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舊衣真的環保?印度「舊衣之都」重金屬污染水源,工人:喝水變成詛咒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18 日 0:00 | 分類 ESG , 環境科學 , 生態保育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回收舊衣真的環保?印度「舊衣之都」重金屬污染水源,工人:喝水變成詛咒

對許多人來說,「衣櫃永遠少一件衣服」是再日常不過的煩惱;但對印度北部帕尼帕特(Panipat)紡織品回收廠工作的人來說,不只永遠不缺衣服,每天面對的更是源源不絕、世界各地湧入的廢棄衣物。

工人長期吸入超細纖維(microfiber)與粉塵,呼吸道疾病成為看不見的代價。而有毒廢水則滲入土地與河川,使整座城市在「循環經濟」的名義下逐漸窒息。

回收舊衣,最後去到哪裡?

歐洲「舊衣回收箱」象徵善意循環,人們相信,捐出衣服能幫助有需要的人。「大家都以為,這些衣服會再利用」,格羅寧根大學(University of Groningen)研究員瑪麗亞皮拉爾烏里韋(Maria Pilar Uribe)指出,「但現實是,大部分衣服最後都是丟掉,『進口』至另一個國家」。

一件不要的 T 恤,可能在歐洲某座大城市裝箱,跨越多國來到全球二手衣服供應鏈的末端──印度有「世界舊衣之都」之稱的帕尼帕特。每年約百噸廢棄紡織品會來到這裡,超過30萬名工人每天在堆積如山的舊衣山上工作。

先進口,再出口

《衛報》報導,進口至印度的舊衣會先分為兩類:還可以穿的衣物(wearable clothing),直接送去二手市場,殘損衣物(mutilated clothing)則撕碎、重新紡成新紗線。從夾克、裙子、開襟羊毛衫再到貝雷帽,這些廢棄衣服堆成一座又一座小山,無論高級品牌還是快時尚單品,原本丟到垃圾掩埋場的衣物可擁有新生命。

首先,工人會將衣服一件件撕開,拆除拉鍊、鈕扣和標籤。接著依顏色分類:紅色、藍色、綠色和大量的黑色。機器將這些布料撕成更小碎布,另一台機器再把羊毛、絲綢、棉花與聚酯等纖維混合,重新紡成紗線。經過漂白、染色與編織後,製成新毛毯、地毯、抹布等家居用品,再出口至世界各地。

一切看似環保再利用的循環,卻有不少負面影響。負責監測紡織廢料的Reverse Resources的專案經理伊娜巴爾古納(Ina Bharguna) 表示:「所有等級的材料──從聚酯運動褲到棉質襯衫──都一起撕碎成所謂『劣質紗線』(shoddy yarn),」

這些重製的劣質紗線,裡面不可能沒有微塑膠成分。

印度工人的日常:剪開舊衣,吸入灰塵

27歲的妮爾瑪黛維(Neerma Devi)工作就是剪開舊衣物、撕裂袖口,再將碎片送進轟轟作響的機器。她每剪一刀,房間就會揚起另一團棉絮與粉塵,儘管黛維用頭巾緊緊繞在臉上,仍無法阻止粉塵吸入肺中。

六年前,黛維與丈夫來到帕尼帕特,期盼能在這裡找到穩定的工作。如今,她每週工作六天,卻也因此罹患嚴重的職業傷害,每天去醫院報到已成為家常便飯,「醫生告訴我是因我每天吸入這些灰塵。他給我藥,但只有服藥期間才有效。一旦停藥,咳嗽就會復發。他說我應該辭掉這份工作。但我負擔不起。」

諷刺的是,這樣令人「窒息」的工作環境,成為現在支撐全球貿易的重要一環。

▲ 迦納舊法達瑪(Old Fadama)的紡織品垃圾場,也是全球最大垃圾掩埋場之一。(Source:達志影像)

每口呼吸,換來無法治癒的疾病

《美國呼吸和重症監護醫學期刊》(ATS Jourmals)研究顯示,長期暴露超細纖維環境,尤其尼龍,會損害氣道上皮細胞修復與生長,對肺組織造成嚴重影響與損害。雪梨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ydney)研究發現,這些微塑膠深入呼吸道,更可能導致氣喘、器官纖維化及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

黛維的公公在衣物回收廠工作多年,如今因罹患COPD導致肺部損傷嚴重,就連吞嚥都會引發劇烈咳嗽與疼痛,甚至呼吸困難。醫生告訴他COPD無法治癒,只能盡力減緩惡化。

黛維丈夫凱拉什庫馬爾(Kailash Kumar)也在同工廠工作,「沒有口罩、沒有面罩,整個工廠就像一個密閉空間,幾乎沒有通風。」庫馬爾說道。他很清楚自己每天吸進去的是什麼,醫生警告他,長年吸入這種空氣,可能會讓他步上父親後塵,但現實讓他沒有退路。

