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2312668
1407186 TW zh 1752312668493 1752399068493 IBM 為溫網推出 AI 驅動的即時互動及結果預測 AI 人工智慧 1752328810000 1751626145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7/04104633/ibm-the-championships-wimbledon.jpg 全英草地網球俱樂部和 IBM 近日宣布,將在 2025 年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此後簡稱「溫網」)期間為球迷帶來全新增強的 AI 數位體驗。這包括首次亮相的交互式AI助理「Match Chat」,可在單打比賽期間即時回答球迷問題。「Likelihood to Win」預測工具也得到增強,為球迷在每場比賽中提供動態變化的獲勝概率。

上述解決方案結合了大量比賽數據以及AI和數據平台IBM watsonx的生成式AI技術,旨在助力球迷以更加創新、定制化的方式參與為期兩週的溫網賽事。

球迷可透過溫網App和官方網站體驗Match Chat功能,使用預置的提示詞(prompt)或自主提問進行互動,例如,「誰在比賽中轉換了更多的破發點?」或「誰在比賽中表現更好?」系統將提供AI生成的實時反饋,包括比賽分析和洞察,為球迷帶來更豐富的觀賽體驗。

Match Chat功能基於watsonx Orchestrate平台構建,並引入了AI智慧體和IBM Granite在內的大語言模型(LLM)等AI技術;上述模型經過溫網編輯風格和網球語言的訓練。球迷也可在賽後透過數位賽事中心IBM Slamtracker,在部分重要比賽的頁面中使用Match Chat功能。

增強的「Likelihood to Win」預測工具可基於球員數據、專家意見和比賽走勢,進行全面的AI分析並生成預測。該工具使用了Red Hat Openshift在內的IBM技術,確保開發人員在多雲環境中快速高效地構建、部署和擴展應用程式。

這些功能旨在為全球新老球迷帶來更好的參與體驗。隨著賽事的進行,球迷有望在女子和男子單打比賽中體驗更豐富的互動方式。

球迷可以透過IBM Slamtracker體驗上述及其他功能;IBM Slamtracker模組已在溫網App和官網全面上線。

全英草地網球俱樂部市場營銷和商務總監Usama Al-Qassab表示:「我們致力於為球迷提供最佳的溫網體驗,無論他們是透過電視、廣播、線上還是在場地內進行互動。近年來,我們與IBM攜手推出一系列生成式AI驅動的創新技術,為全球數億球迷提供更多激動人心的互動體驗。今年的新功能將讓溫網觀眾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沈浸其中,並體驗豐富多彩的參與形式。」

IBM市場行銷和企業傳播高級副總裁Jonathan Adashek表示:「基於IBM watsonx的AI技術,Match Chat和Likelihood to Win等解決方案為球迷提供定制化的即時洞察和比賽參與,拉近他們與賽事及球員的距離。在與全英草地網球俱樂部長達35年的合作中,IBM始終致力於幫助客戶利用AI,在其獨特的數據中解鎖更深遠的價值。」

今年的溫布頓網球錦標賽於6月30日至7月13日舉行。如需體驗以上技術創新,請訪問wimbledon.com或在您的行動裝置下載溫網應用程式(可在App Store和Google Play Store下載)。

(本文由 PR Newswire 授權轉載)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7/12/ibm-the-championships-wimbledon/
1411506 TW zh 1752312668496 1752399068496 M5 MBP 傳延至明年初發表,OLED M6 版恐將進一步推遲 Apple 1752314452000 1752315643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10/30232203/Apple-MacBook-Pro-M4-lineup.jpeg

原訂今年底推出的蘋果新款 M5 晶片 MacBook Pro 可能將延後至 2025 年春季登場。據《彭博社》記者 Mark Gurman 的最新報導,蘋果近期已重新調整產品發布計畫,將 M5 版 MacBook Pro 的上市時程延後至明年初,並可能與 iPhone 17e 及其他新品同步亮相。

這項變動也意味著,先前傳聞將採用 OLED 螢幕與 M6 晶片的 MacBook Pro,可能進一步延宕,最快要等到 2026 年之後才能問世。

據 Gurman 的說法,蘋果目前沒有計畫在 2024 年內更新任何一款搭載 M5 晶片的 Mac 機型,取而代之的是將 MacBook Pro 與 MacBook Air 的 M5 版本一併安排在明年春季發表,顯示蘋果可能逐步打破過往的年度升級節奏。對比去年 10 月 M4 系列 MacBook Pro 的發表時間,這次延遲也凸顯蘋果在晶片更新節奏上的新調整。

此外,M5 晶片也預計將應用於 iPad Pro 系列,然而目前距離原先預期的春季時間點已經錯過,仍尚未有具體發表消息。不過參考過往慣例,如去年 M4 晶片即先於 OLED iPad Pro 登場,再延伸至 MacBook Pro,M5 版本 iPad Pro 仍可能於今年秋季現身。

據傳,2025 年初蘋果將有一波新品發表潮,預期將包含:

  • M5 版 MacBook Pro
  • M5 版 MacBook Air
  • 搭載 M4 晶片的 iPad Air
  • 新一代入門款 iPad(處理器升級)
  • iPhone 17e
  • 新款 Mac 外接顯示器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 M5 版 MacBook Pro 僅為例行性升級,但後續的 M6 版本預期將會有更大幅度的變革。市場普遍預測,M6 版 MacBook Pro 將採用 OLED 螢幕、邊框更窄、機身更輕薄,為該系列帶來一次顯著的外觀與顯示技術更新。

不過多位分析師也指出,若 M5 機型延至 2025 年推出,為避免新舊產品間距過近,蘋果勢必將 M6 OLED 版本發表時程往後延,推遲至 2026 年之後的可能性大幅升高。

目前供應鏈尚未有明確跡象透露 OLED MacBook Pro 的生產時程,相關資訊仍須進一步觀察後續動態。

(首圖來源:蘋果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7/12/m5-mbp-oled-m6-mac/
1411504 TW zh 1752312668497 1752399068497 iPhone 動態島將迎來重大變革?爆料指蘋果擬強化功能整合 Apple 1752312757000 1752312757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2/09/08092006/Apple-iPhone-14-Pro-iPhone-14-Pro-Max-Dynamic-Island-demo-3up.jpg

蘋果自 iPhone 14 Pro 系列起在螢幕上導入動態島設計,結合感測器開孔與動畫設計,成為近年 iPhone 外觀與互動體驗的重大特色之一。雖然該設計已延伸至 iPhone 16 全系列,但市場近期對於 iPhone 17 系列是否會進一步調整 Dynamic Island,仍出現多方揣測。

針對此一話題,知名 X 爆料帳號 Majin Bu 日前接受外媒訪問時透露,動態島正迎向「重大進化」,未來幾年將成為蘋果強化操作體驗的關鍵焦點。他指出,蘋果正計畫讓動態島功能變得更具實用性,深化與整體系統的整合,未來可能將不再只是單純的通知視覺呈現,而是升級為用戶與裝置間的核心互動介面。

雖然 Majin Bu 並未透露具體調整細節,但外界普遍解讀,蘋果有可能針對動態島的軟體功能、互動邏輯進行全新設計,甚至為未來邁向「全螢幕 iPhone」鋪路。隨著 Face ID 結構逐步朝螢幕下技術演進,動態島也可能轉型為純粹的虛擬互動區塊。

事實上,過去幾週也有多位分析師與供應鏈消息指出,iPhone 17 系列將全面搭載動態島設計,但關於其硬體開孔是否縮小、動畫行為是否調整,各方說法並不一致,顯示蘋果仍保有高度保密策略。

雖然目前仍無法確認 動態島的最終走向,但從傳聞與爆料可見,蘋果確實有意進一步深化這項設計的戰略角色,讓其不僅僅是視覺特效,而是朝更強大的互動介面邁進,成為未來 iPhone 使用體驗的核心之一。

(首圖來源:蘋果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7/12/iphone-dynamic-island-2/
1411502 TW zh 1752312668498 1752399068498 川普政府大刀闊斧改革國務院,首波裁撤逾 1,350 人引發外交體系震盪 人力資源 1752311424000 1752310374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7/09122544/515921608_122139593276723345_3638833008770237591_n.jpg

美國國務院本週五開始裁撤超過 1,350 名駐美員工,標誌著川普總統政府對美國外交體系進行前所未有的重整行動。外界批評此舉將削弱美國在國際舞台上捍衛與推廣自身利益的能力。

這波裁員行動涵蓋 1,107 名文職人員與 246 名駐美外交官,正值全球局勢動盪之際,包括俄羅斯持續侵略烏克蘭、以哈戰爭進入第二年、以色列與伊朗間緊張情勢升高,使中東情勢一觸即發。

國務院發給內部人員的通知指出,部門正簡化國內運作,以聚焦外交優先事項。此次人力調整經過精準規劃,主要針對非核心職能、重複或效率不彰的部門進行精簡。

據國務院高層與內部備忘錄透露,加計自願離職人員,此輪調整總計將減少近 3,000 名員工,約佔駐美國務院總人力 18,000 人中的六分之一。

這波行動為川普「美國優先」外交路線所推動的重組計畫拉開序幕。許多前任外交官與評論者警告,裁撤外交官恐將削弱美國對中國、俄羅斯等對手的抗衡能力。

民主黨籍參議員 Tim Kaine 發表聲明批評,川普總統與國務卿盧比歐再次讓美國變得不安全。他指出,當中國不斷擴張其全球外交版圖,興建海外軍事與交通基地,俄羅斯持續侵略主權國家,中東接連陷入危機之際,這樣的決策可謂荒謬至極。

週五,數十名國務院員工自發聚集華盛頓總部大廳,為被裁員的同仁舉行「掌聲送別」,場面感人,許多人邊哭邊打包個人物品與同事道別。大樓外也有不少同仁手持「謝謝你們,美國的外交官」標語,持續鼓掌致意,民主黨參議員 Chris Van Hollen 亦到場聲援。

大樓內則設置了多個「離職作業中心」,供被裁員工交還識別證、筆電、手機等政府財產,現場張貼「離職處理日」海報,桌上還備有紙巾與礦泉水。據《路透社》取得一份發給遭解雇人員的五頁「離職清單」,其中明示員工將在當日下午 5 點失去大樓與電子郵件系統的使用權限。

