 XPU 連接,CPO 技術促進了高性能、高容量擴展 AI 伺服器的開發,進而優化了下一代加速基礎設施的計算性能和功耗。

而 Marvell 的此次宣布無疑是顯示出 CPO 已經逐漸被 XPU 廠商認可。尤其,Marvell 前不久才與全球雲端服務供應商龍頭亞馬遜 AWS 簽署 5 年合作協議,供應亞馬遜 AWS 客製化 AI 晶片。隨著 Marvell AI 客製化晶片整合 CPO 步伐的加快,預計 CPO 的應用和部署將大大提速。

IBM 透過新技術發展加快 CPO 推進

最後,隨著日前藍色巨人 IBM 宣布,其研究人員開創了一種新型的 CPO 技術,在全新的 CPO 原型使用聚合物材料來引導光學,而不是傳統的採用玻璃的光纖的方式,使得這樣新的高頻寬密度光學結構能與每個光通道傳輸的多個波長相結合,可以將晶片之間的頻寬提高到電氣連接的 80 倍。

這項 IBM 的技術研究論文報告了成功設計和製造採用 50 微米間距聚合物波導介面的光學模組,這些模組經過整合優化,能夠達到低損耗、高密度的光數據傳輸,並在矽光子晶片上占據極小的空間。該原型模組符合 JEDEC 可靠性標準,並承諾將晶片邊緣可連接的光纖數量,也就是所謂的「海濱密度」提高 6 倍,超越了當前最先進技術的水準。聚合物波導的可擴展性,使其能夠縮小至小於 20 微米的間距,預計將使頻寬密度提升至 10 Tbps/mm 以上。

▲ IBM CPO 模組測試載體。

根據 Weight&Biases 的報導,在使用 GPU 訓練時,網路經常成為瓶頸,導致三分之一的用戶平均利用率不足 15%,這無疑的增加了成本和能耗。對於參數超過十億的模型,在 8,000 個 H100 GPU 上訓練大約需要 3 個月。根據估算,訓練一個 GPT-4 模型可能消耗 50 千兆瓦時的電力。此外,國際能源署(IEA)計算出,2022 年資料中心消耗了 460 太瓦時的電力,占全球電力需求的近 2%,預計這一數字到 2026 年將翻倍。

而 IBM 的全新的 CPO 技術有望顯著提高資料中心通訊的頻寬,減少 GPU 空閒時間,同時大幅加速 AI 處理過程。根據這一創新研究,未來 CPO 技術可帶來更低的生成式 AI 擴展成本。例如相比中等距離電氣互連,CPO 可減少超過 5 倍的能耗,同時將資料中心互連電纜的傳輸距離從 1 米距離延伸至數百米。

另外,透過 CPO 技術,開發者能夠將大型語言模型(LLM)的訓練速度提高至常規電氣線路的 5 倍,預計訓練一個標準 LLM 的時間可從三個月縮短至三週,性能提升會隨著使用更大模型和更多 GPU 而進一步增強。如此,在每訓練一個 AI 模型,CPO 技術將節省相當於 5,000 戶美國家庭年用電量的能量。

現階段,IBM 還在努力開發下一代測試載體,採用子 20 μm 間距的光波導、增加的波導通道、增加的多波長(λ)相容硬體展示,並提供多個層次的光纖連接器/連接器組裝選項,以適用於 CPO 模組。針對這一未來節能硬體展示的模型和模仿表現,預計該技術能夠支援更高的頻寬密度。然後借助改進的能源效率,提升未來生成性 AI 應用和其他計算應用的性能,IBM 也計劃在 2025 年初發佈更多詳細的 CPO 資訊。

(首圖來源:Pixabay)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2/02/broadcom-marvell-and-ibm-continue-to-deploy-cpo/
1337654 TW zh 1738480853114 1738567253114 等不及本田相救,Nissan 銷量慘烈再減產企圖止血 交通運輸 1738419974000 1738490592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2/01142600/Nissan-altima.jpeg Nissan 還在等待與本田、三菱合併案推進,不過財務狀況越來越艱困,迫使他們必須再度減產,否則可能撐不到合併案實現。

由於銷售狀況不佳,Nissan 本週宣佈再度減產,而且這次減產的不是別人,正是他們銷量相對較好的熱門車型 Rogue 和 Altima。

Nissan 在美國的兩處主要工廠田納西和密西西比,都將取消第二班產線輪值,代表這兩款車現在都只剩下一班產線,預計將「資遣」 1,500 人以上。田納西州的引擎生產工廠則不會裁員,只會減少產量。

和先前的減產相比,這次可是大危機。因為光是這兩款車,就佔了 Nissan 總銷量的 42%,雖說是熱門車,但銷售狀況下滑使得經銷商庫存不斷攀升,Nissan 只好趁勢減產,看看能否騰出更多現金流空間。

由於 2024 年已經發佈一次大規模裁員,現在 Nissan 希望避免再度裁員,因此優先以「資遣」的方式進行,但萬一員工不願接受資遣,恐怕也難逃裁員結局。

資遣對 Nissan 來說也有必要性,他們還沒放棄未來,預計在 2027 年會開始生產大改款後的 Rogue,屆時將會恢復兩班輪替;此外,2028 年他們也預計要開始生產新款純電車,到時候可能也需要這些「暫離」員工回流助陣。

2024 年 Nissan 全年生產 314 萬輛車,比前一年縮減 8.7%,銷售表現退步最嚴重的就是中國市場,年銷量下降了 12.2%,整體局勢相當不樂觀。

Honda 與 Nissan 的合併案最快也要等到 2025 年第二季之後才有進度,但在那之前,Nissan 似乎沒有太多開源手段,只能依靠減產、控制人力等方式來節流,如果能繳出稍微好看一點的財報,對接下來的合併案推進也會有所助益。

(首圖來源:Nissan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2/01/nissan-job-cut-buyout/
1327522 TW zh 1738480853115 1738567253115 保時捷百年前就推出四馬達純電車,可輸出 11.8 馬力 汽車科技 1738409441000 1738410045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1/06114621/porsche-motor-in-wheel.jpeg 保時捷的造車工藝美名,一大關鍵來自燃油引擎,不過你可能不知道,早在百年前,保時捷就設計並推出純電車,且還是用高效率的輪轂馬達。

《科技新報》的讀者應該大多知道電動車其實比燃油車更早問世,第一台電動四輪車發明後,經過近半個世紀,賓士才在 1886 年製造並販售世界第一輛四輪汽車,後來才因為汽油普及以及自動化生產,而成為主流交通工具。不過在那個混沌年代,許多車廠也在摸索電動車的各種可能性,其中就包含了賓士的「好鄰居」保時捷。

如果你準備跳出這篇文章,請記得以下這兩句話,保時捷製作的第一款車,就是一輛純電車;全世界第一輛油電車,也是保時捷製造的。

1898 年:Porsche One

保時捷創辦人斐迪南‧保時捷(Ferdinand Porsche)無疑是一位天才,18 歲時進入電機公司打工,並利用時間到大學旁聽工程學,之後進入一家馬車公司 Jacob Lohner & Co. 上班,年僅 22 歲時,他就設計了一款搭載鉛酸電池與電動馬達的後驅車,就是這輛 Porsche One 簡稱 P1,顧名思義是保時捷第一輛車。

這輛電動馬車最大輸出為 3 馬力,續航里程據稱達到 78 公里,隔年還被帶到柏林參加了一場電動車競賽,由保時捷親自駕駛,並奪下冠軍。打造 P1 之後,保時捷立刻開始著手新的計畫,與其用一顆馬達推動車軸,如果直接在四個輪子上都裝上馬達,豈不是更快更靈活?

保時捷與 Jacob Lohner 合作打造出車輪與馬達整合的原型,每顆馬達能夠輸出 2.5 馬力,這款 Lohner-Porsche 原型電動車極速具備四輪增壓模式,讓最大出力達到 11.8 馬力,極速更可超過每小時 32 公里,當時賓士的內燃機汽車,只能輸出 5 馬力。也可能是因為曾經參加競賽的關係,保時捷還幫這輛四驅電動車,裝上了四輪煞車裝置,賽車魂滿滿。

這種輪轂馬達整合的動力形式,進一步發展成「Lohner Porsche」模組化系統,客戶可以自行選擇馬達配置,車身則有小客車、客運車和大卡車可選,每一顆輪轂馬達都能提供 12 馬力輸出,成為當時的頂尖車款。

車輪、馬達、發電機:世界首款 Hybrid 汽車

然而鉛酸電池的重量和蓄電量限制了 Lohner-Porsche 的能力,才華洋溢的斐迪南再次突發奇想,他從「好鄰居」戴姆勒公司買來內燃機,卻不拿來驅動,而是當成發電機,如此一來就能使用較小的電池,成就了歷史上第一款油電混合動力車,並在 5 年內售出 300 輛,成為第一款量產油電車。

有趣的是,多數買家選擇的都是雙馬達的卡車配置,只有少數客運車選擇四馬達配置,而最初發想的四馬達小客車一台都沒有,和今天的保時捷完全相反。

▲ 世界第一款量產油電車保時捷 Semper Vivus,可以看到前軸配置了輪轂馬達。

隨著電池技術無法突破,汽油和內燃機技術不斷強化,1910 年保時捷加入戴姆勒,就打造出了 85 馬力的內燃機跑車,保時捷的電動車之路也就此中斷。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車輪與馬達整合的動力型式,在百年後的今天又拿出來研究。台灣人熟悉的 Gogoro VIVA 系列,就採用輪轂馬達,它輕巧易維護,被認為是高效率的純電驅動方式,很適合小馬力車款使用。太陽能車新創 Aptera 的太陽能發電三輪車,也是使用輪轂馬達,達成超級低的能耗表現。

然而這並沒有限制其他車廠的想法,豐田與現代申請過輪轂馬達專利,希望透過這種輕型馬達,減少車輛能耗,提升續航;跑車大廠法拉利與麥拉倫,也申請過不同形式的輪轂馬達專利,雖然還未實際搭載,但透過輕巧的輪轂馬達,改變簧下重量配置,提升轉向動力,都被認為是可能的用途。

一百多年前,斐迪南‧保時捷的驚世奇想,如今獲得了更成熟的科技支持,能不能讓純電車再進一步,成為新的主流呢?

