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 AI 圈發生了兩件看似普通的事:Perplexity 推出 Comet 瀏覽器,OpenAI 發表 ChatGPT 新功能。但 Reddit 的 OpenAI 討論區,兩個消息引發「AI 是否殺死開放網路」的激烈討論。
某網友擔憂顯示很多人的心聲:「感覺各大公司用AI圍牆花園取代開放網路。我們以前見過類似的故事:Google和Meta集中一切。現在又在『AI便利性』名義下再次發生。」這不是杞人憂天,我們可能正在見證網路史上第三次大變局。
新權力遊戲上演中
Comet瀏覽器聲稱可「託管」網站,ChatGPT Apps也能「託管」網站功能。表面看是技術進步便利,但某從業者一針見血說,「AI瀏覽器是網路分發權的爭奪戰。這些公司試圖讓AI成為操作系統和應用層間的仲介」。
使用者不再直接存取網站,而是AI「翻譯」後的網站。AI成為資訊守門人。網路前兩次變局第一次是從靜態網頁到搜尋引擎主導的Google崛起,第二次是從網站導航到社群媒體資訊流的Facebook稱霸,現在我們正在經歷第三次:從人工篩選到AI智慧分發。 每次變局,都代表權力重新分配,也是用戶選擇權的喪失。
失落的野蠻網路
最引人共鳴的,是對早期網路的深深懷念。「2000年代初的網路是個狂野的地方🥲」,某網友感慨。「那時網路充滿創造力和混亂,但也充滿可能性。現在呢?幾乎認不出來了,感覺毫無生氣。取而代之的是嚴重審查和控制的環境。」
懷念背後是對自由和多樣性喪失的深深擔憂。舊年代網路會偶然發現有趣的部落格,在論壇和陌生人激烈辯論,以超連結在無盡知識海洋遨遊。現在資訊來源越來越依賴幾個超級平台的演算法推薦。
當AI瀏覽器成為主流,這種趨勢可能加劇。想了解某個話題,不再搜尋多網站比較,而是AI直接給你最優解。看到的不是原始資訊,而是AI過濾後版本。久而久之,我們是否失去獨立思考和選擇力?
個人化陷阱
更深層的擔憂來自內容「過度客製化」。網友提出深刻觀點:「未來內容如此精確針對個人需求客製,以至於預設就是分割,因根據個人檔案產生無限量內容。」
這聽起來很棒,但仔細想想:如果每人看到的都是客製資訊,還能形成共同話題和認知基礎嗎? 這會否加劇社會撕裂和對立?當AI完美迎合每人偏好和認知習慣,還有機會接觸到挑戰性觀點嗎?
一切背後是永不改變的商業邏輯。網友尖銳指出:「最終,所有玩家都試圖以廣告盈利建立地位。」AI時代,廣告可能更低調有效:AI可回答問題時順便植入商業資訊,用戶甚至沒發覺自己被推銷了。這比傳統廣告更難辨識和抵抗。
並非完全悲觀
當然也有不同聲音。網友認為AI可能使技術民主化:「小公司現在也能提供只有大公司才有的複雜服務。這可能打破壟斷,而不是加強壟斷。」也有人認為這種變化不可避免,關鍵是如何應對:「科技永遠在發展,關鍵是我們如何使用它。開放性和自主權仍然取決於用戶和社群的選擇。」
更有意思的是,某老線民提醒大家,這種擔憂並不新:「AI驅動瀏覽器不過是圍堵開放網路的嘗試。這並不新奇,和圖形化瀏覽器一樣古老。 你們只是網路衝浪時間還不夠長。」
這個觀點很有啟發性。也許每代網路用戶都會經歷焦慮:看著熟悉的網路環境被新科技改變,擔心失去珍視的東西。但網路韌性也在此──總是在變化中找尋平衡。
我們的選擇決定未來
討論最終指向一個核心問題:我們要便利還是自主?AI瀏覽器確實更高效,但太方便是否值得我們放棄主導權?AI快速提供「最佳答案」,但會否扼殺資訊多樣性和觀點碰撞?
答案當然不是非黑即白。關鍵是我們還能保留選擇權嗎?某網友說:「任何人都可製作網站,不必擔心Google、Facebook、X或OpenAI認為網站該是什麼樣子。」
但自由需要使用者主動爭取維護。需要保持對AI工具便利背後的控制權搶奪,需要理解免費服務的真實成本,關注資料隱私和演算法透明度。也要主動保持資訊來源多元化,不依賴單一AI工具,培養批判性思維和獨立判斷能力。
更重要的是,需要用實際行動支持開放和多元化環境。選擇支援開源和去中心化,關注並參與政策討論,用消費選擇為想要的未來投票。
寫在最後
Reddit討論揭示深刻矛盾:我們既渴望AI便利,又擔心失去自由和選擇權。但也許這就是人類面對科技進步的常態:擁抱變化時,努力保持自己認為重要的價值。
網路的未來不是科技決定,而是人類選擇決定。AI浪潮席捲的今天,保持獨立思考,可能是最需要守護的東西。畢竟科技就是為了服務人類,而不是相反。
下次打開AI瀏覽器時,不妨問問自己:我在用工具,還是被工具用?答案可能比想像更重要。
(本文由 品玩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