這波裁員也波及原負責協助美國安置阿富汗前雇員的國務院辦公室,多位員工被列入裁撤名單。

川普今年 2 月指示國務卿 Marco Rubio 改革外交體系,確保其外交政策能被「忠實落實」。他並強調要「清除深層政府」,整肅不忠官僚。國務院重組亦為川普縮減聯邦機構與削減浪費性支出的一環,先前他已關閉美國國際發展署(USAID),並併入國務院。

Rubio 4 月公開改革計畫,指現行國務院「過於臃腫、官僚化」,難以因應大國競爭。他希望將更多權力下放至區域與駐外使館,並裁撤不符「美國核心利益」的計畫與單位,包含刪除主管民間安全、民主與人權的高級職位,以及關閉監督戰爭罪行與國際衝突的辦公室。

該項重組原訂於 7 月 1 日前完成,卻因涉及大規模裁員的司法訴訟而延宕。直到本週二,美國最高法院才裁定放行,允許白宮推動相關裁撤計畫。目前白宮法律顧問與人事管理局正與各機關協調,確保程序合法合規。

(首圖來源:白宮官方粉絲團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7/12/trumps-shake-up-of-diplomatic-corps/
1411500 TW zh 1752312668499 1752399068499 Meta 再出手收購語音 AI 新創 PlayAI,全力布局生成式 AI 生態 AI 人工智慧 1752309848000 1752309848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3/10/26083648/meta.jpg

繼日前以高達 2 億美元挖角蘋果負責基礎模型開發的 AI 高層 Ruoming Pang 後,Meta 近期再度展現搶人大動作,完成對語音 AI 新創公司 PlayAI 的收購,旗下團隊將在下週正式加入 Meta,進一步擴編語音生成與互動式 AI 應用實力。

據《彭博社》取得的內部備忘錄,PlayAI 團隊將歸入由語音技術資深主管 Johan Schalkwyk 帶領的部門。Schalkwyk 本人亦來自語音 AI 新創 Sesame AI,可見 Meta 正加速擴編語音相關研發資源,並計畫導入至 AI 人格、Meta AI 助理、穿戴式裝置與音訊內容創作等多項應用。

Meta 證實收購消息,但未透露交易金額。不過從內部說法可看出 PlayAI 技術與平台定位已被納入核心藍圖。該公司擅長打造自然語音生成模型與易於部署的語音創作平台,將有助於 Meta 推進生成式 AI 應用與裝置整合。

事實上,Meta 執行長祖克柏今年已明確將 AI 視為公司最優先戰略,不僅重組內部 AI 團隊,成立「Meta Superintelligence Labs」實驗室,更由 Scale AI 前執行長 Alexandr Wang 掌舵,投入大規模模型與應用開發。據外媒報導,Meta 更與 Scale AI 簽署合作與股權協議,擴大 Llama 模型競爭力,全面對抗 OpenAI、Anthropic 與 Google DeepMind 等對手。

除了自研 Llama 模型與建立開放生態系,Meta 亦積極網羅來自蘋果、OpenAI、Anthropic 的高階人才與工程師,形成自有的 AI 研發團隊與訓練基礎。這場「AI 人才爭奪戰」也引起產業內關注,不少分析認為,Meta 的快速佈局雖能強化競爭力,但也需留意文化整合與內部協作的長期穩定性。

外界普遍認為,語音是生成式 AI 與人機互動的關鍵一環,PlayAI 的加入,正好補上 Meta 在自然語音輸出與語音創作平台的拼圖。從龐若鳴到 PlayAI,Meta 的下一步將是如何在硬體(如穿戴裝置)、軟體(如 AI 助理)與服務之間建立完整的生成式 AI 體驗,值得後續觀察。

(首圖來源:pixabay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7/12/meta-playai-ai-talents/

1411486 TW zh 1752312668501 1752399068501 太陽能受損設備占總安裝量 0.24%!七大公協會破除環境污染不實謠言 太陽能 1752257958000 1752258649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7/11182902/S__311779413.jpg 丹娜絲颱風重創南台灣,太陽光電設備的災損狀況成為社會焦點,但部分不實圖文,謠傳「光電板破損會導致海水污染」,甚至「散播會影響整體電力供應」的錯誤資訊,太陽光電產業七大公協會今日發出聲明呼籲,務必理性看待,共同修復家園,破除環境污染不實謠言。

丹娜絲颱風這次從嘉義登陸,為台灣氣象史上 120 年來首見,由於雲嘉南平原缺乏山脈屏障,使得颱風破壞力倍增,導致房屋倒塌、農田毀損、農業損失慘重,更有 2,500 支電線桿倒塌,近百萬戶停電,身處天災核心的雲嘉南光電案場,同樣遭受大小不一的損害。

近期部分網路資訊將風災災損與光電產業不當連結,甚至散播「光電板破損導致海水污染」等錯誤說法,嚴重誤導社會大眾,儘管能源署已多次澄清,多數案場在颱風來襲前均已完成嚴密的加固與預防措施,實際災損範圍有限,並未如傳言所述造成環境污染。

中華民國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中華民國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商業同業公會、台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中華民國商業總會能源產業推動委員會、中華民國再生能源商業同業公會、GESA 綠能暨永續發展聯盟、中華民國太陽光電暨儲能品質安全協會等七大公協會共同發表聲明。

根據聲明內容,這次丹娜絲風災,光電業者與在地居民同樣身受其害,目前正竭盡所能與攜手社區,共同修復家園,共渡這次嚴峻考驗,並能理解社會對環境保護的高度重視,但也強調光電產業在設計與營運上,皆以環境友善為最高原則,絕不會做出危害環境的行為。

初步調查,丹娜絲共造成全台光電受損達 13 案,包含大型水面型 4 案、小型屋頂型 9 案,災損容量共計約 35MW,目前 9 場小型屋頂型已清運、大型水面型 4 場仍待清運,已聯繫廠商做後續處理,估計耗損占全台總安裝量約 0.24%。

近期部分言論針對光電案場的災損,誇大其對整體電力供應的影響,甚至聲稱會造成大範圍的發電缺口,實際這次丹娜絲颱風雖然造成部分光電設備損壞,但其對台灣整體太陽能發電機組的影響,占比極低。

根據經濟部能源署資料顯示,全台太陽光電設置量已達 14.6 GW,而這次受損的案場發電量,僅占其中極小部分,以 7 月 7 日颱風當天太陽光電出力瞬時最大值為 451 萬瓩,占整體用電 15.2% 來看,發電仍舊表現穩健。

七大光電公協會呼籲社會各界,應以更宏觀的角度看待風災對能源供給的衝擊,避免不實的資訊加劇民眾的焦慮,面對雲嘉南地區遭遇的史無前例強颱,光電產業雖為受災戶,但更是地方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當前應盡力減輕對居民與當地產業的衝擊,而非散播不實謠言。

(首圖來源:太陽光電產業永續發展協會)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7/11/typhoon-danas/

1411445 TW zh 1752312668502 1752399068502 助攻影像創作,Google AI Ultra 方案和進階影音工具 Flow 登台 AI 人工智慧 1752254684000 1752254663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7/11165019/Turn-your-photos-into-videos-in-Gemini.jpg 發表後短短 7 週內,全球用戶透過 Gemini 和 Flow 生成超過 4,000 萬部 Veo 3 影片。

Google 上週向台灣的 Google AI Pro 訂閱用戶推出 Veo 3 影像生成模型,現在更引進為專業創作而生的 AI 影片製作工具 Flow,以及最高階的 Google AI Ultra 方案,為創作者帶來強大能力。

透過 Veo 3,用戶可以直接在 Gemini 將珍藏的照片轉化成生動的 8 秒動態短片,並搭配音效。

這部分操作方式很簡單,只要在 Gemini 提示框的工具選單選取「影片」,上傳一張照片,並用文字描述用戶想要的動態場景和聲音,就能看到靜態圖片轉變成充滿活力的影片。

即日起,台灣用戶可以訂閱 Google AI Pro 甚至 Google AI Ultra 方案,在 flow.google.com 使用 Flow 強大功能,讓創作更上一層樓。

Flow「影格轉影片」 (Frames to Video)功能本週迎來重大更新,可以為影片加入語音對白。這代表除了原有音效和背景聲音,還能賦予畫面中的角色具有說話能力。同時,這項功能也導入 Veo 3 Fast 模型,使創作能發揮更大效益。

Google 強調,所有 AI 生成影片都會包含可見的浮水印,並嵌入名為 SynthID 的數位浮水印,以標示 AI 生成。Google 也鼓勵用戶使用 AI 生成影片下方的「讚」或「倒讚」按鈕給予意見回饋,幫助 Google 持續改善產品。

(首圖來源:Google Blog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7/11/turn-your-photos-into-videos-in-gemini/

1411449 TW zh 1752312668504 1752399068504 報告:電子業占全球 20% 貿易量,半導體等零組件貿易規模更勝終端產品 半導體 1752253458000 1752255658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2/01/04154151/shutterstock_1494622970.jpg

全球電子協會近期發布《互聯世界:動盪時代下的全球電子貿易》報告,發現零組件貿易規模超越終端產品,包括半導體、連接器與電池等零組件的跨境交易總額超過 2.5 兆美元,高於手機、筆電等電子終端產品的 2 兆美元。

換言之,電子原材料的貿易總值已超越終端產品,顯示出現今電子製造的高度複雜性、先進程度與專業分工。

此外,2023 年電子產業的商品貿易總額達 4.5 兆美元,占全球商品貿易總額的逾 20%,已經占現今全球 1/5 的貿易量。相較之下,常被視為具有高度跨國供應鏈的汽車產業,在同年僅貢獻約 1.8 兆美元的全球貿易額。

以國別來看,中國 2023 年進口高達 6,300 億美元的電子零組件,超過美國、歐盟與新加坡這三大零組件進口國總和。這也凸顯即便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終端產品出口國,也高度依賴全球的零組件供應。至於越南與印度等成長最快的電子終端產品出口國,也同時是電子零組件進口成長最快的國家。

其中,自2017 年至 2023 年,印度的電子零組件進口成長 122%,而越南則成長 83%。在中國之後,歐盟與美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終端產品出口國,同時也是僅次於中國的電子零組件進口大國。

全球電子協會指出,越南、印度與墨西哥在電子製造領域能快速崛起成為終端產品組裝中心,並非因為實現了完整的垂直產業鏈整合,而是成功嵌入了全球分工的生產網絡。換言之,目前貿易呈現「多元化」而非「脫鉤」。

