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7364590
1385025 TW zh 1747364589506 1747450989506 韓國悄悄成為核電反應爐輸出大國,未來「市占」逼近五成 ESG 1747393254000 1747393254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5/16105803/ae84fab3-89b7-4f4c-8933-0b8d9a3019ae.jpg 未來 25 年全球在核能發電的投資金額預計高達 9 兆美元,韓國則悄悄成為核子反應爐輸出大國,全球 43% 核電開發案都可能使用韓國反應爐。

隨著科技巨頭不斷開發 AI 技術,電力需求也將瘋狂增長,到 2027 年,生成式 AI 使用的電力將等同於西班牙全國在 2022 年的用電量,根據氣候變遷研究機構 Clean Air Task Force 調研,核能發電成為滿足電力供給又符合減碳目標的重要選項,預計在未來 25 年內,全球將投資 9 兆美元建設核電,才能將發電量提高到現在的三倍。

這龐大的建設資金固然是一個問題,但另一個隱藏的問題是,這些錢要付給誰?美國和法國一直都有成本過高、工期延長的毛病,再加上法規和政治問題,這兩個傳統核電產業大國逐漸失去光環;中國和俄羅斯則是核電領域的重量級玩家,但卻因為國家安全問題,不受西方世界國家青睞;日本則還沒完全脫離福島核災事件的餘波,這給了韓國一個特殊的機會,讓他們跳上核電輸出的舞臺。

據 Bloomberg 分析統計,目前全球準備興建和正在籌劃中的 400 座核子反應爐之中,有 43% 都有韓國參與其中,雖然這尚未成定案,卻已經能看出韓國在這個產業的重要性。中國雖然依然會是全球最大的核電國家,但主要限於他們國內市場。

「我們可以準時完工,而且不會超支。」韓國核電重鎮昌原市代理市長張金勇(Kum Yong Jang)指出,這聽起來很簡單的兩點,就是全世界對韓國核電感興趣的主因。事實上,在 2030 年前,韓國已經預訂會出口至少 10 座核子反應爐,最關鍵的是第一筆來自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訂單,他們在 2009 年簽約,2023 年完成訂單交付 4 座反應爐,由於完工期只有非常些微的延遲,成功賺進 200 億美元,並在業界打響名號。韓國製造反應爐的下一個案子在捷克,這筆 180 億美元的案子,目前正面臨法規問題。

 

和美國、法國相比,韓國核電產業採取了跟中俄相似的產業路徑,國有企業和政府融資扮演了重要角色,並且高度整合上下游產業鏈,面對客戶時就像是一家公司在談生意,而不是各自為政,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

另一項重要優勢在於韓國在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持續不斷的投入核電建設。從 1971 年建設第一座核電廠以來,韓國境內已經有 26 座反應爐,並且還在持續建設中,最遠已經規畫到 2038 年。相較於美、日、俄都經歷過核子災難,韓國躲過了這些危機,並訓練出一批精良的核電建設團隊,使他們能夠更精準的管控成本。

儘管如此,核電在全世界各國都面臨相同的難題,就是政治危機,韓國也不例外。原本大力支持核電的韓國總統尹錫悅下台後,繼任的李在明對核電態度較為保守,讓韓國的核電政策從「大幅擴張」,轉為「不淘汰,也不以核電為中心」的維持現狀路線。

就算國內政治環境改變,韓國核電產業依然在輸出方面具備優勢,負責供應核電廠零組件的斗山能源(Doosan Enerbility),預估在 2029 年前核電零組件相關訂單將增長三倍,交易額達到 144 億美元。斗山是喬治亞核電廠的主要供應商,同時也是小型核子反應爐 NuScale 的供應商裡,唯一取得美國政府許可的廠商。在這一波核能復興的浪潮裡,已經佔據第一排關鍵位置。

說到核能復興,免不了要「反觀」一下,但這部分就留給各位留言討論吧。

(首圖來源:Doosan Enerbility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5/16/korea-become-winner-of-nuclear-power-boom/
1385056 TW zh 1747364589509 1747450989509 可愛文化根深蒂固,日本人養水獺成風潮 國際觀察 1747392587000 1747392694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19/08/30135656/otter-2093465_1280-e1567144624453.jpg

日本人喜歡把動物包裝成萌萌的人類好朋友,最有名的就是養貓頭鷹,不只有貓頭鷹咖啡館,有些日本家庭把貓頭鷹當成寵物飼養在家裡。現在日本最新流行的寵物,竟然是水獺,但這回遭到動物保育人士批評,日本水獺飼養不易,且此舉會助長私人獵捕行為,加劇亞洲小爪水獺的滅絕。

水獺在日本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水獺在日本民間傳說中譽為變形精靈,以淘氣和好玩的天性而聞名。這種神話水獺的原型是日本水獺,原本在日本很常見,但由於人們為了獲取毛皮而捕獵,以及棲息地遭到破壞,已經 30 多年沒有見到日本水獺蹤跡,於 2012 年宣布滅絕。

然而,人們的興趣不減,只是焦點轉向東南亞水獺。2012 年之後隨著電視節目和社群媒體上散佈水獺的飼養經驗,日本人開始將水獺從野生環境帶到人類現代生活當中。京都大學研究人員報告稱,不只越來越多日本人養水獺做為寵物,與貓頭鷹咖啡館一樣,還開設顧客可以與水獺互動的咖啡館,水獺已成為備受追捧的珍奇寵物,取代貓頭鷹、懶猴、蜜袋鼯和星龜。

家庭飼養亞洲小水獺

他們養的是亞洲小爪水獺。亞洲小爪水獺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易危物種,禁止以商業目的進行國際貿易,但仍然不斷被捕獲並走私到日本,京都大學透過 DNA 比對發現,泰國是日本水獺非法貿易的主要來源。

居家飼養水獺並不容易,包括一天內可以吃掉相當於其體重 20% 的食物,還需要很大的游泳區域,每月的水費可能超過 700 美元。此外,水獺也會將沙門氏菌等危險細菌傳播給人和其他寵物。

專家擔憂,水獺可控制螃蟹和軟體動物的數量,防止營養物質的積累,可以幫助維持淡水生態系的健康,水獺數量減少會導致生態失衡。由於亞洲小爪水獺並非日本原生物種,它們可能會與其他物種爭奪資源,威脅生物多樣性。

可愛文化根深蒂固

為什麼日本人愛養這些珍奇動物,世界自然基金會調查發現,想要飼養外來寵物的最常見原因與「卡哇伊」和「治癒」有關。卡哇伊是一種 70 年代興起的日本文化現象,代表人物就是 Hello Kitty,強調可愛、童真、魅力和簡單,已成為日本流行文化的一個特徵,影響生活方方面面,但專家分析,這種可愛文化,其實是日本人對社會壓力的無聲抗議。

日本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研究員也發現,可愛文化在日本根深蒂固,是日本人為什麼這麼愛飼養野生動物的心理因素,但其實這些野生動物的天性並不容易馴化,2022 年,東京一名婦女涉嫌虐待她的兩隻寵物水獺,她辯稱是因為這些動物「對她沒有感情」。許多社群媒體上的貼文和影片都只是可愛的那一瞬間,當飼養主人發現動物的真相之後,棄養潮造成的生態衝擊就會隨之而來。

(首圖來源:pixabay)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5/16/japanese-raise-otter/
1385031 TW zh 1747364589510 1747450989510 遠傳股東會,徐旭東:國際變局中持續推動 AI 轉型 AI 人工智慧 1747390526000 1747391333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5/16101453/Fetnet.jpeg

遠傳電信今日舉辦 2025 年股東常會,該公司 2024 年營運成果與未來布局。遠傳指出,去年合併 EBITDA 為新台幣 363.11 億元,年增 13.2%;市值年增 16%,突破 3,000 億元。為回饋股東,遠傳今年將發放每股 3.56 元現金股利,配發率達 100%,創近 6 年新高。

面對國際政經局勢快速變化與科技浪潮的加速推進,遠傳電信董事長徐旭東強調「Everything is AI,萬事皆AI。這是我們必須全力擁抱的未來」。他表示,遠傳正站在產業轉型的前線,積極透過 AI 技術強化競爭力,並在與亞太電信合併後交出總營收突破千億元、各項財務指標創新高的成績單,證明企業具備強韌體質與創新能力。

徐旭東指出,全球市場處於高度不確定的階段,每天都有新的變化與挑戰,因此遠傳必須不斷精進、快速應變,特別是在 AI 應用方面,遠傳希望同仁、客戶都能走在時代的前端,從 3G、4G 升級到 5G、AI 世代,不要落後,否則會越拖越遠。他呼籲投資人與員工一起把握遠傳持續轉型帶來的契機,迎向「Future Intelligence」。

遠傳總經理井琪也在股東會上表示,雖然我們規模在三大電信中最小,但成長率表現最為突出。她指出,2024 年合併總營收達新台幣 1,046.23 億元、稅後淨利達 128.43 億元,年成長率分別為 11.7% 與 14.8%,不僅創下近 18 年新高,每股盈餘 3.56 元也超過財測 115%,蟬聯電信業獲利成長王。

面對川普時代關稅政策再起可能,井琪表示,遠傳作為內需導向的產業,整體影響有限,反倒在某些時間點出現利多效應,例如市場預期 iPhone 漲價時,遠傳同期銷售一度年增達 50%。但她也坦言,若企業用戶受總體經濟影響延後數位轉型,將可能牽動 ICT 專案的啟動時程,遠傳正在密切觀察,不過目前執行中的專案多為已簽約案,短期內風險仍在可控範圍。

AI 方面,遠傳「遠傳智靈」平台已在公部門、金融、醫療、製造等十大產業落地,商機金額突破 3 億元。井琪指出,生成式 AI 大幅降低應用門檻,「不再只是工程師才能用,現在每個員工、用戶都能透過對話方式使用 AI。」遠傳將繼續推動 AI「內服外用」,不僅強化自身效率,也協助企業夥伴實現商轉價值。

在5G推進方面,遠傳目前 5G 月租型用戶滲透率達 44.5%,目標於年底突破 50%,與 4G 形成「黃金交叉」。此外,透過與亞太合併汰換設備與 AI 節能措施,至 2024 年底已累計節電逾 1 億度,預估 2025 年底將達 1.5 億度。

遠傳指出,未來將以「心生活 App」為核心,整合影音、資安、保險等四大數位服務,會員數突破 700 萬。「friDay 影音」也連續拿下 NCC、文化部、尼爾森評比的本土 OTT 平台訂閱數三冠王,顯示遠傳逐漸從電信商轉型為數位服務提供者。

除自營服務外,遠傳也透過策略投資拓展觸角,包括投資加密貨幣平台 MaiCoin、生活媒合平台 PRO360、台日合製電影等,打造跨域娛樂與生活圈。

在 ICT 業務方面,遠傳鎖定「永續智慧城市、智慧醫療、數位轉型、電信系統整合」四大領域,專案合約金額年增達雙位數。遠傳亦開發出 5G 遠距診療平台,進駐 15 縣市、服務人次突破 6 萬,並於去年捐贈百套設備支援基層醫療,強化長照與健康台灣願景。

展望 2025 年,遠傳將完成亞太用戶整合,強化行動、固網、IDC 整併效益,同時持續推動數位生活服務與 AI 商轉模式。為確保長期競爭力,公司也加碼投入人才培育與內部訓練;井琪強調,我們希望建立能承接未來的接班梯隊,讓人才成為公司永續最核心的資產。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5/16/2025-fetnet/
1384996 TW zh 1747364589511 1747450989511 不怕美出口限制!騰訊稱 AI GPU 充足庫存,積極找替代 AI 加速器 AI 人工智慧 1747389446000 1747389767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3/04/26110313/tencent.jpg

騰訊在近期的財報電話會議中向投資人表示,公司擁有相當強大的 GPU 庫存。當被問到美國對先進 AI 晶片的出口限制是否影響騰訊的產品開發與上市計畫,騰訊總裁劉熾平表示完全不擔憂。

瑞銀(UBS)分析師 Kevin Fong 提問有關高階 GPU 的問題,劉熾平表示目前 GPU 狀況是動態變化的,「好消息是,我們之前已經囤積相當多晶片,這對我們推進 AI 策略非常有幫助。」

劉熾平也強調,騰訊正逐步擺脫美國科技公司的信念,即所謂的大模型「Scaling Law」,轉而採用較小規模的運算叢集,也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因為這種策略調整,劉熾平指出,「我們現有的高階晶片應該足夠支撐我們訓練數代模型的需求」。

在軟體層面,騰訊也針對自身業務進行最佳化。劉熾平提到,希望能將 AI 推理效率提高兩倍,基本上等同於 GPU 容量翻倍。

另個值得注意的重點是,騰訊工程團隊正評估其他類型的 AI 加速器,不論是 ASIC 或 GPU,只要能在中國境內取得或仍合法進口的產品。劉熾平也強調,騰訊有許多方式可滿足不斷擴大的 AI 推理需求,不必一味依賴西方 GPU。

GPU 一直被視為當前 AI 產業的命脈。美國及盟國致力於限制最先進 GPU 流入中國,避免這些先進科技被用於強化敵國的國防系統,最終甚至可能反過來威脅美國或台灣本身。

