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 AI 雪崩內幕:核心大將天價被挖、團隊邊緣化,因掌舵者方向不明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7 月 25 日 8:10 | 分類 AI 人工智慧 , Apple , Apple Intelligence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蘋果 AI 雪崩內幕:核心大將天價被挖、團隊邊緣化,因掌舵者方向不明

蘋果本不該脫隊 AI 比賽。因有 OpenAI 夢寐以求的充沛現金流,掌握全球數十億設備構成的封閉硬體生態,甚至 Siri 都比 ChatGPT 早出生十多年,更早推出聊天機器人。

因此,當 ChatGPT 驚豔全球,果粉就像看自家第一名小孩突然考倒數第一,那個恨鐵不成鋼啊。

哪怕現在奮起直追,蘋果依然不算太晚,但面對 Meta 頻頻拋出高薪橄欖枝,蘋果卻再次慢半拍──核心工程師接連出走,團隊頻頻動盪。外媒 The Information 最新報導揭開蘋果 AI 人才流失與組織破裂的全貌。

從 Siri 到 ChatGPT,蘋果錯失的 AI 春天

今年稍早,蘋果開發 AI 基礎模型團隊希望開源部分模型。提議出發點其實很直接,開源可展示蘋果 AI 階段性成果,也能藉助開源社群幫助,加速模型最佳化。但這想法很快被軟體負責人 Craig Federighi 否決。

他寄給基礎模型負責人龐若鳴(Ruoming Pang)的信表示,市場已有夠多開源模型供研究用,蘋果不需湊熱鬧。聽起來很合理,但只是好面子的說法,Federighi 擔心的是模型公開後,外界會認為蘋果為了 iPhone 能跑 AI,不得不犧牲性能。

而且,這些模型性能也落後 Google 等對手產品。

蘋果 2025 年基礎模型報告試圖回答,除了整理終端雲端一體化大模型體系,強調終端羽量高效,也推出雲端架構新思路,同時以 Swift 原生框架開放核心功能給開發者。開不開源只是表像,真正關鍵是蘋果 AI 分歧越來越明顯,尤其以研究導向為主的基礎模型團隊和以產品為主的軟體團隊。更簡單說,是 AI 高層 John Giannandrea 與 Federighi 注重路線不同。

▲ 右起 Craig Federighi、John Giannandrea。(Source:科技新報)

蘋果還避談 AI、只強調機器學習時,Siri 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產物。賈伯斯 2011 年去世前,蘋果發表語音助理 Siri,驚豔四座,但幾年後 Alexa、Google Assistant 崛起,Siri 卻連基本理解和執行指令都頻頻出錯,難以勝任複雜語義任務。2018 年蘋果終於承認問題,但不是公開場合,而是徵才時。

他們高調挖來前 Google AI 負責人 John Giannandrea 並寄予厚望。John Giannandrea 曾是 Google 搜尋引擎與 AI 的靈魂人物,是讓 Gmail、Photos、Translate「變聰明」的人,也是在 DeepMind 崛起時參與布局的老兵,他也對 Siri 特別感興趣。

Craig Federighi 親自拍板,把 Siri 和機器學習部門交給他,打算一鼓作氣補上 AI 缺陷。他加入後,蘋果開始鼓勵研究員更常發表 AI 研究成果,顯示蘋果長期「保密至上」文化稍微有點變化。但七年過去了,投資成績單並不好看。

2022 年 ChatGPT 橫空出世,逼得每家科技公司重新排兵布陣,幾乎所有人都重做語音助理,接入 LLM。然蘋果不僅沒追上 OpenAI,還被越甩越遠。AI 三大要素:數據、演算法和算力。但堪比 NBA 頂級球員的價格顯出 AI 人才多缺,以往蘋果用使命感或榮譽感綁定一批 AI 人才,但無奈祖克柏給太多了。

最近龐若鳴在 LinkedIn 宣布他離開蘋果,加入 Meta,結束蘋果基礎模型團隊主管生涯。彭博社報導,龐若鳴在 Meta 四年總收入可高達 2 億美元。Meta 向頂級 AI 工程師拋出年薪千萬美元起的橄欖枝,但蘋果薪水連市價一半都不到。過去幾個月不少高階員工離職,甚至傳出 MLX 團隊都萌生集體離職的念頭。

龐若鳴團隊成員也陸續跟著他跳到 Meta,包括 Tom Gunter。兩位知情人士透露,Gunter 原從蘋果跳槽至 OpenAI,但龐若鳴被 Meta 挖走後,他果斷加入 Meta。其他知情人士透露,蘋果基礎模型團隊其他成員(約幾十人)也在找機會,目標包括 OpenAI、Anthropic 等。

即便龐若鳴離職後,兩位知情人士稱,蘋果高層告知剩下成員,正在重新評估薪資方案,有可能加薪以挽留人才。面對 Meta 頂級薪資,蘋果吸引力也遠遠不夠。

AI 理想主義者的朝聖與幻滅

蘋果 AI 人才流失當然不只錢的問題。蘋果基礎模型團隊許多成員還是有身為蘋果人的使命感,渴望站在 AI 前線,尤其追求「超級智慧」──即具備與人類相當甚至超越人類的 AI。這種理想主義在技術圈不少見,但路線分歧逐漸顯現,比起隸屬 Giannandrea、龐若鳴率領的基礎模型團隊,軟體負責人 Federighi 團隊更關注實用型 AI 模型改進,如產生文章或摘要等日常應用。

ChatGPT 一炮而紅的前一年,龐若鳴就因開發和訓練大規模 AI 系統經驗豐富,精通從模型到背後軟體各環節,被 Giannandrea 從 Google DeepMind 挖角。