其中,亞洲區內的貿易占亞洲電子零組件進口的 88%、電子終端產品進口的 69%,顯示出區域內密集的產業整合,而非供應鏈斷裂。在美國方面,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雖改變了採購模式,但並未真正切斷對全球零組件的依賴,只是將貿易導向其他替代夥伴。

至於主力為終端產品組裝的新興經濟體,如印度等國,能夠持續提升產能與競爭力的關鍵在於擴大其電子零組件進口。上游供應鏈的韌性,直接影響一國生產規模擴張與全球競爭的能力。各經濟體必須將其產業政策與關鍵零組件的國際採購策略緊密結合,才能強化全球競爭力。

全球電子協會「電子產業貿易流向研究計畫」,涵蓋約 150 個經濟體,針對電子原材料與電子終端產品進行細緻追蹤。所有數據來源皆來自聯合國 Comtrade 資料庫,即便各國資料發布時程不一,仍能提供一致且完整的分析基礎。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7/11/global-electronics-association-2025-supply-chain/

1411438 TW zh 1752312668505 1752399068505 X 執行長 Linda Yaccarino 下台一鞠躬,傳不滿 xAI 整併遭架空職權 人力資源 1752251981000 1752251981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7/11163915/AP24031720617569.jpg 獲馬斯克(Elon Musk)招攬加入社群平台 X(前身為 Twitter)管理層經過 2 年,雅卡里諾(Linda Yaccarino)宣布卸下 X 執行長一職,接任人選尚未定案。

「當我和伊隆第一次討論他對 X 的願景時,我便知道這是我此生難得的機會,承擔起這家公司的使命。我衷心感謝他對我的信任,讓我肩負起維護言論自由、重振公司,以及將 X 轉型為『萬能應用程式』的重任。」雅卡里諾在 X 發文寫道,沒有透露離職原因。「我將持續為你們喝采,見證你們繼續改變世界」,最後為公司獻上祝福。

▲ 雅卡里諾決定辭去 X 執行長一職。

加入 X 管理層前,雅卡里諾在美國 NBC 環球(NBCUniversal, Inc.)任職 12 年,帶領該公司的廣告銷售團隊在廣告市場廝殺,由於作風果斷加上出色談判能力,她在業界被暱稱 Velvet Hammer。加入 X 擔任執行長,與廣告商維持關係、重建廣告收入上被寄予厚望。

經過數輪融資後,X 估值從約 100 億美元回升約 440 億美元,略高於馬斯克 2022 年收購 Twitter 時的價格,加上廣告收入逐漸回溫,對 X 的投資人開始有了交代。然而馬斯克決定將旗下 X 和 xAI 合併,在資料、模型、運算、分發及人才整合,朝向馬斯克心目中「萬能應用程式」(everything app)願景前進,卻擠壓雅卡里諾職權和發揮空間。

X 和 xAI 合併後,雅卡里諾出現在投資人面前的機會減少。知情人士透露,雅克里諾未參與 xAI 最近由摩根士丹利帶頭的融資談判,反而由 xAI 高層向投資人介紹公司成長計畫。

現任和前任員工都表示,她與公司管理層多次衝突,執行長的位子漸漸岌岌可危。

《華爾街日報》報導提到,雅卡里諾告訴親近友人,部分廣告商重返 X,以及公司整併使 X 營收貢獻變小,讓她看見現在是離開的好時機。

據傳馬斯克去年曾向雅卡里諾施壓,要求盡快翻轉廣告業務,儘管廣告商自去年底開始陸續回歸,馬斯克仍要求加快進度。值得一提的是,雅卡里諾任內因馬斯克反覆無常的發言和行為,不得不安撫客戶,恐怕使她身心俱疲。

近期 X 的內容審查問題又浮現,這次出在 xAI 聊天機器人 Grok 身上。Grok 9 日發表多則反猶言論,成為近來第二起爭議事件。xAI 表示,已對 Grok 移除不當貼文,並採取行動禁止 Grok 在 X 發表仇恨言論。此事爆發隔天,雅卡里諾即宣布離職,時間點接近也成為外界對 X 熱議的其一話題。

(首圖來源:達志影像)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7/11/linda-yaccarino-has-decided-to-step-down-as-ceo-of-x/

1411220 TW zh 1752312668506 1752399068506 蘋果明年新品規畫曝光!入門款 iPhone 17e 有望登場「改每年更新」 3C 1752249569000 1752249988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4/14151038/54037682548_2de3860833_k.jpg

據彭博社記者 Mark Gurman 指出,蘋果計劃 2026 年上半年推出一系列新品,包含一款新平價 iPhone、多款 iPad 及升級版的 Mac。

知情人士透露,該產品預計在明年春季前登場,包含入門款 iPad、iPad Air 的更新版本,以及一款外接式 Mac 顯示器。新平價 iPhone 暫名為 iPhone 17e,將延續今年初推出、售價 599 美元的入門款。

同時,蘋果也開發新版 MacBook Pro 與 MacBook Air,原訂 2025 年推出,但目前考慮延後至 2026 年。Gurman 表示,蘋果正努力改善過去兩年需求不振的情況,加上 iPad 系列的產品更新腳步放緩,導致業績表現疲軟。

而這次 2026 年初的新品,預期將延續今年秋季的升級潮。Mark Gurman 表示,今年新品包括機身更輕薄的 iPhone 17 系列、重新設計的 Pro 機型、新一代入門與高階 Apple Watch、升級版的 iPad Pro,以及效能提升的 Vision Pro 頭戴裝置。

其中,新的入門款 iPad 及 iPad Air 系列預期會逐步推出,新一代產品最快將於 2026 年 3 月或 4 月登場。Gurman 指出,新入門款 iPad 外觀與現有版本相似,但搭載速度更快的處理器;iPad Air 系列則從目前的 M3 晶片升級為 M4 晶片,其餘變化有限;至於 iPad Pro 最快 10 月迎來升級,將搭載 M5 晶片。

至於 iPhone 17e 外觀與 16e 類似,內部升級為 A19 處理器,與 iPhone 17 系列保持一致,預期明年初發布。值得注意的是,iPhone 16e 是 2 月推出,17e 明年初發布,可看出蘋果打算對入門款手機採取每年一次更新的節奏。相比之下,早期 iPhone SE 自 2016 年問世後僅更新過兩次,更新週期相對較慢。

蘋果原計畫年底推出搭載 M5 晶片的 14 吋與 16 吋 MacBook Pro,但內部時程已調整為 2026 年初。目前預期這次推出的 M5 MacBook Pro,將是自 2021 年啟用現有設計以來的最後一版。換言之,下一代機型將採用全新機殼設計,並轉向 OLED 螢幕。

至於 MacBook Air 新機也預期 2026 年上半年問世。

此外,蘋果也計畫推出自 2022 年 Apple Studio Display 以來的第一款全新 Mac 外接顯示器,同樣是 2026 年初推出。同時,蘋果也持續研發一款智慧家庭中樞設備,原計畫今年 3 月推出,但因功能依賴尚未完成的新版 Siri 語音助理,因此被無限期延後,但現在有機會明年上半年重新上市。

(首圖來源:Flickr/Anthony Quintano CC BY 2.0)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ccc.technews.tw/2025/07/11/apple-new-plans-at-early-2026/

1411197 TW zh 1752312668507 1752399068507 街口支付爆「退用潮」澄清五大疑慮!董座梅驊:金流 100% 信託獨立經營 Fintech 1752247837000 1752247837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7/11152739/E30A300D-FD58-4233-B500-38A0597DF079-2.jpg 街口支付母公司街口金融科技因與泰山企業之間的股權交易爭議,遭到法院查封,導致用戶憂心街口支付受影響而爆發「退用潮」,街口支付董事長梅驊今日召開說明會澄清五大疑慮,強調街口支付擁有完整的經營團隊,其所有代理收付款項與用戶儲值餘額皆由信託銀行 100% 獨立保管。

街口金融科技 2023 年以 36 億元出售 4 成股權給泰山企業,台北地方法院一審判決交易無效,須返還近 36 億元交易款,並准泰山假執行,法院 7 月 10 日依據泰山企業聲請,由員警陪同前往街口金融科技總部,針對 36 億元債權執行查封。

 一、街口支付無涉母公司法律糾紛 

梅驊今日召開說明會澄清五大疑慮,強調街口支付擁有完整的經營團隊與公司治理架構,受金管會管轄的電子支付機構,其所有代理收付款項與用戶儲值餘額皆由信託銀行 100% 獨立保管,依法設立專戶,不得挪作他用,確保用戶資金安全無虞,因此與母公司的民事訴訟無關。

針對母公司街口金科與泰山的股權糾紛及法院查封,梅驊指出,街口支付本身為依法設立的電子支付機構,所有財務與營運皆獨立於母公司以外,沒有任何交叉帳戶或資金流動,至於 36 億元資金流向與電子支付業務無關,街口支付內部帳務與信託金流皆依規作業、清楚分明。 

二、用戶資金 100% 信託保障

梅驊表示,街口支付所有用戶資金均依法依《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第 21 條,委託信託銀行獨立管理,完全隔離於任何商業糾紛之外,制度受到金管會長期監督,任何提領、轉帳、儲值皆照常運作。

針對有用戶提領出現錯誤圖示,街口支付總經理范庭甄表示,這兩天確實因為流量大,導致提領出現偶發異常的狀況,但是金流絕對沒有問題,用戶直接操作都可以提領款項,只是因為稍微忙碌,所以需要等待一些時間。 

三、治理透明、財務與法遵制度健全

梅驊表示,街口支付設有完整董事會,所有帳務流程與信託制度皆經會計師簽證,並定期對主管機關報備,同時財報在官網公開透明,所有人都可以即時查閱,至於街口創辦人胡亦嘉並未出席說明會,主要是因為胡亦嘉並非街口支付管理層,因此毋須出面說明。

梅驊說明,當淨值少到一定程度就必須增資,而過去電子支付在台灣經營不易,的確需要很多資金挹注,但街口支付目前淨值將近 4 億元,離一年仍有很大的距離,而且整個團隊力拚明年達到損益兩平,因此今年底之前不會有增資計畫。