(圖片來源:Porsche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2/01/porsche-in-wheel-motor-century-ago/
1335622 TW zh 1738480853116 1738567253116 The Browser Company 大膽轉向,從 Arc 到「AI 瀏覽器」的戰略轉變 AI 人工智慧 1738407655000 1737620067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02/06151827/64634343.png 憑藉獨特的分頁管理與漂亮的設計功能,「Arc 瀏覽器」自 2022 年推出以來迅速吸引了大量用戶,甚至被視為 Chrome 和 Edge 的競爭對手。

雖然這樣說並不精確,因為Arc更像是瀏覽器的外衣,讓原先的Chrome和Edge變得更加好用。

然而,在2024年10月底,Arc的開發公司The Browser Company宣布,該產品將停止新增功能,轉為維護階段。同時,公司將資源全力投入開發一款全新的AI瀏覽器Dia,目標是打造一款低門檻、好上手的AI瀏覽器,讓更多用戶能輕鬆使用。

為何The Browser Company選擇放棄Arc這樣一款備受好評的產品,轉而投入到Dia的開發?

Arc的突破與限制

Arc瀏覽器憑藉創新的設計和多功能特性在市場中嶄露頭角。其側邊欄設計幫助用戶快速切換分頁,並有效管理多種應用程式,而空間分頁模式則允許用戶根據不同需求建立專屬的工作區域,滿足專業工作者的需求。這些功能讓Arc吸引了一批忠實的核心用戶。

然而,隨著產品逐漸成熟,Arc的侷限性也浮現出來。

The Browser Company執行長Josh Miller在訪談中指出,Arc操作複雜讓一般用戶難以快速上手,限制了擴展市場的空間。同時,許多現有用戶更關注產品的穩定性和速度提升,而非新增進階功能。此外,根據用戶的回饋和數據,Arc做為一款高度個性化的工具,難以成為普及型產品。

意識到這些限制後,The Browser Company決定將Arc的開發轉為維護階段,在保留現有功能的同時,將資源全力投入到Dia的開發。Josh Miller在X社群上發表聲明,強調:「Arc不會去任何地方,我們仍會為它提供必要的支援。」他在官方影片中進一步形容這一決策是「面向未來的戰略轉型」,目標是開發一款更具普及性的瀏覽器,以滿足更廣泛的用戶需求。

▲ The Browser Company執行長Josh Miller在X社群上發表聲明,強調Arc不會被淘汰。

開發Dia:目標為一個低門檻好上手的瀏覽器

在Arc停止新增功能後,The Browser Company將重心轉向Dia的開發,吸引更多普通用戶,而非僅限於技術背景或專業用戶。Josh Miller表示,Dia的目標是透過嵌入式AI技術,讓瀏覽器不僅是一個訪問網頁的工具,更是一個可以幫助用戶完成日常工作的智慧助手。

▲ The Browser Company發布Dia瀏覽器的介紹影片。

Dia的功能設計以簡化操作為核心,根據目前釋出的官方影片,用戶可以直接透過自然語言輸入需求來完成多項任務。例如,用戶只需輸入描述,即可快速搜尋文件並透過郵件發送;或者從電子郵件中提取購物清單,並自動將商品添加至購物車。此外,Dia還能讓用戶在地址欄中輸入指令來安排會議或執行其他多步驟操作。

Josh Miller表示,「未來的AI不應該只是按鈕或應用程式,而應該是一種嵌入瀏覽器的全新運算環境」,Dia正是基於這一理念開發,旨在為用戶提供更高效、更便捷的使用體驗。

Dia的挑戰?

Dia預計於2025年初推出,但在推廣過程中將面臨來自市場和技術層面的挑戰。

《TechCrunch》指出,The Browser Company並非唯一開發AI助理的新創公司,多家企業已推出類似工具的概念或模型。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中,如何讓Dia突圍而出,成為其重要課題。

此外,瀏覽器市場長期以來由Chrome、Edge等巨頭主導,後進者如何在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仍有待觀察。

Josh Miller在X上分享道:「雖然我理解人們對AI熱潮的反感,但我認為那些新可能性和普及性仍被低估了。我們應該多嘗試!」這段話展現他對AI技術潛力的樂觀態度,也透露他對Dia開發的信心,讓Dia成為推動AI技術更廣泛應用的關鍵產品。

(本文由 創業小聚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The Browser Company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2/01/the-browser-company-ai-browser-arc/

1337593 TW zh 1738480853117 1738567253117 特斯拉都是乖寶寶,一出工廠就能自己開到碼頭 汽車科技 1738406791000 1738409791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2/01104617/Tesla-fsd-factory.png 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獨當一面,至少可以像特斯拉新車一樣,從工廠組裝完成後,就能自己行駛到碼頭準備被裝上船。

在我們參觀過的汽車工廠裡,無論多麼先進,最後一里路都需要人類將車輛開出工廠,裝上卡車,但特斯拉可沒打算在這個步驟多花錢,從這個星期開始,位於加州費列蒙工廠的特斯拉新車出廠後,就可以自己搞定最後一里路。

根據特斯拉最新公佈的影片,從加州廠生產線終端開出來的全新 Model 3 和 Model Y,駕駛座上都沒有人,車輛能夠全自動駕駛約 2 公里的路程,從廠區直接開到碼頭邊的停車場,全程大約花費 6 分鐘,無需任何人類介入。

▲ 一整排全新特斯拉,駕駛座都沒人,這個畫面確實很科幻。

以自動駕駛的定義來說,雖然路程與時間不長,如果真的全程都沒有人力介入,這已經可以稱得上是 Level 4 自動駕駛。這段道路應該不是開放道路,所以特斯拉能夠直接讓電腦行駛而不用另外申請許可,話雖如此,路途中有紅綠燈、停等標誌,也有其他人類駕駛的車輛往來,道路狀況也不單純,有非常多大角度的轉彎,和無保護的左轉,無論白天黑夜,電腦都表現得很不錯。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可以看到有一段道路是雙向雙車道變成共用單車道,車輛必須要暫停確認對向沒有來車,才能前進,車輛在這裡也能夠即時看見對向來車,並暫停等待,對向車通過後,電腦等待了不到 1 秒就出發,反應速度絕對比路上滑手機等紅燈的三寶快很多。

退一百步說,這些車都還未交付,也不在開放道路,如果發生事故,特斯拉完全可以隱瞞不報。有了這個底線,這段路程就成為特斯拉測試全自動駕駛的完美測試區,替他們接下來要推出的 robotaxi 無人計程車服務打下基礎。

透過這段無監督的自動駕駛測試,特斯拉能夠快速累積 L4 自駕里程,順便也能減少製造成本。目前只有加州廠開始運用這項功能,預計不久後德州廠也有機會跟進。

(首圖來源:Tesla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ccc.technews.tw/2025/02/01/tesla-can-drive-themself-to-dock/
1335894 TW zh 1738480853118 1738567253118 章魚觸手靈活祕密:每條觸手有各自神經系統 生態保育 1738405834000 1737716572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1/22163430/Octopus.jpg 章魚是地球少數聰明非凡的生物,有三顆心臟,眼球沒有盲點,可隨意改變皮膚顏色,還能利用皮膚「看到」光。最近,科學家又揭開章魚更多引人注目的能力:八條觸手有分段神經系統,就像「獨立意識」,能各自精確運動。

已知章魚有極複雜神經系統,是所有頭足綱、軟體動物、無脊椎動物智力最高目,多數章魚都獨自生活,如果感覺被冒犯,牠們不只會打架,還懂得「撿工具」砸對手。

章魚獵食或躲避捕食者時也會用變色偽裝,受攻擊時,章魚可能捨棄一根觸手,類似壁虎斷尾求生,斷落觸手仍能繼續回應刺激,並據有限感官運動,分散捕食者注意,當然章魚觸手也能再生。

最近,科學家發現章魚觸手更多祕密。

章魚每條觸手中心都有軸神經索(axial nervous cord,ANC)結構,可將 ANC 視為沿著每條觸手中心延伸的脊髓,神經元集中軸神經索,對觸手如何發揮作用至關重要。

《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的新論文,研究員發現控制觸手運動的神經系統為「分段」分布,這種特殊電路使章魚精確控制八隻觸手與數百個吸盤,以驚人精準度探索周圍環境、操縱物體並捕獲獵物。

第一作者 Cassady Olson 解釋,這代表章魚觸手與人類、其他脊椎動物四肢非常不同,更像脊椎動物可抓握的尾巴;但與尾巴不同在章魚觸手沒有骨骼,僅由肌肉、結締組織、神經組織組成,結構如同人類的舌頭。

論文還指出,分布於八隻觸手的神經元比大腦神經元還多,導致每隻觸手有一定程度「自主權」,章魚靠某些觸手執行 A 任務同時,能用其他觸手做完全不同的 B 活動,如我們見過章魚用幾隻觸手在海底移動時,用另兩隻觸手打開貝殼。

此外,章魚每隻觸手都可以獨立回應外界刺激,不需中樞大腦參與,可不必大腦命令就自行移動,這種自主程度顯示構成運動的大部分電路都在 ANC 裡面了。

目前 ANC 電路分布方式尚不清楚,新關鍵在 ANC 沿觸手縱向分為多區塊,多節段神經連接到不同肌肉,可能是軟體頭足類動物特有的演化特徵。

(首圖來源:Pixabay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2/01/octopus-arm-axial-nervous-cord-evolution/

1337585 TW zh 1738480853120 1738567253120 Toyota 靠油電車稱霸全球最暢銷車廠,總銷量下滑暗示潛在危機 交通運輸 1738404708000 1738427987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2/01100629/toyota-alphard-phev.jpeg Toyota 公佈 2024 年總銷量達到 1,080 萬輛汽車,連續五年稱霸全球車壇銷售榜,讓福斯集團繼續屈居亞軍,不過這兩大集團都面臨相同的危機。