然而,這些貿易制裁與出口規則已出現反效果,這些限制措施執行鬆散、規避空間大。數年過後,中國似乎已建立起足以替代西方技術的軟硬體體系,如今騰訊總裁對美方貿易限制毫不擔憂,而中國本土的 AI 產業也持續蓬勃發展。

(首圖來源:騰訊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5/16/china-tencent-ai-gpu/

1384975 TW zh 1747364589512 1747450989512 再忙也要跟!半導體企業隨川普前進沙烏地口袋賺滿滿 AI 人工智慧 1747389041000 1747389792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5/16094417/Trump-Saudi-Arabia.png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日前專機快閃台北,留下妻兒後轉身前往沙烏地阿拉伯,至今何時來參加 2025 Computex 都尚未確認。另外,大家如果還記得,那就是 2024 年也來參加 Computex,甚至舉行主題演講的 AMD 執行長蘇姿丰,日前提前來台會晤供應鏈廠商時就表示,2025 Computex 期間因已經排好行程,屆時無法來參加活動。所以,究竟是甚麼樣的行程讓這些科技龍頭高層延緩,甚至取消來台與供應鏈和客戶見面的機會,也要參加的活動。答案揭曉,就是由美國總統川普領軍,前繼沙烏地阿拉伯的行銷參訪團。

這次的沙烏地阿拉伯行銷參訪團,隨團的半導體大廠可說是收穫滿滿。首先是輝達宣布,出貨沙烏地阿拉伯 Humain 公司超過 18,000 顆最新人工智慧(AI)晶片。另外,也將協助沙烏地阿拉伯轉型為全球人工智慧、雲端與企業運算、數位孿生及機器人領域的強大推動者。

輝達表示,黃仁勳對 Humain 大手筆採購表示高興,並稱讚沙烏地阿拉伯建構國家 AI 基礎設施的願景,以期參與並塑造這項極具變革性技術的未來。還強調,沙烏地阿拉伯富含能源,所以透過這些巨大的輝達 AI 超級電腦來轉化這些能源。而出售的晶片型號為 GB300 Blackwell,是輝達最先進 AI 晶片之一,在 2025 年稍早才亮相的產品。未來預計藉由 Blackwell 架構 AI 晶片,協助沙烏地阿拉伯打造資料中心。

除了輝達之外,AMD 也宣布與沙國主權財富基金支持的 AI 公司 Humain 敲定規模高達 100 億美元的合作協議,將於未來五年部署 500 MW 的 AI 硬體建設。預計 AMD 與 HUMAIN 共同打造的 AI 超級結構將以開放式設計為基礎,可大規模存取,並經過最佳化,為企業、新創公司和主權市場的 AI 工作負載提供動力。

AMD 強調,HUMAIN 將負責超大規模資料中心、永續電力系統和全球光纖互連等端對端交付,而 AMD 將提供全系列 AMD AI 運算產品陣容和 AMD ROCm 開放軟體產業體系。而 AMD 董事長暨執行長蘇姿丰則是表示,我們與 HUMAIN 的投資是推動全球 AI 基礎設施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將共同建立具有全球意義的 AI 平台,提供前所未有的效能、開放性和覆蓋範圍。

而接續輝達與 AMD 的腳步,行動處理器大廠高通也宣布,將與沙烏地阿拉伯國家支持的 AI 雲端基礎設施計畫合作。目前,該公司在新聞稿中證實,已經與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 (PIF) 支持的一家新成立的合資公司 HUMAIN 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

高通和 HUMAIN AI 表示,雙方將合作開發下一代人工智慧資料中心,包括基礎設施和雲端到邊緣的服務。具體來說,高通將在沙烏地阿拉伯開發和建造先進的人工智慧資料中心,還將為 HUMAIN 的資料中心開發和提供最先進的資料中心 CPU 和 AI 解決方案,並利用 Snapdragon 和 Dragonwing 處理器加快基礎設施的使用速度。而做為協議的一部分,高通還將在沙烏地阿拉伯建立一個高通設計中心,用於半導體技術的發展。

由於輝達、AMD、高通都是台灣相關供應鏈的重要客戶,其在沙烏地阿拉伯獲得的大筆訂單,法人預於將會為供應鏈廠商帶來一定的營運動能挹注。

(首圖來源:視訊截圖)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5/16/semiconductor-companies-follow-trumps-lead-and-saudi-arabia-makes-a-lot-of-money/
1384968 TW zh 1747364589514 1747450989514 面臨可靠性與供應鏈問題,傳 NVIDIA 延後 SOCAMM 記憶體技術 AI 人工智慧 1747388258000 1747389810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08/06180908/NVIDIAVoyagerIntheNews_thmb.jpg

市場消息傳出,因為可靠性與供應鏈問題,NVIDIA 已將 SOCAMM 延後到下一代產品。外媒 ZDNet 報導,NVIDIA 原計劃即將推出的 Blackwell 企業級 GPU 導入最新 SOCAMM 技術,如今已延後至下一代 GPU「Rubin」系列。

據悉,SOCAMM 原預定首發於 GB300,但因 GB300 主機板設計變動的關係,NVIDIA 延後 SOCAMM。GB300 起初預定使用代號為「Cordelia」的主機板設計,支援 SOCAMM 記憶體,並整合兩顆 Grace CPU 與四顆 Blackwell GPU,但後來改為既有設計「Bianca」,該設計僅支援一顆 Grace CPU 與兩顆 Blackwell GPU,且不支援 SOCAMM,而是使用現有 LPDDR 記憶體。

據報導,Cordelia 主要是因爲可靠性問題遭到放棄,且穩定性表現不佳,會導致資料遺失。SOCAMM 可靠性也存在問題,且受到散熱方面的挑戰,導致穩定性不佳。

此外,NVIDIA 還面臨供應鏈問題,這也是 SOCAMM 延後的一大因素。也因此,NVIDIA 遇到良率管理的困難後,轉向既有技術(包含採用傳統 LPDDR 記憶體的舊主機板設計),以緩解供應鏈壓力。

SOCAMM 是種新興的記憶體模組規格,由 NVIDIA 與 SK 海力士和美光共同合作開發,靈感來自 CAMM2;相較傳統記憶體模組(如主流 DDR5 DIMM 與 RDIMM),在單位面積上提供更高的記憶體效能與容量。一條 SOCAMM 記憶體模組尺寸為 14x90 毫米,搭載四組 16-die 的 LPDDR5 記憶體堆疊,容量高達 128GB,記憶體頻寬則達 7.5Gbps。

SOCAMM 現計畫於 NVIDIA 下一代資料中心 GPU 架構「Rubin」中正式登場,據預測,它將於 2027 年支援 12 層堆疊 HBM4E,提供高達 13TB/s 頻寬,並採用 5.5 光罩尺寸的 CoWoS 中介層與台積電製造的 100mm x 100mm 基板。此外,Rubin 也將與現有的 Blackwell NVL72 架構基礎設施相容,實現無縫升級。

(首圖來源:NVIDIA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5/16/nvidia-socamm-memory-tech-rubin/

1384959 TW zh 1747364589515 1747450989515 微軟大動作裁員,軟體工程師職位首當其衝 Microsoft 1747387940000 1747389850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5/16093132/Microsoft.jpg 為因應 AI 工具應用而進行的人事調整,這把大刀終於揮向工程師,據彭博社報導,微軟華盛頓總部近日裁員 2,000 人,其中軟體工程師比例最高,占 40%。微軟之前曾表示,該公司當前專案多達 30% 程式碼由人工智慧編寫。

這間科技巨頭正在人工智慧領域投入大量資金,雖然微軟並未明確回應裁員是因 AI 輔助部分工程師人力,而是說此次裁員主要目的是精簡管理層,但此舉也引發外界對 AI 影響傳統工作崗位的關注。

微軟整體裁員計畫預計影響約 6,000 人,其中超過 40% 人員為軟體工程師,顯示該職位波及最嚴重,其次為專案管理職位,負責產品管理與技術專案管理的職位占華盛頓總部裁員比例近 30%;原本是裁員重災區的行銷職位影響程度反而較小。

做為全球市值最高公司之一,微軟對 AI 技術投資成本大幅增加,一方面也開始削減其餘成本以證明將資金投入 AI 的合理性。

(首圖來源:pixabay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5/16/programmer-microsoft-coding-ai-layoff/
1384956 TW zh 1747364589516 1747450989516 大同電力事業停權政府標案三年!股價開盤打入跌停板 40.15 元 公司治理 1747387396000 1747387396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5/16092235/94944.png 大同昨晚召開重訊說明會,由策略長丁爾昆宣布,大同接到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申訴審議判斷書,因工程會認定大同過往承接政府標案有失,予以停權 3 年,但大同尚未確認起始日,消息一出,拖累大同今日股價開盤打入跌停板 40.15 元,成交量逾 4 萬張。

丁爾昆表示,大同在 2009 年承接內政部移民署外網安全節能終端設備購置案,並在 2010 年承接中國遊客來台線上申請平台及出國通關查驗系統委外建置案,兩標案構成政府採購法第 101 條第 1 項第 6 款事由,予以停權 3 年,並將刊登政府採購公報。

丁爾昆指出,這兩項標案大同都早已驗收結案,未存在其他履約爭議,大同主張移民署處分違反比例原則,將循過往成功案例尋求行政救濟,以維護公司及股東權益,並強調目前大同在手訂單逾 210 億,訂單能見度至 2027 年。

丁爾昆說明,依據大同過往資料,台灣公共標案金額約占電力事業群總營收 50%,但大同營運能力正常穩定,該停權處分僅影響電力事業群投標公共領域的權利,未來大同將加強民營業務拓展及大力發展海外市場與轉投資業務,目前營運及財務一切正常

丁爾昆強調,大同將運用集團多產業發展優勢,持續增加美、日、中東、泰、越等既有生產與銷售據點持續開拓外銷市場,並調整接單策略以代工、機電工程承攬方式拓展內銷民間接單,並尋求異業或同業間策略聯盟及購併機會,擴大營運及利基,評估該案對集團財務、業務影響於控制內。

大同第一季毛利率 18.44%,季增 0.92 個百分點,年減 0.83 個百分點,因 2024 下半年認列芙蓉大樓、去年底認列台北市復興南路不動產處分利益,墊高上一季表現,致大同今年第一季的稅後淨利 3.05 億元,季減 96.06%,年減 52.49%,每股稅後盈餘(EPS)0.14 元。

(首圖來源:證交所)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5/16/government-tenders/

1384911 TW zh 1747364589517 1747450989517 Toyota bZ 新款純電四驅 SUV,將在 Subaru 工廠製造 交通運輸 1747386894000 1747387110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5/16091313/20250515_02_07_s.jpg Toyota 今日證實將會在 Subaru 工廠生產新款 bZ Woodland 四輪驅動電動車,讓雙方的電動車合作再開啓新篇章。

這輛全新的電動休旅車預計在 2026 年發表,做為 bZ 系列的後續改款型式,它將具備更高馬力,而且交由 Subaru 群馬工廠負責組裝生產。做為 Subaru 的最大股東,Toyota 主導了 Subaru 的電動車發展策略,2022 年雙方首次推出合作車款 Toyota bZ4X 和 Subaru Solterra,雖然 Subaru 貢獻了四輪傳動的整合技術,但全車都是在 Toyota 工廠組裝。

這次新車型將交由 Subaru 組裝,主要是因為 Toyota 已經將原本的 bZ4X 改名為 bZ,在新的純電平台發表之前,進行小升級延續一下市場能見度;Subaru 的版本則取名為 Trailseeker SUV,和 bZ Woodland 一樣由 Subaru 組裝。

▲ bZ Woodland 將由 Subaru 負責組裝。

從命名上就可以大致推測,由 Toyota 負責組裝的 bZ 大概就是 bZ4X 的小改款,而 Subaru 負責的 bZ Woodland 和 Subaru Trailseeker,會加上他們的「X-mode」,配備中差鎖定、地形模式,提供更強大的越野能力。

位於群馬的矢島工廠是他們在日本的重要基地,負責 Forester、Outback、Impreza 和 XV 等主力車型生產,目前又加上 Trailseeker 和 Toyota bZ Woodland,未來將會是電動車的主要生產線。更值得一提的是,傳奇車款 Toyota 86/GR 86,和雙生車 Subaru BRZ 也在此生產,這個合作經驗也是這次繼續合作的重要考量。

回到 Toyota 的大戰略格局,目前 bZ4X 使用的 e-TNGA 平台是 Toyota 與 Subaru 共同開發的,但當年的核心方針偏差,低估了純電車的普及速度,使得這個平台競爭力不足,迫使 Toyota 在 2023 年壯士斷腕,從零開始重新設計純電平台,並宣稱會導入固態電池和新的壓鑄工法,提升性能並壓低成本。

