鯰魚來了,金管會開放純網銀觸發金融創新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8 年 07 月 16 日 8:45 | 分類 Fintech , 科技政策 , 網路 line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鯰魚來了,金管會開放純網銀觸發金融創新


純網銀要來了,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期許純網銀產生「鯰魚效應」,觸發金融創新,但強調「負責任創新」,因此純網銀跟所有銀行一樣會受到嚴格的監理,包括資安、風控與洗錢防制等每一道防線都必須落實。

在金管會「鯰魚效應」與「負責任創新」兩大原則下,純網銀長這樣:一是資本額門檻 100 億元;二是發起人須有一家為銀行或金控,且持股達 25%,金融業合計持股 50% 以上;三是盡可能在線上作業,可設自動櫃員機,但不宜與實體分行結合;四是全執照開放,傳統銀行可以做的業務,純網銀都可以做。

其中,百億股本與金融業持股過半這兩項條件,外界質疑聲浪最大。「這 100 億元只是進入的門檻,但不一定是足夠的」顧立雄說,從其他國家經驗看起來,業務範圍開這麼大就需要足夠資本支撐,因此須有金控或既有的金融業者支撐。

就監理觀點上,為保障金融市場穩定,資本額的要求也是必須的「純網銀不好做,百億資本額恐怕還不夠」顧立雄說,根據他國經驗,純網銀若要成功,一定要形成生態圈。

也有人認為,銀行或金控持股逾 50%,將限縮創新科技決策空間, 希望能降低金融業的持股,顧立雄表示,純網銀「是拿別人的錢在玩」,如果經營不好,將付出高社會成本。

顧立雄說,非金融業者想要主導,就要提出相關的配套,例如洗錢防制、資安與風險控管等要怎麼做,但是「目前為止還沒有配套能說服我」,他重申,金融創新必須穩持金融穩定,否則恐構成「不負責任創新」。

那麼「負責創新」的純網銀能否產生「鯰魚效應」?國發會「106 年數位機會調查」顯示,近 6 年來,網路銀行使用率大致維持在 31% 至 34%,而且這 6 年來,網路銀行的使用情況未明顯增加。

台灣網路資訊中心發布的「2017 年台灣頻寬網路使用調查」也得到類似結果,國人使用網路銀行的比例為 36.7%,主要用做「轉帳」與「帳戶查詢」;兩項調查都顯見網路銀行仍有開發空間,這也是打造純網銀的基本環境。

另一方面,純網銀不需要實體分行,省下租金、水電與人事等成本,讓它有更多與大鯨魚(傳統銀行)競爭的本錢,更重要的是,純網銀透過創新科技與社群、電商或電信業者結盟,能做到傳統銀行做不到的生意。

電子商務專家梅驊說,實體銀行網路化(即網路銀行)不等於純網銀,純網銀創造的是零摩擦的客戶體驗,要讓客戶在最短時間內做出最好的決定,交易流程愈短愈好,就像得來速一樣「快點買、快點走」,顛覆現有金融業希望客戶多停留在平台上的時間。

梅驊認為,如果金融業只是單純的投資者,它們持股多少並不是重點,重點在於,經營者有沒有創新的思維「先擺脫傳統銀框架,純網銀才可能成真。」

(作者:蔡怡杼、韓婷婷;首圖來源:shutterstock)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