日本汽車巨頭豐田汽車(Toyota)本週確定五連霸全球汽車銷售冠軍,作為全世界最暢銷的汽車品牌,Toyota 集團全年售出 1,080 萬輛車,超越德國福斯集團 903 萬輛一大截,其中最關鍵的就是油電混合動力產品。

Toyota Hybrid 系列在 2024 年就售出 420 萬輛,不僅佔自家總銷量比例提高到近四成,和 2023 年相比,油電車銷售增長幅度更高達 21.1%,對於已經問世 20 年的油電車來說,絕對是驚人的成長數字。

不過這並非全然是好消息,因為 Toyota 總銷量其實比前一年下滑了 3.7%,繼續稱霸的原因之一是第二名的福斯集團年銷量也衰退了 2.3%,從兩大傳統汽車集團的衰退,顯然可以看出他們在純電車市場的無力。

事實上油電車之所以大受歡迎,一部分要歸功於純電車增長,不僅帶動了 PHEV(插電混動車)成長,燃油車主也更願意考慮新形態的各種油電產品。然而傳統車廠此刻應該感受不到任何銷售冠軍和亞軍的喜悅,因為他們背上的芒刺已經越長越大。

比亞迪在 2024 年賣出 430 萬輛車,其中 180 萬輛是純電車,代表 250 萬輛是油電車,它不僅火速竄升到全球汽車品牌的第四位,在油電車這個領域裡,比亞迪與豐田的差距僅剩下 170 萬輛。

▲2024 年 Toyota 與 BYD 新能源車銷售對比。(資料整理:科技新報)

諷刺的是,Toyota 原本想要在 2026 年達成 150 萬輛純電車、2030 賣出 350 萬輛純電車,但他們 2024 年只賣出 13.9 萬輛純電車,因此豐田修改了目標,將油電車也納入「電動化」的範圍。這樣一來就更顯尷尬,因為若是以純電車加油電車的「新能源車」來計算,比亞迪的 430 萬輛已經幾乎追平 Toyota 的 433 萬輛。

無論豐田或福斯,都認知到眼前的直接威脅不是特斯拉,而是比亞迪,對比兩大集團銷售下滑,比亞迪 2024 年銷售年增高達 41%,再度印證了比亞迪所說,要展開電動車對燃油車的「解放戰爭」,目標早已不是特斯拉,而是包含燃油車、油電車在內的所有車廠。當傳統車廠的電動車依然苦於成本問題時,比亞迪的純電車已經快要追上燃油車售價,這對 Toyota 和福斯這類價格敏感的車廠來說,是最可怕的隱憂。

(首圖來源:Toyota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2/01/toyota-2024-global-car-sales-king/
1336337 TW zh 1738480853121 1738567253121 Android 深度結合 Gemini,Google 2025 年硬體布局解析 3C 1738402241000 1737717662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08/14154822/Made-By-Google-2024_Pixel-9-series-2.jpg Google 涉足硬體領域的時間雖不像其他品牌那麼久,這些年來產品線不斷擴張,涵蓋消費電子產品常見如手機、平板、無線耳機、智慧音箱等,加上全球 50% 以上手機運行的軟體,Google 具有舉足輕重地位。邁入 2025 年,Google 會有哪些產品將與消費大眾見面?

Android 16

首先是與 Android 裝置密切相關的 Android 16 系統,這是一套 100% 確定存在的系統版本,分成數個階段提供,其中適用於開發者測試的 Android 16 開發者預覽版在 2024 年 11 月釋出,來到 2025 年 1、2 月分別有測試版(Beta 1、Beta 2),讓有興趣的 Pixel 用戶提前測試,最終正式版可能落在第三季或者更早釋出。

我們期望看到更多 AI 應用整合至 Android 16,比方說 Google 正在發展的 Project Astra 讓使用者與 AI 互動體驗進一步提升,但具體來說現在無法得知 Android 16 全貌,待測試版釋出有望一窺更多功能和設計。

(Source:Android Developers

Pixel 9a

遵循 Pixel A 系列路線,年中將有延續 Pixel 9 系列、更經濟實惠的 Pixel 9a,是 Pixel A 系列第七代產品(Pixel 3a 至 9a)。

Pixel 9a 預計搭載 Tensor G4 晶片,其他重點規格包括 8GB 記憶體、128GB/256GB 儲存容量,並且使用 Titan M2 安全晶片保護資料;電池容量達到 5,100 mAh,支援 23W 有線充電、7.5W 無線充電。

Pixel 9a 螢幕尺寸傳為 6.3 吋,4,800 萬像素主相機改採來自三星的 GN8 Quad Dual Pixel 感光元件。售價方面,Pixel 9a 可望保持在 Pixel 8a 499 美元的水準。

▲ 照慣例 Pixel 9a 將延續延續 Pixel 9 系列重點特色。(圖為 Pixel 9 Pro,Source:Google Blog

Pixel 10 系列和 Tensor G5 SoC

許多 Pixel 忠實使用者對 Pixel 10 系列寄予厚望,預計搭載 Tensor G5 晶片成為台積電生產的首款 Pixel 專用晶片,光是這一點將為 Pixel 10 系列帶來巨大效能提升。

Pixel 10(代號 Frankel)可望成為旗艦新機的基本型號,接著 Pixel 10 Pro(代號 Blazer)和 Pixel 10 Pro XL(代號 Mustang),以及摺疊手機 Pixel 10 Pro Fold(代號 Rango)。

▲ 揮別三星,Tensor G5 晶片傳由台積電生產。(Source:Google Blog

Pixel Watch 4

Pixel Watch 3 有 41mm 及首次推出的 45mm 兩種尺寸,最多可達 36 小時電池續航力,成功吸引消費者目光。Google 將在 Pixel 10 系列發表時,同步將 Pixel Watch 4 推向市場。

Pixel Buds A-Series

2024 年推出 Pixel Buds Pro 2 無線耳機,卻未輪到 Pixel Buds A-Series 更新,也許 2025 年可以看到功能簡單易用、低於 100 美元價格更親民的 Pixel Buds A-Series。

Nest 智慧音箱、智慧螢幕

自從目前市售的 Nest Hub 智慧螢幕發表至今過了 4 年,而 Nest Audio 智慧音箱與 Pixel 5 一同發表也過了 5 年。隨著 Gemini 漸漸滲透到更多 Google 產品組合,為 Gemini 量身打造的智慧音箱會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升級特點,符合 Google 硬體產品開發方向。

Android XR 裝置

Android XR 作業系統由 Google 與三星合作建構,結合雙方多年來在 AI、AR、VR 的投資,期許頭戴式裝置和智慧眼鏡帶來實用的體驗。首款 Android XR 裝置的開發代號為 Project Moohan,客群優先鎖定 XR 開發者,在日前三星 Galaxy UNPACKED 2025 發表會現場向與會人士展示,未提供更多細節,相信不久後將有更多產品和上市資訊。

▲ 三星打造首款 Android XR 裝置。(Source:三星

UWB 追蹤器

自從 Google 強化「尋找我的裝置」網路以來,傳聞採用 UWB(Ultra-wideband,超寬頻)技術的「Grogu」追蹤器尚未現身,也許存在安全和隱私相關問題,未達產品進入市場的時程。蘋果 AirTag 打響市場,另有三星 Galaxy SmartTag、Tile、Chipolo、Pebblebee 等產品競爭這一塊,消費者也在期待 Google 推出適用於 Android 手機的追蹤器。

Gemini 3.0

AI 浪潮不退,Google 旗下平台紛紛融入 Gemini 模型,如 Android、Android TV、Nest 裝置等,凸顯 Google 技術實力。隨著 Gemini 模型不斷開發、應用深化,2024 年對 Google 而言是重要的一年,更在同年底宣示進入 Gemini 2.0 新階段,來到 2025 年更加蓬勃發展,藉研發新成果推動 Gemini 3.0 到來。

(首圖來源:Google)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ccc.technews.tw/2025/02/01/what-do-you-want-to-see-from-google-in-2025/
1336209 TW zh 1738480853123 1738567253123 不想被家人發現你在存股?台股 ETF 配息通知電子化 Fintech 1738398648000 1738403962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03/15171858/beautiful-cryptocurrency-hologram-design.jpg 隨著投資理財逐漸普及,越來越多投資人選擇買 ETF 存股,為自己存小小「私房錢」,然而存 ETF 都會收到紙本配息通知書,不僅難整理,有時還成為家人發現理財計畫的線索。存股達人指出,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可以趕快上投信網站,申請數位帳單 / 電子化通知,秒升級個人存股計畫。

買過 ETF 的投資人都知道,固定時間就會收到紙本股利通知,如果投資不只一檔,信箱更是常被塞滿,有時根本拆都沒拆下一期就來了,不僅很難整理收納還會被家人詢問。存股達人建議,目前多家投信業者推出 ETF 配息通知電子化服務,不僅實踐環保,也為投資人提供更高層次的隱私保障。

以兩檔熱門的月配息 ETF 元大台灣價值高息(00940)和復華台灣科技優息(00929)為例,如果兩檔都持有,每年就會收到 24 張只是告訴你配息金額的信件,因此為鼓勵投資人申請 ETF 數位帳單,元大投信推出《喵喵神隊友:職場萬用隨你填貼圖》,鼓勵投資人申請數位帳單。

復華投信建議,投資人想要申請改成電子化通知,只要進入復華投信官網「ETF 專區」後,從「ETF 公告」中點選「申請電子通知書」,線上 1 分鐘搞定,第一時間掌握股利訊息,並降低紙本通知書個資外洩風險。

農曆春節長假是檢視優化個人存股計畫的好時機,選擇數位帳單不僅是環保趨勢,也能為投資除舊布新,提升資訊管理效率的重要工具,元大投信表示,隨著 ETF 投資與生活結合,一年參與多次配息的投資人持續成長,完成申請的投資人不再每期配息都收到紙本,讓保存更為便利。

