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盟於2025年7月公布計畫,將整合量子運算資金與專業,致力打造具競爭力的關鍵技術生態系統,具體措施包括設立「Scale-Up Europe Fund」這一公私合營基金,專門支持AI、量子運算及半導體等新創企業迅速擴張,提升產業競爭力與技術自主。整合專業、資源與知識,打造完整的量子生態系統,將有助於縮小歐盟與美國在新興科技領域的差距,提升歐洲在全球科技競爭中的地位。
歐盟於2025年7月啟動的「量子歐洲戰略」致力於整合會員國的基礎研究與產業應用資源,強調整合資金、專業和資源,設立公私合營的「Scale-Up Europe Fund」以支持量子運算、AI及半導體等新創企業快速成長。
歐盟量子科技學術論文數量居全球領先
從幾個角度來看,歐盟有機會縮小與美國的差距,其優勢面在於歐盟跨國合作和整合力量,可避免各會員國重複投入。
目前,歐盟在量子科技學術論文數量方面居全球領先,但私募資金吸引力僅占全球5%,遠低於美國的50%,導致創新難以產業化。此外,如公私合營基金能激勵創新企業擴張,強化產業鏈與生態系打造。量子晶片產業化路線圖及量子網路試驗平台等計畫,有助技術商業化和產業化,促進技術實用性與市場化。
美國優勢在其於量子運算領域已擁有較成熟的研發體系、龐大私營企業投入(如Google、IBM、Microsoft等),資金與人才集中度高。再者,從市場規模與資金動員能力來觀察,歐盟雖然有強大資源,但其多國分散管理體系在協調和快速決策上較美國複雜。人才頂尖量子科學家及工程師仍多集中於美國,吸引和培養頂尖人才等問題仍是挑戰。
整體來看,歐盟的計畫有助於逐步縮小差距,尤其在結合基礎與應用、加速產業化方面,能形成有力競爭優勢。但要全面追趕甚至超越美國,仍需在資金規模、人才培育、產業生態成熟度等方面持續努力。
歐盟計劃於2026年公布量子晶片產業化路線圖,建立在地化量子元件試產線,減少對非歐洲供應鏈依賴,並推動從實驗室到工廠的技術轉移。
全球量子晶片競爭已相當激烈,歐盟有何勝出手段?
量子晶片是量子運算的核心硬體之一,歐盟若能成功推動量子晶片產業化,可促進全球競爭力,可實現在以下幾個層面:
- 掌握量子晶片設計與製造技術,有助減少對外依賴,提升歐洲在全球量子硬體供應鏈的地位。
- 技術標準與市場話語權,歐盟具備設定技術標準和規範的能力,若晶片技術成熟且商業化成功,有機會成為全球量子技術標準制定者之一。
- 晶片產業化同時帶動半導體產業、軟體開發、量子應用等上下游生態系,形成完整產業鏈。
- 量子晶片產業化加速商業應用推廣,進一步刺激金融、製造、藥物開發等行業創新。
不過,全球量子晶片競爭已相當激烈,除了美國,中國、日本、韓國等國也在積極布局。歐盟能否脫穎而出,關鍵在於技術研發是否突破核心瓶頸,並能順利推動量產與成本降低。而市場導入速度,能否吸引更多企業和用戶採用歐洲晶片技術,形成生態系統也是一個關鍵。此外,長期穩定的政策和資金投入,避免短期波動影響計畫持續性。
筆者認為,歐盟量子晶片產業化計畫具備成為全球重要競爭者的潛力,但未來須克服技術、產業鏈與國際競爭多種挑戰。若成功,將大幅提升歐洲在全球新興科技產業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
- EU wants to bridge finance gap for quantum computing, says tech chief
- EU turns to private funding to boost quantum technology ambition
(首圖來源:shutter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