▲ Toyota 新純電平台將導入 Giga-Casting 壓鑄技術。

Toyota 新平台預計會在 2026 年推出,但電動車買家並沒有時間和耐心等待,國際能源署預估 2025 年時,全球純電車市占率將達到 25%,總銷售量會來到 2 千萬輛。在這個快速增長的時間,Toyota 卻拿不出新車,會導致龐大的銷售空窗期。因此,他們得先把斷掉的腕撿回來,稍微縫補一下,再撐個兩年。問題是,工廠要組裝燃油車和油電車這兩個獲利主力,又要準備新平台,能夠分配給純電車的產能有限,別忘了 Toyota 還有氫能車,如此一來將部分組裝任務交給 Subaru 就很合理了。

從現在回頭看,兩年前 Toyota 的決定是正確的,但要付出的代價可能超過他們預期。因為這兩年,中國新世代電動車崛起速度極快,性能不斷攀升、軟體更加強大同時售價卻更低,殺得三菱、本田在中國市場灰頭土臉,等到 Toyota 新平台的新車款正式發售時,全球汽車版圖恐怕已經巨幅改變,這位汽車巨人步履蹣跚,還在應付製造成本過高的問題,軟體部分已經被海放好幾條街,他們最後的希望,只剩下自研自製的固態電池了。

(圖片來源:Toyota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5/16/toyota-bz-woodland-built-in-subaru/
1384929 TW zh 1747364589519 1747450989519 高通重返資料中心 CPU 市場,宣布攜手沙烏地阿拉伯打造人工智慧資料中心 AI 人工智慧 1747386626000 1747386858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5/16090045/QUALCOMM.png 外媒報導,高通已確認傳聞已久的資料中心 CPU 的推出,而且將與沙烏地阿拉伯國家支持的 AI 雲端基礎設施計畫合作。目前,該公司在新聞稿中證實,已經與沙烏地阿拉伯公共投資基金 (PIF) 支持的一家新成立的合資公司 HUMAIN 簽署了一份諒解備忘錄。

根據 Tom's Hardware 的報導,高通與沙烏地阿拉伯的合作,代表著高通在過去一度發展失敗後,正式重返資料中心 CPU 市場領域。高通曾於 2017 年開發了 Centriq 資料中心處理器,但隨後在 2019 年取消了該計畫。但是,隨著後來收購了新創公司 Nuvia,該公司正在設計採用 Arm 架構的資料中心處理器,高通預計將該技術重新用於以 Windows 為基礎的 Snapdragon 處理器上。

高通和 HUMAIN AI 表示,雙方將合作開發下一代人工智慧資料中心,包括基礎設施和雲端到邊緣的服務。具體來說,高通表示,它打算在沙烏地阿拉伯開發和建造先進的人工智慧資料中心,期將採用高通的邊緣和資料中心解決方案,為本地和國際客戶提供高效、可擴展的雲端到邊緣混合人工智慧推理解決方案。

高通指出,它還將為 HUMAIN 的資料中心開發和提供最先進的資料中心 CPU 和 AI 解決方案,並利用 Snapdragon 和 Dragonwing 處理器加快基礎設施的使用速度。而作為協議的一部分,高通還將在沙烏地阿拉伯建立一個高通設計中心,用於半導體技術的發展。

高通公司總裁兼執行長 Cristiano Amon 表示,高通很高興與 HUMAIN 合作,支持達到其成為全球人工智慧領導者的目標。高通 2025 年稍早也挖角了英特爾 Xeon 伺服器處理器的前首席架構師 Sailesh Kottapalli,暗示了開發伺服器 CPU 的計畫。Sailesh Kottapalli 在英特爾任職期間,負責的項目包括 x86、Itanium 和多代 Xeon 等處理器的發展。

(首圖來源:高通)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5/16/qualcomm-returns-to-the-data-center-cpu-market/
1384944 TW zh 1747364589520 1747450989520 新 CarPlay 率先搭載 Aston Martin 新車,命名 CarPlay Ultra Apple 1747386467000 1747386467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5/16090724/Apple-CarPlay-Ultra-cluster-ADAS.jpeg

使用者期待已久的新一代 CarPlay 終於正式推出,且蘋果還將其命名為「CarPlay Ultra」。新一代 CarPlay 系統將隨著美國與加拿大新 Aston Martin 新車訂單提供,並將於未來數週透過軟體更新推送至已搭載該品牌次世代資訊娛樂系統的現有車款。

CarPlay Ultra 在現有 CarPlay 功能基礎上進一步擴展,透過深度整合 iPhone 與車輛系統,提供更極致的車內體驗。它可將即時內容與儀表板數據顯示在駕駛者的所有螢幕上,包含儀表叢集的動態資訊與指針,並保留汽車品牌的設計風格,同時支援駕駛者自訂介面與功能配置。

除 Aston Martin 外,全球也有多家車廠正積極導入 CarPlay Ultra,包括近期加入的 Hyundai(現代)、Kia(起亞)與 Genesis(捷尼賽思)等品牌。

蘋果全球產品行銷副總裁 Bob Borchers 表示,iPhone 用戶非常喜愛 CarPlay,而它也徹底改變了人們與車輛的互動方式。透過 CarPlay Ultra,我們正與車廠攜手重新構想車內體驗,讓整體系統更加整合且一致。

Borchers 補充,這一代 CarPlay 提供駕駛者更智慧、更安全的方式在車內使用 iPhone,同時深入整合車輛系統,並展現每個品牌獨有的設計風格。很高興能與 Aston Martin 一同啟動 CarPlay Ultra 的首波推廣,而這僅僅是開始,未來還會有更多車廠加入行列。

官方認為,新一代 CarPlay 將與汽車有前所未有的深度整合;CarPlay Ultra 可將內容延伸至駕駛者所有螢幕,包括儀表叢集,並提供動態、精緻的選項,如時速表、轉速表、油量表、溫度計等,讓整體駕駛介面擁有一致且具美感的視覺風格。駕駛者可自訂是否在儀表板中顯示來自 iPhone 的資訊(如地圖、媒體播放),以及來自車輛本身的數據,例如進階駕駛輔助系統與胎壓資訊等。

此外,駕駛者還可透過螢幕操作、實體按鈕,或是 Siri 語音助理,在 CarPlay 中控制車輛功能,不僅包括收音機、空調等標準項目,還能操作車輛專屬的進階功能,如音響系統設定或性能模式切換,帶來更加直覺、流暢的操控體驗。CarPlay Ultra 也引入由 iPhone 驅動的小工具(Widget),可完美對應車內螢幕與儀表叢集,提供一目了然的即時資訊。

蘋果指出,CarPlay Ultra 讓車廠能以各自獨特的設計理念,打造符合品牌調性的車載介面。每套客製化主題均由蘋果與車廠設計團隊緊密合作打造,使整體使用體驗宛如為該車款量身訂製。駕駛者也能依個人喜好自訂主題顏色與桌布,展現專屬風格。

Aston Martin 執行長 Adrian Hallmark 表示,Aston Martin 很榮幸能與蘋果合作,並成為首家導入 CarPlay Ultra 的品牌。作為一個品牌,我們對世界級性能的追求早已超越傳統動力與工藝的定義。這次與蘋果的合作,正是我們持續與全球最頂尖企業攜手,為車主帶來獨特體驗與車載功能的具體展現。藉由我們自研的先進資訊娛樂系統為基礎,CarPlay Ultra 將進一步拓展功能與個人化可能性,確保 Aston Martin 持續在車載科技領域保持領先地位。

(首圖來源:蘋果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5/16/aston-martin-carplay-ultra/
1384399 TW zh 1747364589521 1747450989521 美國國防部 AI 確保關鍵金屬礦產,30 家上下游產業與投資者加入 AI 人工智慧 1747383024000 1747329501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5/15102248/An_aerial_view_of_the_Pentagon_Washington_D.C._May_15_2023.jpg 川普政府推翻許多拜登政府時代的施政,不過有一項倒是延續了,那就是拜登時代為了對抗中國在關鍵礦物領域的影響力,美國國防部推動用人工智慧預測來提高關鍵礦物價格透明性的計畫,如今,這項計畫已經有 30 家相關企業參與。

美國國防部「國家安全公開價格探索」(Open Price Exploration for National Security)人工智慧計畫的立意在於,考量礦業投資受到國際礦物價格影響很大,當目標礦產大宗價格下跌,許多礦場投資計畫會變得商業上不划算而直接胎死腹中,這對美國想要建立中國以外的安全關鍵礦物來源相當不利,因此,若能預測未來礦產價格,很多因為目前礦產價格太低而打退堂鼓的礦場投資可能起死回生。

這項計畫由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與美國地質調查局(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負責,計畫僱用外包承包商打造人工智慧模型,來建立某項金屬礦物的「結構價格」,藉以增加價格的透明性與預測性。

該計畫並沒有在川普大舉推翻拜登時代政策,以及政府大砍開支中遭砍除,如今已經有 30 家企業加入關鍵礦物論壇(Critical Minerals Forum)成為第一批用戶,有礦業公司、使用關鍵礦產的製造商,以及投資機構等,其中包括德國汽車大廠福斯、銅礦企業 South32、稀土生產商 MP 材料(MP Materials)、以及軍武廠雷神科技。

人工智慧能計算特殊情況

關鍵礦物論壇將以其人工智慧模型,讓會員與更多歐美礦產簽約採購,來降低會員對中國的依賴,人工智慧計算金屬在勞工、處理費用等因素下合理的價格應該是多少,並排除中國傾銷壓低市場價格的市場操控行為,讓買賣雙方都能了解合理的價格。

一些交易已經成形,美國內華達州官員表示將與關鍵礦物論壇合作使用其人工智慧模型來吸引煉銅業投資該州,美國僅有 2 煉銅廠,使得半數銅需求都須進口,這是國防安全戰略上的一大缺口。

該計畫的效果受到質疑,畢竟人類的智慧往往無法超過自由市場,人工智慧可以嗎?但是該計畫的主要目標,不是銅、鋁這種大量交易,市場很容易找到平衡價格的項目,而是較少交易、很容易遭到有心人操控價格的金屬,藉此打破操控者設下的迷霧。

人工智慧也能計算特殊情況,例如,可以讓人工智慧試算,若川普對印尼的鎳課徵 100% 關稅,那 2028 年的供需狀況將會如何?這將可幫助投資人決定要不要投資美國鎳礦,或是購買鎳礦的鎳產出期貨,不論中國如何傾銷,川普是否反傾銷,都能算出一個參考結果,方便企業做風險管理應對措施。

唯一的問題是:這到底準不準?機器學習用來預測油價已經行之有年,但是從來未能很準確,預測礦產價格是否會步上此後塵?尤其是想預測交易較少的項目,也就是說用來訓練的資料更少、更不完整,最終效果如何?是證明人工智慧勝過人腦,或是反而會證明人腦還是勝過人工智慧,就看該平台的實際表現了。

(首圖來源:Air Force Staff Sgt. John Wright, DOD, CC BY 4.0, via Wikimedia Commons)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5/16/us-department-of-defense-ai-secures-critical-metal-minerals/
1382589 TW zh 1747364589522 1747450989522 中國是 14 億人口製造大國,卻不是消費大國 中國觀察 1747382438000 1747329474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3/08/08120739/javier-quiroga-eJR-6Lk5D1M-unsplash.jpg 中國「製造大國」地位毋庸置疑。憑藉廉價勞動力、完備的產業生態圈、相對寬鬆的監管環境、低廉的稅費負擔與有競爭力的匯率政策等多重優勢,中國早已被稱為「世界工廠」。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中國製造業的強大國際競爭力:從豐富的人力供給到緊密配套的零組件供應鏈,以至相對寬鬆的環保與勞動法規,中國為全球品牌提供了成本優勢和效率支撐。然而,同時也應看到,快速崛起的中國製造業面臨新挑戰:美國等主要消費市場需求疲弱,以及美中貿易摩擦的不確定性日益上升。

長期以來,中國懷抱著從製造大國轉變為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其核心在於實現科技自主自強、並在全球高階產業中占據領導地位。這項雄心壯志不僅關乎經濟發展,更深植於中國政府追求「中國人世紀」的強烈願望中。中國的產業政策具有悠久的歷史,其根本目標是發展核心技術,以促進國內經濟增長並鞏固政治基礎。而所謂的「中國製造 2025」即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步發展出來的一個經濟發展口號。

「中國製造 2025」的核心目標,是將中國從「中國製造」轉變為「中國創造」,著重發展高附加價值和高科技產業。這項戰略規劃明確了十大重點發展領域,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產業(如晶片、5G、工業軟體等)、機器人、航空科技以及新能源汽車等。這項計畫背後最主要的驅動力、在於掌握先進技術的自主權,並降低對外部供應鏈的依賴。對技術獨立性的追求,反映出中國對依賴外國技術所可能帶來的脆弱性的戰略擔憂,尤其是在地緣政治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從這可以發現,中國與美國正是一體兩面,一個希望成為創造性科技大國、一個則希望成為製造大國,兩者都在追求自己沒有的東西)。

然而,實現這宏偉目標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當前中國正同時面臨兩大主要挑戰:首先,是持續疲軟的國內需求。消費者支出和信心的長期問題,正對中國製造業的可持續增長構成威脅。其次,是與美國之間不斷升級的貿易戰。這場貿易和技術衝突對中國的高科技製造業,特別是半導體產業,造成了顯著的阻力。