(首圖來源:Image by Freepik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2/01/dividend-notice/
1336675 TW zh 1738480853124 1738567253124 無人機搭配無人車,烏克蘭發展全無人戰爭 無人機 1738396855000 1737730184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1/24101155/AP24324642444075.jpg 俄烏戰前,俄羅斯有超過 1.4 億人口,烏克蘭則僅 4 千萬人口,剛好只是俄國的零頭部分,因此俄國認為自己靠著兵力優勢一定能壓制烏克蘭,戰術上俄國直到現在也還是持續使用犧牲人命的衝鋒方式。但是烏克蘭可就不能這樣做了,而是必須盡可能思考如何減少人命的損失,才能與俄國一搏。

於是,烏克蘭很自然的,會思考盡量讓無人裝置上陣,這也就造就了烏軍於 2024 年 12 月立下了人類戰爭戰術史上的一個新里程碑:進行了首次全無人的戰術進攻。這次攻擊是由烏軍哈爾科旅(Khartiia Brigade)──名稱來自於最早源於防衛哈爾科夫的志願民兵──進行。

這次戰術進攻中,真人士兵都在安全的後方 2 公里遠處遙控無人裝置,在無人機照看下、裝載機槍的無人車越過散落著雪的戰場,無人車可排除敵方地雷,也能布雷,由這些無人裝置先打頭陣,之後真人步兵才在已經排除敵人的狀況下推進,因為,機器壞了再做一台就好,人命沒了一去不復返,所以烏軍決定把危險的前線偵查、掃雷、布雷、突擊,都交給機器無人裝置。這成為俄烏戰爭中,也是人類戰史中,首次全無人裝置的一次戰術進攻。

「天網」時代是否很快到來

烏克蘭應用各種無人裝置的戰術發揮奇效,不過俄軍也不是木頭,每當烏克蘭新的無人裝置戰術生效,俄軍也會想出反制的方法,每次新的戰術應用想法成功,大多只能取得幾週的優勢,最多也只能取得幾個月的優勢,之後俄軍就想出怎樣應付的辦法了,雙方就是這樣彼此激烈競爭進步,畢竟是生死交關的戰爭。

烏克蘭在無人機方面已經開始使用人工智慧輔助無人機,下一階段,可能連遙控的部分都能省去大半,這樣的軍事科技發展趨勢,對於人員短缺的烏克蘭來說,可說相當有利,將能逐漸扳回原本在人口規模上的劣勢,但是也讓人不禁有點擔心:「天網」的時代是否很快將到來了呢?

(首圖來源:達志影像)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2/01/ukrainian-brigade-pioneers-remote-controlled-ground-assaults/
1337573 TW zh 1738480853125 1738567253125 數發部:公務機關不得使用 DeepSeek AI 服務 AI 人工智慧 1738345015000 1738345015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1/29102458/amrdK9DO.jpg

中國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 DeepSeek 來勢洶洶,現在數位發展部也發出新聞稿指出,基於國家資通安全考量,數發部特別警示公務機關與關鍵基礎設施等應限制使用 DeepSeek AI 產品,以避免使用者相關數據或資訊被這類有資安疑慮的產品傳送,造成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的疑慮。

數位發展部表示,依行政院及所屬機關(構)使用生成式 AI 參考指引,業務承辦人不得向生成式 AI 提供涉及公務應保密、個人及未經機關(構)同意公開之資訊,亦不得向生成式 AI 詢問可能涉及機密業務或個人資料之問題。

DeepSeek AI 服務為中國產品,其運行涉跨境傳輸及資訊外洩等資安疑慮, 屬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為防範公務機關內部資訊在無法有效監管的情況下外流並構成危害風險,台灣從 2019 年行政院公布實施「各機關對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限制使用原則」,已明確要求中央與地方機關(構)、公立學校、公營事業、行政法人以及自行或委外營運提供公眾活動或使用之場地,限制使用危害國家資通安全產品。此外,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應督導資通安全管理法所定關鍵基礎設施提供者及政府捐助之財團法人,參考辦理。

數發部強調,上班時間內不得利用電腦及網路設備從事與公務無關之行為,各機關資通安全防護至關重要,數位發展部將持續掌握相關技術發展,並適時調整資安政策,以保障國家資訊安全。

(首圖來源:X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infosecu.technews.tw/2025/01/31/modsa-deepseek-ai/
1337552 TW zh 1738480853126 1738567253126 記憶體晶片業務疲軟,三星第四季營利下滑 Samsung 1738341719000 1738341719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3/08/10121546/samsung-MWC-2023_Opening_PR_main1.jpg

三星電子稍早公布了 公佈 2024 財年第四季及全年業績,該公司第四季營收 75.8 兆韓元、營業利潤 6.5 兆韓元。營收與營業利潤都呈現季減的情況,但全年營收創下歷史第二高。

三星在新聞稿中表示,該公司記憶體業務營業利潤較前一季略有下滑,主因在於增加研發支出以確保未來技術維持領先地位,以及先進製程節點產能擴充的初始成本。

此外,三星手機業務的銷售與利潤均出現下滑,這主要是新旗艦機型發佈的市場效應逐漸消退。據三星釋出的數據顯示,其半導體部門的銷售額在第四季的銷售額較上一季成長 3% 至 30.1 兆韓元,而行動部門的銷售額則是下滑 17% 至 25 兆韓元。

三星整體業務(包括顯示器、音頻部門)營業利潤與同期相比下滑了 29.3% 至 6.5 兆韓元,總銷售額下滑 4.2% 至 75.8 兆韓元。

三星股價在今天早盤下跌 2.2%,而其本土競爭對手 SK 海力士則重挫 9.1%,主要受中國 AI 公司 DeepSeek 推出低成本大型語言模型影響,導致 Nvidia 股價下跌,進一步衝擊 SK 海力士的股價表現。SK 海力士是 Nvidia 高頻寬記憶體(HBM)晶片的主要供應商,而三星尚未通過 Nvidia 的品質測試,未能取得供應資格,這將影響其在高階記憶體市場的競爭力。

(首圖來源:三星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1/31/samsung-q424/
1336521 TW zh 1738480853127 1738567253127 突破性生物技術,利用吃二氧化碳的細菌直接從煙霧轉出燃料 尖端科技 1738339259000 1737717614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1/23162513/Chimney-Smoke.jpg 丹麥奧胡斯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突破性技術,與傳統碳捕集與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不同,新方法可利用微生物直接將工業煙囪中的二氧化碳轉化為燃料、化學物質等有用產品。

工業煙囪排放的二氧化碳是導致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升高的最大因素,由於工業煙霧內的二氧化碳與其他氣體混合,很難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去除。

傳統碳捕集技術通常是兩塔系統,充滿特殊化學品的第一塔收集煙囪煙霧,並留下液態二氧化碳,接著化學物質與二氧化碳被送入加熱至 120~140 ℃ 的第二塔,於封閉高溫環境下使碳與化學物質分離,濃縮的二氧化碳再於高階製程進一步精煉以壓縮儲存。

令人苦惱的是,將碳與化學物質分離的加熱過程成本非常昂貴,消耗能源量約占發電廠總發電量 30%,因此一些研究人員鎖定新穎的微生物方法,其成本更低,且能在對二氧化碳新陳代謝的同時轉化為新產品。

最近,奧胡斯大學團隊提出的新型技術便屬於生物整合碳捕集與利用(BICCU),第一塔流程與傳統方法相同,但第二塔利用能與二氧化碳結合且對其他氣體具抵抗力的微生物,無需另外施加高溫便能去除、轉化二氧化碳,碳可在封閉迴路中重複利用,減去過去許多中間製程步驟。

最終代謝並轉化出來的產品(如甲烷)取決於微生物類型,經過專門設計的微生物可進一步用於碳密集型產業。

新論文發表在《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首圖來源:pixabay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1/31/carbon-capture-and-utilization/
1337532 TW zh 1738480853128 1738567253128 MyData 平台推申換護照新功能,出國更便利 科技政策 1738338282000 1738338282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1/31154421/MyData-passport.jpg

政府推動的數位服務個人化平台(MyData)上架「有條件式申換護照」新功能。

數位發展部表示,隨著春節假期到來,國人紛紛規劃出國旅遊,護照自然是不可或缺的旅途必備品,現在數發部 MyData 平台已和外交部領事事務局合作推出「有條件式申換護照」服務,簡化繁瑣流程,護照換發更快速、方便。

數發部說明,民眾只要年滿 18 歲有戶籍登記,護照已過期,申請換發護照時不變更個人資料記載事項,即可透過外交部領事事務局全球資訊網「有條件式線上申換護照系統」,輸入該服務所需資料,同意透過 MyData 平台取得申換護照應備文件,即可進入 MyData 平台進一步完成申辦程序。

繳費成功後,本島地區民眾 10 個工作天後,離島居民 14 個工作天後,就可以攜身分證及收據至約定時間地點臨櫃領取新護照。

數發部表示,首次使用 MyData,民眾必須完成二次身分驗證,後續申辦時,僅需填寫身分證字號及生日、通過身分驗證、自主同意傳送資料等三步驟,即可完成操作。

(首圖來源:數位發展部)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1/31/mydata-moda/
1337525 TW zh 1738480853129 1738567253129 伊朗偷偷用 Gemini 網路釣魚與寫腳本,被 Google 抓包 AI 人工智慧 1738337557000 1738404077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18/12/12121901/hacker-2300772_1920-e1571280373426.jpg

Google 指出,該公司發現中國、俄羅斯、伊朗,以及北韓的政府間諜使用 Gemini AI 來進行其邪惡目的,其中又以伊朗最為頻繁。Google 一直在追蹤這些國家對 Gemini 的使用狀況,這當中不僅是透過 IP 位址等簡單的操作來發現,還結合了使用技術訊號與行為模式等。

這些受到政府支持的惡意份子雖然透過 Gemini 為特定的受害者翻譯、制定網路釣魚誘餌、查找有關監視目標的訊息,以及編寫一些軟體腳本,但 Google 指稱,該公司設下的護欄至少阻止了 Gemini 生成惡意軟體。

整體來說,Google 認為伊朗等國家派出的惡意份子沒有做出太出格的事情,他們主要是透過 LLM 尋求資訊與指導,而這也是 LLM 應有的用途;換句話說,這些外國政府正在利用 Gemini 來做壞事,但「情況還不算太糟」。