四、合作夥伴與商戶服務穩定如常

梅驊指出,目前用戶每日交易量與儲值、提款功能皆正常運作,街口支付的款項餘額達 40 億元,而且與商戶的合作也維持穩定,部分商戶在短暫觀望後已恢復上架,銀行與合作機構也表示理解,未有終止合作情形。

針對全國電子開第一槍宣布自 7 月 11 日起暫停提供街口支付服務,范庭甄表示,目前主要是因為誤解,導致用戶與商家對款項有所恐慌,街口支付正積極處理當中,所有資訊全都公開透明,再次強調街口支付是獨立營運的電子支付。

五、街口支付人去樓空與異地辦公機制

針對民眾關心法院查封當日人員不在場,是否人去樓空?梅驊解釋,當日因樓上辦公室施工,油漆氣味及施作聲影響重大,基於員工安全與營運連續性,啟動原有的遠距及異地辦公機制,並非所傳的「人去樓空」。

梅驊強調,電子支付機構作為金融體系的一環,其穩定發展對整體金融秩序具有連動影響,信任是最珍貴的資產,任何未經查證的謠言恐影響市場運作,甚至已觸犯《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第 49 條中關於散播不實訊息的法律責任,呼籲消息務必經由查證,避免誤解持續擴大。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7/11/withdrawal/

1411189 TW zh 1752312668508 1752399068508 AI 威脅盯上米奇、漫威!迪士尼 CEO 赴白宮示警:AI 濫用角色恐侵害創意 AI 人工智慧 1752246730000 1752246730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3/12/01102449/48642754998_b45093a7c1_k.jpg

隨著 AI 應用領域擴大,各界開始擔心真實內容與 AI 生成內容的界線逐漸模糊,許多藝術家與內容創作者也紛紛呼籲政府正視這一問題。據華爾街日報報導,迪士尼執行長 Bob Iger 也擔心 AI 可能濫用迪士尼經典角色與故事的情況,並親赴白宮討論此事。

據悉,Bob Iger 近期與白宮官員會面,表達對 AI 技術可能侵犯迪士尼知名角色與故事的智慧財產權的擔憂。會議內容聚焦於 AI 技術帶來的風險,特別是在未經創作者同意下複製經典角色與故事,恐致不當且不負責任的使用。

除了迪士尼外,知名女演員兼導演娜塔莎(Natasha Lyonne)也曾發起好萊塢聯署,向川普政府遞交公開信,警告 AI 對創意產業的威脅,最終獲得 400 位藝術家連署支持。

目前白宮正制定 AI 政策,可能會重塑現有法律與法規,並重新定義內容的使用方式。許多藝術家認為,AI 不該在未經同意的情況下隨意創作內容,而且很可能取代創意工作,甚至威脅內容創作者生計。

目前迪士尼與環球影業近日聯手對 AI 圖像生成公司 Midjourney 提起控告,指控其使用受版權保護的圖片來訓練AI 系統。雖然 Midjourney 尚未對此發表正式聲明,但也凸顯 AI 與智慧財產權之間日益升高的衝突,反映娛樂產業對 AI 技術快速滲透產生的強烈焦慮。

(首圖來源:Flickr/Anthony Quintano CC BY 2.0)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7/11/disney-ceo-bob-iger-worried-ai-and-go-to-white-house/

1411107 TW zh 1752312668509 1752399068509 台積電採購大將長休變離職,李文如職缺由黃遠國接任 人力資源 1752245436000 1752250664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09/30170130/image1.jpg 市場消息,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近期傳出高階主管人事變動,引起半導體供應鏈關注。因核心是掌管上兆元採購業務的資材管理副總經理李文如,離職後由資深處長黃遠國接任。

李文如是六年級生,2022 年加入台積電,擔任資材管理資深處長,2024 年 8 月就迅速晉升資材管理副總經理,為台積電最年輕副總之一,受人矚目,為頗受看重的明日之星。李文如管理風格以「美式」和「嚴格」著稱,成績與績效受高層肯定。但上任不到一年,年初便傳出李文如開始休長假的消息。如今證實,李文如長休變成離職。

加入台積電前,李文如陸續在 Google、Apple、高通等國際知名企業擔任過採購主管職務,科技產業有豐富採購主管經驗。近期因為輝達(Nvidia)台灣區總經理邱麗孟 6 月底退休後,職位空缺尚未確定由誰接任,業界也出現對李文如動向的聯想,有人猜測她是否轉任輝達台灣區總經理。

接任李文如的資深處長,不僅是台積電培養的「中生代主管」,業界更視為台積電的「明日之星」。黃遠國對推動台積電先進製程功不可沒。2024 年中,台積電技術論壇台灣場黃遠國上台說明產能建置狀況。他擔任南科 18B 廠、3 奈米廠資深廠長,負責關鍵生產基地管理,之後被派任掌管品質暨可靠度的資深處長,顯示多方位管理能力。

黃遠國卓越貢獻不限於此。他榮獲第 41 屆國家傑出經理獎,表彰帶領台積電團隊完成多項關鍵技術轉移和量產方面的傑出表現。他領導團隊成功完成 16 奈米、7 奈米、5 奈米及 3 奈米等轉移或量產工作。他與團隊在南科成功打造 3 奈米量產基地,並順利進入量產。這些成就對台積電達成「技術領先」、「卓越製造」、「客戶信任」目標,並持續精進量產,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首圖來源:台積電)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7/11/tsmc-purchasing-chief-goes-from-long-vacation-to-resignation/
1411144 TW zh 1752312668511 1752399068511 ASML 前工程師涉洩密技術予俄羅斯,遭荷蘭法院重判三年 半導體 1752245418000 1752245221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17/08/15140227/judge-hammer.jpg 根據外媒報導,一名曾任職於 ASML(艾司摩爾)與恩智浦的俄羅斯籍工程師 German Aksenov,因非法竊取並分享敏感技術予俄羅斯,違反歐盟對俄制裁規定,於本週四遭荷蘭法院判處三年有期徒刑。

根據法院文件,German Aksenov 透過 Signal、Telegram 和 Google Drive 等通訊與雲端工具,將兩家公司機密技術文件傳送給一名匿名俄羅斯聯絡人,內容涉及技術流程與所需設備的詳細建議。

法院在書面判決中指出,向俄羅斯提供建議與技術是極其嚴重的行為,所洩資訊被認為具備軍事用途,可能強化俄國的軍事與戰略能力,對烏克蘭造成實質威脅,並進一步危及國際安全與穩定。

儘管被告否認所有指控,聲稱保留相關文件僅為維持個人專業知識,且不具間諜身分,法院仍認定其行為已構成非法技術洩露。

目前,ASML 尚未針對此案發表任何回應。恩智浦則透過《The Register》表示:「對資料竊取與侵占行為採取零容忍政策。我們全力配合檢方調查,並感謝他們的努力,也對法院的判決表示支持。」

(首圖來源:Flickr/Blogtrepreneur CC BY 2.0)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7/11/russian-conviected-of-breaching-sanctions/

1407180 TW zh 1752312668512 1752399068512 高雄女中成為台灣首間 IBM SkillsBuild 專案獎助學校 AI 人工智慧 1752242420000 1751625599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7/04103939/2025_IBM_AI_TJBot.jpg IBM 舉辦的高中生 AI 夏令營 1 日在高雄展開,由 IBM 技術專家帶領高雄女中與高雄中學共 70 位高中生一起「玩 AI」;預計在為期兩天的 AI 營會結束時,開發出結合 IBM AI 與雲端技術的聊天機器人。高雄女中日前與 IBM 簽署合作協議,成為台灣第一所獲得 IBM SkillsBuild 獎助金的學校;1 日開幕的 AI 夏令營是這次合作的亮點之一。

IBM提供一萬美元獎助金支持該校推廣IBM SkillsBuild數位學習平台,協助同學們強化AI與STEM領域知識。目前高雄女中已有超過2,200名師生在學習平台註冊,啟動數位學習之旅。學生可依個人興趣與學習節奏,自主探索超過1,000堂課程。台灣IBM總經理李正屹表示,代理式AI(Agentic AI)將驅動新一波企業數位轉型,培育AI技能人才刻不容緩。透過持續在各級學校推廣SkillsBuild,IBM期望協助更多學生掌握AI、雲端運算、資訊安全等應用科技,成為產業與企業的關鍵人才。

高雄女中校長鄭文儀指出,高雄女中很榮幸成為台灣第一所正式參與IBM獎助計畫的學校;可將IBM的尖端科技知識與產業經驗融入學校教育內容。IBM SkillsBuild提供了豐富、多元的課程,能夠協助同學們在理論與實務領域建立全球視野。雄女在2024年底已經完成全校註冊,並將平台某些課程指定為今年的暑期作業,鼓勵同學們利用假期持續精進科技知識。

高雄市教育局吳文靜副局長1日也親臨現場,感謝IBM積極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為高雄學子帶來寶貴的學習資源。吳文靜表示,在高市府推動數位與淨零「雙軸轉型」目標、智慧城市願景及「大青年計畫」主軸下,高市府教育局積極媒合產官學研資源,並配合產業升級需求,聚焦推動AI、淨零及半導體三大課程主軸。期待IBM的學習資源持續為在地關鍵人才培育注入新動能。

此次AI夏令營的議程由20多位IBM員工與高雄女中老師們共同策劃,邀請IBM AI科學家、創新轉型顧問及多位軟硬體技術專家親自授課,指導學生運用IBM watsonx、watsonx Assistant、IBM Cloud等技術,搭配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打造TJBot聊天機器人,並提出解決社會議題的創意,期待展現科技的正向影響力。所有同學在參加營隊前皆完成了SkillsBuild七小時的先修課程,以利在實作時充分應用。議程中並安排IBM的雄中與雄女校友與學弟妹們分享職業生涯規劃心得。

高雄女中自2019年起設立「新興科技推廣中心」,以AI技術為核心,推動Python程式設計、生成式AI、深度學習應用等課程,並結合校際與跨科資源,鼓勵學生善用科技,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設計解決方案。

(本文由 PR Newswire 授權轉載)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7/11/ibm-skillsbuild-kghs/
1411148 TW zh 1752312668513 1752399068513 Meta 端 2 億美元天價挖走蘋果 AI 模型高層,超過庫克去年全年薪資 AI 人工智慧 1752242395000 1752243445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4/25092645/54039364876_8e4a803669_k.jpg