▲ 貿易逆差極大的美中貿易。(Source:El PAIS

內需困境:消費結構與居民支出壓力

對比強勁的製造能力,中國國內消費顯得相對疲弱──官方資料顯示,2024年中國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資薪金收入占比約 56.5%,而財產性收入僅約 8.3%。換言之,住房租金、股息等財產性收益在家庭總收入中占比偏低,這暗示著中國民眾對投資和資產升值的依賴度較低,而對傳統薪資依賴度更高。不僅如此,消費支出結構亦反映出中國家庭承擔的沉重負擔。2024 年人均消費支出中,食物、煙酒占比高達 29.8%,遠高於美國 2023 年僅 11.2% 的食物支出比重。此外,住房等必需生活開支也占了中國家庭支出的顯著比重。相比之下,美國家庭的收入中可自由支配部分較大,於教育、休閒、旅遊等非必需品的支出比例明顯高於中國。

這種支出結構差異反映了中美兩國不同的社會保障和財富分配狀況。中國不少家庭必須將收入集中於住房、醫療、教育等基礎需求,留下可自由支配的餘額甚少。這一點從調查數據也可窺見端倪:德意志銀行最新消費者調查顯示,今年受訪者中有高達 52% 的人願意增加可自由支配支出,創一年來新高,然而之前受訪者中,只有約 44% 認為自身財務狀況較去年好轉,表明民眾對收入改善有所預期,但實際的生活支出空間仍然有限。消費者信心的這種「半信半疑」反應,與中國長期的儲蓄偏好、和有限的家庭負債承受能力不無關聯。

貿易戰新變數:更高關稅下的衝擊

具體的資料分析來看,中國與美國消費組成差異明顯。食品支出方面,前文提到中國家庭近三成支出是糧食、菸酒等,美國人均食物支出占比多年維持約 11%。財產性收入(包括租金收入、投資收入等)中國可支配收入占比只有約 8%。相比之下,美國普通家庭財產性收入比重通常更高,例如房貸利息、股息和企業分紅等,這讓美國人能從資產運作獲額外收入。

非必需品消費方面,中國家庭仍較為保守,根據統計,2024 年教育、文化、娛樂的支出僅占約 11.3%;美國食品、住房、醫療等必要支出比例相對較低,可自由支配消費(如旅遊、休閒娛樂等)比重更高。差異顯示,若中國要提升內需,除了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還需改善社會保障和收入分配,釋放民眾消費意願和能力。

美國川普政府持續升級對中國商品的關稅壁壘,繼先前已累計的 34% 關稅後,一度再加徵 50 個百分點,使部分中國輸美商品實際稅率曾達 145%,低附加值產品恐遭擠出美國市場。同時,美國亦對中國低價小件包裹徵收高達 90% 的關稅及附加費用。面對美方動作,中國政府隨即反制,於 2025 年 4 月宣布將美國進口商品關稅由 84% 調高至 125%。而最新的情況是,中美雙方近期調整關稅,目前中國對美國商品徵收 10% 關稅,美國對中國商品課徵 30% 關稅,為期 90 天。 中方聲稱此舉是對等回應美方壓力,但也將導致中國進口商為美國高端消費品支付更高成本,進而推升其在中國市場的價格。

事實上,雖然中美彼此都有進出口貨品,但在美中貿易逆差達到 3,000 億的狀況下,即便是 30% 關稅也會讓中國的出口飽受衝擊。對於這些在當地遍地開花的中小廠家而言,突然加徵的關稅將破壞他們原有的成本結構,不得不以更低利潤、甚至虧本的價格在國內市場尋找出路。而原本受到高關稅擠壓的部分高單價商品(如紅酒),原本因關稅可能增長數倍的價格,現在也因為美中關稅降溫 90 日而得以喘一口氣。

▲ 2024 年中國人均消費相關占比。

內需代表經濟信心與消費動能

面對內憂外患,中國政府已多次強調要擴大內需,提振消費──德意志銀行 3 月報告顯示,與去年相比,今年約 54% 的受訪者表示自身財務狀況比去年好(高出平均值 10 個百分點);願意增加可支配支出的受訪者達到 52%,為一年來最高。此調查反映部分城市居民對收入增長與經濟前景持樂觀態度,或與政府近期針對育兒、教育、養老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有關。與此同時,實際消費活動也出現增長。清明三天小長假期間,全國國內旅遊人次達到 1.26 億,與同期相比增長 6.3%;旅遊總花費則達到 575.49 億人民幣,與同期相比增 6.7%。

儘管尚難以扭轉全年低迷格局,居民在節日期間的旅遊與休閒支出依然呈現小幅增長,帶動了餐飲、住宿、交通與零售等多個服務業分項的復甦。官媒評論指出,假期文旅市場春意盎然,文化創意和傳統習俗等新興旅遊消費形式也備受歡迎,這些對於中國的消費能力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但內需不足,也是出口大國很難一夕之間改變的狀況:上半年以來,中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和核心通脹率持續低迷,甚至陷入了通縮的邊緣。官方統計顯示,2024 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比起 2023 年僅上漲 0.2%;而當前的低利率環境下,家庭偏向儲蓄而非借貸消費的趨勢尚未改變──中國央行近期雖先後下調房貸利率、放鬆三孩政策下的貸款限制,並承諾向銀行釋放更多支持民生和科技創新的資金,但消費者對未來經濟走向的謹慎仍未完全消散。德意志銀行首席中國區經濟學家熊奕曾指出,近期的信心改善給政府提供了緩衝期,但要將短期刺激轉化為持久內需增長,仍需要關鍵改革,讓政策效果得以最大化。

▲ 2023 年暴漲與疫情的結束有關係。(Source:中國國家統計局

中國的短期政策回應

面對這一系列內外部挑戰,中國當局已經採取了一些短期刺激措施,但長遠來看,提振內需需進行更深層次改革。外媒普遍評論認為,在當前擴大消費的規模和方式有限的情況下,單靠以舊換新、補貼家電等刺激方案並非根本之策。正如經濟學人智庫的資深經濟學家徐天辰所說,中國今年將大幅加碼消費補貼預算,預計補貼總額從去年的 1,500 億人民幣,增加到今年的 3,000 億人民幣。不過北京主要的補貼限制都以低價家電、數位產品的補貼為主,顯見富裕群體的大額消費不在補貼之列。但實際上來說,制度性的改革仍有其長期必要性,包括完善低收入社會保障、增加天平另一邊的家庭收入,讓財政天平朝著低收入群體傾斜,才能有效解決長期的內需不振問題。

社會福利通常也被視為是否能增加消費意願的關鍵之一,畢竟如果你需要花費過多金額在如教育、醫療、養老的基礎需求上,你就很難有其他的餘裕可以將支配收入用於其他領域。中國在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上的投入提升,可以減輕家庭後顧之憂;而提高農村與城鄉低收入群體的可支配收入,則能拓寬整體消費市場。中國日報等官媒也報導:專家認為增加對社會公共福利的投資,是對衝「有效需求不足」的關鍵手段。這種觀點與國際機構的研究相呼應:一些預測認為,若中國能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 GDP 的比重從目前約 45% 提高到全球平均(60%~70%),將有助於消化過剩產能、增強進口需求,同時緩解與貿易夥伴的摩擦。

改革的難度永遠都存在,要經濟成長還是社會穩定一直都是一門藝術──尤其可能需要放棄部分「面子」工程、把更多資金投入於人民切身利益。就如羅德姆集團報告所言,中國擴大消費需要動用「數十兆人民幣的財政資源」來補貼社會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這意味著對財政和稅收體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包括重新分配政府支出、推行地方政府借貸轉補貼等。而每一步都可能衝擊既得利益,並在短期內影響一些中產家庭利益。以中國過往的經濟手段來看,中國當局更可能選擇緩慢改革不急進的策略,容忍增長放緩甚至通縮、以換取改革推行的時機。

中國如今正處於「強製造、弱消費」的矛盾中:一方面,強大的製造業和完整的產業供應鏈,為全球的消費品提供了一個方變得製造環境,但這導致中國恰好與美國相反,強大製造業造就強大出口產業,但好處難與 14 億人口分享,導致內需受限分配不均、經濟結構偏重製造、強大的製造也造就出口產業。貿易戰並不單純是美國受創,中國 2024 年對美出口 5,000 億美元,占出口總值的 15% 左右,關稅戰將推升美國通膨、同時也將影響中國出口商與相關從業人員,導致中國製造業的 1.2 億從業人員受到影響。在此背景下,中美關稅戰假設再度升級,無疑對雙方經濟造成重大影響。

▲ 新加坡公共電視台 CNA 報導中國經濟。

2 億人富足就能撐起全中國?

中國能否推動財政、稅收、社保改革,使居民收入和消費同步增長,將直接決定經濟結構調整成效。2015 年中國的社保支出為 2.38 兆人民幣,與同期相比為 10.2%,當年中國的經濟成長率為 6.9%;短短九年間,社會保障支出達 5.08 兆人民幣,占公共預算 15.8%,已比 2015 年 13.5% 多不少。但中國低廉勞動成本,使中國雖有全球最大製造業產值,但工人保障極其薄弱,失業保險率僅 60% 遠低於美國 90%,社保支出不足使人民選擇儲蓄而非消費,都限制內需成長。另一方面 2024 年中國農村養老金平均每月 150 人民幣,也遠低於千萬人大城市的 3,000 人民幣,貧富差距更使消費水準低落,這些都是中國要增加內需消費的問題。

曾有說法認為中國 14 億人口,只要 2 億人富足即可撐起整個國家。這假設認為中國龐大人口只要約 14%(約 2 億人)達中產或富裕階級,消費力即可取代出口與投資,成為經濟成長支柱;但中國雖有 2.5 億中產階級,消費力卻集中少數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2024 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2 萬人民幣,農村僅 2.1 萬元,城鄉收入比達 2.39:1。農村人口約 4.8 億,占總人口 34%,低收入限制消費能力。即使 2 億中產階級消費力強,剩餘 12 億人低消費水位仍拖累整體內需,2024 年居民消費支出成長僅 5.8%,遠低於 GDP 成長率。

換句話說,中國要改善強出口、弱內需,經濟成長逐漸放緩時越發困難,所以出口局面勢必維持,且要想辦法現有經濟條件下提升社保環境、增加農村可支配收入與銷售,才有機會解決內需困境,也避免將來貿易摩擦衝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5 月將生效,咸認為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法案,也代表北京知道減少收入差距才能有效提高內需,過往著重都市發展政策可能轉向。

(首圖來源:Unsplash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5/16/chinas-exports-outpace-domestic-demand/
1383305 TW zh 1747364589524 1747450989524 科學家開發新 AI 工具,透過自拍照就能推算「生理年齡」 AI 人工智慧 1747381202000 1747316059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5/13183305/FaceAge-App1.jpg 許多人外貌看起來的年紀可能與實際年齡有很大的落差,有的人看起來很年輕,有些人卻被嘲笑「老在等」。這種看起來的年齡,被稱為「生理年齡」(Biological Age),是判斷某歲數下算不算健康的重要依據,也是協助醫生決定最合適治療方式的重要指標。

一項刊登在《柳葉刀數位健康》(Lancet Digital Health)期刊的新研究指出,以往醫生習慣透過「目測」病人面容來判斷健康狀況的判定技能,未來有可能交由 AI 代勞。

美國波士頓麻州總醫院(Mass General Brigham)科學家開發一款名為 FaceAge 的 AI 工具,該工具基於演算法能藉由像是自拍照之類的簡單照片,就能判斷出一個人的生理年齡,以做為醫生決定癌症病患是否可以採用某特定化療法的重要參考依據。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預計在一至兩週內開始招募約 50 名病患進行先導研究。他們透過大約 5.9 萬張 60 歲以上被推定為健康者的照片來訓練 FaceAge。這些照片大多來自維基百科與 IMDb(網路電影資料庫)等公開來源,另有部分來自 UTKFace,其為一個涵蓋從不到 1 歲至 116 歲大頭照的大型資料集。

臉看起來越老,預後存活率也越差

FaceAge 開發人員使用 6,200 名病患接受放射治療時所拍照片進行測試,結果該演算法判定,這些癌症病患的平均生理年齡比實際年齡老了約 5 歲。此外 FaceAge 發現,臉看起來越老,預後存活率也越差。

除此之外,科學家並在另一項實驗中發現,醫生僅憑照片預測癌末病患在 6 個月內的存活率,其正確率只有 61%;若同時透過照片與臨床資訊進行判斷,正確率提高到約 74%;若同時提供 FaceAge 結果與病歷資料,預測準確率更提升到 80%。

研究人員強調,FaceAge 並非用來取代醫師的判斷,而是提供一種客觀量化方式,以協助更全面地掌握病患的臨床狀況。

儘管目前 FaceAge 是以癌症病患為主要判斷對象,但科學家們也計劃進一步測試該工具在其他疾病判定上的表現。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工具仍需進一步訓練,以處理影響人臉照片結果的眾多變因,例如光線、化妝、膚色,甚至整型。他們正積極了解如何讓該演算法對這些變因具備更強的抗干擾能力。