Google 威脅情報小組(TIG)在本週指出,雖然 AI 可以成為威脅行為者有用的工具,但事實上還沒有成為人們有時所描述的那樣,成為遊戲規則改變者。雖然現在確實可以看到威脅行為者使用生成式 AI 來執行故障排除、研究,以及內容生成等常見的任務,但目前還沒有看到這些人透過生成式 AI  開發出新功能的跡象。

TIG 報告指出,在上述所提及的四個國家中,該團隊觀察到所有 Gemini 的使用情況,伊朗間諜就佔了 75%。該團隊也發現超過十個接受伊朗支援的網路團隊使用 Gemini 服務,其中一些團隊還特別專注於研究與 Android 相關的安全性。

換句話說,這些組織使用 Gemini 進行偵查、研究漏洞、識別免費託管服務提供者以及為網路行動製作本地角色和內容。值得注意的是,伊朗的 APT42 部門利用 Gemini 製作網路釣魚內容,佔該平台上所有伊朗 APT 或高階威脅行為者活動的 30%。

中國間諜也將其用於內容創作和基礎研究,迄今已發現 20 個來自中國的團體。報告中也稱,這些活動大部分集中在研究美國政府機構,而北京支持的間諜機構也尋求對微軟相關系統和翻譯工作的協助。

TIG 也發現,北韓間諜會利用 Gemini 為 IT 工作者撰寫求職申請,這是這個封閉的國家持續將其勞工滲透進西方企業的努力之一。此外,九個不同的北韓駭客組織透過 Gemini 嘗試搜尋 Discord 上的自由工作者論壇,以及與南韓軍事和核技術相關的資訊。

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人似乎相對較少使用 Gemini,Google 團隊僅觀察到三個相關組織。Google 推測,這可能是因為他們使用的是俄羅斯國內開發的 LLM,或者試圖降低曝光風險,以避免被監控。當然也不排除他們擅長隱藏自己的 LLM 使用行為。

約 40% 的俄羅斯相關活動來自與俄羅斯政府支持的機構有關的行動者,這些機構過去由已故俄羅斯寡頭 Yevgeny Prigozhin 控制。Google 表示,這很可能指的是瓦格納集團(Wagner Group)及其相關分支。

Google 進一步指出,一名俄羅斯特工曾使用 Gemini 來生成和操縱內容,包括重新改寫文章,使其帶有親克里姆林宮的立場,以用於影響力行動。這種做法與普里戈津的「網路研究機構」(Internet Research Agency)過去所採取的策略如出一轍。

當涉及突破 Gemini 的安全防護並利用其引擎生成惡意程式碼或獲取個人資訊時,Google 表示該 LLM 已成功阻擋此類嘗試。Google 注意到,越來越多使用者試圖利用已知的「越獄提示(jailbreak prompts)」,並稍作修改來繞過內容過濾機制,但這些方法似乎無效。

Google 也舉出一個案例,有使用者請求將編碼文本嵌入可執行文件,以及另一起試圖生成用於拒絕服務攻擊(DoS attack)的 Python 代碼。Gemini 處理了Base64 轉換為十六進制(hex)的請求,但拒絕執行進一步的惡意查詢。

此外,Google 還檢測到試圖利用 Gemini 研究如何濫用其其他服務的行為。該公司表示,其安全系統成功攔截這些企圖,並且正持續強化防禦機制。同時,旗下 DeepMind 研究部門也在開發保護 AI 服務免受攻擊及非法查詢的方法。

Google 在報告中補充,Google DeepMind 也針對生成式 AI 開發威脅模型,以識別潛在漏洞,並創建新的評估與訓練技術,以應對濫用行為。

與這項研究同步進行的,DeepMind 也分享了他們如何在 AI 系統內部積極部署防禦機制,並搭配測量與監控工具。其中之一是一個強大的評估框架,可用於自動進行「紅隊測試」,評估 AI 系統對於間接提示注入攻擊(indirect prompt injection attacks)的脆弱性。

(首圖來源:Pixabay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infosecu.technews.tw/2025/01/31/gemini-iran/
1337488 TW zh 1738480853131 1738567253131 DeepSeek 嚇趴韓股,SK 海力士連假後暴跌近 12% AI 人工智慧 1738326423000 1738336016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1/30092822/solen-feyissa-MHgLD0-9VvM-unsplash.jpg

中國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 DeepSeek 在農曆春節期間席捲全球,甫推出之時就讓美、日、歐股嚇趴一波,結果今日韓股在當地春節連假過後開盤也難逃下跌命運,其中 Nvidia 合作供應商 SK 海力士盤中甚至下跌 11.86%。

今年過年對全球半導體股來說可能是難過的一個年假,春節期間全球晶片股已經暴跌一波,雖然包括 Nvidia 在內的企業股價已有不同程度地回升,但現在投資者仍處於緊張狀態。

《彭博社》引述 Fibonacci Asset Management Global Pte 執行長 Jung In Yun 報導指出,這可能是美國科技領域需要進行重大調整的開始,且勢必也會影響亞洲晶片製造商。

與此同時,SK 海力士的競爭對手三星電子以獲得 Nvidia 批准,三星得已向 Nvidia 供應其低階高頻寬記憶體晶片。SK 海力士則是與 Nvidia 達成最先進晶片關鍵供應協議,使得這家韓國公司的股票成為熱門的 AI 交易股票。

SK 海力士今年股價仍上漲 16%,進而推動 Kospi 指數在 2024 年的跌勢後回升;但在 DeepSeek 本週意外擾亂市場前夕,市場上早已出現投資者暫緩買進的跡象。儘管 SK 海力士上周公布季財報,且營業利潤呈現暴漲 20 倍以上,並首次超過三星的盈利,但其股價仍下跌,因投資者選擇獲利了結。

(首圖來源:Unsplash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1/31/deepseek-sk-hynix/
1336689 TW zh 1738480853132 1738567253132 天然氣大漲,埃及力拚太陽能拯救能源需求 太陽能 1738323049000 1737730063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1/24101919/omar-elsharawy-pwMbtwA9LRc-unsplash.jpg 埃及的電力來源,將近 9 成都是來自化石燃料火力發電,以天然氣為主,占高達 8 成,近年來國際天然氣價格水漲船高,讓埃及苦不堪言,甚至因而陷入外匯與貨幣危機,夏季用電高峰時期也只能分區限電,為了從泥淖中脫困,埃及積極尋求能源轉型、自給。

2024 年時,為了解除電危機,埃及得要從捉襟見肘的外匯中擠出高達 11.8 億美元來購買化石燃料。由於以色列哈瑪斯戰爭連帶引起葉門胡塞叛軍對紅海航運的無差別攻擊,使得全球航運迴避紅海,也就不經過埃及的金雞母蘇伊士運河,埃及的收入銳減的同時,還要花大錢買能源,真可說捉襟見肘。

若繼續這樣的能源結構,2025 年恐怕也要砸下 10 億美元來買能源,雖然以色列哈瑪斯已經停火,蘇伊士運河收入應會改善,但這樣不是辦法,尤其埃及國土有大片沙漠,分明有充足的太陽能資源,埃及的用電高峰也是夏季空調用電,正是太陽大的時候,與北歐國家冬季用電高峰陽光反而較弱的情況不同。

淘汰老舊火力發電廠

埃及這樣暴殄天物,連阿聯都看不下去,杜拜的綠能開發商 AMEA 電力投入埃及,已經興建總預算 5 億美元,發電容量 500 百萬瓦的太陽能發電計畫,還打算進一步興建第二期 1,000 百萬瓦,AMEA 電力本身將投入 3 億美元資金啟動第二期計畫,之後預計於 2025 年 5 月募資完成,計畫預定於 2026 年第一季完工上線,預計發電成本將在每度電 2~3 美分之間,也就是約新台幣 0.65~0.98 元,遠比燃氣發電的發電成本還便宜,埃及燃氣發電成本約在每度電 7~9 美分之間。

埃及之所以沒有充分發展太陽能,主因在大政府補貼主義下,對主要發電來源燃氣發電進行高額補貼,不旦造成政府嚴重財政負擔,更在國家遇上區域風險時間接引發外匯危機,而且也扭曲了市場,加上埃及政府各單位之間各自為政,使得能源計畫難以推動,導致本來應該高速發展的其他能源幾無發展。

如今 AMEA 電力以外,還有挪威的 Scatec 要開發 1,000 百萬瓦計畫,另有阿聯 Infinity、馬斯達爾投資公司與埃及本身最大工程公司 Hassan Allam 組成聯盟要開發 1,200 百萬瓦計畫。不過要能解決埃及的能源危機,還需要數千百萬瓦。

埃及計劃 2030 年提升綠能比例到 42%,並且隨綠能比例逐漸提升,也一邊要淘汰老舊的火力發電廠。綠能對埃及來說,更重要的一點是,因為不用購買燃料,所以也是能源自給的能源種類。埃及現在發展綠能,已經不只是為了迎合歐美的減碳主張,而是切身的能源安全問題。

(首圖來源:Unsplash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1/31/egypt-rushes-to-catch-up-on-solar-energy-as-gas-prices-soar/
1337442 TW zh 1738480853133 1738567253133 OpenAI 與美國國家實驗室合作,推動科學研究突破 AI 人工智慧 1738318728000 1738323681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1/31101808/Blog_U.S._National_Laboratories_Hero.jpg

OpenAI 稍早宣布,與美國國家實驗室(U.S. National Laboratories)簽署協議,利用最新推理模型推動科學發展。 OpenAI 將與美國頂尖科學家共享知識,以符合確保人工通用智慧(AGI)造福全人類的使命。美國政府是實現目標的重要合作夥伴。

OpenAI 與美國國家實驗室合作,是建立在美國政府與私人企業長期合作的傳統上,以確保技術創新為醫療保健、能源和其他關鍵領域有意義升級。這也反映 OpenAI 致力協助領先開發人員安全使用 OpenAI 模型,將數據轉為 AI,將 AI 轉為解決方案、突破和發現。

