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項劃時代的驅蚊技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為人類對抗蚊子及傳播疾病找到新前景。團隊利用常見人類皮膚細菌,開發出全新驅蚊法,不僅效果顯著,且安全無毒。
論文發表於《PNAS Nexus》,科學家改造皮膚細菌,成功減少吸引蚊子的關鍵化合物L-(t)-乳酸產生,而結果令人振奮,因基因工程改造細菌能使蚊子吸引力三天內減少64.4%,且驅蚊效果可持續11天,遠超過傳統驅蚊劑。另安全無毒,與常用DEET等化學驅蚊劑不同,新法對人類和動物都無害。
研究員解釋,蚊子之所以被人類吸引,主要是體溫、皮膚微生物產生氣味及呼出的二氧化碳,新技術能調節皮膚微生物群,根本上改變吸引蚊子的機制。不僅為個人防蚊提供新選擇,更重要的是,控制蚊媒疾病傳播也更有希望。
眾所周知,蚊子是多種致命疾病如瘧疾、登革熱、茲卡病毒等的傳播媒介,每年導致數十萬人喪生。雖然新技術仍處於研究階段,但潛力巨大,如果取得更積極成果,可能很快就能看到安全有效的驅蚊法廣泛使用。
科學家也提醒,雖然是重要突破,但全面控制蚊媒疾病仍需多管齊下,包括改善公共衛生條件、加強疾病監測等綜合措施。更深入研究後,期待看到更多創新疾病預防法問世,為全球公共衛生事業貢獻。
(首圖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