(首圖來源:Mass General Brigham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5/16/new-ai-tool-predicts-your-biological-age-from-a-selfie/
1384858 TW zh 1747364589525 1747450989525 華納兄弟探索策略大迴轉,串流平台「Max」今夏改回「HBO Max」 數位內容 1747342166000 1747391181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5/15175329/HBO-Max-logo.jpg 華納兄弟探索(Warner Bros. Discovery)集團旗下串流平台「Max」,將在今年夏天更名、回歸「HBO Max」。

華納兄弟探索 2020 年以 HBO Max 為名推出串流服務,隔年改為 Max,捨棄了電視界最有名的頻道品牌名稱,因而引發討論,如今竟又改回「HBO Max」。

回顧華納兄弟探索串流服務的發展歷程,過去 HBO Max 取代了 HBO Now(按次付費串流服務)和 HBO Go(有線電視用戶串流服務),故歷程大致為 HBO Now → HBO Go → HBO Max → Max 最後又回到 HBO Max。不過,更名目的在於強化品牌定位和內容策略,串流服務的功能和收費方式應不會有大幅度變動。

華納兄弟探索 14 日於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舉行發表會,執行長扎斯拉夫(David Zaslav)宣布這項決定。

「我們的全球串流服務強勁成長,建立在節目品質之上。今日我們重新引進 HBO 品牌,進一步加速未來數年成長」,扎斯拉夫在新聞稿表示,將 HBO 品牌重新納入 HBO Max,進一步推動串流服務前進,強化訂閱會員對其獨特性的期待。

「有鑑於我們目前的發展方向和強勁動能,我們認為 HBO Max 更能準確傳達目前的消費者主張,也具體展現我們隱含的承諾,即提供獨一無二的內容」,HBO 和 Max 內容部門執行長布洛伊斯(Casey Bloys)表示。

華納兄弟探索高層究竟是怎麼想?或許可從布洛伊斯本月接受外媒 Puck 採訪回顧上次更名,以此一窺究竟。

「回想 AT&T 最初推出 HBO Max 時,把 HBO 放進名稱引起爭議,很多人說『天啊,HBO 將跟《六人行》並列在一起』。」布洛伊斯說,「當時的想法是,一旦把 HBO 加進去,它就定義了平台上的所有內容。」

「即使 2 年前,我們仍在尋求『為所有人服務』的定位。大家都想成為下一個 Netflix,但這麼做成本實在太高⋯⋯我們接受並理解現況,目前大多數訂閱會員擁有 Netflix,也會使用亞馬遜⋯⋯當規劃媒體內容時,重點在於能為觀眾加點什麼。」布洛伊斯又說,「我們做了大量研究和焦點團體調查,發現訂閱會員想要的是 HBO 節目、劇情片、喜劇、紀錄片、付費電影等等,基本上就是華納兄弟的電視庫。」

▲ 想不到吧,「HBO Max」回來了。(Source:shutterstock)

從 2025 年第一季財報來看,華納兄弟探索將串流業務定位為成長引擎,增加 530 萬會員,使會員總數達 1.223 億。此外,串流營收 27 億美元、年增 8%,調整後 EBITDA 增至 3.39 億美元,優於華爾街分析師的預期。

扎斯拉夫在財報電話會議表示,與 Netflix 這種高流量、廣泛內容的服務商相比,華納兄弟探索嘗試回歸「少即是多」的策略。

「關鍵不在於數量,而是我們鑑定的內容品質。」扎斯拉夫說,「我們不會淹沒在市場裡,我們要講最好的故事,也會善用多年下來累積的優質內容。」

(首圖來源:華納兄弟探索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5/15/warner-bros-discovery-announces-max-to-become-hbo-max-this-summer/
1384819 TW zh 1747364589527 1747450989527 台灣首個自製衛星星系「福衛八號」,總統視導驗測整備進度 天文 1747329321000 1747330036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5/15171500/FS-8A-Formosa-satellite.jpg 由 8 顆衛星組成的「福衛八號」為台灣首個自製衛星星系,第一顆衛星(FS-8A)預定 8 月運至美國、10 月發射升空。賴清德總統今日與國科會吳誠文主委蒞臨國家太空中心(TASA)視導整備近況,期勉 6 月底前完成所有衛星環境測試與驗證。

太空領域是全球急速發展的新興產業,基於台灣高科技研發及製程優勢,政府正透過「第三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深耕太空產業,該計畫第一個項目即福衛八號衛星星系,能提高台灣遙測地表影像能力與效率,透過與民間產業合作打造自製、自主衛星的過程,帶動台灣太空科技及產業發展。

福衛八號由六顆高解析度+兩顆超高解析度光學遙測衛星組成,自今年起逐年發射,預計 2031 年布建完成,其平面解析度明顯比現役福衛五號高,可為遙測成果帶來更多應用面突破。

太空中心吳宗信主任表示,福衛五號解析度 2 公尺,福衛八號前六顆原始解析度 1 公尺、後兩顆原始解析度小於 1 公尺,代表從原先只可拍到「模糊車影」進階到可辨識車輛形狀,能分辨出卡車或轎車。

另福衛八號衛星星系將以「團隊合作」模式進行取像任務,頻率由每兩日再訪同一地點提高為每天三次,地表影像更清晰,能更豐富國土影像監測網與地表影像資料庫。

(首圖來源:太空中心提供)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5/15/fs-8a-formosa-satellite-tasa-taiwan/
1384797 TW zh 1747364589528 1747450989528 友達執行長 SID 顯示週發表主題演講,攻 Micro LED、AI 研發量能 xR/AR/VR/MR 1747329266000 1747382768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5/15170833/AUO-at-Display-Week-2025-1.jpg 全球顯示技術盛會 2025 SID 顯示週(Display Week 2025)登場,友達光電執行長暨總經理柯富仁親率團隊參展,更擔任主題演講嘉賓,以「Redefining Displays: Inspiring New Possibilities」為題發表演說。

過去顯示器對數位空間而言僅做為顯示螢幕,並受限於滑鼠操作、手指觸控等互動方式。柯富仁談道,因應 AI 蓬勃發展,革新元宇宙、擴增實境(AR)、機器人等應用發展,帶動未來顯示技術進化成沉浸式、互動性更強、整合性更高之境界,甚至做到 Display on Demand,只在需要時才會顯現等解決方案,顯示器成為打破現實與虛擬界線的互動載具。

未來 AI 終端裝置需要更多顯示介面串聯,柯富仁認為 Micro LED 顯示技術將成主宰 AI 應用的終極武器。透過 Micro LED 高解析且透明、無縫拼接、可撓多變等優勢,搭載 AI 功能,使 Micro LED 應用從高階顯示拓展至移動、零售、醫療、娛樂、教育及 AI 光通訊等軟硬整合解決方案,為產業帶來成長動能。

友達搶先布局 Micro LED 顯示技術多年,並致力提升產品良率和成本效益,引領 Micro LED 生態圈並加速產品落地。

柯富仁點名,移動場域的車用應用將成 Micro LED 顯示技術最具潛力的先行者。友達與 BHTC 共同打造 Smart Cockpit 2025,一系列車用 Micro LED Display HMI 解決方案涵蓋幻境全景天幕、XR 互動智慧窗、多變形態中控顯示等,重新定義智慧座艙。

友達展出 Micro LED 和 AI 應用

友達在 2025 SID 顯示週展示以 42 吋透明 Micro LED 顯示器拼接而成的「64 吋透明 Micro LED 顯示器」,具備高透明度、1,000 nits 高亮度、廣色域、三邊無邊框的無縫拼接等特性,可運用在零售、藝術展覽、商業空間等場域。還打造雙面獨立顯示 17.3 吋透明 Micro LED 顯示器,針對雙面影像漏光干擾進行最佳化,將視覺訊息與現實環境無縫融合,使互動顯示體驗迎來新篇章。

▲ 64 吋透明 Micro LED 顯示器。

友達車用 Micro LED Display HMI 解決方案以 AI 技術注入 Micro LED 顯示器,其中 13 吋 Micro LED 抬頭顯示器,在陽光下或黑暗中皆能清晰可見。透過車運算方案整合儀表板、中控台及副駕顯示器,一體式全景打造 47.5 吋無界透明顯示介面,不同光照條件仍保有清晰可視的駕駛視野和資訊娛樂介面。

▲ 13 吋 Micro LED 抬頭顯示器。

以 AR 技術為基礎,友達自主開發光學波導技術、製造及設計概念,結合生成式 AI 的 AR 智慧眼鏡利基應用。採用奈米壓印 SRG 繞射光導波(Diffractive Waveguide)技術開發,將虛擬影像直接投射至眼鏡鏡片,亮度均勻且清晰顯示,且能整合即時翻譯、空間辨識等功能,大幅提升工作效率和沉浸式互動娛樂體驗。

▲ 具光學波導技術、製造及設計概念的 AR 智慧眼鏡。

友達開發 32 吋 2D / 3D 桌上型專業顯示器,將專業設計的光學膜結合 4K / 8K 超高解析度螢幕,以低串擾演算法優化 3D 顯示效果,搭載自動眼球追蹤功能,即時調整 3D 圖像,不需任何穿戴式裝置就能享受沉浸娛樂視覺饗宴。

友達推動顯示器、AI 及 ESG 永續共好,開發出 27 吋 FSC 色序型顯示器和 32 吋 HiRaso 超低功耗戶外顯示器。前者採用新型液晶材料,融合超高刷新率、主動式 RGB LED 背光技術及 AI 優化的色分離演算法,提供出色的視覺體驗。後者則透過獨家 HiRaso 膽固醇液晶雙穩態技術,擁有寬溫使用優勢,不僅提供鮮豔色彩、NTSC 25% 色域的視覺效果,更能 3 秒內能刷新顯示內容,達到超低功耗、耐用且環保省電訴求。

▲ 27 吋 FSC 色序型顯示器。

(首圖為友達光電執行長暨總經理柯富仁,圖片來源:友達光電)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5/15/auo-at-display-week-2025/
1384791 TW zh 1747364589529 1747450989529 2 奈米製程大戰將至,台積電端出一數字瞬間海放對手 Samsung 1747328427000 1747382747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3/31144412/TSMC-Kaohsiung-Facility-2.jpg 就在台積電即將於 2025 下半年推出劃時代的 2 奈米 N2 節點製程之際,其競爭對手英特爾的 Intel 18A 製程也緊鑼密鼓開發。市場甚至傳出,包括輝達 (NVIDIA) 和博通 (Broadcom) 等 ASIC 設計大廠,都已開始測試 Intel 18A,同時三星晶圓代工部門也積極與輝達、高通等客戶洽談評估 2 奈米製程,希望地緣政治變局下爭取訂單。由此可見,當前頂尖晶圓代工廠的競爭焦點,已全面轉向 2 奈米競逐。

儘管市場競爭態勢已然確立,各家廠商皆積極備戰,然而,目前的市場發展態勢仍以台積電獨占鰲頭,英特爾與三星則明顯落後。根據台積電於 5 月 15 日技術論壇台北場上公布的資訊,其 N2 製程不僅維持原訂計畫,將於 2025 年下半年進入量產,且其 256Mb SRAM 的平均良率已超過 90%。更值得一提的是,N2 量產第二年的新設計定案 (tape-outs) 數量,相較於同期的 N5 製程,大幅成長了四倍。

至於備受矚目的 N2P 製程,亦按計畫將於 2026 年下半年開始量產。相較於 N3E 製程技術,N2P 將能在相同功耗下提升高達 18% 的運算速度,或在相同速度下降低約 36% 的功耗,同時邏輯密度也將增加 1.2 倍。此外,另一改良型 N2X 製程預計將提供約 10% 的最大時脈頻率 (Fmax) 提升,並計畫於 2027 年投入量產。整體而言,N2 製程獲得客戶高度採用,第一年的採用量即為 N3/N5 同期的兩倍,第二年更達到四倍之多。外資報告甚至指出,在此強勁的需求下,N2 節點製程有望超越 N3,成為台積電最暢銷的製程技術。

相較於台積電對 N2 製程的樂觀展望,被視為背水一戰的英特爾 Intel 18A,儘管目前正積極最佳化製程並爭取客戶,但其後續發展仍有待觀察。英特爾日前晶圓代工大會數據,Intel 18A 整合 PowerVia、BSPDN 等,較上代 Intel 3 密度提升超過 30%。PPA (效能、功耗、面積) 方面,採用 Intel 18A 標準 Arm 核心架構的晶片,1.1V 電壓下可實現 25% 的速度提升以及 36% 的功耗降低。此外,Intel 18A 的面積利用率也優於 Intel 3,製程具更高面積效率和更高設計密度潛力。

從已公布數據看,Intel 18A 的確展現不俗實力,這也成為英特爾積極爭取高通與博通等潛在客戶的重要依據。路透社報導,英特爾財務長 David Zinsner 在摩根大通(J.P. Morgan)於波士頓舉行的全球科技、媒體與通訊會議就坦言,試產晶片後部分客戶已退出,實際承諾的量並不大。台積電 N2 尚未量產,便預估量產第二年客戶採用數量較 3 / 5 奈米翻漲四倍,兩者有天壤之別。

