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乃爾大學 Bal Govind 與 Maxwell Anderson 等團隊 11 日於《Nature Electronics》期刊發表全球首款「微波大腦」晶片,突破性採可調微波波導取代傳統數位邏輯閘,實現數十吉赫茲高速資料處理與類神經網路運算,功耗低於 200 毫瓦,是現有數位晶片功耗的數分之一。
這款實驗性晶片設計與傳統截然不同。傳統晶片靠時鐘驅動的二進位邏輯閘逐步處理數據,康乃爾大學則用可調微波波導推動訊息流動,讓數據模式即時出現並辨識,速度可達數十吉赫茲,明顯降低能耗並提升速度,為小型設備隨時可用、無需雲端的AI鋪路。
每個波導就像一個「物理神經元」,微波訊號幅度、相位和頻率可調整以顯示數據特徵。這些特徵在類比領域相互作用和干擾,產生豐富模式,訊號數位化前就形成。物理混合傳播過程,其實執行數位網路通常需經多層軟體完成特徵提取和轉換。
康乃爾晶片將AI框架直接嵌入硬體,用微波自然行為處理流入數據流。與其數值存儲在記憶體並重複大量運算,微波網路本身就能處理繁重運算。小型可調組件如電子調諧器和訊號轉換器,能即時改變晶片路徑,在不同AI任務間切換,無需從頭訓練。
測試時康乃爾晶片對無線訊號分類準確率達88%,與體積更大數位模型性能相當。這種準確性在簡單和複雜任務均保持穩定,無需數位系統通常需要的額外電路和錯誤修正。
由於硬體對訊號行為變化的敏感性,康乃爾晶片應用範圍不限AI計算,還能監測無線流量異常、追蹤雷達目標或解碼擁擠的無線電頻道。團隊相信甚至可嵌入個人設備,執行本地AI模型,無需依賴雲端伺服器。
目前「微波大腦」仍處於原型階段,但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DARPA)和國家科學基金會支持下,康乃爾團隊已著手擴展並整合至現有微波和數位系統。如果成功,計算和通訊硬體間的界限可能會迅速模糊,開創出新時代,手機處理器變成天線,智慧手錶不靠雲端就能思考。
- Researchers build world’s first “microwave brain” chip that can think like AI and talk like a radio — all at gigahertz speeds
- Scientists Develop First ‘Microwave Brain’ on a Chip
- Cornell researchers build first ‘microwave brain’ on a chip
- From The College of Engineering At Cornell University: “Researchers build first ‘microwave brain’ on a chip”
- Scientists Build First “Microwave Brain" on a Chip for Ultrafast AI and Communications
(首圖來源:Cornell Chron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