但為了這位頂尖 AI 人才,蘋果也有大開綠燈。

蘋果允許龐若鳴在紐約上班,而不用搬到蘋果總部的加州庫比蒂諾,對照蘋果對其他高層的安排非常罕見。龐若鳴的自研模型團隊儘管開始規模很小,僅少數研究員,但 AI 重要性水漲船高,成員一路飆漲到百人左右,且成員來自 DeepMind、Meta、微軟和亞馬遜等。

到了 2022 年末,龐若鳴已建構一些大語言模型(LLM)。但 Giannandrea 不看好實用性,遲遲沒有推動發表。一年後蘋果成立基礎模型團隊,龐若鳴擔任主管。龐若鳴承諾新成員,將優先採用蘋果計算基礎設施訓練模型。知情人士透露,蘋果高層還討論過如何擴大團隊,如直接招募整組學校或企業 AI 實驗室。

2024 年 6 月,蘋果 WWDC 發表 Apple Intelligence,多數技術成功都來自龐若鳴團隊成果,如文字寫作和圖像產生工具、與 ChatGPT 整合(回答問題)。最重要的是,蘋果向全世界宣布更強大的 Siri 有望現身。以往積累的信用讓人相信蘋果不只是畫餅,但後面的故事我們也都知道,3 月新 Siri 延期。蘋果也下架 YouTube 和主要電視廣告。

蘋果行銷部門、技術部門和產品部門也上演踢皮球互相指謫戲碼。基礎模型團隊當然明顯感覺蘋果高層缺乏清晰戰略,如蘋果總體目標是打造最強 AI 模型,但成員卻不清楚該聚焦哪種模型,處理文字? 語音還是影像?

知情人士透露,模糊定位讓團隊士氣受挫,甚至某些高層還會徵求基礎模型團隊幫忙開發產品,加劇成員對蘋果缺乏統一 AI 戰略的擔憂。彭博社 6 月報導,了解蘋果 AI 團隊運作狀況的人表示,雖然蘋果批准 2026 年營運自研雲端模型的數十億美元預算,但再之後是一片空白。

(Source:科技新報)

AI 時代的蘋果,還是每推新產品就會改變世界的蘋果嗎?

如果故事止於此,蘋果還會像馬斯克 Grok 擁有逆風翻盤的機會,儘管外界炮火連天,質疑聲四起,但年初龐若鳴團隊成員對基礎模型的進展相當樂觀。結果比過程更重要,只要團隊 4 月按計畫做好新 Siri,一切質疑聲就不是問題,故他們做好功能完整的 AI 系統,能自然對話、回答問題、以 Siri 完成各種任務。

年初團隊向 Giannandrea 和 Siri 團隊展示系統功能。知情人士透露,整場會議 Giannandrea 保持沉默,但最後異常興奮。「這就是蘋果的未來,這很重要。你們做得很好,繼續幹下去。」他說。

但熱情持續不久。今年 3 月,蘋果突然宣布,新 Siri 延後至 2026 年才發表。這消息讓基礎模型團隊大為吃驚。團隊基本上獨立運作,幾乎不受其他部門干涉,但自由也意味他們遠離決策流程。蘋果決定延期卻未徵詢他們的意見,也沒人告訴他們是否模型有什麼問題。

同時蘋果 AI 高層也開始新洗牌。

CEO 庫克宣布 Vision Pro 操盤手 Mike Rockwell 不再負責 Vision Pro,轉負責 Siri,向軟體主管 Craig Federighi 匯報。Siri 負責人 John Giannandrea 也逐漸淡出權力中心。如果蘋果最終牽手第三方模型,Giannandrea 不只失去 Siri 控制權,連原本負責的機器人專案也將收回,且龐若鳴基礎模型團隊隸屬 Giannandrea。

龐若鳴試圖安撫士氣,鼓勵大家繼續專注使命:為蘋果打造最優秀的 AI 模型。知情人士透露,直接向 Giannandrea 匯報、協助管理基礎模型團隊的 Daphne Luong 也出面「滅火」。她說組織重整問題在 Siri,而不是蘋果 AI 模型。

然而真正讓團隊士氣大幅下滑的,是 Rockwell 上任後舉動:3 月接手 Siri 後,立即組織團隊評估多種方案,涵蓋蘋果自研模型及引入 Claude、ChatGPT、Google Gemini 等第三方模型。換句話說,蘋果基礎模型團隊過去的努力,變成一個笑話。

當然人心鬆動。

Meta 天價薪資面前,龐若鳴離職便順理成章。但他離開也成為 AI 團隊離職潮的引爆點,他不僅技術過人、工作勤奮,還樂於提攜後輩,指導他人,是蘋果 AI 團隊的主心骨,更是願意為下屬「遮風擋雨」的好主管。如某次年末假期,他親自寫 AXLearn 原型程式碼,驗證這套訓練大型模型的開源工具是否滿足蘋果需求。這種「小內捲」在蘋果並不常見,所以當他離開,團隊情緒不可避免滑至低谷。

蘋果 AI 緩慢進展不僅拖慢產品節奏,也讓外界對整體品牌形象評價下滑。蘋果服務主管、庫克最信任的顧問 Eddy Cue 多次警告,如果蘋果不能迅速適應 AI 時代,極有可能成為下一個黑莓機或 NOKIA。

這種說法是媒體最愛,但持平看哪怕 AI 慢一步,蘋果依舊掌握全球最完整、最高黏著性的軟硬體生態,依舊坐擁千億美元現金儲備,晶片、系統最佳化、終端體驗、工業設計,依舊是全球頂尖。蘋果不會是下個 NOKIA,但 AI 賽道就不再是「Think Different」,能顛覆世界的蘋果。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蘋果

延伸閱讀: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