韓國朝鮮日報引述市場人士消息,三星晶圓代工部門很快進入輝達 GPU 和高通 AP 的 2 奈米效能評估最終階段。三星晶圓代工正積極努力,不僅要提升自家 Exynos 2600 量產,更著眼於客戶供應商多元化的趨勢,希望地緣政治考量下,爭取到部分 2 奈米訂單。

台海地緣政治風險日益升高,促使全球大型科技公司意識到不能過度依賴單一供應商台積電。因此,即便初期效益可能不如預期,潛在客戶近來也已開始評估與三星合作的可能性。這顯示當前市場多數客戶仍傾向與台積電合作,但基於地緣政治的考量下,也開始嘗試與三星晶圓代工部門建立合作關係。

法人指出,先前傳出 AMD 傾向採用台積電在美國的產能,並計畫將原先給三星晶圓代工部門的 4 奈米產能訂單,將轉移至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晶圓廠的消息來看。未來地緣政治因素能否在產業內持續發酵,還是台積電能藉美國晶圓廠吃到其他競爭對手的商機,仍有待進一步觀察。

(首圖來源:台積電)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5/15/tsmc-leads-in-2nm-war/
1384779 TW zh 1747364589531 1747450989531 太陽風暴點亮火星夜空,火星車首拍攝到肉眼可見綠色極光 天文 1747327604000 1747327604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5/15164428/aurora-green.jpg 耕耘火星多年,我們終於首次從火星表面拍到肉眼可見極光!2024 年 3 月中旬,太陽噴發耀斑並伴隨日冕物質拋射(CME),引起太陽系多顆行星大氣相互作用發出驚人光芒,幸運地,NASA 毅力號火星車在當下拍到火星出現綠色極光景色。

當太陽高能帶電粒子被地球磁層偏轉,沿著磁力線移到兩極地區並與大氣分子相互作用,絢爛極光便形成,最常見極光顏色為綠色,是被激發的氧原子於 557.7 奈米波長下發出的光。

除了地球,太陽系其他擁有濃厚大氣層和磁場的行星也會形成極光,包括木星(極光能量強烈且多彩)、土星(極光通常呈現白色或淡色)、天王星(但較少觀測到,因為天王星磁場不對稱)、海王星(有極光但罕見)。

火星、金星因為缺乏全球性磁場,基本上沒有典型極光,但某些區域能觀測到局部電氣現象,以前科學家便檢測過火星極光,但它們以人眼不可見的紫外波長出現。

這些年科學家相信火星可能出現綠色極光,只是未曾撞見,直到 2024 年 3 月 15 日發生一場太陽風暴,奧斯陸大學團隊觀察到日冕物質拋射(CME)朝火星前進後,立刻使用模擬評估 CME 是否能觸發火星長時間極光以便儀器檢測,終於在第 4 次嘗試成功,NASA 毅力號火星車 SuperCam 光譜儀、mastcam-Z 相機於 3 月 18 日首次捕捉火星夜空肉眼可見的綠色極光。

雖然火星的綠色極光(見下圖)看起來絕對沒有地球極光絢爛,但至少確認火星天空帶有明顯綠色調,未來前往火星探險的太空人或有機會看到類似光芒,也表明火星大氣存在氧氣分子才能形成綠色極光。

▲ 毅力號首次拍攝火星出現綠色極光。(Source:NASA

(首圖僅為示意圖,非實際火星極光,來源:pixabay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5/15/mars-rover-perseverance-aurora-green/
1384771 TW zh 1747364589532 1747450989532 ChatGPT 新支援 GPT-4.1 系列模型,適合快速編碼和分析 AI 人工智慧 1747327491000 1747329322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4/05003418/OpenAI-open-model-feedback.jpg OpenAI 在 X 發文宣布,ChatGPT 新支援 GPT-4.1、GPT-4.1 mini 模型。

GPT-4.1 系列有助於軟體工程師使用 ChatGPT 進行程式碼編輯和除錯,與去年推出的 GPT-4o 相比,GPT-4.1 在程式設計和指令遵循方面表現更好,運行速度優於 o 系列推理模型,面對編碼需求可做為 o3、o4-mini 的替代品。

OpenAI 逐步向 ChatGPT Plus / Pro / Team 付費訂閱用戶開放 GPT-4.1,另外 GPT-4.1 mini 則向所有 ChatGPT 用戶提供服務。隨著新的模型加入,OpenAI 將在 ChatGPT 移除適用所有用戶的 GPT-4.0 mini。

今年 4 月,OpenAI 透過 API 推出 GPT-4.1 及 GPT-4.1 mini、GPT-4.1 nano,只開放開發者選用。

當時 AI 社群紛紛批評 OpenAI 在沒有發表安全報告的情況下釋出 GPT-4.1,似乎降低了模型透明度。OpenAI 也澄清此事,儘管 GPT-4.1 在性能與速度優於 GPT-4o,但並非一款前沿模型,認為不需要採取安全報告這樣的做法。

以 OpenAI 的標準安全評估來看,GPT-4.1 與 GPT-4o 表現相當。

「GPT-4.1 並未引進新模態或與模型互動的新方式,其智慧程度也沒有超越 o3。」負責OpenAI 模型安全的海德克(Johannes Heidecke)在 X 表示,「儘管這款模型的安全考量不容忽視,但與前沿模型相比,其安全要求有所不同。」

OpenAI 啟用新的「安全評估中心」,發表更多關於 GPT-4.1 和其他模型的更多資訊。OpenAI 承諾將會更頻繁地公開模型安全評估結果,以提高模型透明度。

(首圖來源:OpenAI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5/15/gpt-4-1-is-available-directly-in-chatgpt/
1384754 TW zh 1747364589533 1747450989533 英特爾估旗下晶圓代工業務,2027 年 14A 節點達損益平衡 半導體 1747326613000 1747382626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08/20111603/Intels-headquarters-facilities-in-Santa-Clara-California.-2.jpg

由於大舉投資新製程技術與產能擴充,英特爾晶圓代工部門每季仍虧損數十億美元,該公司希望該部門能在 2027 年達到損益平衡,也將推出 14A 製程技術,並啟動 18A-P 製程的量產。

英特爾本週重申,旗下首款採用 18A(1.8奈米級)製程的產品,代號為 Panther Lake 客戶端處理器將於年底上市,並於明年量產。該製程技術也將應用於 Xeon 處理器(代號 Clearwater Forest)及部分第三方產品。從英特爾角度來看,18A 將做為外部客戶的概念驗證(proof-of-concept),若該節點取得成功,將有更多潛在客戶導入後續製程,如 18A-P 與 14A(1.4 奈米級)。

英特爾財務長 David Zinsner 在摩根大通全球科技、媒體與通訊會議上表示,需要看到更多 14A 節點的外部訂單,而不僅是 18A,「我們有很多潛在客戶,然後進行測試晶片製作,部分客戶會在測試階段退出,剩下的會繼續走下去。所以目前為止,確定的訂單量不大。但我們必須先透過自家產品證明我們自己,之後才能逐步獲得更多客戶的關注與合作。」

Zinsner 坦言,如果公司選擇在 14A 製程技術中採用 High-NA EUV,那初期成本勢必會上升。英特爾希望,新一代晶圓廠設備所帶來的優勢能彌補這些額外成本。此外,公司也計劃以 Panther Lake 與 Nova Lake 處理器增加內部晶片產量,藉此提升毛利率與產能利用率。

英特爾也希望晶圓代工部門能在 2027 年達到損益平衡,自那時起實現獲利。Zinsner 表示,「我們仍認為,有望在 2027 年某個時間點達到損益平衡。我們 2024 年提出這個目標時預期會落在 2024 到 2030 年間,而大多數人解讀為約 2027 年,基本上也是我們目前的看法。」

根據 Zinsner 的說法,英特爾晶圓代工若要達到損益平衡,每年僅需外部客戶的數十億美元低到中個位數的營收。18A 節點的大部分產能將用於英特爾自家產品,14A 則需依賴更多外部採用。

據報導,英特爾的損益平衡策略也包括先進封裝、成熟節點(如 Intel 16)以及與聯電、高塔半導體合作所帶來的收入。公司將繼續推動「智慧資本」(smart capital)模式,在內部與外部晶圓產能間取得平衡,並讓晶圓代工業務與自家產品進行競爭,以確保效率與成本控制。

(首圖來源:英特爾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5/15/intel-want-foundry-business-break-even-in-2027/

1384745 TW zh 1747364589534 1747450989534 華紙首季大規模歲修虧損 0.31 元!總座陳瑞和:關稅最壞影響已過 中國觀察 1747326515000 1747326515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5/15162425/6B9E9BFF-A04A-48A6-AA9C-7316F064F8F6-2.jpg 華紙今日召開法說會,總經理陳瑞和表示,第一季適逢春節假期,工作天數較短,台灣三廠與中國鼎豐廠都進行大規模歲修,衝擊第一季獲利表現,而關稅戰對造紙業有利有弊,目前看最壞影響已過,隨著紙漿價格這個月持平,期望是釋放向上訊號,力拚第二季轉虧為盈。

華紙第一季營收 48.3 億元,季減 5.57%,年減 8.57%;毛利率 3.17%,季減 1.47 個百分點,年減 7.02 個百分點;營益率 -9.5%,較去年第四季營業虧損擴大,較去年同期轉負;稅後虧損 3.43 億元,虧損較去年第四季擴大,較去年同期轉虧,每股虧損 0.31 元。

陳瑞和表示,華紙第一季虧損,主要是適逢農曆春節,工作天數較短,台灣三廠與中國鼎豐廠進行 45 天大規模歲修,還有庫藏股轉讓員工認薪資費用,以及終端市場買氣保守,全都影響第一季獲利表現。

針對關稅戰影響,陳瑞和指出,國際局勢動盪難料,全球經濟現正處於極度變動狀態,貿易市場失衡,消費力道持續疲弱,訂單確實受到關稅政策間接影響,目前僅能「審慎保守」以對,但最壞影響已過,歐洲看起來還不錯,目前美中貿易休戰,期望市場朝正常化發展。

陳瑞和說明,匯率對華紙是短期影響,但長期都一樣,因為採購和銷售的美元差不多,所以對關稅議題不予置評,整體關稅戰對造紙業影響有利有弊,像是華紙外銷全世界逾 40 國,各國影響程度不一,這是個複雜的狀況,預計關稅大致底定之後,華紙將會視情況做市場調整。

紙漿價格方面,陳瑞和指出,短纖漿價從去年 10 月每噸 540 美元,一路漲到今年 3 月每噸 610 美元,累計六個月漲幅 70 美元,結果受到關稅戰影響,今年 3 月持平,4 月中國漿價帶頭轉跌,5 月至今回落到每噸 560、570 美元之間,隨著紙漿價格這個月持平,期望是釋放向上訊號。

展望第二季營運,陳瑞和指出,華紙力拚轉虧為盈,包括 4 月開始旗下所有特殊紙、文化用纸及紙板,產品售價調漲 5%,兩岸三座廠完成歲修投入營運,至於台東廠預計第二季歲修,還有第一條木材纖維抽絲紡紗獨特試驗產線,已送樣給客戶爭取訂單,計畫明年量產。

陳瑞和分享,華紙仍將維持既有計畫,持續購置與汰換具節能效益的環保設備,加速綠色低碳製程,重大資本支出包含台灣花蓮廠高效回收生質能發電設施與中國鼎豐漿廠衛生紙機設置,均已按計畫時程執行。

陳瑞和強調,花蓮發電設施完工,預計發電量是目前的 2~3 倍,預計 2028 年達成全綠電,而中國鼎豐漿廠衛生紙機除既有兩條產線外,再新增兩條產線,預計今年 5 月將完工,屆時四條產線產量倍增至每月 7,000 萬噸,更將繼續行銷綠色纖維材料產品,朝低碳方向前進。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5/15/large-scale-annual-maintenance/

1384710 TW zh 1747364589548 1747450989548 台積電張曉強:2 奈米第一年採用度是 3 / 5 奈米兩倍,第二年四倍 半導體 1747325416000 1747327041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5/15155426/TSMC-1.jpg 2025 台積電技術論壇台北場演講,業務開發及全球業務的資深副總經理暨副共同營運長張曉強表示,半導體業正經歷非常重要的戰略變革。以他業界 30 年經驗來說,仍對半導體未來充滿信心。要理解市場,最重要的是關注長期發展趨勢,這些趨勢是由基礎技術、商業或經濟所決定,而非短期市場動盪。

張曉強指出半導體產業時下最熱門的詞彙是 AI。從半導體的角度來看,2024 年被視為 AI 的本命年。AI 應用對各個半導體領域都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而且這個趨勢在 2025 年預計將繼續非常強勁。因此,從半導體應用的角度來看,AI 的主要驅動力是在領先製程節點上,例如 5 奈米、3 奈米,以及未來的 2 奈米。同時,CoWoS 等先進封裝技術也非常重要。

另外,AI 的最大市場來源是高效能運算 (HPC)。基礎上,AI 之所以能引領未來半導體發展,最重要的一個基本要素是能源效率。由於半導體製程技術不斷推進以及設計架構的演進,能源效率大約每兩年會提升三倍 (3X),使得能源效率被認為是未來 AI 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尤其,AI 的許多應用目前都在雲端,未來或擴展到邊緣端,使得未來的半導體環境將完全被 AI 所驅動。AI 應用在各方面都會蓬勃發展。