美國國家實驗室目前有 約 15,000 名科學家,從事各個學科的研究,致力於讓人們更了解自然與宇宙的理解。據 OpenAI 與美國國家實驗室的協議,OpenAI 將與微軟合作,並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Los Alamos National Laboratory,LANL)的 NVIDIA 超級電腦 Venado 上部署 o1 或其他 o 系列 AI 模型。這一超算平台將作為洛斯阿拉莫斯、勞倫斯利佛摩(Lawrence Livermore)及桑迪亞(Sandia)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共用資源,推動材料科學、可再生能源、天體物理等領域的重大科學突破。

OpenAI 也列出最先進模型主要應用方向:

  • 加速基礎科學發展,維持美國在全球科技領域的領導地位
  • 探索新方法來治療與預防疾病,提升醫療保健水準
  • 強化網路安全(Cybersecurity),保護美國電網與關鍵基礎設施
  • 推動美國能源領域的變革,充分釋放自然資源潛力,重塑國家能源基礎建設
  • 提升國家安全,透過 AI 更早偵測生物威脅與網路攻擊等自然或人為風險
  • 深化對宇宙運行法則的理解,從基礎數學到高能物理(high-energy physics)

此外,現在美國國家實驗室也領導全面核安全計畫,專注降低核戰爭風險,並確保全球核材料與核武器的安全。這一領域的 AI 應用至關重要。OpenAI 認為,該公司有必要支持這項工作,以履行對國家安全的承諾。雙方的合作將涵蓋特定的審查程序,並由擁有安全許可(Security Clearance)的 OpenAI 研究人員提供 AI 安全性的專業建議。

全球地緣政治方面,OpenAI 也提供關鍵機會幫助引導變革,建立在與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早期成功合作基礎上,當時 OpenAI 與生物實驗室(Wet Labs)緊密合作,評估最先進 AI 模型在生物武器(如人為設計的疫情)中的風險。預計這次的合作將擴及化學、生物、放射(Radiological)和核武(CBRN)等風險的更廣泛安全研究。

OpenAI 認為,這次合作標誌著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AI 不僅將推動科學進步,還將強化國家安全,並支持美國政府的發展目標。

(首圖來源:OpenAI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1/31/openai-u-s-national-laboratories/
1337332 TW zh 1738480853134 1738567253134 美國準商務部長:DeepSeek 的竊取行為再清楚不過 AI 人工智慧 1738318509000 1738316479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1/30104211/solen-feyissa-sdreva1fKbc-unsplash.jpg 美國準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1 月 29 日在參議院商業、科學和交通委員會上表示,中國人工智慧公司 DeepSeek 以低價創造出人工智慧模型,是透過從美國竊取或利用的方式。他說,中國找到了繞過美國出口管制的方法,而美國必須找到一種以關稅模式支持出口管制的方式,以保持美國的領先地位。

共和黨參議員托德‧揚(Senator Todd Young)問:「您是否考慮過我們的投資和取得的突破會外流,包括知識產權向敵對國家和政黨的外流,以及我們如何繼續保持警惕?」

美國準商務部長霍華‧盧特尼克說:「本週,中國的人工智慧公司DeepSeek表示,他們能夠以低廉的價格創造出東西(人工智慧模型),這再清楚不過了。(他們)怎麼做到的?透過利用他們從我們這裡拿走、竊取或利用的東西。這太離譜了,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他又說:「這顯示我們的出口管制沒有得到關稅的支撐,就像『打地鼠』模式,這邊擋住了,而中國在那邊找到繞過管制的辦法。我們必須找到一種方法,以關稅模式支持我們的出口管制,這樣我們就可以告訴中國--你認為我們是你最重要的貿易夥伴,當我們說「不」時,答案就是「不」。這是一種尊重。他們不尊重我們。他們已經想出繞過管制的方法。我不相信DeepSeek是完全按規矩來的,這是無稽之談,他們竊取,他們入侵,他們竊取了我們的知識產權,這一切必須結束,我將嚴格執行我們的限制措施,並強制執行這些限制措施,以保持我們的領先地位,因為我們必須保持領先。」

盧特尼克又表示:「我認為中國人利用我們的專利局來對付我們,他們利用我們的法律,他們有大量的(專利)申請,這些申請正在如火如荼地增長,這些申請是商標,你知道,中國會做的是,他們會把例如「參議員巴德」這個商標,轉變成「S. 巴德」或「S. 巴德S.」,你知道我的意思,他們就這樣繞過你的商標,濫用它。因此,我認為我們必須制止這種行為。我們需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阻止它。我們需要結束它。我們需要讓各國明白,如果你在那裡不尊重我們公司的智慧財產權,你就別指望在這裡得到同樣的待遇。互惠是一個真正有效的字。我們受到了可怕的待遇。我們希望改變這種狀況,在這裡,你應該期望得到同樣的待遇。」

(本文由 美國之音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Unsplash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1/31/howard-lutnick-deepseek/
1336327 TW zh 1738480853135 1738567253135 顛覆傳統!20 大支持者心理因素力挺非典型政治人物川普崛起 人力資源 1738317634000 1738318010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10/09111349/Donald_Trump_by_Gage_Skidmore_5.jpg 外媒 PSYPOST 報導,川普自 2016 年的崛起市既出人意料又充滿爭議,而且從根本上動搖了美國政治格局。川普的背景並非政治,而是房地產和實境秀電視主持人,他登上總統寶座的過程違背了所有傳統觀念。原因是他的傲慢言論、未經過濾的溝通方式和民粹主義吸引力吸引了數百萬人,但這也同時疏遠了數百萬人。

此外,川普的民粹主義言論,包括承諾「抽乾沼澤」和「美國優先」等引起了很大一部分選民的共鳴。他的做法高度兩極化,常常無視政治規範,並對政治制度採取好鬥立場。因此,川普的崛起出乎政治分析家和民調機構的預期,這使得他在 2016 年大選中的最終勝利更加引人注目。此後,學者們研究了一系列心理和社會因素,這些因素可能可以解釋川普在其支持者中獲得的熱烈支持。

1. 道德分歧加劇,支持強勢領導人

研究人員對美國、英國和澳洲的參與者進行了調查,發現那些認為社會道德崩潰的人更有可能支持像川普這樣的領導人,因為他們相信川普能夠恢復秩序。

2. 川普支持者的威權侵略和群體支配

研究分析了 2016 年初選舉期間川普支持者的心理特質。研究發現,雖然一般的右翼威權主義並沒有將川普的支持者與其他共和黨候選人區分開來,但川普的支持者卻具有獨特的特點,即威權侵略性和對群體支配的偏好。這些特徵表現為對階級制度的更大接受,以及使用激進手段來維護等級制度,因此川普的吸引力部分根植於這些威權主義和支配導向的性格。

3. 男性的不安全感和激進的政治傾向

研究發現,感覺男子氣概受到威脅的男性更有可能支持激進的政策,並支持像川普這樣表現出主導和不屈服形象的領導人。這種現像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用「男子氣概不穩定」的概念來解釋,男人努力透過積極的政治立場來重申自己的男子氣概。

4. 川普總統任期對偏見的影響

關係 10,000 多名參與者的研究,針對川普在上一任總統任期內美國人的種族和宗教偏見的變化發現,川普支持者的明顯偏見增加,而反對川普的人的明顯偏見則有所減少。這代表川普的言論可能已經重塑了社會規範,使得偏見的表達在他的支持者中更容易被接受。

5. 川普支持者的樸素與快樂

與拜登的支持者相比,川普的支持者傾向於使用更多積極的語言,並且表現出較低的認知複雜性。也就是川普的支持者可能會進行更簡單和分類的思考,這可能與他們更高的幸福感和對政治選擇的滿意度有關。

6. 認知僵化與人際溫暖

與民主黨候選人的支持者相比,川普的支持者傾向於認知上更加僵化,人際熱情度較低。而且,即使在極端自由主義者中,他們的認知僵化程度也不如川普的支持者那麼明顯,這表明川普的支持者俱有獨特的心理特徵。

7. 對川普的矛盾態度

相關研究發現,約 40% 的大學生對川普的態度呈現矛盾態勢,顯示政治民調可能常忽略選民態度的複雜性,且這種矛盾心理可能是 2016 年大選結果出乎意料的原因之一。

8. 對川普人格障礙的看法

研究顯示,美國選民無論政治傾向如何都認為川普具有與虐待狂和自戀型人格障礙相關的特徵。川普的支持者和反對者都認為他非常混亂,只是在感知到的功能障礙程度上有所不同。

9. 自戀與對川普

自戀與對川普的支持增加有關,而反移民態度和右翼威權主義信念則起到了昇華作用,也就是川普的吸引力可能部分源於他與部分支持者的自戀傾向一致。。

10. 川普支持者的自戀特徵

川普的支持者傾向於表現出與川普本人類似的自戀特徵。其中,對他人的敵意和冷漠是自戀的主要特徵,這些特徵預期著川普在 2024 年大選中的支持率,因為支持者可能被他自大而咄咄逼人的個性所吸引。

11. 種族態度與兩極化

川普 2016 年的競選活動對美國白人的種族態度產生了兩極化的影響。大選之後,支持川普的人更有可能將黑人視為非人,而反對川普的人則變得更加富有同情心。這種兩極化凸顯了種族分歧不斷加深,而川普的言論又加劇了這種分歧。

12. 道德一致性與政治支持

研究發現,選民傾向於調整自己的道德觀點,以與他們喜歡的候選人的觀點保持一致。其中,川普的支持者尤其有可能修改自己的道德信仰,以減少與川普立場的不一致之處。

13. 川普綽號策略的有效性

川普為其政治對手取綽號的有效性,例如川普稱拜登為「瞌睡喬」。研究發現,雖然許多人記得這些暱稱,但他們並不一定更相信與之相關的負面意義,這凸顯了這項競選策略在左右選民意見方面的限制。