老闆:不就只是灰塵和絨毛

哈里亞納邦勞工部高級官員拉梅什喬德哈里(Ramesh Chawdhary)也承認許多工廠條件非常惡劣。「工作環境令人難以忍受,我們經常遇到呼吸問題、偏頭痛、皮膚感染,甚至是癌症等病例。長期暴露這種環境,後果十分嚴重。」

他補充,雖然部分工廠仍提供基本的防護措施,但與實際風險相比,幾乎微不足道。「大多數業主並不優先考慮工人安全,漂白與染色部門尤其危險。工人往往得徒手接觸硫酸等有毒化學品。」

然而,黛維的老闆完全無動於衷。「我們不使用任何化學物質。只有灰塵和絨毛,怎麼會造成什麼嚴重問題?一點點咳嗽和感冒很常見。」他說。雖然工廠有提供口罩,但多數工人不願意戴,反而抱怨戴口罩太悶、感覺窒息。

當地河水也生病了

這些舊衣回收工廠不僅讓工人生病,也讓整座城市染上一層有毒物質。帕尼帕特有超過400家註冊的染色與漂白廠,以及至少200家非法工廠。環保部門估計,約80%未經處理、含重金屬與化學染劑的廢水會直接進入工業水道,最後流入亞穆納河(Yamuna River),成為德里(Delhi)下游的污染來源。

4月哈里亞納邦污染控制委員會的實驗室發現,排水溝的溶解固體含量幾乎是規定上限四倍,水氧量不到標準一半,導致魚蝦等生物幾乎無法生存。《衛報》報導,有些工廠會隨便地上挖坑,讓有毒廢水直接滲入地底。

喝水變成詛咒,重金屬污染蔓延全村

住在帕尼帕特附近的哈特傑辛格(Hartej Singh),發現地下水無法飲用後,決定封閉自家鑽井,「這裡的水已成為我們最大詛咒,這條排水渠附近每口井,帶來的只有痛苦與疾病。」當地村民表示,皮膚病幾乎遍及全村,有些人甚至罹患癌症。居民認為,這與污染的水有關。

2022年印度水資源、河流發展與恆河復興部(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報告指出,帕尼帕特附近地下水已被錳、鉛、硝酸鹽和氟污染,部分地區還檢出鎘、鎳、鋅、銅等重金屬。

同年,《歐洲經濟快報》(European Economics Letters)調查顯示,過去五年間,帕尼帕特周邊地區有近93%家庭出現嚴重健康問題,高血壓、糖尿病與心血管併發症當地廣泛流行,又以皮膚疾病更普遍,尤其需要經常接觸衣物或取水的女性與兒童族群。

▲ 亞穆納河流經的馬圖拉(Mathura)。(Source:pexels

環保禁令難落實、罰款形同虛設

《衛報》報導,今年印度國家綠色法庭(National Green Tribunal)下令關閉31家非法漂白與染色工廠,但環保人士瓦倫古拉蒂(Varun Gulati)直言,效果非常有限,「過去五年,約150家非法漂白工廠關閉,但執法力度不一,加上官員人手不足,工廠換個名字就能重新開業。」

古拉蒂指出,罰款制度同樣形同虛設。污染控制委員會共開出約50億盧比(約新台幣17億元)罰單,但實際僅追回七成。「即便開了罰單,也會減免或未收取,甚至根本不執行。」古拉提說。

總理力挺永續回收,但工人健康呢?

印度總理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3月廣播節目談及「快時尚」產生的紡織廢料對環境造成的衝擊。他指出,「全球只有不到1%紡織廢料回收再製成新衣」,並強調印度為全球第三大紡織廢料產生國,亟需尋求永續發展的解決方案。

莫迪總理同時讚揚印度在「永續紡織廢料管理」的努力與成果。他表示,帕尼帕特成為全球紡織品回收的中心;班加羅爾(Bangalore)以創新技術處理紡織廢料問題;蒂魯普爾(Tiruppur)則以廢水處理與再生能源計畫,廢料管理取得顯著進展。

然而,全球舊衣循環鏈,這座「全球紡織品回收中心」以另一種形式掩蓋環境與勞動剝削的現實。

帕尼帕特紡織品回收廠Shankar Woollen Mills經營者阿什維尼庫馬爾(Ashwini Kumar)表示,「我們做的是有價值的工作,想想這些布料如果丟棄,會造成多大的浪費。」

但對仍在工廠上班的黛維而言,她吸的每口空氣,都是必須承受的代價。「想到有天我可能會變成像公公那樣久病纏身,我非常害怕。但目前,這是我們唯一的生存方式。」

(本文由 地球圖輯隊 授權轉載;首圖為帕尼帕特紡織廠的染布工人,來源:達志影像)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