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微波爐:潮汐力可加熱白矮星至想不到的高溫

作者 | 發布日期 2025 年 10 月 18 日 22:19 | 分類 天文 line share Linkedin share follow us in feedly line share
Loading...
太空微波爐:潮汐力可加熱白矮星至想不到的高溫

白矮星是恆星停止核融合後留下的緻密殘骸,屬簡併星(degenerate stars),結構特性極度違反直覺:質量越大,體積反而越小。白矮星常以雙星系統存在,系統的多數白矮星年齡極為古老,表面溫度通常已冷卻至約 4,000K。然近期研究發現有一類週期極短的白矮星雙星系統,兩顆天體繞行週期不到一小時。與理論預測相反,這些白矮星表面溫度高達 10,000K~30,000K,半徑膨脹至理論值兩倍大。

此現象促使京都大學領導團隊重新檢驗潮汐理論,並嘗試利用理論預測白矮星在短週期雙星軌道不尋常的溫度,論文發表於《天體物理學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潮汐力常導致雙星系統天體變形,並影響軌道演化。潮汐加熱理論在解釋熱木星與母恆星的溫度及軌道特性已取得成功,團隊還想知道:潮汐加熱是否能解釋短週期雙星中白矮星的高溫現象?

團隊建立理論模型,解釋短週期雙星系統白矮星溫度演化。框架有高度普適性,可預測雙星系統白矮星過去與未來溫度變化及軌道演化歷程。

結果顯示,潮汐力能強烈影響這類白矮星的演化。系統較小白矮星的潮汐拉力會加熱質量較大但密度較低的伴星,使後者膨脹,表面溫度升高至至少10,000K。由於這種膨脹效應,團隊預測白矮星開始相互作用(質量傳輸mass transfer)前,半徑通常應為理論預測兩倍,短週期白矮星雙星開始交互作用的軌道週期可能比預期長三倍,代表更早發生交互作用。另一項令人意外的發現是,團隊在理論模型結果觀察到,即使最古老最冷的白矮星系統達到洛希瓣(Roche lobe)臨界發生接觸時,軌道週期也比理論預測短更多,也導致更明顯的重力波訊號變化。由於這些系統的重力波頻率更低(約2mHz),代表它們可能成為LISA等低頻率重力波探測器的理想目標。

潮汐加熱確實提升白矮星溫度,也大大改變系統軌道動力學,使最老白矮星雙星進入質量傳輸階段時,軌道週期明顯縮短,遠低於理論預期值。這不僅挑戰以往假設白矮星接觸時已完全簡併且冷卻的理論,也重新定義短週期白矮星雙星的演化時序與可觀測性。團隊計畫之後將理論框架用於碳氧白矮星的雙星系統,以更深入了解Ia型爆炸的前身。團隊將特別關注雙簡併系統(double-degenerate)或合併情形,實際溫度條件是否支持此類型爆炸機制。

(本文由 台北天文館 授權轉載;首圖為6.9分鐘週期的雙白矮星系統J1539+5027藝術家想像圖。黃色為受潮汐加熱的白矮星,藍色為更緻密的伴星,處於即將開始質量傳輸階段;來源:京都大學 / Lucy McNeill)

想請我們喝幾杯咖啡?

icon-tag

每杯咖啡 65 元

icon-coffee x 1
icon-coffee x 3
icon-coffee x 5
icon-coffee x

您的咖啡贊助將是讓我們持續走下去的動力

總金額共新臺幣 0
《關於請喝咖啡的 Q & A》