14. 宗教信仰與對川普的支持

將自己視為宗教少數派的白人福音派基督徒,更有可能相信川普的當選是上帝計畫的一部分。

15. 民粹主義與犯罪行為

具有強烈民粹主義信念的人,尤其是那些認同川普 「美國優先」 原則的人,在其一生中被捕的可能性更大。

16. 共和黨人和政治暴力

川普支持者中的 「讓美國再次偉大」 共和黨人比其他群體更有可能支持政治暴力。而這群人對種族和民主持有獨特的信念,這使他們有別於其他共和黨人和非共和黨人。不過,所有群體採取暴力行動的意願仍然很低。

17. 受害者心態和對川普的支持

在自我中心受害者心理指標上得分高的川普支持者,更有可能對他產生熱情。相較之下,那些感到自己是系統性受害者的人對川普的敵意更為強烈。

18. 政治威權主義的興起與認同融合

一項研究調查了美國政治威權主義的興起,尤其是關係 2021 年 1 月 6 日的國會之亂,研究發現那些與川普有著深厚個人聯繫的川普支持者更有可能將民主黨人視為生存威脅,並支持針對他們的獨裁行動。然而,那些將自己的身份與 「美國」 這一更廣泛概念融合的人卻不太可能支持這種極端動作。

19. Twitter 反疫苗活動

過去疫情期間在 Twitter 上的反對疫苗接種的用戶使用者,比支持疫苗接種者的參與度更高、互聯互通程度更高,這些人往往受到川普的影響。反疫苗接種群體更加活躍,產生了更多情緒化和充滿陰謀的內容,並形成了一個緊密聯繫的網絡,放大了錯誤訊息。

20. 川普對媒體偏好的影響

川普在 X 上對福斯 (FOX) 新聞的批評日益增多,這與該新聞網在共和黨人中的支持率下降有關,共和黨人開始表現出更願意接受美國第一新聞網 (OANN) 等更極端的替代品。

(首圖來源:Gage Skidmore, CC BY-SA 3.0, via Wikimedia Commons)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1/31/20-major-psychological-factors-of-supporters-support-the-rise-of-atypical-politician-trump/
1337437 TW zh 1738480853136 1738567253136 蘋果公佈 Q1 財報,中國市場下滑引投資人擔憂 AI 人工智慧 1738317589000 1738317589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12/30081335/54039812645_e96cb44595_k.jpg

蘋果稍早公布了第一季財報,雖然整體營收表現強勁,但中國市場營收卻暴跌 11%,為 185 億美元,早先分析師預計其中國市場收益將達到 216 億美元;此外,iPhone 的銷售額也呈現下滑(不到 1%),約 691 億美元,原先分析師預計 iPhone 收入為 710 億美元。

此一結果再度引起投資人對中國市場的擔憂,因為中國是蘋果最大的市場之一,近期中國不斷排擠外國品牌,提高當地手機品牌的競爭利。蘋果執行長庫克在財報電話會議上指稱,中國市場有一半以上的營收下滑是因為庫存問題。

另一方面,iPhone 整體銷售業績微幅下滑顯示,蘋果並沒有透過推出 Apple Intelligence 獲得消費者太多青睞。但即便如此,庫克仍表示,iPhone 16 在已提供 Apple Intelligence 功能的國家市場的銷售表現更佳。

新 iPhone 在這次的銷售表現不佳另一原因,也可能包括最新機款與前一代產品沒有明顯的功能差異,因此導致消費者推遲硬體升級。雖然蘋果將 Apple Intelligence 吹捧為購買最新 iPhone 的理由,但事實上前年推出的 iPhone 15 Pro 系列機款也可執行 Apple Intelligence。

不過蘋果計畫在今年內推出更新幅度更多的 iPhone 機款,包括在幾個月內更新 iPhone SE 機款,並在秋季時推出輕薄手機 iPhone 17 Air 等。

在其他項目方面,蘋果第一季總收入成長了 4%,這有是賴於服務相關收入的推動,該公司第一季總業績達到 1,243 億美元,原先分析師預測的收入為 1,241 億美元。包括 App Store 和 Apple Music 在內的服務部門是一個亮點,帶來了 263.4 億美元的歷史新高,成長 14%。

Mac 與 iPad 的銷售表現也比預期的更好。Mac 本季銷售額為 899 億美元,超過早先市場的 79.4 億美元的預期;蘋果去年更新了幾款以 AI 功能為重點的 M4 晶片機款,並計劃今年內推出新 MacBook Air,且今年晚些時候也將推出更新的桌機型號。

至於 iPad 收入成長了 15%,達 80.9 億美元,原先預估為 73.5 億美元。蘋果在去年 5 月對 iPad Pro、iPad Air 進行升級,並在秋季更新了 iPad Mini,該公司也計畫在未來幾個月內推出入門版 iPad 與新 iPad Air 機款。

蘋果的穿戴式裝置、家居、配件類別則在最近幾個季度一直處於困境,收入約為 118 億美元。 這比一年前略有下降,低於市場早先近 120 億美元的預測。該公司去年推出了重新設計的 Apple Watch Series 10,並推出了兩款新的 AirPods 型號,但其最新產品類別 Vision Pro 並沒有成為銷售驅動力。

(首圖來源:Flickr/Anthony Quintano CC BY 2.0)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1/31/apple-q125-china/
1337427 TW zh 1738480853138 1738567253138 AI 基建需求續成長,DeepSeek 崛起突顯產業更注重高成本效益 AI 人工智慧 1738314043000 1738293127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3/01/12111107/shutterstock_715802656.jpg TrendForce 最新研究,DeepSeek 近期連續發表 DeepSeek-V3、DeepSeek-R1 等 AI 模型,促使終端客戶未來更審慎評估投入 AI 基礎設施的合理性,採更具效率軟體運算模型,以降低 GPU 等硬體的依賴。CSP 則可能擴大採用自家 ASIC 基礎設施,以降低建置成本。2025 年後產業對 GPU AI 晶片或半導體實際需求可能出現變化。

TrendForce表示,全球AI伺服器市場自2023年起快速成長, 2025年占整體出貨比例將逾15%,至2028年有望接近20%。近年大型CSP業者應AI訓練需求積極擴建,今年起擴展重心至邊緣AI推理,除了採用NVIDIA Blackwell等新GPU平台,AWS等也加強開發ASIC,以提升成本效益、滿足特定AI應用需求。中國CSP和DeepSeek等相關AI業者面對美國晶片出口禁令,著重開發更高效AI晶片或演算法,促進AI需求和應用多元發展。

AI業依賴擴大模型、增加數據和提升硬體效能,但成本與效率成為挑戰。DeepSeek採蒸餾模型(Model Distillation),壓縮大模型以提升推理速度並降低硬體需求,同時充分發揮NVIDIA Hopper降級版晶片效益,最大化運算資源利用,成本優勢來自高效能硬體選擇、新型蒸餾技術及API開源策略,不僅最佳化技術與商業應用的平衡,也展現AI產業向高效發展的趨勢。

TrendForce指出,美國晶片禁令持續,中國AI市場將朝兩方向發展。首先,AI業者將加速投入自研AI晶片或供應鏈發展,如中系大型CSP業者等除盡量採購目前尚可取得的H20外,將加速擴大發展自研ASIC,用於自家資料中心。其次,中國利用既有網路基礎優勢,以軟體補足硬體缺陷,DeepSeek打破常規,改採蒸餾強化AI應用機會即是。

整體而言,未來美國政府可能對中國相關AI或半導體禁令趨嚴,迫使欲投入AI發展的中國業者加速發展自研AI晶片或HBM等硬體。儘管效能不及NVIDIA等GPU方案,然主要為滿足中國市場自用資料中心基礎建設,單位晶片效能非唯一考量。DeepSeek等業者近期朝AI多模態模型發展,力求更低訓練成本,特定應用領域達類似效能,以加速商用化。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1/31/ai-basic-foundation-grow/
1336169 TW zh 1738480853139 1738567253139 從雪曼到艾布蘭,美軍 80 年來主力戰車演變一次看 科技史 1738281618000 1738337375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1/23021039/US_Army_Detroit_Tank_Plant-1.jpg 美國陸軍從二次大戰期間晉升為全球陸上強權,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讓美製戰車 80 年來在全球各大洲戰場幾乎無役不與,隨著科技發展飛速,從 M1917、雪曼、巴頓到艾布蘭,美軍戰車的設計概念也隨之變化。

實驗期:一次大戰期間

一次大戰期間緩慢殘酷的壕溝戰讓參戰各方蒙受慘重傷亡,直到英軍推出首款現代戰車馬克一號(Mark I)重型戰車,才打破了前線膠著的戰況,美軍在 1917 年加入協約國後,首度參與生產的戰車,是與英國合作的改良版馬克八號(Mark VIII)。

除了馬克八號重型戰車外,美軍也採用法國生產的雷諾 FT 為基礎,開發重量 7.25 公噸的 M1917 輕戰車,到一戰結束前約生產了 950 輛,成為美國史上首款量產的戰車型號。

飛躍期:二次大戰期間

二次大戰期間美國陸軍的裝甲主力,是配備 75 公厘主砲,重量 30 公噸的 M4 雪曼(Sherman)中型戰車,也是美國史上產量最多的一款,從 1942 年服役以來共生產超過 49,000 多輛。

為了提高產量,雪曼車身採用了多種標準化零件,讓各種類型的工廠都可以很快協助生產與組裝,不過進入戰場後,由於各地戰區需求回饋不同,也讓各地工廠就地生產許多改裝零件,導致後續生產的雪曼規格五花八門,要湊出兩輛一模一樣的戰車可說非常困難。

雪曼作為二次大戰盟軍的主力戰車,除了美軍之外也援助眾多友邦,包括英國、法國、蘇聯、澳洲、中國、波蘭、南韓、加拿大、土耳其等二十多個國家。

雖然雪曼作為中型戰車相當稱職,但相比於納粹德軍的虎式和豹式重型戰車,經常得以多換一的方式取勝,加上退役美軍裝甲兵的口述,給人防護力脆弱且中彈容易起火的印象,但實際上根據統計數據,雪曼戰車中彈後的組員存活率超過五成,比起德軍戰車一成的比率高了許多,因此雪曼的防護力脆弱印象更多是來自於倖存者偏差造成。

