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周邊海纜再傳斷線,最新一起是 9 月 1 日下午發生的 EAC2 東南亞方向斷線,直接影響台灣至新加坡的國際傳輸。這已是今年以來第九條正在維修或癱瘓海纜,範圍涵蓋國際與國內線路,問題持續累積,有人直言「再斷下去,台灣恐怕真的會變成孤島內網」。
台灣海纜監測平台資料,目前斷線狀態的海纜包括:EAC2 東南亞方向、EAC1 香港方向部分斷線、C2C(影響香港方面流量)、RNAL NACS 香港方向、FNAL 港日方向、F/RNAL NACS 日本方向,以及國內的台澎三號(兩段)與台金二號。換言之,台灣周邊已有九條海纜同時中斷。
海底電纜對台灣連網至關重要;國際線部分,EAC、C2C 與 RNAL NACS 等主幹路徑影響範圍廣,連結香港、日本與東南亞等地,是國際資料傳輸的關鍵樞紐。國內線部分,台澎三號與台金二號則是連接澎湖、金門的重要通信生命線,一旦斷線,不僅國際流量繞路,離島居民的網路品質也將大幅下降。

知名的國際、國內海纜斷裂事件包括:
- 國際海纜:2025 年 2 月,TPE(跨太平洋快線)疑似遭船錨拖斷;F/RNAL NACS 日本方向斷線;EAC1 香港方向與 EAC2 東南亞方向相繼斷線;C2C 海纜也於 7 月遭破壞 。
- 國內海纜:2025 年 2 月底,台澎三號遭「宏泰58號」拖斷;早在年初,台澎二號、台馬三號等皆發生故障。
斷線不僅衝擊網路速度,更可能帶來風險。由於修復需要派遣專業海纜船,往往動輒數週甚至數月,加上颱風季節與區域海域複雜情勢,修復時間難以掌握。隨著斷纜數量增加,原本的備援線路承受更大壓力,一旦再出狀況,台灣恐將出現嚴重的國際斷線風險。

海纜修復期間可能出現國際出口壅塞、服務異常,甚至嚴重影響離島通信與關鍵產業網路連通性。這也再次凸顯台灣亟需多元備援,包括低軌衛星、陸纜等方式,以確保通訊韌性不受少數海纜破損干擾。
據業界人士觀察,近年海纜中斷頻率明顯升高,原因包含自然因素、漁船拖網意外、甚至可能涉及人為因素。台灣為全球網路流量的重要節點,海纜安全議題已成國安層級的挑戰。
雖然電信業者強調仍透過其他路徑分流,維持整體運作,但網路品質勢必受影響。若未來短期內修復無法加速,台灣國際連線的韌性將持續被考驗。
除了強化現有海纜的保護與備援,也必須加速推動衛星、陸纜等多元方案,避免台灣在國際網路被孤立。
更新:中華電信指出,目前該公司的國內海纜全部正常運作,之前國內海纜的障礙已經全部修復,台金二號於 114 年 1 月 3 日修復,台澎三號兩個故障點分別於 114 年 5 月 7 日及 5 月 11日修復。
台灣海纜監測平台似乎尚未更新台金二號與台澎三號的修復狀況。因此內文中提到的其他國際海纜 EAC1、C2C、RNAL、FNAL 等並非中華電信所投資,因此未能確定其修復狀況。中華電信強調,該公司投資之國際海纜服務正常,台灣端國內海纜也並無任何斷纜情況。
(首圖來源:台灣海纜監測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