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撇子在人類社會並不稀奇,甚至不會影響找另一半這件事。但蝸牛的世界,如果殼旋方向是往左,這些「左旋蝸牛」(left-spiralling snail)的愛情之路不只更艱辛,甚至可能孤老終生。
紐西蘭插畫家吉賽兒克拉克森(Giselle Clarkson)8月在後花園發現一隻左旋蝸牛,決定為牠進行「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
四萬分之一的蝸牛之王
自然界對稱往往是常態:花瓣、翅膀、魚鰭大多呈左右對稱。然而,蝸牛卻打破這個規律。牠們的殼並非對稱,而是螺旋狀,且多數往右旋。英國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研究,全世界最常見的小灰蝸牛(Garden snail),每四萬隻才有一隻左旋蝸牛,科學家甚至取了個詩意稱號:「蝸牛之王」(Snail kings)。
王者之路,注定孤獨
然而「王者」就要面臨「孤獨」宿命。左旋蝸牛不只外殼與眾不同,連體內構造也與右旋蝸牛完全相反,包括生殖器官。雖然蝸牛屬雌雄同體,但交配時仍需貼合生殖孔,才能交換精子或精莢(Spermatophore)。故左旋蝸牛生殖孔長在右側,導致牠們難與佔多數的右旋蝸牛順利交配。
於是,自然界戀愛遊戲,左旋蝸牛注定很難有真正的邂逅。
母胎單身戀愛大作戰
《紐西蘭地理》(New Zealand Geographic)插畫師的吉賽兒,因工作關係對左旋蝸牛多少有些了解。某天她在整理家中庭院時,隨手拔起一株植物,一隻蝸牛掉進土裡。吉賽兒原本想隨手丟掉,但她下意識覺得這隻鍋牛跟平常不太一樣,「那感覺就像『恐怖谷效應』,明明眼前的東西很熟悉,卻又有些不對勁,但因差異太細微,一時說不出問題在哪裡。」吉賽兒回憶。
你看過成千上萬次同樣方向的東西,突然有一天相反了,那種感覺真的很詭異。
確定這隻是四萬分之一出現機率的左旋蝸牛後,吉賽兒將牠取名為Ned:取自卡通《辛普森家庭》的左撇子鄰居奈德弗蘭德(Ned Flanders)。接著她更與《紐西蘭地理》合作、化身「媒人」,號召民眾在自家花園或公園搜尋是否還有其他左旋蝸牛,幫助Ned脫離母胎單身。
可是,牠是外來害蟲耶!
但紐西蘭的小灰蝸牛不只是外來物種,對許多喜愛園藝的人來說,更是花園令人頭痛的害蟲。現在居然有人要幫Ned徵友?
「我們希望用這方式,讓人們重新感受自然。」《紐西蘭地理》主編凱瑟琳沃爾夫(Catherine Woulfe)表示,「這是一個輕鬆有趣的切入點,也希望引導大家思考更多議題,如園藝、如何理解自然世界,甚至是生殖的奇妙奧祕。」
人類與自然連結下降60%
《地球》(Earth)期刊最新研究顯示,人類與大自然的連結兩百年來下降60%。面對現代「都市叢林」逐漸取代人們與自然互動,凱瑟琳希望藉「為Ned尋找另一半」,成為大家重新親近自然的契機,「過去兩晚,我的孩子都樂意穿雨鞋戴頭燈,在院子花半小時尋找蝸牛。光這點,我就覺得這活動成功了。」凱瑟琳笑著說。
世界最孤單的蝸牛Jeremy
Ned當然不是第一隻因「左旋」受矚目的蝸牛。2016 年,英國諾丁漢大學(University of Nottingham)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安格斯戴維森(Angus Davison)發現一隻左旋蝸牛,取名Jeremy。為了研究蝸牛「左旋」是否有遺傳性,團隊發起了「snail love」網路行動,為Jeremy尋找左旋另一半。
Can you help Jeremy the ‘lefty’ snail find love? Get into your garden and if you find a snail like him we want to hear from you #snaillove pic.twitter.com/EU7T9uOevi
— BBC Radio 4 Today (@BBCr4today) October 23, 2016
《BBC》報導,戴維森教授先後在英國薩福克(Suffolk)及西班牙馬約卡島(Mallorca),找到同為左旋蝸牛的Lefty與Tomeu。不過Lefty與Tomeu反而先看對眼了,還生下170隻蝸牛寶寶,不過小蝸牛螺殼全都是右旋。可惜Jeremy沒等到浪漫史,而是晾在一旁。
大家不用為Jeremy感到難過,牠只是排隊比較久。半年後Jeremy順利和Tomeu交配,產56隻小蝸牛,但螺殼依然全是右旋。
戴維森推測,左旋蝸牛性狀可能是由母體基因決定,顯示左旋特徵並非穩定遺傳基因。2017年10月11日,Jeremy過世,享年「約2歲」。
▲ 2023 年,戴維森教授發現的另一隻左旋蝸牛(中)。(Source: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基因決定向左旋還是向右旋
雖然Jeremy的愛情故事略帶感傷,但多年後,科學家終於揭開了左旋蝸牛的祕密。
2019年,日本團隊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確認名為Lsdia1的基因能控制蝸牛殼旋轉方向。這基因剔除後,實驗蝸牛全都長成左旋殼。研究揭示所謂「母體效應」(Maternal effect):蝸牛殼旋轉方向,早在卵子受精後單細胞階段就確定,主要由母體基因決定。
研究員黑田玲子解釋,因蝸牛天生有「手性」(chirality):無法與自身鏡像完全重疊的不對稱性。「手性」一詞源於希臘文「cheir」,意指手的特性,就像左手與右手是鏡像卻無法完全重疊,右撇子也很難使用左撇子專用的高爾夫球桿;或把左腳鞋給右腳穿,走路會十分困難。
「分子的世界,手性無所不在。找到左旋蝸牛的基因秘密,或許對治療癌症、拯救雨林沒有幫助,只是單純的科學好奇心。當然你永遠不知道,是否真的有醫學應用。」黑田玲子說。
「這些蝸牛,能告訴我們奇妙且美麗的故事。」
- Experience: I helped a snail find love
- How a snail’s shell gets its twist
- ‘Observologists’ search New Zealand to give rare snail a chance a
(本文由 地球圖輯隊 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