若要在生成式 AI 領域中保持領先地位,並打造通用人工智慧(AGI)團隊,關鍵在於「挖角」,Meta 也深知此事。根據最新消息,Meta 成功挖走蘋果負責基礎模型的高層,背後關鍵是開出 2 億美元簽約金的超高昂金額,這個數字甚至超過執行長庫克(Tim Cook)在 2024 年獲得的全年報酬(約 7,460 萬美元)。

蘋果前 AI 模型高層龐若鳴(Ruoming Pang)跳槽至 Meta,是因為後者開出 2 億美元天價,而這份薪酬方案涵蓋基本薪資、簽約金以及 Meta 股票,其中股票通常是最大宗,但報導未揭露具體比例。

但據外媒《9to5Mac》報導,龐若鳴只有在長期留任且 Meta 股價表現良好的情況下,才能真正領到全額簽約金。

預期簽約金與年薪預計將是高額數字,目的是彌補員工若在短期內離開 Meta 而喪失股票獎酬所造成的機會損失。

據悉,這種「長期發放、視績效而定」的做法一直是矽谷科技公司常見的人才挖角機制。Meta 一直積極從其他公司挖角人才,例如近期從 OpenAI 挖來三名研究人員,但其中一位新成員 Lucas Beyer 透露尚未拿到 Meta 當初承諾的 1 億美元簽約金。

對此,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近期在一場 Podcast 中表示,他的「核心人才」都沒接受 Meta 的挖角,並強調用鉅額金錢吸引人才,不會打造出最好的企業文化。

(首圖來源:Flickr/MIKI Yoshihito CC BY 2.0)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7/11/meta-ai-models-executive/

1411135 TW zh 1752312668514 1752399068514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上路滿 30 年!物業管理學會籲充電樁、禁寵令修法 交通運輸 1752240656000 1752242260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7/11133246/F77B7701-F326-4570-A394-BCF42EF505CF-2.jpg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上路滿 30 週年,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郭紀子表示,隨著社會變遷,條例已有很多內容需要完善,包括解決電動車充電樁安裝衝突、取消「禁寵令」、外牆墜落物防治及提升規約品質等等問題,這些都有檢討修正的必要,應盡快通過《公寓大廈管理條例》修正案。

《公寓大廈管理條例》自 1995 年實施至今,屆滿 30 週年,隨著都市化發展,公寓大廈成為城市居民的主要居住型態,管理組織數量也越來越龐大,全台目前累計近 6 萬個社區依法成立的管理組織,預估全台有 9 成民眾居住在公寓大廈裡。

郭紀子表示,依據條例,公寓大廈自治組織為各公寓大廈管理委員會或管理負責人,扮演維護公共環境與清潔、建築物及設施修繕與更新、管理社區財務、制定與執行社區規約、處理住戶糾紛、提升社區安全的重要角色,甚至可以影響社區住戶的價值觀、意識型態。

郭紀子指出,隨著社會變遷,條例已有很多內容需要完善,例如改善公寓大廈長期修繕基金及管理費收取與運用、減少使用干擾與糾紛、強化共用部分移交機制、減少二次施工、避免管理組織空窗、健全管理組織運作體制、充電樁安裝、取消「禁寵令」、外牆墜落物防治及提升規約品質。

郭紀子說明,年輕世代現在愛養寵物,但只要經大樓區分所有權人會議過半數決議,就能明文禁止住戶飼養寵物,而電動車充電樁,雖然 2019 年修訂建築技術規則,已明定新建物需預留電動車輛充電設備空間,但舊公寓大廈裝設充電樁需經管委會 2/3 以上同意,這些都有檢討修正的必要。

郭紀子建議,公寓大廈自治組織應建構橫向溝通平台,強化管理組織實務能力,而政府應加強支持,例如可以安排修繕補助計畫與管委會教育訓練計畫的結合,對於參與教育訓練的公寓大廈給予修繕補助機會,以激勵其學習動機。

郭紀子分享,為了完善條例,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籌辦《公寓大廈管理條例》30 週年論壇,期望從多元視角檢視條例的實踐經驗與時代侷限,共築下一世代社區治理藍圖,並透過這次論壇,盼能凝聚跨界智慧,為台灣公寓大廈治理開創制度效能。

(首圖為台灣物業管理學會理事長郭紀子,來源:科技新報)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7/11/ban-on-pets/

1411071 TW zh 1752312668515 1752399068515 英特爾遊戲 PC 處理器市占率五年下滑 16%,Arrow Lake 也難力挽狂瀾 半導體 1752233404000 1752234549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10/11053555/INTEL-3.png PC Games News 分析,英特爾(Intel)在 PC 遊戲處理器市場的長期主導地位遭嚴峻挑戰,因 PC 玩家逐漸轉向競爭對手超微(AMD)Ryzen 處理器。

證據為 Steam 數據,英特爾遊戲 CPU 市占過去五年驚人下滑,也與英特爾執行陳立武對公司市場地位的嚴峻評估呼應。雖陳立武評論針對英特爾市值,而非特定市場,但此次遊戲市場分析,揭示英特爾於此關鍵消費領域也面臨困境。

Steam 調查,英特爾遊戲 CPU 市場占比從五年前 76.84% 大幅跌落至 60.27%,短短五年英特爾處理器比例減少超過 16 個百分點。如果將 Windows 以外遊戲平台也納入統計,英特爾市占甚至不到 60%。儘管英特爾 CPU 仍占遊戲 PC 處理器多數,但持續下降趨勢預示領先地位前所未有受侵蝕。

回溯 2024 年 6 月,英特爾 CPU 在 Steam 遊戲玩家仍有 66.8%,AMD 為 23.16%。之後一年英特爾市占呈現穩定下降趨勢,今年 2 月的異常為 Arrow Lake 處理器發表後微幅反彈,市占回升。但短暫回升未維持,後四個月市占又回歸下降趨勢,證明衰退的確在發生。

AMD 五年來取得不錯進展,市占提升至 40%,但 PC Games News 分析,AMD 仍視為挑戰者,英特爾 Steam 調查仍占主導地位。但持續流失特別在高利潤且對性能要求極高的遊戲市場,對英特爾是嚴重警訊,如果英特爾希望扭轉下滑趨勢,需重大改變。

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近期對員工演講指出,二、三十年前確實是晶片領導者,但世界變了,不再是十大半導體公司。似乎呼應真實市況,就是英特爾市占率持續衰退。

(首圖來源:英特爾)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7/11/intels-pc-gaming-processor-market-share-has-fallen-16-in-five-years/
1411072 TW zh 1752312668516 1752399068516 共信美國子公司獲 A 基金挹注 5,000 萬美元!赴美進行臨床實驗 生物科技 1752232812000 1752234038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05/15171459/20240515_140503-2.jpg 共信-KY 公告子公司共信醫藥科技 7 月 9 日收到 A 基金公司的投資意向書(LOI),擬參與美國子公司設立,並有意投資高達 5,000 萬美元(約台幣 14.62 億元),約占 A 輪募資目標金額 1 億美元的一半,這次募資預計釋出約 20~25% 的股權。

共信表示,今年 5 月 13 日董事會決議 PTS-02 腺樣囊性癌產品將前往美國申請執行臨床試驗,並由共信醫藥科技投資設立美國子公司,但因美國執行臨床試驗費用較高,因此將進行美國當地的對外募資,規劃擬釋放 10~20% 股份,取得 2,000 萬美元至 1 億美元資金,並簽訂合作備忘錄。

共信指出,台灣共信今年 6 月與 B 公司簽訂企業募資顧問合約,由 B 公司協助新設立美國子公司的 A 輪募資,預計募集 1 億美元,而 B 公司可透過其關聯投資工具或基金,做為這次募資的主要投資者,投資 5,000 萬美元。

共信分享,台灣共信已在今年 7 月 9 日收到透過 B 公司洽詢的 A 基金公司 LOI,基於 A 基金公司對募資案的機會與策略價值的審查,A 基金公司表達正式有意收購新設立美國子公司所發行股份的 50%,總投資額高達 5,000 萬美元,占 A 輪發行的一半。

共信說明,新設立的美國子公司,預計由台灣共信以 PTS-302 治療肺癌中央行氣道阻塞、PTS-02 治療腺樣囊性癌及 PTS-500 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等產品的美國地區專利作價,取得 75% 股份,剩餘 25% 股份對外私募一億美元,因此規劃募集後總市值約為 4 億美元。

共信強調,美國子公司募集資金完成後,將開始展開美國的臨床試驗,並前進美國市場布局,依照市場資料,全球肺癌治療市場 2022 年規模約為 150 億美元,預估至 2030 年將成長至 385 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達 12.4%,其中非小細胞肺癌(NSCLC)占 85%,為主要治療類別。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7/11/pts-02/

1411036 TW zh 1752312668518 1752399068518 LG Innotek 推出銅柱封裝技術,執行長文赫洙:新基板技術,將徹底改變產業格局 半導體 1752232207000 1752233217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7/11105755/LG-chip.jpg LG Innotek 近期發表一項突破性晶片封裝方案,採「銅柱」(Copper Posts)技術,取代傳統僅使用錫球(solder balls)連接晶片基板與主機板的方式,讓智慧型手機朝向更輕薄與高效能發展。

核心是先在基板設置微型銅柱,再於銅柱頂端放置錫球。相較傳統直接焊錫的做法,銅柱可使錫球之間的間距縮小約 20%,封裝密度更高,有助於縮減主機板整體體積,讓空間配置更有彈性。

(Source:LG

另外,銅的熔點遠高於錫,能在高溫製程中維持結構穩定,避免錫球在焊接過程中發生變形與位移。再加上銅的導熱性約為傳統焊錫的七倍,能更快速地散熱,減少過熱所造成的訊號劣化風險。

LG Innotek 執行長文赫洙(Moon Hyuk-soo)表示:「這項技術不只是單純供應零組件,而是源於我們對客戶成功的深度思考。有了這項創新,我們將改變基板產業的既有框架,持續為客戶創造差異化的價值。」

雖然此項技術具備極高潛力,但仍面臨量產前的挑戰。由於微結構製程對精度要求極高,使得晶片整合與生產良率面臨極大的挑戰。銅材成本也高於錫,也使整體投入資本的回收周期成為產業需審慎評估的關鍵議題。

