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研究:42% ADHD 幼兒未經行為療法就吃藥,易出現副作用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09 月 15 日 11:15 | 分類 生物科技 , 醫療科技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史丹佛研究:42% ADHD 幼兒未經行為療法就吃藥,易出現副作用

一項由史丹佛醫學院主導的最新研究揭示,美國 4 至 5 歲幼兒被診斷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後,42.2% 即於一個月內開始接受刺激性藥物治療,此現象與美國小兒科學會(AAP)推薦的先進行至少 6 個月行為療法的指引相違。

研究分析來自PEDSnet臨床研究網路,涵蓋8個美國學術醫療機構超過712,000名兒童的電子健康紀錄,確定9,708名符合ADHD診斷標準的兒童,該群體占初步樣本約1.4%。

研究主要作者、史丹佛大學兒科助理教授Yair Bannett醫生指出,由於許多家庭難以獲得行為治療資源,醫生往往直接開立藥物。刺激藥物包括利他林(Ritalin)和康哲塔(Concerta)等中樞神經興奮劑,雖不具毒性,但6歲以下幼兒代謝能力較弱,易出現副作用,如煩躁、情緒波動與攻擊性增加,導致部分家庭中斷用藥。Bannett強調,行為療法如AAP推薦的「父母行為管理訓練」對改善孩子行為及促進家庭正向互動具顯著效果,且能降低用藥需求。

ADHD是一種常見發展障礙,症狀包含過度活躍、注意力不集中與衝動行為。及早有效治療能提升學業成就,協助患者在成年後維持穩定就業、良好人際關係及避免法律問題。研究呼籲改善基層醫療中行為治療資源的可近性,並推廣低成本線上資源,幫助家長學習有效的行為管理策略。

(首圖為示意圖,來源:Unsplash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