而就整個市場與應用趨勢來說,智慧型手機的高階機款將大量採用領先技術。然而,即使是最先進的手機,能源效率仍然是最需改進的地方,類比應用的影響力依然很強。至於,汽車方面,雖然汽車市場整體相對疲軟,但在半導體應用方面,汽車對先進製程的採用正在加速。這主要歸因於自動駕駛功能的進步。而且,目前自駕功能晶片大部分仍使用 12 奈米或 8 奈米製程,但未來將加速進入 5 奈米或 3 奈米製程。而且,越來越多車用電子裝置,甚至被視為機器人的先前一步。電動車的製造過程也越來越電子化,如同智慧型手機的製造。

而在機器人方面,真正的機器人,特別是目前熱議的人形機器人,是未來的趨勢。許多汽車製造商正在將汽車的概念延伸到機器人領域。人形機器人需要極高的智慧程度,這來自於先進的處理器。它們需要大量的複雜電子零件和先進軟體來實現功能,例如模仿人手動作。因此,未來的機器人需要達到 10 倍的進步,包括價格、功耗和運算能力。這將需要更先進的製程技術。而網路通訊技術標準約每十年增加 10 倍的頻寬,這意味著需要更多的運算能力。例如,從 Wi-Fi 6 到 Wi-Fi 7,需要更多投資來提供更高頻寬和更多功能。

針對以上的市場發展趨勢,張曉強強調,台積電的技術路線圖具有可預測性,並且是客戶導向的。他們會提前宣布未來兩三年的技術,以便客戶規劃產品。在 N3 製程方面,演講時已進入量產的第三年。持續有衍生的製程,例如 N3E (提升效能)、N3B (提升效能與密度),以及未來針對 HPC 的 N3X (更高效能、更高頻率)。

而接下來的 N2 製程客戶採用度非常高,第一年的是 N3/N5 第一年的兩倍,第二年更是達到了四倍。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也開始採用最先進的製程。至於,新開發 A14 製程預計到 2028 年進入大量生產。該先進製程相較於前一代 N2,A14 的效能將提升 10%,能源效率提升 30%,邏輯密度增加超過 20%。能源效率和邏輯密度的提升對於 AI 和 HPC 應用非常關鍵。A14 也結合了設計與技術的創新。

另外,在 A16 製程方面,則是第一代採用背面供電 (Super Power Rail,SPR) 技術的製程。SPR 將電源網路放在晶圓的背面。A16 的研發進展順利,預計在 2026 年下半年進入量產。而 A16 將為 AI 和 HPC 帶來很多優勢。至於,在未來電晶體技術上,台積電研發團隊正在探索 GAA (Gate-All-Around) 等創新技術。例如,使用 C-Gate (Compound Gate) 材料製作的反相器已展現了優異的性能。材料方面也在研究低維度甚至 2D 材料,以提供未來更多機會。

而為了應對 AI 運算需求,需要更多的運算核心,這催生了 3D 整合技術。台積電已推出 System-on-Wafer 的概念,利用整片晶圓作為中介層 (interposer),這相較於傳統封裝可帶來 40 倍的整合尺寸提升。同時,為了提升能源效率,光電整合是未來重要的方向。目前光電轉換多發生在機櫃頂部,未來目標是將光電元件與電子晶片整合在封裝層級。這能帶來額外約 2 倍的能源效率提升。

最後,除了最先進的邏輯製程,特殊製程技術也非常重要。張曉強強調,這包括感測器 (sensor)、電源管理 (power management, pivic technology)、射頻 (RF),以及嵌入式記憶體 (Embedded Memory)。嵌入式記憶體,特別是嵌入式非揮發性記憶體 (eNVM),越來越多地整合到邏輯晶片中。主流的 eNVM 包括 RRAM (RM) 和 MRAM (Magnetic friend),它們與邏輯製程相容且易於微縮。這些技術能將記憶體儲存單元嵌入邏輯晶片中。

電源管理技術方面,高電壓技術很重要。將高電壓技術導入到較小的製程節點可以大幅降低功耗 (28%) 並增加邏輯密度 (40%)。台積電的電源管理技術發展藍圖也著重於提升電壓能力。

(首圖來源:台積電)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5/15/2nm-customer-adoption-in-the-first-year-is-twice-that-of-35nm/
1384716 TW zh 1747364589549 1747450989549 科技巨頭再裁減人力!亞馬遜設備與服務部門裁員約 100 人 Amazon 1747324552000 1747324834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3/11/15095400/christian-wiediger-rymh7EZPqRs-unsplash.jpg

亞馬遜週三(14 日)證實,將在龐大的設備與服務部門裁員約 100 人。該部門涵蓋的業務範圍包括 Alexa 語音助理、Echo 智慧音箱、Ring 視訊門鈴以及 Zoox 自駕計程車等。

亞馬遜發言人 Kristy Schmidt 在聲明中表示,「做為持續努力提升團隊和計劃效率、並更好與產品路線圖維持一致,我們做出裁撤少數職位的艱難決定。我們不輕易做出這樣的決定,並承諾會在受影響員工的過渡過程中提供支持。」

亞馬遜拒絕透露此次裁員影響部門內的哪些單位。亞馬遜表示,設備與服務部門仍在持續招募新員工。

亞馬遜執行長 Andy Jassy 一直致力於在整個公司削減成本,自 2022 年初來已裁員約 27,000 人,並持續尋找削減成本的方式。設備與服務部門在 2022 年與 2023 年也曾成為裁員對象。雖然今年的裁員規模較前幾年小,但仍持續進行中。

去年,做為推動員工重返辦公室的一部分,亞馬遜著手簡化其企業架構,透過減少管理人員來減少層級、使組織扁平化。Jassy 也訂下目標,到今年第一季結束前,將基層員工與管理者的比例提高至少 15%。

與此同時,其他大型科技公司也持續裁減人力。微軟在週二表示,為了精簡管理層級,將裁員約 6,000 人。

(首圖來源:Unsplash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5/15/amazon-lays-off-100-employees/

1384632 TW zh 1747364589550 1747450989550 輝達海外總部選址五大潛在地段!台北花博與松機均價逾 80 萬元 房地產 1747323227000 1747323493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5/15145738/409493.jpg 輝達(NVIDIA)海外總部在台灣的選址,近期成為熱門討論議題,永慶房產集團根據目前市場上傳出的台北選址地點,整理其房價市況,目前討論度極高的台北花博,近年周遭住宅單價突破 80 萬元,並與松山機場旁土地並列最高,而北士科周遭房價相對較低,成為最實惠的住宅選項。

台北花博周邊獲關注

台北國際電腦展(COMPUTEX 2025)即將登場,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有望宣布輝達海外企業總部的選址,據傳台北市花博園區獲得高度關注,2024 年台北市花博園區平均房價達 80.9 萬元,近五年房價漲幅為 22.4%,目前台北市五個獲得熱烈討論的選址中,與松山機場旁土地並列最高。

永慶房屋研展中心副理陳金萍表示,台北花博園區有相當的腹地,周遭也有捷運行經,交通便利,距離北士科不遠,有望串聯起北士科科技廊帶的發展,但台北花博園區鄰近圓山遺址,若挖掘到古蹟,未來在開發上恐需要更多時間和金錢成本。

至於松山機場旁的軍方土地,不僅鄰近機場和捷運,南邊就是知名的民生社區,生活機能良好,對於未來遷入的高資產族群而言,也是相當宜居的區域,2024 年周遭平均單價 80.9 萬元,近五年漲幅 21.4%,為榜上價格最高的地段之一,但腹地相對狹小,且年底才能交地,目前仍待輝達評估。

南港具交通樞紐優勢

其餘兩個獲得廣泛討論的地址,台電 CR-1 土地和南港調車場皆位於南港區,2024 年周遭平均單價分別為 79.7 萬元和 78.8 萬元,近五年漲幅為 35.3% 和 22.4%。陳金萍表示,南港區過去是北市重要的工業重鎮,有著「黑鄉」的稱呼,但隨著台北市「東區門戶計畫」和產業轉型的推動,南港區逐漸翻轉過往「黑鄉」印象。

陳金萍指出,近年來,南港軟體園區與經貿園區開發日漸成熟,並有 CITYLINK、南港 LaLaport 等高級商場進駐,生活機能日趨完善,受惠區域交通便利多元,兩塊土地附近便有捷運站點,距離松山車站和南港高鐵站不遠,未來輝達海外總部若設置於南港,有望加速南港區的整體發展。

北士科是北市最後一塊完整的重劃區

最後北士科也獲得許多討論。陳金萍指出,北士科作為台北市最後一塊完整的大型重劃基地,被設定為台北科技廊帶的重要地段,自然獲得許多關注,北士科雖然屬於重劃區,但是距離石牌、天母等商圈不遠,生活機能完善。

陳金萍認為,北士科區域內有捷運經過,交通便利,並擁有關渡平原和觀音山景,為相當宜居的區域,再加上北士科位於台北市相對邊陲的地方,房價相對親民,2024 平均房價僅 52.2 萬元,是台北市五大潛在選址地區中價格最實惠者。

陳金萍強調,身為全球生產頂尖 AI 晶片企業的輝達若是落腳台灣,高階人才的湧入可能帶動區域房市的需求熱絡,房價有望水漲船高,但從輝達海外總部選址到正式完工進駐,仍需要一段相對長的時間,過程中可能有諸多變數,而最終選址地點將由輝達公布,還是有可能不在上述名單之列,投資者仍須注意。

(首圖來源:永慶房屋)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5/15/potential-location/

1384673 TW zh 1747364589552 1747450989552 2027 年版 iPhone 可能導入先進 AI 記憶體技術 Apple 1747322141000 1747322141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12/19155617/declan-sun-mT1KkOpwZ_U-unsplash.jpg

據韓國媒體《ETNews》報導,為了紀念 iPhone 問世 20 週年,蘋果正在開發多項技術創新,其中一項核心技術是「行動高頻寬記憶體」(Mobile HBM)。

HBM 是一種先進的 DRAM 技術,透過「矽通孔」(TSV)將記憶體晶片垂直堆疊,顯著提升訊號傳輸速度。該技術目前廣泛應用於 AI 伺服器,因此也常被稱為「AI 記憶體」,可搭配 GPU 支援大規模 AI 運算。

所謂「行動 HBM」,即為針對手機等行動裝置設計的 HBM 變體,其目標是在保有高資料傳輸率的同時,降低功耗與記憶體晶片面積。為提升裝置端 AI 能力。報導指出,蘋果正考慮將 Mobile HBM 與 iPhone GPU 單元整合,作為實現此目標的有力選項。

這項技術有望為 iPhone 帶來在地運行大型 AI 模型的能力,例如推論大型語言模型或進行高階視覺任務,並兼顧低耗電與低延遲。

報導也提到,蘋果可能已與主要記憶體供應商,如三星電子與 SK 海力士,洽談合作方向。這兩家公司目前都在開發各自版本的 Mobile HBM;三星採用名為 VCS(Vertical Cu-post Stack)的封裝技術,而 SK 海力士則研發 VFO(Vertical wire Fan-Out)方案,兩者均預計於 2026 年後量產。

不過,Mobile HBM 在製程上仍面臨挑戰,包括製造成本遠高於現行 LPDDR 記憶體,以及散熱問題,尤其對像 iPhone 這類輕薄裝置而言。3D 堆疊與 TSV 封裝也需仰賴高度成熟的製程與良率控制。

若蘋果最終於 2027 年的 iPhone 採用此項技術,將成為其推動 iPhone 20 週年紀念機型創新的一大亮點;另一大亮點則是該機型據傳亦將搭載四邊無邊框螢幕設計。

(首圖來源:Unsplash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5/15/2027-iphone/

1384640 TW zh 1747364589553 1747450989553 Gogolook 定 5/16 改列上市,Q1 實現獲利、聚焦營收與獲利雙成長 公司治理 1747321392000 1747324279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5/15145940/Gogolook-Logo.jpeg

信任科技服務商 Gogolook 明日即將改列上市。Gogolook 表示,公司於第一季實現獲利,象徵長期損益兩平的正式起點,並代表營運規模已突破關鍵規模(critical mass),正式邁入穩定獲利的新階段,將迎向連續年度的高獲利成長。

展望 2025 年,隨著全球政治與經濟局勢動盪加劇,各國對資安與防詐服務的需求將迅速攀升。Gogolook 的消費者防詐、企業端防詐與金融科技服務等三大核心業務將藉此契機全面加速擴張,推動公司今年重回高速成長軌道。由於軟體業的特性是前期固定投入高,在營收成長時,成本增加的幅度遠小於營收成長,因此在 Gogolook 營收持續成長達到關鍵規模,以及利用 AI 持續提升營運效率下,獲利表現可望顯著改善,2025 年將迎向連續獲利的元年。

▲ 左起為 Gogolook 財務長黃鈺文、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鄭勝丰、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郭建甫。

