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OS 26 不盡如人意,但相機 App 值得所有廠商學習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8 月 07 日 7:50 | 分類 app , Apple , iOS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iOS 26 不盡如人意,但相機 App 值得所有廠商學習

iOS 26 發表後,無論全新 Liquid Glass 還是炸裂的可讀性、經常掉幀的動畫,都引發巨大爭議,這番景象像極 2013 年 iOS 7 發表時。不過與扁平化設計獲廣泛採用命運不同,Liquid Glass 出現迅速讓 Android 陣營回應:

不跟進。

技術複雜度是原因之一,但更多是 Android 廠商早已形成各自設計哲學,有足夠支持對蘋果新設計說「不」。但有個應用,設計理念卻意外獲得超越陣營的好評,甚至可能是爭議漩渦中少有、值得所有廠商學習的範本──相機。

簡單的相機,是蘋果知行合一

先來看看 iOS 26 改版後相機長什麼樣。新設計將螢幕大部分區域還給取景畫面,視覺干擾降到最低。底部模式切換器也大幅簡化,預設只留下最常用的照片與影片兩個核心選項,讓使用者最基礎的拍攝模式切換更直接不易出錯。

至於人像、全景這類攝影衍生模式或慢動作、電影效果等衍生模式,巧妙歸於照片與影片的兩側,只要切換器向側方滑動就能打開。

需調整設定時,控件不再像 iOS 18 之前占據螢幕頂端和底部固定黑色區域,而是以契合 Liquid Glass 整體風格的半透明玻璃浮窗疊在畫面上。

右上角快捷也一改之前 App 的複雜邏輯,將較重要的閃光燈、夜間模式等放在前面,倒數計時、畫幅比例等少用選項塞到第二層功能表,一目了然。

如果用兩個字概括新相機 App,就是「簡單」,沒有任何複雜選項,沒有重複圖示,除了最顯眼的快門鍵,其他都讓路給取景器。這種「簡單」並非無跡可尋,也不是亂打亂撞,蘋果官網有份文件很重要。

蘋果人機互動指南(Human Interface Guidelines,HIG*)有兩條準則,堪稱基石:

  • 清晰(Clarity):相機介面每個元素都力求不言自明。它使用使用者早已熟悉的 SF Symbols 符號體系,確保圖示(如變焦、閃光燈)表意清晰、易理解,無需學習成本,介面佈局有明確的視覺層次,將最重要資訊和控件放在最顯眼位置。
  • 遵從(Deference):設計本身不應分散使用者注意力,而是支援用戶,這也是 iOS 26 相機設計的精髓。UI 元素設計中性克制,主動退後,將視覺焦點完全讓給取景器內容。這種理念旨在讓科技隱形,使用者專注拍攝主體,而非工具本身。

可說 iOS 26 相機介面,就是照清晰與遵從兩條準則,極大簡化主要操作介面的資訊複雜度,嚴格遵循指南設計與互動文件。前面提到額外模式或使用頻率較低控件,蘋果採「漸進式披露」處理,需要時才出現,而不是隨時用資訊密度占據注意力。

這設計哲學精妙處在於,將複雜性藏起來,只在需要時才呈現,降低日常用相機 App 的認知負荷,不會被滿螢幕選項包圍淹沒。且新相機為 Liquid Glass,整個相機應用圖示也有升級:WWDC25 公布的 SF Symbols 7 圖示庫,是撐起新相機 App 細節的另一個關鍵。

蘋果生態系統設計語言深度整合的核心資源,SF Symbols 7 更新了動畫功能、更豐富視覺表現及一系列智慧化改善,為開發者和設計師打造 iOS 26、iPadOS 26、macOS Tahoe 26 等操作系統更生動直覺的用戶體驗,使工具前所未有強大。

亮點有四大方面:繪製動畫(Draw Animations)、可變繪製(Variable Draw)、漸變效果(Gradients)和加強魔術替換(Enhanced Magic Replace),新版還含數百個全新符號,並擴展支援當地語系。相機介面所有圖示均來自統一 SF Symbols 7 圖示庫,有極高辨識度和一致性。圖示與設計結合,加上新互動,iOS 26 相機介面是蘋果 Liquid Glass 設計語言與 iOS 26 開發者預覽版推出後,最「知行合一」的具體化表現。

看完相機 App 新設計與新互動,話題轉回開頭,為什麼說「簡單」的相機 App 值得所有廠商學習?

手機影像,盡可能不做選擇

相機出現至今,橫跨近 200 年歷史,充分發展競爭。進入數位時代,各家廠商都推出更多樣化機型,以應付不同群體需求。

▲ 以 SONY 為例,就有較均衡的 M、高圖元 R 及影片為主的 S 系列。

而手機攝影歷史短許多,但普及度是史無前例的廣──幾乎每人都有都用,代表每人都能拍照攝影。權力和群體普及,讓手機攝影專業屬性大大降低,首要任務是服務遠比專業使用者多的一般使用者。

一般使用者不要寬容度、解析度、色深等參數強到極致,可去非洲大草原星空拍 8K 120p 獅子的相機,而是只要能以最快速度、最高效率、最集中注意力,記錄到想拍畫面的手機。速度、效率、集中注意力,聽起來非常現代,卻與攝影大師 Henri Cartier Bresson 於 70 多年以前說的決定性瞬間不謀而合,他的定義為:

剎那間,對某事件的意義和能確切表達這意義的精準幾何構圖認知。

這概念,放在數位時代的今天,也能完美概括手機攝影的靈魂:日常生活捕捉不斷流逝、不可重現的瞬間,簡單說,就是想抬手記錄的瞬間。但轉頭舉起手機,拍照、人像、夜景、高圖元、專業模式、慢門……太多模式擺在眼前,雖然不是重要的選擇,只要不用長曝光拍人像就不影響結果,但片刻停頓就像鞋子跑進小石頭,不妨礙走路卻煩人。

手機功能越來越多,這種矛盾愈發明顯:

想記錄家人,舉起手機,還得想想是否用人像模式;面對車水馬龍,得思考用慢門還是專門長曝光。甚至很難區分自動彈出的夜景模式和專門夜景模式有何差別。充斥功能表、滑桿和選項的複雜介面,可說是珍貴瞬間的天敵,強迫按快門前思考要用哪種工具,打斷拍攝者與被拍對象間的情感連結和直覺反應。

當然,行動影像競爭,廠商費盡心思為手機裝備強大硬體、更聰明的演算法,功能也越來越多,這是好事,但使用者也要做更多事、更常判斷與選擇,就不是好事了。

所以,最好的手機影像,就是盡可能不要做選擇題。

(本文由 愛范兒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蘋果)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