若未來技術成熟並順利導入量產,LG Innotek 的銅柱封裝方案將有望成為推動高效能智慧型手機革新的關鍵基礎,並進一步重塑半導體封裝產業的競爭版圖。

(首圖來源:LG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7/11/lg-innotek-slim-down-smartphone-by-replacing-solder-balls-with-copper-posts/
1411049 TW zh 1752312668519 1752399068519 AI 也來不及救,OECD:少子化將衝擊 GDP 人力資源 1752232177000 1752233519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10/22134937/people-7995902_1280.jpg

不婚不生已成世界主要國家趨勢,但人口減少將付出經濟代價。OECD 報告預測,除非女性與老年人口大幅就業,否則勞動人口減少將削弱國家收入,情況不改善的話,經合組織國家人均收入將大減四成。

台灣出生率繼 4 5 月接連創下新低紀錄後,6 月出生數 8,968,終止連 3 個月跌勢,今年上半年新生兒較去年同期減少 8,499 人,總人口數已經連 18 個月負成長。

OECD 報告指出,世界主要國家都走向老化社會的道路,到 2060 年,四分之一的 OECD 國家勞動年齡人口將下降 30% 以,老年撫養比急劇上升,從 1980 年的 19% 上升到 2023 年的 31%,預計到 2060 年將進一步上升到 52%。報告分析,生育率下降導致退休一代被「越來越小的群體」取代,隨著勞動年齡人口的減少,預計生產力將下降,並可能導致勞動力短缺。

研究人員指出,人口成長放緩有利應對氣候變遷,但不利經濟,如果不採取果斷的政策行動,OECD 地區人均 GDP 成長率將放緩約 40%,將從 2006~2019 年年均 1% 降至 2024~2060 年的平均年均 0.6%。除愛爾蘭和美國外,所有 OECD 國家人均經濟成長率都將下降。

所有人都應出來工作

報告提到現在主要國家提高生育率的政策,預計在短期內對抑制人口老化作用不大,減緩人口減少的衝擊,需包括提升生產力,包括使用 AI 和其他數位技術。但是勞動力中採用 AI 已來不及解決勞動生產力下降的問題,因為許多國家如中國已經跨過人口轉折點,勞動年齡人口開始下降。

必須要有其他方式應對,主要是更多利用尚未開發的勞動力資源,包括婦女、健康的老年人和移民。提高婦女就業,可提高人均 GDP 年增長率約 0.2%,相當於基準情景下預測降幅的一半,延緩勞工退出勞動市場的時間,包括允許人們在勞動市場期間領取退休金,也是一種方式。

AI 將讓未來不再缺工

或許世界有權力的人並不害怕勞動力短缺,認為這種不足對經濟的影響只是暫時。比爾蓋茲就曾說,AI 已經可以從事各行各業的工作,不只可取代醫生、教師工作,即使是需要體力勞動的藍領勞工,在人形機器人更進步的時候,勞工短缺問題就不存在,他認為將來人類ㄧ週工時可能會從現在的 40 小時剩下 12 小時。至於為什麼有科技之後他自己仍然一直在工作,他說,他只是樂在工作,覺得工作很有趣而已。

但專家擔憂的是不同的世界,掌控權力的人可能可以兩手一攤,思考如何度過時間的哲學問題,更多的是被 AI 取代的低技術勞工,即使想工作也沒有工作可做,科技帶來的經濟與時間好處將只流向少數人,形成一個更分化的世界。

(首圖來源:Pixabay)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7/11/aging-population-will-impact-gdp/
1411037 TW zh 1752312668520 1752399068520 陳立武坦言英特爾已跌出前十大半導體公司,轉型之路艱難 半導體 1752231468000 1752233232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4/30041526/Intel-Foundry-Direct-Connect-Keynote.jpg

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英特爾執行長陳立武坦言公司的狀況並不樂觀,英特爾已經跌出「前十名半導體公司」的行列,整體表現大幅滑落。

隨著過去的半導體巨頭陷入困境,陳立武在與員工談話中表示,英特爾若要維持永續發展,仍需付出大量努力,「二、三十年前,我們確實是業界領導者。但如今世界已經改變,我認為我們已不再是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公司。」

英特爾過去出現諸多問題,包括錯失 AI 熱潮、消費端產品未見起色,更嚴重的是晶圓代工部門未達預期,種種失利使得公司陷入深層困境,不僅營運虧損,還流失大量客戶。

綜合外媒報導,曾經在 CPU 市場中占壟斷地位的公司,如今卻面臨來自 AMD、NVIDIA 等競爭對手的強大壓力。AMD 的 Ryzen系列處理器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用戶的首選,且在遊戲主機和手持設備中也取得了成功。英特爾的垂直整合優勢如今卻成為了負擔,無法與對手台積電相抗衡。

陳立武意識到,現行人力規模與策略並非良方,必須進行激進改革,其中一項重要改變就是裁員,因為「規模更小的英特爾,能動得更快」。此外,與前任執行長 Pat Gelsinger 一樣,陳立武也坦承英特爾在 AI 領域難有作為,原因是對手已迅速占領市場。英特爾唯一仍涉足的 AI 領域是「邊緣 AI」,即將 AI 功能整合進消費性處理器中。

陳立武認為,代理AI(agentic AI)將成為未來成長的關鍵領域,並表示公司將進行高層人事變動,以期重振英特爾的市場地位。

最後談到 18A 製程時,陳立武強調外部商業潛力有限,目前僅考慮供應內部客戶,尚未決定是否開放外賣。英特爾晶圓代工部門想與台積電競爭的希望,現階段幾乎已破滅,如果下一代 14A 製程順利推進,或許還能在市場上掀起新一波競爭。

儘管面臨重重困難,陳立武對英特爾未來仍持樂觀態度,並強調需要在公司文化上進行變革,以更好適應產業的變化。

(首圖來源:影片截圖)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7/11/intel-ceo-lip-bu-tan-admit-intel-not-in-the-top-10-semiconductor-companies/

1411053 TW zh 1752312668521 1752399068521 輝達黃仁勳直指台灣是 AI 起點!企業卻苦惱於 AI 人才供不應求 AI 人工智慧 1752231015000 1752231823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3/10/23170406/NVIDIA-e1685434464855.jpg 輝達市值衝破 4 兆美元,成為史上第一家達陣企業,執行長黃仁勳曾直指「台灣是 AI 起點」,進一步催化全台理工人才的供不應求現象,不僅人才需求已經外溢到數學、物理學類周邊系所,更不乏大學教授積極倡議科技立國,提議從小扎根 STEAM 教育。

根據 1111 人力銀行調查指出,超過 4 成的企業預期未來 2~3 年的 AI 人力需求將明顯增加,但是也面臨人才痛點,包括 13.32% 認為「無明確的 AI 人才職能標準,難以制定招聘策略」、13.28% 覺得「難以找到具備實作經驗的 AI 人才」,顯示企業在人力招募階段就面臨辨識與選才困境。

AI 金融研究中心執行長孫大千表示,台灣人工智慧領域的人才極為短缺,所謂的短缺不是說使用人工智慧的工具,而是說如果要建立大模型與演算法,這方面領域的人才相當匱乏,因此建議未來在教育向下扎根的工作裡,現在應該要積極進行布局跟調整。

孫大千指出,從現在開始,下一代教育的過程中,鼓勵學習、使用人工智慧工具,讓人工智慧工具幫助學生解決各式各樣領域的問題,並調整教育科目,應該要朝這樣的方向來進行新的布局,因為台灣需要更多的數學家、電腦工程師,全都有賴於教育向下扎根。

數發部數位產業署副署長黃雅萍表示,目前針對電腦視覺、自然語言等主流應用,制定 AI 人才指引和認定標準,加速 AI 產業發展,而「AI 人才認定指引」將 AI 人才分為三大類,包含 AI 應用型人才、開發 AI 型人才、研究型 AI 人才,預計今年下半年發布,期望協助企業識別職缺所需 AI 人才。

百齡高中校長張盈霏表示,現在可以在既有課程中融入科技素養的元素,例如在專題探究、自主學習、選修課或社團中,引導學生用 AI 工具解決真實問題,這樣既有趣,又能應用在實際生活中,也不會變成另一種「考試壓力」。

張盈霏指出,科技人才的培養不一定要讓每個孩子都變成工程師,而是讓孩子具備「理解科技、善用科技、創造價值」的能力,這些能力在未來各行各業都是基本功,所以相信高中階段絕對有可能成為科技人才培養的起點,只要用對方法,學習就不再只是壓力,而會變成一種驅動力。

1111 人力銀行發言人莊雨潔表示,AI 浪潮席捲而來,上班族自我提升意識高漲,調查指出有 54.4% 的上班族,曾經參加過 AI 或數位技能相關課程,並有 36.3% 表達高度興趣,但尚未有具體行動,顯示 AI 的確正在重塑工作樣貌,已成為職場中不可或缺的基本能力。

若美科技執行長李厚毓指出,輝達尚未在台灣設立總部前,曾探索人才加入團隊,結果面臨很大的挫折,並感受到一些壓力,因為求職者會進行條件的比較,尤其若美科技的規模小,環境比不上跨國企業,只能透過一些幸福元素去填補吸引人才。

李厚毓表示,目前對企業而言,未來要找的是會使用 AI 的人才,透過經驗值不斷優化,即使是非本科系生,建議朝向如何操作、如何應用去發揮,好好使用 AI 工具去積累能力,往應用領域去做專項發揮,例如熱分析、影像製作等,相信都有機會被企業選用。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7/11/ai-talent-steam/

1410936 TW zh 1752312668523 1752399068523 Grok AI 最快下週登上特斯拉車輛,這次應該不會再有希特勒了 AI 人工智慧 1752228567000 1752243345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4/09/10090652/shutterstock_2318800305.jpg 馬斯克今日宣布特斯拉車主將可以在車上使用 Grok AI,成為強大的行車助理,帶來車主更多便利,前提是他不要再把自己當成希特勒了。

馬斯克(Elon Musk)今天正式發表 Grok 4 聊天機器人,在基準測試中能夠回答上千道數學、人文及自然科學問題,準確率更勝 Gemini Pro 和 ChatGPT,雖然還未實際上市,已經讓人躍躍欲試。馬斯克還加碼宣布,要將 Grok 4 與特斯拉車輛整合,如此車主就能夠在車上直接用語音和 Grok 對話,最快下禮拜就會開始發布更新。