近來關稅與匯率的波動劇烈,讓人也好奇是否也將影響 Gogolook 的業務推展。對此,Gogolook 共同創辦人暨董事長鄭勝丰指出,在面對當前全球經濟與政治動盪,對於 Gogolook 這類軟體為主的企業影響相對較小。因為我們主要的營收來自於軟體訂閱與服務,而非實體硬體產品。

鄭勝丰補充,不過匯率波動確實會對公司財務造成一定壓力,特別是在國際市場的營運成本與收入之間的差異。他近一步解釋,Gogolook 在海外市場的營收大多以當地貨幣結算,匯率波動會影響我們的財務表現。因此我們會選擇將一部分的資金轉換為當地貨幣,儘量減少這方面的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Gogolook 發現,在國際政經動盪和不確定性下,該公司的防詐欺服務反而顯得更具韌性。隨著網絡詐騙的增加,企業對於安全和防詐的需求上升,這反而成為公司進一步擴展業務和提升服務需求的機會。即使面臨外部經濟挑戰,防詐 AI 技術仍能在各地市場獲得快速成長,特別是在東南亞和台灣等地。

近年來 Gogolook 除了在台灣外,也將版圖觸角拓及東南亞、日本、韓國等海外市場;面對全球對資安與數位服務的監管日益嚴格,Gogolook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郭建甫認為,這不僅是挑戰,也是推動企業服務成長的重要機會。該公司觀察到,除了台灣,像泰國、新加坡,以及多個東南亞國家都正加速立法,要求企業對用戶資料與詐騙防制負起更多責任。隨著監管要求明確化,許多企業需導入更完善的風控與防詐機制,而這正是 Gogolook 所提供的核心解決方案。

郭建甫進一步說明,我們的 Anti-Scam Intelligence(ASI)服務與 B2B 模組能協助企業客戶快速符合當地法規,不僅提升資安強度,也強化品牌信任度。他認為,當地政府制定新規範時,企業就會被迫尋求合規解決方案,這正是我們擴展企業服務營收的關鍵動能,預期未來將持續帶動成長。Gogolook 未來也將持續關注各國政策動向,積極部署合規導向的產品服務,擴大在國際市場的影響力。

Gogolook 將在明日於台灣證券交易所正式改列上市,為台灣第一家於創新板上市的新經濟軟體公司,並即將成為台灣首間從創新板改列一般板上市的純 AI 軟體公司。

鄭勝丰表示,今年第一季的獲利表現優於公司內部的預期,因此也更有信心達成年度的獲利。同時,我們也認為第一季的獲利表現亦代表 Gogolook 整體業務正式邁入長期損益兩平的新階段,後續可望實現季度與年度的持續獲利。這項里程碑的達成,主要仰賴三大核心業務:消費者端防詐服務、企業端防詐解決方案,以及金融科技的穩健成長,共同奠定了公司長期成長的基礎。展望未來,Gogolook 將持續投入研發與創新,拓展第四與第五項產品線,開拓多元營收動能。同時加速海外擴張,深耕東南亞,布局歐美市場。隨著即將轉列上市,Gogolook 將進一步邁向營收與獲利成長雙軌並進的全新成長階段。

Gogolook 2025 年第一季合併營收為 2.39 億,年增 14.4%,創下歷史新高。受惠於業務規模持續擴張與經營效率提升,營業淨利達 1,000 萬元,創下公司營運以來的最佳紀錄。第一季歸屬母公司淨利為 829 萬元,每股盈餘為 0.26 元。

Gogolook 也承諾,未來將在個人資安、企業防詐與普惠金融科技持續創新,期待在保護更多民眾與企業的同時,發展穩健而多元的營收來源。此外,將保持開放與鼓勵創新的文化,聚集優秀人才,並致力提供卓越的用戶體驗。目標長期成長表現優於全球產業平均,並藉由維持出色的投資效率,追求持續的營收與獲利成長,目標獲利能有跳躍式的成長。

(圖片來源:科技新報)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5/15/gogolook-listed/
1384608 TW zh 1747364589554 1747450989554 Cadence 攜手工研院,打造全台首創 3D-IC 智慧系統設計與驗證服務平台 半導體 1747320955000 1747321318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5/15144535/0515-Cadence-01.jpg 全球電子設計創新領導廠商益華電腦 (Cadence) 今 (15) 日宣布,與經濟部產業技術司攜手合作的「全流程智慧系統設計實現自動化研發夥伴計畫」締造重大里程碑。此計畫成功協助工研院建構全台首創的「全流程 3D-IC 智慧系統設計與驗證服務平台」,推出 3D 異質堆疊晶片設計服務(3D-IC Turnkey Design Service)、異質整合封裝驗證流程與共乘服務 (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Shuttle Service)、記憶體-邏輯堆疊 (Memory-on-Logic) AI 晶片技術 MOSAIC,並勇奪2024年全球百大科技研發獎。

根據 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 預估,生成式 AI 市場規模,將從 2024 年的 670 億美元,增長到 2032 年的 9,676 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高達 39.6%。為協助產業加速導入生成式 AI 應用, Cadence 與工研院攜手合作,設立「AI 感知運算系統共創實驗室」,提供全流程(晶片-封裝-系統)設計與驗證服務,已直接服務中小型企業與新創 12 家,大型企業 7 家,協助台灣產業參與 AI 的商機,例如工研院已與金融科技業者合作,利用AI技術,推出新金融服務。

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郭肇中表示:「本次經濟部與 Cadence 的合作,成功協助工研院建立台灣首創全流程 3D-IC 智慧設計驗證平台與 AI 感知運算系統共創實驗室,為國內半導體產業注入了強勁的創新能量,帶動 AI 產業應用落地。AI 技術已成為驅動未來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透過與 Cadence 這樣具備全球領先技術的夥伴合作,將能加速台灣在 AI 晶片設計領域的發展,提升整體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Cadence 於今日 (5/15) 特舉辦「全流程智慧系統設計 A+成果展暨 GenIC 生成式晶片設計圓桌論壇」,聚焦三大主題:

  • 全流程智慧系統設計 3D-IC Turnkey Service 的設計/製造服務新商機
  • Cadence 與工研院合作協助產業應用落地案例 - AI 智慧金融解決方案
  • Agentic AI 賦能晶片設計自動化-前瞻 GenIC 生成式晶片設計技術探討

本次活動特別邀請到經濟部產業技術司司長郭肇中親臨現場,與 Cadence 資深副總裁暨數位與簽核事業群總經理滕晉慶,就雙方合作的豐碩成果與未來發展進行深入交流。此外,活動更匯聚產學研各界領袖,包括群聯電子執行長潘健成、工研院電光系統所所長張世杰、清華大學半導體學院副院長劉靖家教授、台灣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所長江介宏教授,以及 Cadence 研發副總裁 Don Chan 等專家共同激盪 GenIC 技術的創新思維。

全流程 3D-IC 智慧系統設計與驗證服務平台

為滿足未來高效能運算需求,3D-IC 堆疊與小晶片異質整合已成為延續摩爾定律的關鍵策略。針對 3D-IC 設計與異質整合所面臨的複雜挑戰,Cadence 與工研院攜手合作的全流程 3D-IC 智慧系統設計與驗證服務平台,全面採用 Cadence 領先的 3D-IC 全流程技術,成功整合設計、分析與驗證等核心環節,將為台灣半導體產業注入強勁的創新動能。透過此平台,工研院已成功協助產業夥伴實現 AI 晶片的應用落地,充分展現其在加速產品開發和提升設計效率方面的卓越成效。

探索晶片設計自動化技術 - GenIC 生成式晶片設計自動化

隨著 AI 晶片與系統設計複雜度的大幅躍升,晶片設計流程正經歷深刻的轉型。從過去典型的腳本式晶片設計自動化,逐步進化導入 AI 智慧輔助 (Copilot) 的設計自動化流程,未來更將邁向代理人 AI (Agentic AI) 的發展趨勢。代理人 AI 以大型語言模型 (LLM) 為基礎,並採用自然語言 (NL) 作為設計介面,能協助設計研發人員探索更大規模、更多元的晶片架構,同時優化功耗、效能、面積與時程,進一步提升晶片設計開發與生產效率。多年來,Cadence 以其 AI 驅動平台引領 EDA 產業,協助客戶在設計流程中導入生成式 AI。憑藉深厚的 AI 研發實力,並藉由本次合作平台為媒介,Cadence 將攜手產官學研各界,共同探索新興的 GenIC 生成式晶片設計自動化技術,期能為台灣乃至全球 AI 產業注入創新能量。

Cadence 台灣益華總經理宋栢安表示:「我們非常榮幸能與經濟部及工研院攜手合作,共同打造這個具備里程碑意義的 3D-IC 智慧設計驗證平台。這項成果不僅展現了 Cadence 在全流程智慧系統設計上的領先地位,更證明了透過產官學研的緊密合作,能夠有效推動技術創新與應用落地。有了此平台的成功經驗,Cadence 將持續強化與台灣產官學研的合作夥伴關係,憑藉全流程設計的深厚實力,助力生成式晶片設計自動化的發展與應用,為台灣半導體產業注入創新動能、開創產業發展的新契機。」

(首圖來源:Cadence )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5/15/cadence-itri-pioneers-3d-ic-platform/
1384596 TW zh 1747364589555 1747450989555 群創營運交棒,楊弘文升任總經理、楊柱祥專注生醫業務 人力資源 1747320262000 1747324240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3/06/12141852/S__4382917.jpg 因應企業轉型節奏與中長期接班規劃,群創光電 15 日宣布啟動營運交接,執行副總經理楊弘文升任總經理,全面負責營運管理;原總經理楊柱祥則專任睿生光電董事長以及群創光電和基金會的董事,未來專注生醫業布局和整合。

群創新任總經理楊弘文為成功大學化工所碩士,1993 年進入聯友光電服務,擔任副廠長一職,2002 年任職和鑫光電,擔任廠長一職,並在 2002 年加入群創光電至今,投身 TFT 面板產業超過 20 年,2010 年成功跨足觸控面板,擁有完整面板產業資歷。

這次營運交接,象徵群創進一步落實「專責專任,接力前行」的管理理念,強化策略布局和執行效率,為推進組織轉型奠定堅實基礎。

▲ 群創新任總經理楊弘文。(Source:群創光電

原總經理楊柱祥將全力投入睿生營運,帶領團隊搶攻生醫應用市場,鎖定醫療、工業檢測等具長期成長潛力的領域。睿生結合自主研發和策略夥伴資源,推動核心技術從 TFT 擴展至 CMOS 和紅外線感測器,提升產品競爭力和市場滲透率。睿生 2024 年營收、獲利雙成長,未來繼續聚焦智慧醫療和感測技術的產品化與商業化,擴大全球生醫版圖的布局。

「這次營運交接是公司推動『666 轉型大計』的重要一環。」群創光電董事長洪進揚指出,群創已邁入第二階段「突圍轉型」,積極推動 AI Vision 應用、智慧場域整合及組織精實化也為邁向第三階段「群創群力,面板永續」奠定堅實基礎。。未來,群創依據各事業體的市場特性,配置專責負責人,以靈活、專業、專人、專任的組織架構迎接產業挑戰。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5/15/innolux-announces-leadership-transition-to-accelerate-transformation/
1384592 TW zh 1747364589556 1747450989556 台美策略聯盟!台塑新智能攜手 GE Vernova 合作儲能解決方案 國際觀察 1747319371000 1747321923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5/15142835/40993.jpg 台塑新智能今日宣布與 GE Vernova 簽署「混合動力及儲能解決方案策略聯盟合作備忘錄」(MOU),雙方將整合電池儲能與燃氣發電領域專業技術與資源,攜手為台灣打造更具韌性、效率的能源系統,實現台灣儲能關鍵技術落地應用。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未來將聚焦電芯、模組與系統整合,GE Vernova 則專注於儲能設備、工程服務與技術支援,雙方將尋求商業合作機會,進而共同推動混合動力及儲能解決方案,深入開發台灣在地市場需求。

王瑞瑜指出,國際預估 2030 年全球儲能累計裝置將攀升至 790 GW / 2,400 GWh,即使國際經貿變局出現不確定性,能源自主與電力穩定依然是各國優先課題,而儲能系統正是驅動再生能源普及與電網調節的核心技術。

王瑞瑜分享,全球電池技術路線多元發展,磷酸鋰鐵已躍升主流,台塑新智能布局初期即聚焦磷酸鋰鐵,具備技術能力及資源整合領先優勢,彰濱電芯廠已穩定量產,將優先供應台灣市場,兌現公司對電池產業鏈國產化的承諾。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表示,雙方首波合作將聚焦於彰濱電芯及模組廠建置一套國產化儲能系統,作為技術驗證與示範應用基地,這套系統整合雙方核心技術,打造高安全、高效能,以及高穩定性的儲能解決方案,並將成為後續合作專案的示範架構及國際聯手的成功典範。

GE Vernova 從 2024 年自美國奇異(GE)分拆成立,致力成為一家以使命為導向、專注能源需求成長的公司,提供涵蓋能源價值鏈的先進技術與解決方案,促進全球電氣化及去碳化,台灣是再生能源與儲能應用的重要市場,期望透過與台塑新智能的合作,展現 GE Vernova 亞太地區的擴展。

(首圖來源:台塑新智能)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5/15/ge-verno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