巴頓世代:冷戰時期

二戰結束後,美軍在 1948 年以 M24 潘興重型戰車為基礎進行翻新工程,推出了 M46 巴頓(Patton)中型戰車,重量為 44 公噸,主武器為 90 公釐戰車砲。

M46 在推出後不久韓戰爆發,因此也成為這款戰車首次參與大型戰爭,與當時數量仍然龐大的雪曼、潘興和 M24 霞飛戰車共同作戰。

由於 M46 屬於應急的翻新工程車款,因此在韓戰期間美軍認為應該要盡快將開發中,性能更好的 T42 戰車推出服役,但 T42 的開發工程緩不濟急,因此美軍只好再次祭出應急手段,將 T42 砲塔安裝在 M46 車體上,成為二代巴頓 M47。

韓戰結束後,美軍重新改良了 M47 的車體設計和動力系統,推出三代巴頓 M48,也是美軍最後一款中型戰車,M48 重量為 45 公噸,主武器仍然是 90 公釐戰車砲,直到 1970 年代 M48A5 升級為 105 公釐主砲。

1957 年美軍再度根據 M48 進行大幅改良,推出第四代巴頓 M60,也是美軍第一款主力戰車(Main Battle Tank), 重量為 46 公噸,採用 105 公釐主砲,也成為美軍在冷戰時期歐洲區域裝甲部隊主力。

艾布蘭世代:服役時間最長

由於巴頓世代戰車幾乎都是以 M46 為基礎逐步改良,而 M46 本身也是從 M24 潘興改良而來,因此美軍在冷戰時期急需一款技術先進的主力戰車。

1960 年代美國與西德開始合作 MBT-70 主力戰車計畫,採用許多當時最新進的技術,包括間隙裝甲、液壓傳動系統、液壓懸吊系統、大口徑主砲和新型柴油和燃氣渦輪引擎等。

但由於當時許多技術開發還不成熟,因此美德雙方在規格上經常出現爭執,導致開發進度延後且成本大幅上漲,最後西德1969 年退出計畫自行開發豹二式戰車,美國也在 1970 年取消 MBT-70 計畫,並在 1973 年推出 XM815 計畫,採用了許多 MBT-70 的技術儲備,由克萊斯勒防衛部門和通用汽車分別開發。

最終美軍在 1976 年選擇克萊斯勒得標,並將計畫稱為 XM1,1978 年正式定案命名為 M1 艾布蘭(Abrams),並於 1980 年正式交付開始服役。

艾布蘭四十多年來經歷了波斯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伊拉克內戰和烏俄戰爭,並推出了 M1A1、M1A2 和 SEPv1、v2 和 v3 等多種改良版本,是美軍有史以來服役時間最長的戰車,不過在近年烏俄戰爭中,名聲顯赫的艾布蘭也同樣遭受到無人機等新科技的嚴重挑戰。

未來戰車:M1E3

由於 M1A2 系列經過多次 SEP 改良,重量已近 70 公噸,對於作戰機動性有不良影響,加上車身設計超過四十年,已經沒有多餘空間可以再度升級,很難安裝因應無人機、反裝甲飛彈等新時代的威脅,因此美軍近年取消開發中的 SEPv4 計畫,改推出重量更輕,資訊化程度更高的 M1E3,雖然仍然使用艾布蘭名稱,但將會是一款全新設計的車型,但艾布蘭一名將持續使用到本世紀中期以後,將服役最久的紀錄繼續推進。

(首圖來源:(U.S. Army TARDEC photo.),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1/31/us-armys-80-years-evolution-of-tank-developmet/
1335839 TW zh 1738480853140 1738567253140 英特爾以 ACU U310 重塑車用電子電氣架構,拓展智慧電動車市場 技術分析 1738281611000 1737716516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3/01/16160700/shutterstock_638319940.jpg CES 2025 英特爾(Intel)推出適應性控制單元(Adaptive Control Unit)ACU U310,該產品針對區域控制器(Zonal Control Unit)及域控制器(Domain Control Unit)市場需求,以高整合及高處理效率為特點,成為 Intel 進軍車用電子電氣架構領域的重要產品。

ACU U310的設計宗旨意在最佳化汽車工作效率及提高智慧化程度

ACU U310將5-7個傳統微控制器(MCU)整合到一個晶片,大幅降低系統複雜性,以高度整合的設計將多元件協作簡化為單一晶片高效管理。此外,ACU U310可支援動態電壓控制,根據當下整車工作狀況,即時調整控制器等零件的電壓,最佳化能源損耗,延長續航里程。

根據官方數據,WLTP續航測試標準,ACU U310可以將效率提升3%~5%。由於計算能力及整合度提高,控制單元可支援多種高壓電控零件的拓樸,並可視車廠需求,適應於域控制器或是區域控制器兩種控制器架構。英特爾除了區域及域控制器層級公布ACU U310,還有用於中央電腦的SDV(Software Defined Vehicle)SoC;換言之,英特爾目的在打造從中央至區域的車用電子電氣架構解決方案。

從產品設計重點可以看出,英特爾不僅想藉這套高適應性、高效率及高整合度的方案,拓展個人電腦以外市場,更想建立與車廠的依賴度,打造競爭者難以進入的壁壘。

少了「Wintel」保護傘,英特爾挑戰現狀丟掉包袱也增加難度

英特爾個人電腦市場與微軟合作,成功主導市場發展,還創造「Wintel」一詞。車用部分,雖然ACU U310已被Stellantis及Karma Automotive採用,但想要在乘用車市場站穩腳跟,英特爾仍欠缺指標性合作車型。MCU市場四巨頭瑞薩電子、英飛凌、STMicroelectronics及恩智浦也持續拓展MCU算力及應用範圍,這些廠商與各車廠合作行之有年,即便英特爾解決方案效率更好,車廠也更偏好與熟悉的供應商合作。

英特爾與傳統MCU半導體廠相比,最大優勢在並非新創,卻有創新解決方案。未來如何與傳統MCU半導體廠競爭時,說服車廠採取差異化路線,找到車用市場的「微軟」,將成為英特爾拓展智慧電動車領域的成敗關鍵。

▲ 英特爾ACU U310解決方案電子電氣架構圖。(Source:拓墣產業研究院整理,2025.1)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1/31/acu-u310/
1337415 TW zh 1738480853142 1738567253142 微軟才說與 OpenAI 攜手要查深度求索,後腳將 DeepSeek-R1 拉上 Azure AI AI 人工智慧 1738267446000 1738337412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1/30200320/capture-2025-01-30-20.02.56.jpg 微軟在這兩天宣布,中國 AI 公司 DeepSeek 所研發的 R1 模型納入 Azure AI 平台與 GitHub 工具。但不久前微軟才與 OpenAI 攜手表示,要調查 DeepSeek 是否有使用 ChatGPT o1 資料訓練的狀況。根據《路透社》報導,DeepSeek 在最近一週於行動應用程式商店的下載量急速攀升,截至本週一已超越 ChatGPT、總下載量突破 1,000 萬次,足見市場對該新興服務的高度關注。雖然 DeepSeek R1 以開放原始碼的方式問世,微軟卻在短短幾週內迅速將其整合至 Azure AI Foundry 與 GitHub,並且準備推出更小型的精煉版本,方便消費者在 Copilot Plus 個人電腦上離線執行。

純以商業角度來看,這次合作將有助微軟擴大自身 AI 生態系,尤其在 2025 年前後,雲端服務供應商間的競爭勢必更加激烈──而且隨著 DeepSeek R1 類似的新興模型入局,這對微軟的整合業務型態更為有利,即便微軟是 OpenAI 的大股東,但並未將賭注僅放在一家獨大策略上,反而積極尋求整合其他 AI 模型,以因應企業客戶對不同領域與應用場景的多元化需求。從用戶角度來看,R1 提供了更平價的選擇,讓開發者能快速擴大測試規模,減少開發時程。

然而,市場對 DeepSeek 的質疑聲浪不斷。彭博社的報導指出,微軟與 OpenAI 正在調查 DeepSeek 是否曾透過未經授權的方式,使用 OpenAI API 或從特定開發者帳號中大規模提取資料,為其模型進行訓練。據稱在去年底,微軟安全研究人員偵測到可疑的資料使用量,可能指向 DeepSeek 團隊。若真屬實,未來勢必引發一連串法律爭議:若競爭對手能簡易取得他人模型與參數,將會引發更多的商業間諜爭議與知識產權糾紛。

對於 DeepSeek 來說,雖然它對外表示用戶資訊皆存放在中國的伺服器,能避免部分資安風險,但也因此在進入美國市場時,恐面臨隱私與資料存取是否符合美國安全準則的審查。

DeepSeek R1 的核心優勢在有效降低訓練開支與硬體需求:根據論文資料顯示,R1 可在選低於傳統運算資源的狀況下,完成原本需要大量 GPU 群組才能達成的任務,讓許多中小型企業看到了部署先進 AI 的曙光。這樣的運算效率不僅威脅到主要晶片供應商的市場地位,也令競爭對手開始重新檢視自身模型的成本結構。例如美國 AI 領導廠商 OpenAI,向來仰賴高性能運算設備來驅動 GPT 系列模型;現在面對 DeepSeek 的強勢插旗,能否維持技術與成本的競爭優勢成了關鍵。

另一方面,中國電商龍頭阿里巴巴在同一天推出升級版的 Qwen 2.5,也頗具針對性地在農曆新年首日宣布,顯示彼此之間的對決將更趨白熱化。

微軟長期以來與 OpenAI 有緊密合作關係,但也不願意被 ChatGPT 獨家箝制,根據微軟官方資訊,目前 Azure AI Foundry 提供超過 1,800 種不同的 AI 模型,涵蓋開放原始碼、行業領域及各種特定任務需求。微軟表示:R1 已透過多層次的安全與行為測試,包括對模型在不同情境下的自動化評估與嚴謹的安全審查,確保整體使用過程中的風險降至最低。Azure AI 也提供預設的內容過濾,企業用戶可以彈性選擇是否關閉,並且透過安全評估系統在上線前進行測試。

(首圖來源:DeepSeek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1/30/microsoft-rolls-out-deepseek-r1-on-azure-after-they-announce-invesgate-with-open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