用過汽車語音助理的朋友,肯定都體驗過信任感被玩弄最終消失殆盡的痛,雖然近年來新款汽車都聲稱他們的語音助理進化了,實際用起來還是經常「掉漆」,尤其是在開車時想要設定新的導航目標,一旦出錯,很可能會讓你錯過交流道,或是關鍵路口,而浪費十幾分鐘。

別說是車廠,就連已經推出超過十年的 Apple Siri,也常常聽不懂人話,而生成式 AI 則在一兩年就獲得更高的信任度,也因此被認為是取代車載語音助理的熱門選項。這是一項複雜的任務,不過特斯拉與 xAI 在馬斯克的統合下,得以完成這項工作。

然而這並非沒有疑慮,暫且忽略 AI 幻覺、一臉正經講幹話的老問題,Grok 模型一直都是透過 X 平台上大量的訊息來訓練,因此它生成的內容非常「馬斯克風格」,帶有一點中二病,偶爾口無遮攔亂講話,例如三天前,Grok 公開讚頌希特勒可以解決白人仇恨問題,大談反猶太言論,甚至自稱為「MechaHitler」(機甲希特勒),迫使 xAI 緊急關閉 Grok,並表示他們認知到相關錯誤,已經禁止 Grok 再發表仇恨言論。

在手機上和 AI 聊天是一回事,出了亂子至少是自己面對,但在車上又是另一回事,沒有一個家長想聽到車子說自己是機甲希特勒吧?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7/11/musk-grok-ai-onboard-tesla-vehicle/
1410946 TW zh 1752312668524 1752399068524 川普第三波關稅名單出爐!加拿大課徵 35%,其他國家統一 15%~20% 國際貿易 1752227315000 1752233658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3/31121520/54362601640_85557e3d6c_k.jpg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今日第三輪關稅名單,致函給加拿大總理卡尼(Mark Carney),美國將向加拿大課徵 35% 的關稅,下一個將公布歐洲的稅率,至於尚未收到正式關稅通知的其他國家,預計將統一實施 15% 至 20% 的「統一關稅」,更強調並非所有國家都會收到通知信。

川普在自家社群平台 Truth Social 公布加拿大的關稅通知函,內容談到自己非常榮幸致函卡尼,並宣布自 8 月 1 日起,對所有來自加拿大的進口產品課徵 35% 關稅,更警告任何轉口、逃避或報復性措施都將導致再加稅。

川普指出,美國曾對加拿大加徵關稅,以因應美國的芬太尼(Fentanyl)危機,但這場危機是加拿大未能有效阻止毒品流入美國所導致,當時加拿大沒有選擇與美國合作,反而以自有關稅進行報復,因此新一輪關稅政策是針對加拿大進行報復性措施。

川普認為,美國與加拿大除芬太尼問題外,還有許多關稅與非關稅政策的貿易壁壘,導致美國對加拿大的貿易逆差,並點名加拿大對美國酪農徵收最高達 400% 關稅,這還是假設乳品農民有機會將產品銷售給加拿大民眾的情況。

川普原本預告即將公布歐盟與加拿大的關稅通知信,果然今日就發出對加拿大的關稅通知函,下一個就是歐盟,但並非每個國家都會收到通知信,對於尚未收到正式關稅通知的其他國家,預計將統一實施 15%~20%「統一關稅」,細節仍在協商。

截至目前,川普已向 23 個國家寄發關稅通知信,稅率落在 20%~50%,巴西課徵 50% 最重,而通知函是川普及其美國高層官員在關稅暫緩 90 天後釋出,白宮與財政部、商務部僅達成三項初步框架,未來可能發展為正式協議。

(首圖來源:Flickr/Gage Skidmore CC BY 2.0)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7/11/mark-carney/

1410911 TW zh 1752312668525 1752399068525 川普砍電車補助,福特新廠剛好逃過一劫 汽車科技 1752225794000 1752228773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7/11092255/FyxCl70WIAIc6Tl.jpeg 美國總統川普頒布《大而美法案》砍掉了電動車退稅補助,讓許多車廠因而暫緩電車生產及開發,幸運的是,福特興建中的電池廠逃過一劫。

福特正在密西根州興建的電池廠,新法規下依然有補助資格。「密西根 BlueOval 電池園區正在努力取得減稅補貼資格,這對消費者和美國製造汽車是雙贏結局」,福特表示,這座新電池廠工程進度達 60%,明年就能開始生產鋰電池。

《大而美法案》雖然移除電動車補助,但保有電池生產補助資格,只是條件比拜登時代更嚴苛,要求使用更高比例美國本土原料,讓許多車廠和電池廠緊急喊卡。不過法案留下一扇機會之門,若是 2024 年前已動工的建廠計畫,不受新規範影響,沿用舊補助條件。

福特 BlueOval Park 是 2023 年動工,進度也超過一半,正好擠進機會之門,即便這座新廠是與中國寧德時代合作,還是能獲減稅補助,所以說手腳快還是有好處。

這有可能會是福特提升競爭力的大好機會,因新廠是美國本土第一座 LFP 磷酸鐵鋰電池產線,這種電池用於電動車,雖然性能表現較弱,但成本更低且相對安全,健康度也更容易維持,已是中國電動車市場主流。特斯拉一開始用 NCM 鎳鈷錳三元鋰電池,後來也有部分車款改用 LFP 並獲市場好評,讓 LFP 受到肯定。

福特認為這座工廠不僅創造 1,700 個就業機會,還讓福特推出更平價的電動車,福特也強調,這座工廠是「福特擁有、福特經營」,寧德時代只是技術授權,避免政治風險。

通用、Nissan 和許多車廠都在美國放緩電動車與電池建廠腳步,福特這座電池廠若能順利取得減稅補助,開始供應低成本 LFP 電池,或許一兩年後,就能看到福特新電動車展現價格競爭力了。

(首圖來源:Ford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7/11/ford-survive-from-trump-ev-cut/
1404937 TW zh 1752312668527 1752399068527 AI 時代,我們該如何重塑技能學習與學校教育? AI 人工智慧 1752220805000 1752159291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4/14135109/20250414.jpg 人工智慧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將人類社會帶入「AI 資源豐富時代」:無論是文字、圖像、程式碼等知識性產出,抑或許多服務性工作,都能由 AI 大量生產,這些重複性工作的取代程度很高。支持者將其比喻為新的工業革命,認為 AI 將大幅提升生產力、創造前所未有的繁榮;質疑者則憂慮,就業市場會消失殆盡,社會不平等日益擴大。

事實或許介於兩極之間,但無論如何,社會變遷快到現有教育難以跟上,或許與其擔心AI是否取代現有工作,未來教育如何轉變更重要。

就業消失與新職誕生:勞動市場的此消彼長

對勞動者而言,AI資源豐富的時代,最直觀的衝擊莫過於就業機會的重新洗牌。近年來多項研究和業界預測驚人:Anthropic執行長達里奧·阿莫迪(Dario Amodei)直言,五年內AI可能取代一半初級白領職位,甚至導致失業率攀升至10%~20%。矽谷知名投資人克里斯·薩卡(Chris Sacca)悲觀地表示「我們完蛋了」,認為軟體工程師、律師、會計、行銷文案等大量白領職業將走向滅亡。自由職業平台Fiverr執行長的內部信亦將設計師、銷售人員列為「瀕危職業」。類似的AI威脅論甚囂塵上,讓許多上班族感到惶恐。

然而,同時也有分析指出,歷次技術革命往往是「一扇門關上,另一扇窗打開」。世界經濟論壇的2025未來就業報告預計,未來五年新興技術(包括AI)雖可能導致900萬個工作消失,但同期也會創造約1,100萬個新工作,其中許多是今日不存在的新職業。

AI技術滲透的專業領域,已出現了目前無法被AI取代、甚至AI本身催生的職位,各企業開始招聘AI審計師、AI倫理長(Linkedin報告相關職位需求成長30%)、AI整合師等新角色,以滿足AI應用帶來的新需求。這些職位強調人類在AI系統中的監督、管理、橋梁作用,強調人機協作而非競爭。而在創意產業和商業決策領域,審美品味和創意判斷正成為炙手可熱的技能。因為當生成式AI使創意選項近乎無限時,敢於做出風格化決策的人才將極具價值,平面設計師也許不再需要親自調整排版字距,但設計師的本質工作:基於品味引導創意選擇、判斷優劣、衡量影響力,將比以往更重要。

既然在人人都能使用相同AI工具的未來,品味將變得空前重要。那麼在這個背景下,將設計師列為被AI取代職業未免武斷。的確,新的設計工作形態正在形成:或許未來我們不再稱某些職務為「設計師」,但他們主要的職責就是引導AI按照其審美願景創造產品、服務或流程。這些例子說明,AI消滅了一些傳統職能,但也提升或轉變了另一批職能的價值。我們將看到許多行業的職務內涵被重新定義:許多人類將不再親自執行具體任務,而是成為AI的導演、品質監督者、戰略決策者。

技能重塑與教育挑戰:學習什麼,如何學?

由於AI的出現,現有工作技能的需求將會在短暫的時間內發生劇變:LinkedIn經濟機會長Aneesh Raman指出,資料顯示到2030年,普通工作所要求的技能有70%會更新改變。也就是說,現今大部分職業的從業者若不持續學習,到下個十年將發現自己的技能嚴重過時,這對教育和培訓體系是一項巨大挑戰:我們究竟該培養年輕人什麼能力來面對模糊多變的未來?傳統工業時代側重知識記憶和單一專業的培養模式,顯然難以適應AI時代技能快速更迭的要求。未來人才需要具備複合技能和終身學習能力,能根據科技進步不斷重塑自己的知識結構。

首先,基礎教育應更加強調人類獨特優勢的素養,例如創造力、批判性思維、情商和跨學科靈活性。因為事實上,AI擅長的是模式識別和知識調用,較弱的是跨領域創新、道德判斷、共情。

丹麥的一項勞動研究發現,2023-2024年企業大規模採用ChatGPT等AI工具後,平均每位員工節省的工作時間僅約2.8%,並未顯著減少工時或提高薪資。這是因為AI雖然加速了員工處理部分任務,但同時創造了新任務來利用節省的時間,如構思更有創意的企劃、分析AI輸出的合理性等──換言之,人們把省下的時間投入了AI無法替代的工作。

這側面說明,未來人的價值更多體現在AI不能做或不擅長的地方。因此教育需引導學生發展這些AI難以企及的能力。像美國許多學區已開始在課程中融入程式基礎、資料分析等,同時更注重培養學生提問、協作、創意思考的習慣。台灣教育界也有聲音呼籲推行人工智慧啟蒙教育,幫助孩子理解AI的原理與局限,學會與AI共處而非純粹競爭。從本質上講,我們要培養的是「會使用AI的人才」而非被AI取代的流水線工人。AWS調查甚至指出,懂得使用AI工具的員工平均可獲28%的薪資溢價,AI技能俨然成為各行各業的新顯學。這進一步印證了在職場競爭中,掌握AI操作與協作能力將是基本門檻之一。

其次,高等教育和職業培訓需要大幅加快迭代。以往高校課程更新緩慢,學生所學往往趕不上產業變化。而AI技術演進之快前所未見,新工具、新方法層出不窮。學校與企業更需緊密合作,動態調整課綱,提供在學習中接觸AI實務的機會。例如,增設跨領域的AI+X複合專業(如AI醫學、AI法律),或在傳統專業中融入AI應用課程。對職場人士而言,終身學習將成為常態──技能提升和再培訓計畫必須大規模展開。

IMF建議各國強化行業訓練、學徒計畫和技能提升項目,幫助勞工為AI時代做好準備。尤其對那些因自動化或產業消失而面臨長期失業的人,需要有全面的社會援助與再就業方案,避免他們被永遠排除在新經濟之外。

(首圖來源:AI)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7/11/rethinking-education-how-ai-is-forcing-us-to-redesign-learning-and-skills-development/

1410878 TW zh 1752312668528 1752399068528 馬斯克親率團隊發表 Grok 4 模型,加碼推出每月 300 美元訂閱方案 AI 人工智慧 1752219859000 1752244367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7/11040827/xAI-introducing-Grok-4.jpg 馬斯克(Elon Musk)擁有的 AI 公司 xAI 發表最新旗艦模型 Grok 4 系列,並推出每月 300 美元的全新訂閱方案 SuperGrok Heavy。

Grok 是 xAI 瞄準 OpenAI ChatGPT、Google Gemini 等所開發的產品,能夠解析圖像並回應各式各樣的提問。近幾個月以來,Grok 深度整合馬斯克所收購的社群平台 X 中,但行為失控的狀況也因此暴露在數百萬用戶面前。

xAI 同時推出 Grok 4 和 Grok 4 Heavy 2 種模型版本,後者為「多代理版本」,能同時啟動多個 AI 代理針對同一問題獨立運作,如同讀書會般相互比較成果進而找出最佳答案。xAI 透過 API 釋出 Grok 4,期望吸引開發者以此模型建構 AI 應用。

Grok 4 在多項基準測試達到領先水準,包括評估 AI 回答數千道數學、人文及自然科學題目的 HLE(Humanity's Last Exam)。xAI 指出,Grok 4 未使用「工具」在 HLE 獲得 25.4% 準確率,優於 Gemini 2.5 Pro 21.6% 和 o3 21%。啟用「工具」的 Grok 4 Heavy 甚至獲得 44.4% 準確率,遠勝 Gemini 2.5 Pro 26.9%。

非營利組織 Arc Prize 稱,Grok 在 ARC-AGI-2 基準測試創下新紀錄,這項測驗包含 AI 用於辨識視覺模式的題目,Grok 4 取得 16.2%,幾乎是 Claude Opus 4 的 2 倍。

不只如此,xAI 同場推出每月 300 美元的訂閱方案 SuperGrok Heavy,訂閱用戶能夠搶先試用 Grok 4 Heavy 及其他新功能。這項方案與 OpenAI、Google、Anthropic 等進階方案相似,卻是現今收費最昂貴的 AI 訂閱方案。

SuperGrok Heavy 用戶可望優先體驗 xAI 未來幾個月預計推動新產品,包括 8 月的 AI 編碼模型、9 月的多模態代理、以及 10 月的影像生成模型。

儘管 Grok 在基準測試展現高水準,xAI 要在商業市場擊敗 ChatGPT、Gemini 及 Claude,需要克服過往失誤留下的陰影。究竟企業客戶是否願意接受 Grok 優勢與缺點並存,有待市場觀察。

▲ 馬斯克率領團隊發表 Grok 4 系列模型。

(首圖來源:影片截圖)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7/11/xai-introducing-grok-4/

1410868 TW zh 1752312668529 1752399068529 Android 畫圈搜尋導入 AI 模式,Gemini 助理登陸 Wear OS 手錶 AI 人工智慧 1752173084000 1752220653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7/10184425/4-new-AI-updates-on-Android-coming-to-Samsung-Galaxy-devices.jpg Google 為 Android 裝置的畫圈搜尋(Circle to Search)和 Gemini Live 強化 AI 功能。

AI 模式(AI Mode)今年初在 Google 搜尋引擎首次亮相,讓用戶透過類似 Gemini 的 AI 聊天機器人取代傳統搜尋方式,獲取 AI 生成資訊和網頁連結。AI 模式尚未全面開放,只能在美國、印度兩個國家測試使用。

然而 Google 指出,現在 Pixel 手機和三星 Galaxy 手機透過畫圈搜尋(後者稱為「搜尋圈」)直接導入 AI 模式,只要長按主畫面按鍵或導覽列,接著圈選、反白或輕觸螢幕上想搜尋的文字、圖片或影片,可在不切換 App 的前提下進行 AI 搜尋。

「當系統認為 AI 回應最有幫助時,搜尋結果就會顯示 AI 摘要(AI Overviews)。從那裡滑到畫面底部並點擊『使用 AI 模式深入了解』即可提出後續問題,探索網路上與你搜尋相關的內容」,Google 表示。

畫圈搜尋也為手機玩家提供遊戲協助,不用關閉遊戲就能直接查詢遊戲角色和攻略,這項功能其實自今年 1 月即展開測試,現在提供給 Pixel 手機和三星 Galaxy 手機的用戶。Google 還透露,規劃在 Android、iOS 版 Google App 透過 Google 智慧鏡頭(Google Lens)使用 AI 模式。

三星發表 Galaxy Z Fold7、Galaxy Z Flip7 手機及 Galaxy Watch8 系列手錶,分別搭載 Android 16 和 Wear OS 6。基於雙方合作關係,Google 為 Galaxy Z Flip7 提供 Gemini Live 更新,支援封面螢幕進行即時視覺對話功能,讓 Gemini 無需開啟手機也能回應畫面所見事物的相關問題。而 Gemini Live 對三星日曆、筆記及提醒等 App 提供支援,Google 表示其他品牌將會陸續加入。

最後,Gemini 正式支援搭載 Wear OS 的智慧手錶,包括 Google、三星、OPPO、小米、OnePlus 等品牌。三星新發表的 Galaxy Watch8、Galaxy Watch8 Classic 及 Galaxy Watch Ultra 可說是搶先搭載。透過語音指令「OK Google」、長按手錶側邊的按鈕、或是輕觸手錶螢幕上的 Gemini 圖示,就能喚醒 Gemini。

(首圖來源:Google Blog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technews.tw/2025/07/10/android-circle-to-search-feature-gets-ai-and-gaming-upgrades/
1410830 TW zh 1752312668530 1752399068530 台灣關稅高於鄰國會很慘!復華投信:關鍵仍在《美國 232 條款》稅率 AI 人工智慧 1752169224000 1752169779000 https://img.technews.tw/wp-content/uploads/2025/07/10173855/3711533C-04B6-4372-9AD4-556E6E384D1E-2.jpg 復華投信今日舉辦下半年投資展望,國內股票部主管呂宏宇表示,台灣關稅開獎在即,假設 32% 以上會很慘,因為高於鄰近國家,屆時將會造成產業大量外移,但其實影響台灣更多的《美國 232 條款》稅率,這就要看終端客戶願不願意接受轉嫁。

復華投信表示,台股下半年因關稅及匯率議題使行情呈現前低後高趨勢,預估大盤區間為 21,000-25,000 點,待貿易新秩序建立、不確定因素淡化後,AI 將引領台股重回成長創高之路,半導體、ASIC 等供應鏈為產業長線布局主旋律,新台幣升值內需受惠、高息低波個股則是傳產亮點。

呂宏宇表示,上半年受惠 AI 伺服器拉貨出口暢旺,相關產業營收創高,但關稅不確定性使下半年投資放緩,壓抑台灣總體經濟第三季成長動能,隨著基期放低,待後續產業新秩序建立,AI 需求熱絡帶動企業獲利成長、主要經濟體市場明年企業獲利成長率朝正向發展,支撐台股下半年股市表現。

針對台灣關稅開獎在即,呂宏宇表示,假設 32% 以上會很慘,因為目前日本、韓國 25%,然後臺商基地越南 20%,至於東南亞則是 25%~32% 不等,假設台灣高於鄰近國家,屆時將會造成產業大量外移,對台灣整個資本市場,相對沒有那麼有利,但目前預估台灣 20%~25% 的機率最高。

呂宏宇指出,台灣反而應該重視的是《美國 232 條款》稅率,因為這是針對半導體、AI 伺服器相關,相對衝擊台灣較大,屆時只能看終端客戶願不願意轉嫁,或是台商是否有赴美設廠的規劃,藉此調度產能規劃,降低相關衝擊。

產業布局方面,呂宏宇指出,市場不確定性因素消除,AI 將成為布局成長股的主旋律,雲端服務供應商(CSP)資本支出仍持續成長,預估 ASIC 仍處於黃金成長期,再來機器人是邊緣 AI 的殺手級應用,預估人形機器人未來將呈現指數型成長,建議可從減速機、傳動元件產業尋找投資機會。

非電產業布局,呂宏宇認為,壽險業接軌 IFRS17 後,股票部位將取消覆蓋法,顧及股價震盪帶來的影響,未來金融股布局將傾向選擇高息低波標的,而因關稅政策導致美元走弱、新台幣購買力增強,可選擇擁有資產的內需產業,如航空、旅遊、食品、餐飲、零售、電信及資產股。

(首圖來源:科技新報)

立刻加入《科技新報》LINE 官方帳號,全方位科技產業新知一手掌握!

]]> https://finance.technews.tw/2025/07/10/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